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相依城景相融——水城县立足山地特色打造“城镇生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相依城景相融——水城县立足山地特色打造“城镇生态”张周虎
【期刊名称】《当代贵州》
【年(卷),期】2015(000)033
【总页数】2页(P58-59)
【作者】张周虎
【作者单位】水城县小康服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水城县立足山地特色,融合山体、水体、文化、旅游等重要元素,打造山水相依、城景相融、产业相连的山地特色小城镇。
2014年以来,水城县深入贯彻落实贵州省、六盘水市城镇化建设推进大会精神,
立足山地特色,坚持顺应自然、依山就势、依山傍水的理念,围绕“中国凉都·生
态水城”主题,融合山体、水体、文化、居住、产业、就业、旅游等重要元素,打造山水相依、城景相融、产业相连的山地特色小城镇。
全面推进玉舍、发耳、龙场、南开、米箩、野钟、保华、化乐、比德、木果等13个小城镇建设,全力打造补那、格枝、海坪、转山、双井、倮么等24个民族特色村寨,形成中心集镇、特色小城镇、美丽乡村、特色村寨一体化发展的“城镇生态”。
科学规划着力打造“高端小镇”
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水城县坚持“规划引领、精准定位”,站在经济、政治、文
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高度,突出本地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切实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布局生产、生态、生活空间,着力构建空间优化、要素聚集、产业发展、环境优美、人文和谐、山水田园的宜居、宜业、宜游城镇体系,有效防止建设中出现“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的现象。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产业规划等“多规合一”,切实把小城镇建设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民族
文化打造等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打造“定位相符、规模相配、功能相适”的高端小镇。
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按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要求,切实把小城镇当作精品艺术来建设,将每一条街、每一幢建筑都建成经得起群众检验、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的放心工程、精品工程、艺术工程。
完善功能着力打造“民生小镇”
在小城镇建设中,水城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惠民”,把小城镇建设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人”的城镇化,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第一位,同步推进各个小城镇的小康水、小康电、小康路、小康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第一位,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每一个小城镇的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居住功能和集聚功能,努力让居住在城镇的群众生活得更美好,让来到特色城镇旅游的人们感到舒适、快乐。
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与生态移民、地质灾害搬迁、棚户区改造等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花戛乡结合生态移民搬迁工程,把居住在深山老林、交通闭塞、极易发生山体滑坡等恶劣环境中的150户农户搬迁到
小城镇集中居住,全面改善了贫困山区群众的居住环境。
依山就势着力打造“生态小镇”
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水城县围绕“中国凉都·生态水城”主题,紧扣“生态美、
百姓富”目标,坚持生态环境与房屋改造同步规划、同步启动、同步推进,切实将生态理念融入13个小城镇建设的各环节、各领域和全过程,善做山的文章,多做水的文章,多给自然“种绿”,多为生态“留白”,保护好森林、湿地、河流等生态细胞,留下绿水青山,让小城镇能“呼吸”,与田园共“脉动”。
在今年实施建设的13个小城镇中,各乡镇均结合实际,推进街道绿化带建设,每家每户门前都统一建设了花池,种上了花草。
花戛乡对新建的1公里规范化大街
两旁进行了绿化,面积13843平方米,硬化人行道7119平方米,安装果皮箱60个。
产城融合着力打造“富民小镇”
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水城县坚持把产业培育作为重点,坚决杜绝“唱空城计”、“见物不见人”、“要地不要人”等现象,切实把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聚,引导鼓励各类企业向小城镇聚集,让群众和企业搬得进来、富得起来。
结合建设的13个小城镇实际,围绕猕猴桃、茶叶、核桃、红豆杉、刺梨、蔬菜、中药材“七大产业”,坚持适宜什么就发展什么,形成“一乡一业、一镇一特”的良好格局。
发耳镇围绕发耳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成功打造了工矿型省级特色示范小城镇;龙场乡依托富硒茶产业园区,着力打造茶叶小镇;米箩乡以猕猴桃产业园区为平台,着力打造“猕猴桃之乡”;野钟乡以刺梨精品水果园区为主体,着力打造“刺梨之乡”。
城景相融着力打造“旅游小镇”
水城县旅游资源丰富,地质地貌、山川、峡谷、奇峰异石、洞穴等旅游品种达39个,春可踏青观花、夏可攀越探险、秋可品果看雾、冬可滑雪赏冰,是旅游、避暑、
赏景、休闲、养生的圣地。
在13个小城镇建设中,县委、县政府按照“一镇一景、一镇多景”思路,切实把每一个小城镇打造成为精品景点,把道路、民居、院坝、广场、旅馆、产业、花草、树木等打造成一道道独特的景观,让小城镇既宜居、又宜游。
充分发挥水城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依托峰丛湿地景观、喀斯特山地资源和亚高原自然风光,着力打造山中有城镇、城镇中有山、山清水秀、依山傍水的宜居宜游城镇。
蟠龙镇依托百车河统筹城乡转型发展旅游综合体,着力打造以温泉公园、田园风光、山地旅游村落、河滨艺术景观为主题的旅游小镇;玉舍镇依托野玉海景区,着力打造以山地运动、主题公园、休闲度假、生态探险、高山滑雪等为主题的旅游小镇。
糅合文化着力打造“风情小镇”
水城县共有25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底蕴浓厚,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美誉,有南开苗族跳花节、青林芦笙艺术节、海坪彝族火把节等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
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水城县坚持以文化为灵魂,突出地域特色、形态特色、人文特色和生态特色,切实把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元素融入小城镇建设的各个方面,着力打造一批既看得见山水、又留得住乡愁,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色的美丽小城镇,让每一个小城镇都“活”起来。
南开乡着力打响“南开苗族跳花节”文化品牌,切实将苗族服饰、芦笙等文化元素糅合到小城镇建设的房屋立面改造、广场建设、街道景观等方面,形成以苗族文化为特色的风情小镇;玉舍镇充分利用彝族文化,着力打响“海坪彝族火把节”文化品牌,依托海坪彝族文化园,成功打造一个具有鲜明彝族文化特点的省级示范小城镇。
深化改革着力打造“活力小镇”
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水城县坚持把经商市民及务工农民作为小城镇健康发展的主
要方向,全方位搭建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平台,大力实施小城镇引领新农村建设的新战略,积极引导农业劳动力向小城镇非农产业转移,加快进城农民的市民化进程,加快非农产业向小城镇集聚,真正让小城镇人气旺起来。
积极探索推进土地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制度、社保制度、产权制度等配套改革,突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促进进城农民市民化、农地经营规模化、农民居住社区化、村级资产股份化、集体建设用地资本化,积极引导工业向工业功能区集中,商贸服务业向小城镇集中,农用地向规模经营农业主体集中,全面增强小城镇活力。
规范管理着力打造“靓丽小镇”
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水城县始终坚持“建管并重”,按照“干净、整洁、有序”的要求,切实加强对景区景点、城市街道、乡镇所在地、村委会所在地、集贸市场、河道沿线、公路沿线、学校周边、村寨周边等地环境卫生的集中整治,真正让景区景点美起来,让城镇及村寨环境亮起来。
在抓好集中整治的基础上,切实加强群众文化素质教育,引导群众自觉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乱堆乱放、乱扔乱倒等不良习惯,让爱护环境卫生成为广大群众的一种自觉习惯和自觉行动。
注重强化日常管理,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以户为单位划分责任区,实行包干到人、责任到人,对政府所在地街道、村委会所在地“一日一扫”,随时保持干净、整洁、有序。
责任编辑/哈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