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06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四章《左传》与春秋战国历史散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召公谏厉王弭谤》
有些篇出彩在于描摹逼真。

优施教骊姬夜半而泣谓公曰:“吾闻申生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皆有所行之。今谓
君惑于我,必乱国,无乃以国故而行强于君。君未终命而不殁,君其若之何?盍杀我,无以一妾
乱百姓。”公曰:“夫岂惠其民而不惠于其父乎?”骊姬曰:“妾亦惧矣。吾闻之外人之言曰:
四、《战国策》人物说辞的语言艺术
▪ 其三是巧说妙解,或巧在咬文,或妙在心计。
▪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 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 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 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四、《战国策》人物说辞的语言艺术
▪ 其四是善用譬喻,寓道理于形象和故 事。有的属于近取譬,随机利用身边 之事及眼前之物为语料。
▪ 《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战国策》人物说辞的语言艺术
▪ 人物辞说的语言形式和风格,独具《战国策》风貌的部分大多辞采恣肆,铺陈张扬, 排比对仗,开两汉文赋先河。
▪ 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 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 雨……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 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三、《左传》的叙事艺术
▪ 《左传》的文学叙事更表现在有些描写已经超出史著实录,间涉虚构,几近创作。 ▪ 鉏麑之死
四、《左传》的语言
▪ 行人辞令之美是《左传》语言最受称许的部分,能在两国相遇的外交场合发挥有礼 有力、柔中有刚的言辞魅力。
▪ 《左传》叙述描写语言省简、精准,善于抓住事物特征和最富表现力的对话、动作 进行刻画,往往多则三言两语,少则只有几字,便情态毕现。
三、《晏子春秋》中的晏子故事
▪ 《晏子春秋》实为仿“语体”的故事汇编。各篇风格、文笔不尽相同,有些片段较 多刻画描写,写出了晏子的睿智、机警和谐趣,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汉代画像砖《二桃杀三士》
第三节 《战国策》
第三节 战国策
▪ 一、《战国策》其书及编纂 ▪ 二、《战国策》的内容及倾向 ▪ 三、《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 ▪ 四、《战国策》人物说辞的语言艺术 ▪ 五、《战国策》的叙述描写
▪ 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却终于 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较《春 秋》多出十三年
二、《左传》的内容及认识价值
▪ 作为一部系统史著,《左传》详尽记述了春秋时代发生于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一系 列事变,包括周王朝与诸侯的扶持与冲突,列国之间的会盟及战争,诸国内部的公 室私室之争,君臣父子之间的篡逆相残,臣属们之间的勾心斗角和争权夺利,开明 政治家新鲜的治国治民之策等等,由此展示了春秋这一体制变迁时代许多特有的现 象和气息,展示了新旧势力的较量与消长,固有观念的维护与嬗变,呈现了礼崩乐 坏的程度及其不可救药的趋势。
可见列国内部权位之争及新旧较量
▪ 废君立君,成为列国及大夫间利益和势力较量的砝码。 ▪ 父子相残、叔侄相残、兄弟相残事件屡屡发生。 ▪ 列国中君臣秩序也在发生逆转。 ▪ 世事浮沉的客观事实,促使观念发生遽变,民心向背在新旧交替中的作用即被强调。
可见诸多卜筮占梦之事和时人天人观念的复杂情况
▪ 春秋时代仍神灵在上,卜筮决疑、占梦行事、享告祖灵时时而在。
▪ 《晋书·束皙传》:“太康二年,汲郡 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 得竹书数十车。”这批出土于汲郡战国 魏王墓的竹书即被称为“汲冢书”。
《琐语》为《晋书》著录时所称,因出土于汲郡战国中后期魏王墓而多被后人称为 《汲冢琐语》,亦称《古文琐语》
▪ 《琐语》今见佚文多为记述卜梦、解梦、预言、怪异、遥知等事件或事迹者,颇富 传奇语怪色彩。
第二节 《国语》及《琐语》 《穆天子传》《晏子春秋》
一、《国语》中的历史故事
▪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凡二十一卷,分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记事。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 《国语》以复述、印证人物言论为重心,过多繁冗记言致使其总体不如《左传》生 动。但《国语》诸“语”并不平衡,其中有些精彩篇章或片段,不乏独特魅力。
一、《战国策》其书及编纂
▪ 《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著,但以 记述战国时策士说客活动及其辞说为主 要内容,记事各自成篇,实为历史故事 汇编。依次为西周、东周、秦、齐、楚、 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策,凡 三十三篇。
▪ 刘向在其典校古籍时遇到记载战国“游 士”策谋的写本,遂汇集诸书分国编次, 名之为《战国策》。
有格调不同然皆能言善说富于才干的策士和谋士。
▪ 苏秦 ▪ 触龙 ▪ 邹忌 ▪ 冯谖
还有趋尚有别然皆不畏强权胆气凛然的高士和壮士。
▪ 鲁仲连 ▪ 颜斶 ▪ 唐雎 ▪ 荆轲、豫让、聂政
四、《战国策》人物说辞的语言艺术
▪ 其一是工于进言,设法克服 人君贵卿的漠视、拒听或逆 反,使对方能听和听进说理 分析。
▪ 《春秋》本是周代编年体记事古史的 通称。
▪ 《左传》与之相关的《春秋》,是鲁 国编年史。
▪ 《鲁春秋》记事始于鲁隐公元年(公 元前722年),迄于“西狩获麟”的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
相传鲁《春秋》由孔子编定
一、《春秋》与《左传》
▪ 今见《左传》已被拆附在《春秋》各 编年之后,与《公羊传》《谷梁传》 合称“《春秋》三传”
思想倾向
▪ 《战国策》涉及朝廷内外宫帏上下 各色人物,其文章又出自史臣游士 众人之手,多方位见出时人的观念 和趋舍,其中有些部分带有战国的 时代特色及纵横辩士的生存意识, 表现为对固有传统观念的冲击,甚 至含有“离经叛道”成分。
▪ 义利、才德、尊卑关系
三、《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
▪ 《战国策》是以记述人物活动为主线 的散文篇章,聚焦的是人物在某一事 端中表现出的奇谋、卓识、妙说及异 举,其特点又往往多被凸显和放大, 因此,这里描写了一系列各具异彩的 人物形象。
▪ 有时又表现出对某些僭越失礼的理解和无可厚非的态度。
▪ 出于史官的职责,作者对历史事件均给以忠实记述,《左传》因此而具 有其客观价值。
三、《左传》的叙事艺术
▪ 《左传》的文学叙事首先表现在对史料的有机熔铸和它的叙事结构。在编撰和构思 中十分注意运用全视、倒叙、插叙、补叙、预叙、伏笔、照应等各种打破时空限制 的叙事手段,以避免原始档案的分散状态和编年编月对事件的分割,从而保证叙事 的整体性,及对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充分展示和交待。
第四章 《左传》与春秋战国历史散文
副标题
▪ 第一节 《左传》 ▪ 第二节 《国语》及《琐语》《穆天子传》《晏子春秋》 ▪ 第三节 《战国策》
第一节 《左传》
第一节 《左传》
▪ 一、《春秋》与《左传》 ▪ 二、《左传》的内容及认识价值 ▪ 三、《左传》的叙事艺术 ▪ 四、《左传》的语言
一、《春秋》与《左传》
▪ 然其间又有微妙变化,可见时人已由盲信天命而转向兼顾人为, 同样呈现出过渡时期的多元格局
师旷侍于晋侯。晋侯曰:“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对曰: “或者其君实甚。良君将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 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 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 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 为?——《襄公十四年》
有些篇出彩在于人物语言
▪ 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 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 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 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 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 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左传》作者在记事过程中往往寓有褒贬和评判
▪ 作者于描写中十分强调礼、德、忠、信,流露出对固有秩序的留恋。
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 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 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 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 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 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隐公三年》
败。钧之死也,无必假手于武王,而其世不废,祀至于今,吾岂知纣之善否哉?君欲勿恤,其可
乎?若大难至而恤之,其何及矣!”——《晋语一》
有些篇出彩在于情节跌宕。
▪ 《鲁语上》“里革更书” ▪ 《吴语》《越语》关于春秋末年吴越争霸
二、汲冢书与《琐语》《穆天子传》
▪ 《琐语》和《穆天子传》同属于出土文 献“汲冢书”,均是叙述史事和人物活 动的历史散文著作,但一为“语”,一 为“记”,各有其自身的体式和特点。
为仁与为国不同。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故长民者无亲,众以为亲。苟利
众而百姓和,岂能惮君?以众故不敢爱亲,众况厚之,彼将恶始而美终,以晚盖者也。凡民利是
生,杀君而厚利众,众孰沮之?杀亲无恶于人,人孰去之?苟交利而得宠,志行而众悦,欲其甚
矣,孰不惑焉?虽欲爱君,惑不释也。今夫以君为纣,若纣有良子,而先丧纣,无章其恶而厚其
▪ 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 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 野。”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於鹊与处。嘉命 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翔翔。世民之子,唯天之 望。”(卷三)
▪ 触龙说赵太后
四、《战国策》人物说辞的语言艺术
▪ 其二是微言相感,针对对方特殊心理,以漫不经意之语点到要害,让其自忖 自悟。
▪ 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薛,而孟尝令人体貌而亲郊迎之。谓淳于髡曰: “荆人攻薛,夫子弗忧,文无以复侍矣。”淳于髡曰:“敬闻命!” 至于齐,毕报。王曰:“何见于荆?”对曰:“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 力。” 王曰:“何谓也?”对曰:“薛不量其力,而为先王立清庙。荆固而攻之, 清庙必危。故曰:‘薛不量力而荆亦甚固。’”齐王和其颜色曰:“嘻!先 君之庙在焉!”疾兴兵救之。 颠蹶之请,望拜之谒,虽得则薄矣。善说者,陈其势,言其方;人之急也, 若自在隘窘之中,岂用强力哉?!
▪ 《宣公十五年》“晋魏颗败秦师”
三、《左传》的叙事艺术
▪ 《左传》的文学叙事还表现在不只限于史述之笔,而是对某些典型事件及其发展过 程充分展开进行描写,为读者呈现具体、生动的情节、形象、场景和画面,遂使读 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叙事因此而富于故事性、戏剧性。
▪ 《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可见周王势力衰微、失控诸侯、诸侯争霸的政治局面
▪ “周郑交质”“周郑交恶”(《隐公三年》)、终致“周郑繻葛之战”(《隐公五 年》),刚刚进入春秋不久,周王已落得要仰诸侯鼻息,甚至遭遇抵御。
▪ 随之而来的是诸侯间的相互攻伐,诸如齐鲁长勺之战(《庄公十年》)、秦晋韩之 战(《僖公十五年》)、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秦晋殽之战(《僖 公三十三年》)、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鞌之战(《成公二年》)、 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等等,已成春秋中心“剧目”。
▪ 晋冶氏女徒病,弃之。舞嚣之马僮饮马而见之。病徒曰:“吾良梦。”马僮曰:“汝 奚梦乎?”曰:“吾梦乘水如河汾,三马当以舞。”僮告,舞嚣自往视之,曰:“‘尚可 活,吾买汝。”答曰:“既弃之矣,犹未死乎?”舞嚣曰:“未。”遂买之。至舞嚣氏, 而疾有间,而生荀林父。
《穆天子传》出土著录时原称《周王游行》或《周王游行记》Βιβλιοθήκη 二、《战国策》的内容及倾向
▪ 战国这一形势为谋臣和辩士提供了活动舞台和机遇,《战国策》主要即记述他们凭 借见识、智谋和辩才而在历史事端中的精彩表现和作为。也以这些人物的历史活动, 具体呈现了战国几百年的政治风云、矛盾较量和形势变迁
▪ 《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 ▪ 《秦策三·蔡泽见逐于赵》 ▪ 《楚策三·张仪之楚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