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魏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时期曹魏简介
魏朝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中国正史称为魏朝,后世史家多称曹魏,
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于是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
强大的一国。

历史简介
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迅速增强,各地豪强纷纷起兵割据自立,一时间全国又陷入
内战混乱之中。

曹操初据有兖州,复收编了青州黄巾军三十万,势力渐强。

他又将洛阳的
献帝迎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得到了优势。

建安五年200,袁绍与曹操在官
渡展开决战,曹操大败袁绍,成为北方最强的军事集团。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又率军南下,占荆州,与在长江中下游的孙权对垒。

此时刘备也起兵欲兴汉室,率荆州的残余势力
与江东的孙权结合。

孙、曹大军在赤壁会战。

曹操大败,退回北方,刘备得以占据荆州,
后入成都。

从此,曹、孙、刘三大势力成鼎足之势。

曹操封魏公,定邺为其治所,后又进封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220操死,子曹丕取代汉
献帝,建国号魏。

次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一般称蜀或蜀汉。

公元229年,吴王
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一般称孙吴。

三国分立时代正式开始。

魏在三国之中占据最大地区,都在中原,又有汉室禅让,向来称为正统王朝。

期间最
重要的改革有陈群的九品中正制,令中国政治渐渐变成世统垄断。

三国初期,各国主要致力于整顿吏治,恢复社会秩序和发展经济。

其中以曹魏的成就
比较突出。

从曹操统一北方、开展屯田开始,生产逐渐恢复,曹操又改革了东汉以来的许
多弊政,抑制大地主豪强的势力,扫除了宦官和外戚的专权,吸收中下层地主阶级人物参
加政权。

魏文帝时,又实行九品中正制,承认一般士族有做官的权利。

对魏晋时代之政治
产生深远影响,直到南北朝结束后才被废止。

三国时期战争不断,随着蜀汉国力日下,263年魏国司马氏展开攻蜀计划,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等攻蜀,结果蜀主刘禅出降,蜀汉亡国。

后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于魏咸
熙二年十二月壬戌公元266年2月4日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晋”。

定都洛阳,曹魏遂亡。

文化
曹魏虽然是以军力起家,但曹氏一族在文学上具有相当成就,如曹操和其子曹丕和曹
植都擅于写诗,时称三曹,后世又称建安文学。

即使到了后期其君主也颇有艺术造诣,如
曹髦擅长诗文、绘画,被誉为才子。

经济
汉、魏、吴三国中以曹操最重视农业,其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垦荒的面积最广,这正
是当时三国中以曹魏实力最强的原因。

曹魏重视农业的另一实证,是其大力兴修水利,其工程的规模和数量在三国中首屈一指。

如233年,关中一带辟建渠道,兴修水库,一举改造了三千多顷盐碱地,所获使国库
大为充实。

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粮食产量倍增。

政治
文官制度
在官员的任用上,从曹操起,实行“唯才是举”的原则。

为了更多的招揽人才,魏文
帝在称帝前,建立了九品官人法,其做法是:郡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小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定品第高下,上报大中正;大中正核实后上报司徒;司徒再加审核然后交尚书选用。

还规定,郡人口十万以上,岁察一人,特别优异的不受户口限制。

这种制度在开始实
行的时候,重视舆论,不拘爵位,“论人才优劣
非谓世族高卑”,比起东汉末年外戚或宦官操纵仕途与单纯以封建道德为标准的
“举孝廉” ,无疑是一个进步。

魏文帝在黄初五年立太学,设立春秋谷梁博士,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保证。

魏明帝时,采纳行司徒事董昭的建议,立郎吏课试法:“郎吏学通一经,才任牧民;
博士课试,擢其高第者亟用;其浮华不务道本者,罢退之。

”魏明帝又诏令散骑常侍刘劭
作都官考课法七十二条,交百官议,议旧不决,未能实行。

魏宗室封爵分王、公、侯、伯、子、男以上皆称国、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十等,皇后以下的嫔妃,分贵嫔、夫人、淑妃、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人、
良人等爵号;又置列侯、关内侯、名号侯十八级、关中侯十七级、关外侯十六级、五大夫
十五级共六等爵以赏军功,关内侯以下皆不食租,谓之虚封。

文武官吏的级别分为九品,
俸禄发给粟米,以石计算。

军事
曹魏时期的中央军,分为中军和外军。

魏的中军略等于汉代的南北军,担负着宿卫皇宫、拱卫京师的任务,所以《历代兵制》认为“魏制略如东汉,南北军如故”,依然把魏
的中军称为南北军。

不过由于汉末三国战事频仍,中军常常四出征伐,与汉代北军相比,
魏中军的作战任务重得多。

《历代兵制》叙述了魏中军的发展:“初,曹公自置武卫营于相府,以领军主之。


文帝增置中营,于是有武卫、中垒二营,以领军并五校统之。

”武卫营是曹魏集团最亲近
的宿卫禁兵,其设置时间,王欣夫《补三国兵志》说在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

那时曹
操刚做相国,便在相府自置武卫营。

当时汉帝的禁兵为数已不多,且在曹操控制之下,武
卫营一成立,相府更是威重汉宫。

武卫营的统帅最初是许褚,官职为武卫中郎将,后迁武
卫。

曹魏王国作武卫的,都是皇帝很亲近的人。

魏文帝置中垒、中坚二营,归中领军统帅,魏明帝又置骁骑,游击二营。

《历代兵制》只提到武卫、中垒二营,有所疏漏。

《历代兵制》说“武卫、中垒二营,以领军并五校统之”,也是不确的。

事实上,曹魏先后置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等新五营,归中领军统帅;东汉以来北军的屯骑、步兵、射声、
越骑、长水五营,曹魏时期依然存在,但兵员已少的可怜,五校地位已不如武卫等,已无
可能去统帅武卫、中垒等新营。

关于魏中军的组织系统,《历代兵制》说:“有中、左、右、前军各一师,又有中护、中领军、领、护军各一人。

其他杂号无常数。

”陈傅良认为,汉的南北军到曹魏时期演变
为中、左、右、前军了。

其实,只有中军相当于汉的南北军,所谓左、右、前军等,显然
与中军相对,可能是对留屯在不同地方的外军的称呼。

《三国志》、《资治通鉴》常有
“东兵”、“东军”一类提法,都是指留屯东方的外军,左、右、前军等也是这类提法。

中军的统帅,陈傅良认为有“中护、中领军、领、护军各一人”。

历来谈曹魏兵制者,多
象他一样,以为魏中军同时存在中护军、中领军与领军、护军这样一批统帅。

其实领军与
护军和中领军与中护军是不同时期的职官。

《玉海》卷一三七:“魏武为相,以韩浩为护军,史涣为领军,非汉官也。

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

”这段话与
史实略有出入,但指出中护军、中领军的前身就是护军、领军,无疑是正确的。

改领军、
护军为中领军、中护军,是由于当时中央军在事实上已分成中军与外军,所以要在中军统
帅领军、护军前冠以中字。

由于领、护军改名中领、中护军后还有人沿袭旧称,载之史书,故后人往往认为领、护军与中领、中护军并存。

对于中领军或中护军中资历厚重者,可进
称为领军或护军,但中军也不可能同时既有领军、护军,又有中领军、中护军。

中领军是
中军诸营的统帅,他亲领中领营,并兼领中军诸营;中护军在中军的地位仅次于中领军,
他负责武官的选用,并亲领中护营。

[10]
留屯各地的外军,开始编制很不一致,统帅往往临时由中央委派和更换。

到魏文帝时,情况发生了变化。

《历代兵制》:“黄初三年,特置都督诸州军事,寻加四征四镇之号,
又置大都督中外诸军,位太尉上。

”曹魏的都督诸州军事,是代表中央分驻各地的军事长官,所领是不同于州郡兵的中央军队。

所谓四征四镇,是指征东、征南、征西、征北与镇东、镇南、镇西、镇北等称号,此外还有所谓四安四平的称号,这些都不是固定军职,而
是临时赠封的称号。

从这些称号也可以知道,那些都督诸州军事的,是代表中央去行征伐
镇压之权。

中外诸军即中军与外军,“置大都督中外诸军”,则是以大统帅全国中央军,
大成为曹魏最高军事统帅。

曹魏政权是取代东汉王朝而建立的,开始仍以太尉为最高军政
长官,置大后,太尉最重要的权力被分割,所以大“位太尉上”。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