【全版】锁定高考(新课标)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推荐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 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1_有__机__物__的能力,主要依赖于 □2_光___合__作__用____。 2. 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 质保持□3_稳__定__的__能__力___。
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要多联系初中学过的中国和世界的有关区域地理的内容,以加深学生对区域整体性的认识。
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壤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
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要多联系初中学过的中国和世界的有关区域地理的内容,以加深学生对区域整体性的认识。
从近几年高考看,有关本章的题目多以图表形式提供相关地理信息,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规律、形成原因及其对人类生产
3. ( ·广东高考)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 、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 过程是( ) A.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 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 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 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答题流程
参考答案
(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 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天 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导致地 下水位下降。
参考答案
(1)A (2)D (3)D
突破·考试技能
技能归纳:整体性原理的应用
典例 ( ·新课标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
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 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图中a、b分 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生活活动的影响等内容。
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均在增加,说明草本植物逐渐繁茂。
本章内容空间跨度大,涉及的知识点多,难度大,并且是历年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
(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
典例 ( ·新课标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稀土资源国,多年来,中国稀土的开采,付出的却是环境、资源的沉重代价。
相比, ~ 年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虽然未变,但是草本植物的植株数 量在持续增加,因此植株密度在增加;实验期间的植被分布没有变化。
2.对比表格中的数据,表中灌木植物的地下生物量下降,草本植物的 地下生物量大幅上升,出现此消彼长的竞争。
3. 据表中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未变,地上生物量变化不大,但是地 下生物量在下降,说明灌木植物出现萎缩;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地上生 物量、地下生物量均在增加,说明草本植物逐渐繁茂。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
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 影响到其他地区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 的家园——地球
典例2: ( ·新课标Ⅰ)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 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 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 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 年为基数, ~ 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 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1)~(3)题。
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生物循环 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分 解作用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 到新岩浆产生的整个
过程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变质、重熔再生等
物质循环简图
能量变换(来 源)
意义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 重力能(降水、径流)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 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 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 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 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感悟·高考真谛
( ·江苏高考)《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
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之属。”据此回答1~2题。
1. “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 )
A. 山间峡谷 B. 山前平原 C. 山间盆地
知能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具体如下表所示:
具体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 各个要素的演化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 危害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 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
之间的协调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 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
的改变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太阳能―光―合→ 化学能―分―解→
作用
呼吸
热能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 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 流动、转化;②联系自然 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
机界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 能、重力能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 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 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 观;③实现了地区之 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
换、能量传输
典例1: ( ·上海高考)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水、热交换,对地理环境产生
复习方法指导
本章内容空间跨度大,涉及的知识点多,难度大,并且是历年高考重 点考查的内容之一。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要注意采用以下策略:
1. 抓住主干知识:理解一个原理,即整体性原理;掌握三个地域分 异规律,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明确一个关系,即自然带分布与气候 分布的对应关系;辨析一种现象,即非地带性现象。
锁定高考·一轮总复习 新课标版 地理源自第1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考情分析
年~ 年高考考点统计
命题规律及趋势分析
从近几年高考看,有关本章的题目多以图表形式提供相关地理信息, 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规律、形成原因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活 动的影响等内容。预测今后高考命题趋势主要是利用模式图或区域图,考 查气候、生物、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结合现实中 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利用模式图、区域气候图、区域地图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 植株数量 B. 总生物量 C. 地上生物量 D. 地下生物量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 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 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 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 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间的关系。
本章内容空间跨度大,涉及的知识点多,难度大,并且是历年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
这一异常现象,一方面导致南美太平洋沿岸海水上涌减弱或停止,水中营养物质大量减少;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地循环运动中。
②③
C.
参考答案
厄尔尼诺现象严重的年份,东南信风减弱,太平洋南赤道暖流也相应 减弱,太平洋中、东部向西流动的暖性海水明显减少,甚至东流。这一异常 现象,一方面导致南美太平洋沿岸海水上涌减弱或停止,水中营养物质大量 减少;另一方面使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升高。由于南美太平洋沿岸温度 升高和海水营养物质减少,导致浮游生物骤减、鱼类与鸟类大量死亡。同时, 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对热带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带来严重影响。热带太平 洋东岸地区因海水温度升高,上升气流活跃,降水增多,引发洪涝灾害;而 热带太平洋西岸地区因暖性海水减弱,表层海水温度相对下降,下沉气流活 跃,降水减少,导致旱灾。 厄尔尼诺的形成发展说明,大气圈、水圈和生 物圈是相互作用的,大气环流的改变,引起洋流的变化,从而导致海洋生态 系统的破坏;而洋流的改变,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又反作用于大气圈,引 起降水异常。
考纲解读
知识框架
梳理·基础知识
解读·重点知能 第 1 讲
突破·考试技能
感悟·高考真谛
梳理·基础知识
一、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1__生__物___、 □2__土__壤____、地形等。 2. 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3__水__循__环___、□4__生__物__循__环_和 岩__石__圈__的__物__质_循__环 等。 3.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关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6_相__互__联__系__。
2. 要注意运用联系的方法。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原理是地理 学科重要的理论知识,是学习地理知识,特别是区域地理知识的方法指导。 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要多联系初中学过的中国和世界的有关区域地理的内容, 以加深学生对区域整体性的认识。
3. 充分重视、利用地图,提高对图表信息的提取、分析、比较与推 理能力。指导学生平时复习时,要善于观察各种图表上的基本要素,掌握 阅读图表的基本方法。善于分析各种地理信息与题目要求之间的联系,寻 找答题的共性、规律与策略。
技能解密 利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对地理现象成因或影响进行分析时,一般
要从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岩石、土壤等 来组织答案)。具体如下:
1. 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是“一果多因”的形式,如澳大利亚东北 部的热带雨林,就是在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这一类问题要采用逐一分析的方法:
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本质联系在于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这成为地理环境整 体性的最基本表现。而这种物质、能量交换又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 的物质循环等过程来实现的。下面就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作比 较,如下表所示:
概念 环节
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 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 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 送、降水、下渗、径流(地
D. 平缓高原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地形判读。根据材料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以及“土地平旷” 等相关描述,判断“桃花源”是周高中低的山间盆地。
2. “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 ) A. 地理位置 B. 灌溉系统 C. 农业科技 D. 水力资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桃花源”世外桃源式的封闭 环境与其位居深山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1.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1_统___一__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2__其__他__各__个__要___素_的 演化。 2.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3__其__他__要__素__的__改__变__→整个□4__地__理__环__境___状__态___的改 变。
解读·重点知能
知能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2. 在分析某一地理现象或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时,是“一因多果”的形式, 这一类问题的影响形式又有两种情况。 (1)“一因并果”,即对各要素的影响及影响程度是并列表现的。 (2)“一因串果”,即一种活动或现象对不同区域、不同要素的影响存在因果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两种模式往往是混合运用的。比如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科罗 拉多河开发导致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题流程
点睛提示:生物量包括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 1. 分别分析表格中不同年代灌木植物、草本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
物量、植株数量变化:与 年相比, ~ 年灌木植物、草本植物的地上生 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灌木植物的地下生物量虽然略有下降,但草本植物 的地下生物量在大幅度上升,可见实验期间生物量提高;与 年
深刻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就是大气、海洋相互作用而导致地理环境发 生变化的典型。
说明厄尔尼诺形成发展过程,并据此概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答题流程
下面就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作比较,如下表所示:
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下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
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