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别字现象成因分析与矫正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错别字现象成因分析与矫正方法
汉字错别字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语言文字运用的不规范现象,针对生活中常见的错别字现象,分析了其成因,提出了明确的矫正方法。
标签:语言文字;错别字;成因;矫正
语言文字是人类记载、传递、交流信息的工具。
使用这种工具,不论是哪一种语言文字都要求纯洁、严格、规范。
汉字错别字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语言文字运用的不规范现象,它就像毒瘤一样,不断侵蚀着汉字的健康肌体,也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对其予以“医治”。
一、错别字的形成原因
错别字泛滥成灾,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政治和心理上的原因,也有教育和规范化滞后等的影响。
(一)政治上的冲击动摇了原本优良的汉语传统
中国优良的汉语传统流传了几千年,中国古代文人对语文、对汉字所持的态度是极为严肃慎重的,这从“敬惜字纸”的古训中可见一斑。
可惜,十年“文革”使优良的汉语传统遭到了极大破坏,汉语的运用陷入了混乱。
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大老粗”成了优雅的代名词,“文革”语言天天创新,充满了浓烈的火药味和“假大空”色彩,汉语被严重污染。
经历了“文革”之后,优良的汉语传统长期以来难以得到恢复。
(二)价值观和心理的改变使人们不重视汉字
20世纪80年代,国门打开,国外的新事物、新观念和新思潮大量涌入,国人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一些传统的美好事物被弃置一边,遭到冷落,写错别字更是成了人们不屑一顾的小问题了。
许多人认为,汉字是“雕虫小技,壮夫不为”,写汉字是个人的小事儿,少一笔多一笔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自己或别人能看懂,怎么写都行。
也有的人根本不掌握一些字的结构和写法,就想当然地去写。
也有会写某字,但因粗心大意而写错的情况。
因为懒、粗心,更因为在浮躁、变化的社会中,我们丢掉了一种严谨精神和对语言文字的敬畏态度。
写了错别字后,人们的态度和反应也不一样,有的人不闻不问,任其产生恶劣影响,当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铁凝写错“茂”字一事便是典型的例子。
在学校里,从小学到大学,强调的一直是英语等外语的学习,母语的学习被忽略了。
大学语文重回大学必修课堂也不过是近几年才被提起的事情。
母语的学习怎么可以忽视呢?一个为了考出GRE高分日夜用功、却对自己母语不屑一顾随意糟蹋的人,会是个有文化的人吗?
(三)语文教育滑坡使人们运用汉字的水平下降
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语文教育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严重下降,而在此低水平教育中培养出来的一批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人,语言文字的基本功不扎实,又对整个社会的语言文字使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而在整体上降低了人们使用语言文字的水准。
如此恶性循环,错别字的出现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四)相关部门工作和宣传力度不够变相催生了错别字
当前社会语言文字运用混乱状况的形成,语言文字相关部门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986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语委的《简化汉字总表》,进一步指出:“当前社会上滥用繁体字,乱造简化字,随便写错别字,这种用字混乱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在国家语委的说明中,还进一步要求各级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和文化教育、新闻等部门多作宣传,采取措施,引导大家逐渐用好规范的简化字。
可惜,多年来,我们见到的这种宣传和引导太少了,反而是现在各种媒体(图书、期刊、报纸、电视、网络等)上的错别字在逐渐增多,大有蔓延之势,起到的是不良影响。
(五)民众法律意识淡薄
200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施行。
可是,在日常生活中,类似于语言文字法这样的“强制力较弱”的法律,往往落实得不理想。
在许多地方,明显违反语言文字法的行为比比皆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9条规定:“国家机关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公务用语用字。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结果,我们看到,在2009年国务院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一位要员以一口流利的四川话贯穿全场。
长期以来,这种法不责众的惯性,消解和弱化了人们的法律意识。
(六)互联网对人们的影响
在中国,互联网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体,以其互动性、即时性、综合性及超文本性等突出特点,对我国民众日常生活特别是语言生活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遗憾的是,网络上的错别字要以“泛滥成灾”来形容。
网络可谓是错别字的天下,错别字横行。
这对民众尤其是经常上网的青少年的影响是无法估计的。
二、减少错别字的方法
完全彻底地消灭错别字是不现实的,即便是尽量减少生活中出现的错别字,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加大宣传力度
国家有关部门宜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要意义,使民众树立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意识。
中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宣部颁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里列有“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一项。
实行文字的规范化,是无须讨论的,重要的是把法律和文件的规定落实在日常行为中。
能否正确地使用规范、标准的语言文字,对一个人来说标志着他的教养和水平,对一个国家来说则涉及国家的主权和尊严,甚至影响国家的团结和统一。
事关国家根本利益,谁也不可掉以轻心。
应该通过宣传,动员全社会的人都来讨伐错别字这个全民族的大敌,而且要经常进行,坚持不懈,打人民战争和持久战争。
北京市曾发动万名小学生上街查找错别字,这种做法值得大力提倡,全国各地都应仿效实行。
(二)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自律意识
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减少错别字,各类媒体应做出表率。
要对媒体从业人员加强教育,使其清醒认识到肩上责任之重大,不做错别字的传播者。
因为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图书等媒体出现的错别字现象,对错别字的泛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果整天和文字打交道的媒体从业人员都对错别字视而不见,又遑论其他?
(三)建立健全必要的检查、监督机制
各级领导要率先垂范,不写错别字,积极带头做好榜样。
宣传、教育、文化等部门要严格把关,抓紧制定并实施治理语言文字混乱问题的具体方案。
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有关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法规真正落到实处,对于违反法规者给予相应的制裁。
在这方面,各级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应当有所作为。
(四)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
从教育入手,从娃娃抓起,使广大少年儿童树立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热爱伟大祖国的观念,从小就培养这方面的素质,增强其对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认识,尽快提高全民族的语言文字素质,形成严谨的民族性格。
这是慢功,是“远水”,虽然解不了“近渴”,但也必须下大力气去做。
没有全民特别是少年儿童的语言文字素质的提高,语言文字的管理工作将永远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终年为补课、补窟窿而疲于奔命。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应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
在使用汉字这个问题上,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端正认识,高度重视,完整、准确地掌握汉字的音、形、义。
一定要少写或不写错别字,自觉纠正错别字。
只有正确、规范地使用汉字,努力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才能使汉字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和现代化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