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起点)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3《transportation》(fun time)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nit3 Fun Time教学设计
【内容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一起点)四年级上册Unit3 Transportation
【课时】Fun Time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威尼斯、泰国、沙漠地带、寒冷地带的特殊交通方式。
2. 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挖掘已有认知,梳理关于交通方面的语言知识。
3. 欣赏并学唱歌曲。
二、教学建议
A. Good to know.
1. 热身导入
(1) TPR活动。
教师说句子,如:Let’s go to the park by car. 学生做动作并说By car。
也可以选择一名学生说句子,或只出现图片,让学生边说边做。
(2) 利用视频或图片导入新课。
建议一:教师寻找一些有关交通方式的视频。
建议二:利用相关图片,展示不同的交通方式,如:伦敦的双层巴士、柬埔寨的小摩托、印度的火车等。
教师引导:Do you think they are interesting? Let’s learn more about transportation.
建议三:将A项图片编辑成课件播放,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2. 阅读A项材料
(1) 教师配合图片播放A项录音。
(2) 学生自行阅读,要求学生圈出表示交通工具的词汇。
(3) 再次听录音,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使用这种交通方式的地点或地区词汇。
3. 鼓励学生对文段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from these pictures? 鼓励学生说出what, why等疑问词引导的问题。
4. 教师将学生的问题进行板书
What is the transportation?
Where do they use it?
Why do they use it?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it?
5. 介绍交流
请学生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有趣的交通方式,或将此项留为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搜集相关资料,介绍给同伴。
B. Let’s make.
1. 看范例
要求学生先看思维导图范例。
2. 动手做
根据本单元所学知识,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创作自己的思维导图。
C. Let’s sing.
1. 整体欣赏歌曲
2. 看歌词整体跟唱
3. 分段尝试跟唱
4. 配动作
第三次播放录音,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为歌曲配上动作。
5. 小竞赛
等学生基本会唱后,可以分组竞赛。
三、备选活动
教师在讲授A项时,可以根据学生情况作以下调整。
教师播放A项录音,并精讲第一幅图,之后让学生分成小组,任选其余的一幅图进行学习。
教师要为小组学习提出要求和学习的步骤,如:
1. 用下划线标出地点词汇,用曲线标出交通方式的词汇;圈出自己不会的词汇。
2. 小组讨论或求助于教师,教师也可以事先设计好一张表格,让学生完成关键信息的填写。
3. 最后由小组成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汇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雁门太守行第一课时初中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行”的文体。
2、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
3、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4、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1.教师讲解诗歌的大意[&@~#*]
2.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学情分析
[*&#@%]
3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了解诗歌的内容和品味语言。
[%~#&*]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与学互动设计: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雁门太守行[#~^@%]
一、导入新课,了解相关文学文化常识
(1)故事导入,引入《雁门太守行》[#@^%~]
(2)了解文体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3)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
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
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
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
27岁病逝。
今存诗240余首,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
(4)写作背景
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
这首诗的背景是唐王朝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长期战争。
[@*&~#]
二、朗读、赏析
1、听朗读录音。
2、自由朗读。
3、读诗韵:读准字音和节奏。
明确:1-2句“紧张壮烈”
3-6句“凝重悲壮”
7-8句“坚定豪迈”
4、解诗意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5、悟诗情: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请学生回答:
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诗的最后两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诗的主题是什么?(学生讨论)
①师归纳: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②诗的最后两句:运用典故,点明主旨,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
诗人坚定地政治立场,即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感。
③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用极其简洁的方式从总体上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的斗争染上了悲壮的色彩——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是一支振奋人心的战歌。
6、品诗言:感受形象美
(1)首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什么?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简要赏析“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开”字的妙处。
“开”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与“摧”字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3)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红旗“半卷”是为乘夜偷袭敌营。
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
(5)齐读全诗,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
[^&%*@]
教师点拨品析角度,学生相互交流并试说。
示例:①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因为它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修辞角度)
②又如: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因为“压”字,一字传神,形象的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的悬殊,守军将士处境的困难。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关键词)[#%&@*]
③又如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因为它勾画出这样的图景:城头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但偶尔大风吹过,云中透出日光,照在城头士兵的铁甲上,金光闪闪,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给人以无比威严的感觉。
(内容)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诗歌[%*^&@]
(2)思考讨论:两首诗的异同点
2、师生交流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
[*@&#%]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雁门太守行》
2.把《雁门太守行> 改成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形势危急(比喻、夸张)
角声、凝夜紫-----悲壮惨烈(视觉、听觉)
临易水、黄金台----誓死报国(运用典故)
[&^@~%]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乐府旧题。
1.诗的内容理解难度大,必需依靠老师的讲解。
学生诗歌的基础差,对这样的古诗没有什么兴趣,完全靠老师的引导和启发。
2.学生对灵活性较强的问题,理解很差。
[*&#@~]
3.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比我预期的要好。
改进措施:
多指导学生阅读诗歌,让他们掌握阅读诗歌的方法与技巧。
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他们的听课效果。
给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朗读、思考和相互交流。
雁门太守行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雁门太守行
1第一学时教与学互动设计: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雁门太守行
一、导入新课,了解相关文学文化常识
(1)故事导入,引入《雁门太守行》
(2)了解文体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3)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
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
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
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
27岁病逝。
今存诗240余首,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
[@~&%#]
(4)写作背景
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
这首诗的背景是唐王朝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长期战争。
二、朗读、赏析
1、听朗读录音。
2、自由朗读。
3、读诗韵:读准字音和节奏。
明确:1-2句“紧张壮烈”
3-6句“凝重悲壮”[#*&^~]
7-8句“坚定豪迈”
4、解诗意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5、悟诗情: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请学生回答:
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诗的最后两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诗的主题是什么?(学生讨论)
①师归纳: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②诗的最后两句:运用典故,点明主旨,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地政治立场,即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感。
③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用极其简洁的方式从总体上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
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的斗争染上了悲壮的色彩——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是一支振奋人心的战歌。
6、品诗言:感受形象美[%#@~&]
(1)首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什么?[^%#*@]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简要赏析“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开”字的妙处。
“开”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与“摧”字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3)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红旗“半卷”是为乘夜偷袭敌营。
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5)齐读全诗,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
教师点拨品析角度,学生相互交流并试说。
示例:①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因为它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修辞角度)
②又如: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因为“压”字,一字传神,形象的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的悬殊,守军将士处境的困难。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关键词)
③又如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因为它勾画出这样的图景:城头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但偶尔大风吹过,云中透出日光,照在城头士兵的铁甲上,金光闪闪,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给人以无比威严的感觉。
(内容)
[~&%#^]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诗歌[&^@%#]
(2)思考讨论:两首诗的异同点
2、师生交流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雁门太守行》
2.把《雁门太守行> 改成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形势危急(比喻、夸张)
角声、凝夜紫-----悲壮惨烈(视觉、听觉)
临易水、黄金台----誓死报国(运用典故)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乐府旧题。
[~#%*^]
1.诗的内容理解难度大,必需依靠老师的讲解。
学生诗歌的基础差,对这样的古诗没有什么兴趣,完全靠老师的引导和启发。
2.学生对灵活性较强的问题,理解很差。
[@~#*^]
3.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比我预期的要好。
改进措施:
多指导学生阅读诗歌,让他们掌握阅读诗歌的方法与技巧。
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他们的听课效果。
[@^~&%]
给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朗读、思考和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