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中学2008届高三考前辅导(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启东中学历史考前辅导
【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
一.奴隶社会 ( 约公元前 21 世纪-公元前 476 年 )
⑴夏朝 ( 约公元前 21 世纪-约公元前 16 世纪 ) :中国奴隶社会的建立时期。
⑵商朝 ( 约公元前 16 世纪-约公元前 11 世纪中期 ) :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⑶西周 ( 约公元前 11 世纪中期-公元前 771 年 ) :中国奴隶社会的繁荣阶段。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
井田制是西周的经济制度。
⑷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
春秋时期 ( 公元前 770 年-公元前 476 年 ) :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阶段。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前):中国封建制度确立时期。
政治上: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加速了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的瓦解。
战国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法家韩非子顺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地需要。
秦国的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上:井田制的瓦解。
春秋后期,铁犁牛耕的普及,各国纷纷变法承认土地的私有制。
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确立。
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形成。
二.封建社会
(1)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前):封建制度确立。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大一统时期。
政治上:秦始皇创立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包括政治措施、经济措施、文化措施和军事措施等方面。
汉初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经济上:丝织业发展,海陆丝绸之路开通。
东汉制瓷技术达到成熟阶段,冶铁业已发明水排。
思想文化上:秦始皇焚书坑儒,重用法家思想;汉武帝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两者一重法一重儒,但其实质目的都是以思想的专制划一,维护和巩固其政治上的统一。
(3)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江南经济,大开发并开始赶上北方的历史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魏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政治上迁都洛阳,采取汉族地主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上改革鲜卑旧俗。
孝文帝的改革,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进行的全面的改革,不仅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更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4)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
政治上: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主义。
经济上:唐朝南青北白的两大制瓷系统。
城市和商品经济发展。
在唐太宗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文化上唐诗繁荣。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年~1368年)——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政治上: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时空界限打破,农村集市发展),边境贸易海外贸易发展。
文化上:宋词元曲繁荣,科技上四大发明。
思想上:理学形成。
(6)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阶段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政治上: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经济上:制瓷、丝织业发展,商业发展出现了商帮,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重农抑商、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思想上: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
文化上:小说、京剧等。
中国近代史
(1)19世纪中期
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体现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开拓世界市场,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特点。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状况: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工业产生,首先在通商口岸出现了外国资本家创办的近代工业。
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机器设备,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在此时在东南沿海地区开始产生。
阶级结构:无产阶级先于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思想理论: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开始产生。
民主革命:农民阶级兴起太平天国运动,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
(2)19世纪末20世纪初
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反映了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特点,其侵略的特点表现为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并最终确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
经济状况:洋务运动破产。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结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的舞台。
思想理论:康梁严的维新理论著作,形成较为完整的维新理论体系。
20世纪初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并逐步形成了三民主义的资产阶级革命理论。
民主革命: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运动和农民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的民主革命发展为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
(3)一战前后
侵华史实:日本乘一战之机,出兵山东,占领青岛,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形成日本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
经济状况:利用帝国主义大战之机,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个短暂发展的机会。
阶级结构: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理论:新文化运动兴起,民主科学思想得到传播,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基础。
五四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民主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继续为探索民主革命道路而斗争,经历了二次革命、护国运
动、护法运动的失败,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走到尽头。
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并在五四运动中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侵华史实: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31—1945年)
经济状况: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初年较快发展的十年,抗战时期萎缩,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民主革命:经历了五四建党时期,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国共对峙的十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全民族抗战时期,国共内战(解放战争时期)
思想理论: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
中国现代史
(1)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民主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共领导多党合作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确立,人民代表大会确立。
经济建设:建国初经济恢复时期(49—52年)。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53—57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一五计划的制定,一化三改造。
外交方面:建国外交政策及成果。
50年代中期的外交政策成熟及其成果。
(2)探索时期(1956-1976年)
民主政治: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经济建设:探索:56年《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召开。
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58年总路线,人民公社化,大跃进。
外交方面:70年代外交三大成果: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3)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以来)
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完善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
经济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外交方面:坚持对外开放长期不动摇。
新时期外交活动: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港澳回归。
两岸关系。
理论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邓小平理论)。
世界近代史
(1)14—18世纪:手工工场时期的资本主义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4~16世纪),发展(17~18世纪)。
政治上:荷兰独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1688年),法国大革命(1789年~1794年)
思想上:人文精神的复苏、发展、高潮。
文艺复兴(14~16世纪)宗教改革(16世纪)启蒙运动(17~18世纪)。
阶级关系上:人民群众追随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反封建专制统治。
对外关系上: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英)。
(2)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经济上: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政治上:资产阶级统治地位在各国确立(俄、日、德、意)即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思想上: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阶级关系上: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的对立斗争(三大工运、巴黎公社)
对外关系上:殖民扩张,商品输出为主要形式,世界市场形成。
(3)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经济上:帝国主义阶段。
政治上: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垄断组织。
思想上:列宁主义诞生。
对外关系上:资本输出,瓜分世界。
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世界现代史
(1)20世纪20年代前后
社会主义苏(俄)联:经历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胜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进攻、新经济政策则巩固了政权,恢复了经济。
资本主义世界:一战后的稳定发展时期。
国际局势:战后经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国际关系的重新调整,20年代早中期国际局势相对稳定,但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打破了这种状态。
(2)20世纪30、40年代
社会主义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经过二个五年计划,到二战前,其工业生产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资本主义世界:经历危机后,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国际局势:危机使国际局势紧张动荡,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3)二战后到50年代
社会主义苏联: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赫鲁晓夫改革。
资本主义世界:以美国为主导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二大体系三大支柱) 。
日欧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被广泛采用。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世界格局:雅尔塔体系构建两极格局的基本柜架,两极格局下,美苏冷战。
(4)20世纪60、70年代
社会主义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70年代开始出现滞胀局面。
资本主义世界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福利制度的建立,第三产业的发展,知识经济兴起)世界格局: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多极化趋势出现。
区域经济集团开始出现(欧共体)。
(5)20世纪80、90年代以来
社会主义阵营:苏联东欧剧变。
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世界格局: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经济一体化。
【易错点提示】
一、古代史部分
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没有血缘关系。
2.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相对而言,明朝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行行政机构。
3.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不仅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还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4.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和衰落。
而“闭关锁国”和“重
农抑商”正是封建制度衰落的表现。
5.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结自足”,其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6.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如广州十三行就是例证。
7.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二.中国近现代史
1.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理解。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2.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4.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的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
5.新三民主义并不等同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6.大革命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7.“左”倾和右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右倾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两者有危害性,尤其以“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8.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到了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9.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及军队名称辨析
(1)“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
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的革命根据地都建立苏维埃政权,所以有时也被称为“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称“红军”
(2)“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至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
“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作战任务。
这一时期中共领导的军队称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3)“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常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人民军队称为“解放军”。
10.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
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12.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搬弄是非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
东西德国、朝韩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的,属于二战的遗留问题。
13.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人民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14.“求同存异”方针是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
“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15.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不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发明《中美联合公报》,而是1979年中美建交。
中美建交,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16.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中日双方的利益。
17.“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者各有侧重。
“另起炉灶”,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这使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解决的问题是对外战略问题。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一边倒”,即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后两者解决的是对外交往中的战术问题。
18.民族独立和中国近代化是近代中国两大革命任务,二者的关系: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和保障。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近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19.近代化,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以及与之相伴的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的近代化。
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和政治的民主化。
20.“中国近代工业”并不是指在时间上产生和发展于近代时期,而是指使用机器生产。
它包括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创办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21.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2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用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23、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
经济特区:经济建设过程中享受特殊经济政策、灵活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开始在我国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的区域。
沿海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1月,中央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漳泉厦三角区等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扩大到山东辽东两个半岛,形成了一个沿海开放地带。
24、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最主要的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响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改变们的生活方式。
25、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则喊出“打倒孔家店”,但二者的本质都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26、近现代三大理论成果:“三民主义”重点解决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后,最终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问题;毛泽东思想重点解决如何取得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建立一个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问题;邓小平理论重点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27、“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三.世界近现代史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没有整个牛顿力学。
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例殊。
牛顿力学的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
相对论发展了牛顿的力学,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
2.现代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从产生和繁盛的时间来看,现实主义文学在西方由来已久,从19世纪30年代起成为文学的主流。
现代文学兴起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繁盛。
从兴起的社会根源来看,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显露,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而出现的。
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恐惧,从而使他们迷茫、痛苦,找不到出路。
从创作特点来看,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详细分析人类行为相互冲突的趋势,再现特殊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流派纷呈、风格的多元化文学,其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
3.欧洲一体化起步于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正式成立,而不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正式成立。
4.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是十月革命的开端和准备,而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5.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为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因此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
6.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以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为标志,并不是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的过渡时期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的止于三改造完成。
7.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柜架,并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完全形成。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8.美国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
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实行“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9.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摆脱美国的控制。
10.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而不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11.“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但这并不能说明多极化格局已经定型,因为多极化是一个趋势,有一个发展过程。
12.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不是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制造机器。
13.罗斯福新政只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即“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不是指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也不是指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是指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15.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计划,但不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16.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17.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前期是必要的,而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只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整生产关系,此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发展。
18.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新”
从新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
从新特点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为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重点热点真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