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课件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29张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年龄组成
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出生率/死亡率
增长型
>1
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增大
稳定型
=1
衰退型
<1
一段时间内稳定
减小
意义: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
5.性别比例
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
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
性别比例的应用:控制虫害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
1.判断下列有关种群特征叙述的正误
(1)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 (2)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 (3)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
2.(2017·全国卷Ⅱ,T31)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 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 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
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 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六、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增长、波动、下降、甚至消亡
2.影响因素 内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等 外因:食物、空间、气候、天敌、传染病、人
类的活动等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 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 (4)种群中各年 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3.研究人员对某林区猕猴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 结果如图所示(注:4~12岁为猕猴的生育年龄)。下列分析正 确的是( ) A.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调查时猕猴种群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 C.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小,与雄性因 争夺空间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 D.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则猕猴 的出生率将升高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增大 . 种群密度减小 . 种群密度相对稳. 定
迁入率 > 迁出率 迁入率 = 迁出率 迁入率 < 迁出率
种群密度增加 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种群密度降低
意义:
意义:
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___决__定__ 种群密度 迁入率和迁出率直__决__定___ 种群密度
——蒲公英 —其他植物
注意: 1.调查植物要选容易计数的,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
草本植物,而选个体数目容易辨析的双子叶草本植物。 2.植物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不同,如草本植物:1m2;
灌木:16m2;乔木:100m2 3. 种群密度=平均个体数/面积或体积
标志重捕法
调查范围: 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调查程序:
确定调查对象
捕获并标记个体,计数为M
重捕,计数为n,其中被标记个体为m
计算种群密度
例: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 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了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 25条,请估算这个池塘中共有鲫鱼多少条?
种群密度=个体总数/面积或体积
注意事项:
A.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对动物的寿命和行为不会产生伤害
1.种群密度 a.概念
种群密度=
种群的个体数量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
调查范围: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如植物、昆虫卵、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调查程序:
注意事项: 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样方不宜太少
记数方法:
方框内+相邻两边上+顶点 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蒲公英个数:9
4.(2019·全国卷Ⅰ)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
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
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
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解析:选CD 标记物醒目时易被天敌发现,影响重捕时标记的个体数,因 此标记物应不易被观察到;(X1+X2+…+Xn)/n是每个样方的种群平均数量, 若样方面积不是单位面积,则不能代表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 (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个体数;调查种群密度在计算数量时同种 个体不论大小都应该计算在内。
3.(2019·浙江高考)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 B.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C.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D.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解析:选B 在实际环境中,种群的增长呈逻辑斯谛增长,种群数量在K/2 时增长最快,A正确;同一群落内,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是不 同的,B错误;环境容纳量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C 正确;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故环境 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D正确。
提高环境容纳量
K值的易误点
1.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是一个平均值,这个值存在的时 间很短,因为环境会被破坏
2.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
K值会下降;环境改善时,K值会上升
3.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 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
解读三种类型的“S”型曲线
(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 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值。
(2)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 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3)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B.标志物不能醒目,不能影响被标志动物正常的生活
C.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期内不能脱落
D.在调查期内应该没有太多个体出生与死亡,同时也没有太 多的个体的迁入与迁出。
误差分析:
1.标志物易脱落
m偏小,N偏大
2.被标记个体被捕机会降低 m偏小,N偏大
3.标志物导致被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 m偏小,N偏大
2.出生率和死亡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
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
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例如:1983年我国平均每10万人口 出生1862个孩子,该年度人口出生
率为 1.862% .在黄山猴谷,
一猴群有200只,一年后有2
只死亡,猴的死亡率为 1% .
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 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λ>1且恒定
t:时间
N
t
: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λ: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2. “S”型曲线
(1)形成原因:食物、空间有限
(2)曲线特点 种群数量达到K /2时,增长速率最大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 一般将停止增长
(3)应用: 建立卧龙自然保护区
保护大熊猫
改善大熊猫栖息环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一、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 同种生物 的 全部个体 的总和. 是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判断下列是否属于种群 1.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 √
2.一个教室中的所有学生 × 3.一个池塘中所有的幼年鲤鱼 ×
4.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 5.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
×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解析:选D 细菌甲为异养生物,能够将培养基中 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A项正确。培养基更新频率 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更新频率快 ,环境资源相对丰富;更新频率慢,环境资源相对匮 乏,B项正确。通过对比题图中三条曲线可知,a组为 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3 h的实验组,细菌数量呈J型 增长,由此可知其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C项 正确。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在培养的初始 阶段,由于营养和空间条件充裕,因此种群增长也会 出现J型增长阶段,D项错误。
4.被标记个体放回后未充分融入该种群就再次被捕, 且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捕获
m偏大,N偏小
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的标记数M×再次捕获个体数n/再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m
[多选]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实验及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标志重捕法在做标记时,标记物要醒目,有利于抓捕 B.随机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个体数量为X1、X2、…、Xn,则种群密度为(X1+X2 +…+Xn)/n C.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个体数 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计数时同种生物无论个体大小都要计数
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降低 出生率,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意义: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总结
(1)① 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②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影 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1.判断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叙述的正误
× (1)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2)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主要是由气候、食物、
√ 天敌等因素调节的 × (3)不同种生物的K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K值固定不变
2.(2018·全国卷Ⅰ)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
解析:选C 由题图可知,该林区猕猴种群 中,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因此其年 龄组成为增长型;调查时猕猴种群的年龄组 成为增长型,说明其种群数量还会增长,并 未达到环境容纳量;7~9岁个体中,雄性与 雌性的数量比值最小,与雄性因争夺空间和 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根据图中信息不能说 明性别比例为1∶1时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 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 逐渐减弱
解析:选D 当空间、资源有限时,种群呈S型增长;林场空间、 资源有限,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由于密度增加而逐渐减慢;鱼塘 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由于鱼的大小不同等,单位水体中产 量有可能相同;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由于环境阻力逐 渐增大,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
“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差异: 环境阻力的有无
五、种群增长曲线在实践中的应用
1.K值的应用
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时,K值会上升。
1.K/2值的应用
①资源开发与利用:种群数量达K/2值时种群增长速 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 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 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 速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②有害生物防治: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可 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如蝗虫的防控)
Hale Waihona Puke 三、种群的空间特征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类型: 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
四、种群数量变化模型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数学 模型
1.“J”型曲线
曲线特点: 种群数量是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的。
(1)形成原因:③ 食物和空间 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
(2)数学模型
Nt=N0λt N0:种群起始数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