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教学小学数学论文2篇-小学数学论文-教育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题教学小学数学论文2篇-小学数学论文-教育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第一篇

一、有效转换数学语言和生活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培养抽象思维

以“小东和小明两家相距的路程是50千米,早上,小东和小明约定同时从家里出门,朝对方走去,已知小明的行走速度是每分钟0.3千米,小东的行走速度是每分钟0.4千米,请问小明和小东从出发到相遇需要多长时间?”这个应用题为例,题目中出现了“路程”、“速度”等数学概念,很多低年级学生并不明白这两个概念所代表的具体含义。针对这个问题,就需要将数学语言转化为生活化语言。于是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小东和小明同时相向而走的动画,然后将“路程”、“速度”等概念用通俗直白的语言解释。这样处理,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应用题信息,最终成功地解答应用题。

二、处理应用题数量关系时,要有效引导他们从感性过渡到理性

数量关系是数学应用题中必要的信息。理清应用题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教学应用题的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各个数量关系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抽象性,抽象程度越高,学生越不容易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小学数学应用题知识时,应当处理好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采取逐层分解、步步深入的方式,剖析各项数量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对数量的认识从感性层面过渡到理性层面。比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笔者就以分奖品的两种情形让学生认识乘法,应用题设计如下:“第一种奖品分法:有75个糖果,平均每个学生需分得5个糖果,请问最终可以分给多少个学生?第二种奖品分法:有75个糖果,班上共有15个学生,请问最终每个学生可以分得多少个糖果?”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这两个应用题时,可以,事先准备75个糖果,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数一数。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最终得出结果。这种教学方式,不但会加深学生对除法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会拓展学生学习的经验和能力,以便他们在解决相关问题时,就可以结合自己所概括和理解的数量间的关系直接进行解答,实现学生思维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既能有效避免应用题教学朝机械化、刻板化的方向发展,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和解决应用题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强化对应用题类型的训练,帮助学生形成应用题思维

在帮助学生读懂应用题语言、理清数量关系之后,教师应当着手培养学生形成应用题思维模式。应用题思维是建立在丰富的练习基础上,

教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当充分选取多种形式的应用题类型,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认识并熟悉这些类型。同时,在经过教师一系列强化训练之后,学生势必会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接着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对应用题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及解决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应用题思维的形成。例如笔者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应用题:“有500只羊需要剪羊毛,现在有100个工人,请问每个工人需要负责剪几只羊的毛?”看到这一问题,学生第一反应便是数字很大,题目很难,然而如果将羊的总数和工人的总数同时缩小100倍,此题就变成“有5只羊需要剪毛,现在有1个工人,请问每个工人需要负责剪几只羊的毛?”答案便不求得解。这种解法是利用“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放大或缩小n倍,商不变”的数学知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方式变换,使解题过程简化,难度降低。学生之后再遇到类似的应用题时,就会灵活运用变换方式的形式进行解答。由此可见,不断加强对学生应用题解题的训练,可以有效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帮助他们形成解决数学应用题的思维和能力,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第二篇

一、注重应用题解题思维的训练

例如,教师以这样一题来训练学生:某县举行长跑比赛,运动员跑到

离起点3千米处要返回到起点。领先的运动员每分钟跑310米,最后的运动员每分钟跑290米。起跑后多少分钟这两个运动员相遇?相遇时离返回点有多少米?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起、始点的距离-最后的运动员跑的路程=相遇点离返回点的距离。同时,起、始点的距离3千米,根据题目所知可得最后的运动员跑的路程=290×最后运动员所用时间,因此,最后运动员所用时间(3000+3000)÷(310+290)即:3000-290×([3000+3000)÷(310+290)]=3000-290×10=3000-2900=100(米)

二、营造竞争氛围催化小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动、好表现、喜欢在活跃的学习氛围中展示自己的成果,因此,针对小学生的年纪生理特征和实际学习状态,数学教师不能单纯地以传统单一的说教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而是应该让课堂更具有趣味性,激起小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教师可以再课堂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或者是小游戏来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智慧,相互督促学习。教师可以采用“小老师”,当学生懂的应用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争当“小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懂得该如何解题,还要学会该如何去将自己的解题思路告诉同学们,并且该如何去组织自己的语言来向同学们讲清楚,既锻炼了他们的解题思路,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语言表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当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导和表扬时,对

小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荣誉,所以他们会很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同学们的“小老师”。

例如,给学生完成一个应用题:A、B两地相距60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A地出发前往B地。甲车比乙车早30分钟到达B地。当甲车到达B地时,乙车离B地还有10千米。甲车从A地到B地共行了几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完成,等学生完成得差不多时就可以让会做的学生来当“小老师”,而其他学生则听讲和监督,如果有不同意见时可以及时提出。“小老师”先分析题目各数量条件的关系:当甲到B地时,乙车还要行30分,即1/2小时才能到达B地,而此时乙车距B地还有10千米,也就是说乙车1/2小时要行10千米;接着就可以具体来讲解题的思路了,每小时行10÷1/2=20(千米),乙行完全程要60÷20=3(小时),甲行完全程要3-1/2=2.5(小时)。当然,除了“小老师”这个方法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分组竞优的方式等。在不同的学习小组中让学生们相互讨论探究学习,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思和合作精神,优胜的小组可以获得响应的奖励,使小学生们学会为自己的集体而努力。例如,教师可以给出应用题:小李由乡里到城里办事,每小时行4千米,到预定到达时间时,离县城还有1.5千米。如果小李每小时行5.5千米,到预定到达时间时,又会多走4.5千米。乡里距城里相距多少千米?让学生完成并分组讨论,先完成并正确的小组为优胜。当有小组最快表示完成时,教师可以做好记录,等其他小组也完成后,就随机抽取那个最快小组的一个成员来解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