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中国纪录片发展简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流派纷呈:纵观纪录片思潮
第六节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简史
大家好,我是李蓉。
这一讲,我们将给大家来简要介绍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如果追溯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史,还要从西方国家的摄影师来中国拍新闻片开始。
费利斯•比特(felice beato 1833年 - 1907年),这位兼具英国与意大利双重国籍的摄影师,是最早拍摄东亚地区的摄影师之一,也是最早的战地摄影师之一。
他通过照片来描述有价值的新闻事件,这也是后来被称之为的图片新闻报道。
他所拍摄的风俗镜头、人物肖像以及亚洲与地中海地区的美丽风景与建筑的全景极负盛名。
这些在纪录片《费利斯•比特 1860》中均有详细介绍。
在19世纪末,外国摄影师拍摄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进京,同时又拍摄了纪录当时中国社会生活风貌的影片。
20世纪初拍摄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大出丧等新闻片。
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日本摄影师拍摄了《辛亥鳞爪录》,中国摄影师朱连奎等拍摄了反映武昌起义的《武汉战争》等。
1918年前后,商务印书馆拍摄了一些以时事和风景为内容的纪录短片,如《欧战祝胜游行》《第五次远东运动会》《南京名胜》《西湖风景》等。
1924年前后,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十分重视纪录片。
他支持摄影师黎民伟拍摄了《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等新闻片和纪录片。
黎民伟后来去了香港拍摄商业片并取得成功,成为香港电影之父。
同一时期,苏联摄影师布留姆等在中国拍摄了《伟大的飞行与中国国内战争》《1927年的上海》等。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电影工作者拍摄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新
闻纪录片,并培养起专业的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
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央电影摄影场以及西北影业公司等先后摄制了《抗战特辑》《抗
战实录》《芦沟桥事变》等。
建国后,1953年7月在北京建立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这
是中国第一个摄制新闻片和纪录片的专业机构。
我综合了一些学者
的观点将建国以来的纪录片进行了分阶段的划分,第一阶段是1958年~1977年,这一时期是政治化纪录片时期;第二阶段是1978
年~1992年,这一时期是人文化纪录片时期;第三阶段,1993年~1998年,这一时期是平民化纪录片时期;第四阶段是1999年至今
多元化纪录片时期。
首先来说说第一阶段是1958年~1977年,这一时期是政治化
纪录片时期。
这一时期纪录片在内容上以新闻纪录片为主,宣传色
彩和政治色彩较为浓厚,注重意识形态上的教化,以此服务于社会
主义建设。
第二阶段是1978年~1992年(人文化纪录片时期),改革开
放的以来,随着技术条件的进步,纪录片工作者制作观念不断更新,内容题材丰富广泛、尤其是拍摄了大量人文地理题材纪录片,用宏
大的叙事模式展示祖国大好河山,旨在激发观众的民族意识,增强
民族凝聚力,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为代表的优秀电视纪录
片增多。
《丝绸之路》是日本广播协会(NHK)和中央电视台在
1979年末联合拍摄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系列片,共享素材,共同编
辑国际版本,同时各自编辑自己国家的版本。
中国版《丝绸之路》
共15集,影片再现了丝绸之路的壮丽景观和沿途人们的生活,展示
了中国古代丝文化的魅力所在,播出后引起了全球的轰动。
《话说长江》是中央电视台在1983年8月7日播出的纪录片,
共25集,播出后反响空前,创下了当时40%的超高收视率,创造了
国内纪录片最高收视率。
《话说长江》采用了章回体小说的方式,
创作人员力图通过展现长江壮丽的风光和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打
开人们的视野,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该片大量运用长镜头,
采用口语化互动性的解说,不仅充分展示了当时纪录片客观真实的
创作理念和特点,也突破了传统画外音的解说方式。
此外,《话说
长江》每周六晚定时播放,培养了观众的收看习惯,为以后电视节
目栏目化的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除了《丝绸之路》《话说长江》之外,1991年摄制的《望长城》被称为“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里程碑”,该片采用设置外景主持人的
方式,通过主持人作为线索,讲述了长城内外的故事和古今的变迁,是精英文化转向大众文化的标志
第三阶段,1993年~1998年,这一时期是平民化纪录片时期。
纪录片主要以记录平民生活状态为主,以百姓意识和平民视角为主。
1993年,《东方时空》的开播确立了电视杂志型节目的形式,有极
大板块组成,其中纪实类栏目的就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各地
电视台纷纷仿效,一时间掀起纪实热潮。
这一时期纪录片的创作有
如下特点,一是大量使用同期声,增加真实感,画面美感增强,拍
摄技术提高;二是人民的自我意识觉醒,逐渐重视自我的表达和个
性的张扬,个人画面变多,注重小人物小细节的表达。
第四阶段是1999年至今,是多元化纪录片时期。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纪录片发展更为多元化,以《舌尖上的中国》《大国崛起》等纪录片一度引起了热播,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这一时期的电视纪
录片有以下一些特点:1.叙事节奏加快,更加注重声音和画面的艺
术表达,画面美感增加;2.不开始凸显创作者的主观意识,运用大
量符号语言表达主题和情感,给观众留下更多想象空间;3.发展趋
向多元化,创作者开始关注社会中各个群体的现实生活,作品主题
和表现风格更加多样化。
中国的纪录片与市场接轨程度日渐深入,其创作理念、叙事
方式、逻辑视角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其一,市场化机制逐渐
完善,纪录片制作日趋精良。
中国的纪录片市场已经基本形成以国
家电视台为主导,以省市电视台和社会制作机构集体制作为辅的格局。
纪录片制作日益精良,技术手段的日渐丰富,以更符合市场需
求的拍摄思路、理性的逻辑思维、贴近民众的话语表述,实现纪录
片本源性回归。
其二,贴近自媒体时代特色,“微记录”模式发展
迅猛。
伴随新媒体产业产生的拍摄模式,微纪录片在生产方式上,
具有制作周期短、个人化程度高、生产成本低、手机拍摄、实时传输、实时话题等特点。
视频网站和公众号是微记录发家的催化剂。
例如,目前新媒体公众号比较有影响力的“一条”和“二更”也是
主打人物微纪录片。
百集微纪录片《中国词儿》,通过当事人的亲口讲述和现身说法,以影像故事的形式讲述自“五四运动”以来对国人影响对大的
中国词语。
微纪录片也成为了城市宣传的形象片,如兰州市政府推
出的首部城市微纪录片《微记录新兰州》,通过200 多个故事来反
映千年古城兰州的风。
第三,叙事风格逐渐国际化,更加符合国际
受众的认知习惯。
如《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用国际化叙事风格去讲述中国故事。
中国在纪录片选题、叙事风格上的国际化走势,去放眼全球,关注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同时,更多平实的语言,灵动的视角,生活化的故事,让纪录片真正还原生活,引人思考。
好,今天的课后作业是请同学们结合纪录片发展史,思考纪录片未来的发展脉络。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