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房宫赋》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学习借古讽今的写法,了解秦灭亡的原因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

【学习重点】
1、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把握写作目的。

2、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
反复朗读——→扫除字句障碍——→了解作者,知晓背景——→感知内容——→整体把握——→品读体悟
关于赋
《文心雕龙•诠赋》对赋的内容和形貌做了介绍。

它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赋的内容是体物写志,是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而在艺术上注重铺陈,语言上使用华美的词藻。

此外,赋很讲究声韵的美。

它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了一种自由而又严谨、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最早的赋出现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称为“短赋”。

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实际上是诗与赋之间的过渡,又称为“骚赋”,到了汉代,赋的体制便正式确立,称为“辞赋”,汉赋规模宏大,以铺叙事物见长,继承了楚辞形式上的特点而更多采用了散文的手法。

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

唐代又由骈体转向律体,谓之“律赋”。

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创一格。

称之为“文赋”。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短赋”、“骚赋”、辞赋”、“骈赋”、“律赋”、“文赋”),赋在形式上注重铺陈排比对偶夸张,词藻华丽,讲究声韵,形式上介于韵文散文之间,内容多为宫苑游猎,篇末作一些讽谕,被称为“劝百而讽一”。

著名的赋有东汉张衡的《二京赋》,三国时王粲的《登楼赋》、西晋左思的《三都赋》、唐杜牧的《阿房宫赋》,宋苏轼的两篇
作者名片
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杜荀鹤之父。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

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

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

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其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其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写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这时的中国,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民不聊生。

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

当时的皇帝——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嗜好游猎,追求声色犬
马。

为了一己的享受,他穷奢极欲,大兴土木,生活放纵,不理朝政。

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

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

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

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学习过程】
基础过关初读课文,在文中划出下列加点的字,并读准它们的字音。

..廊腰缦.回囷.囷焉蜂房水涡.矗.立伫.立
妃嫔媵嫱
.....辇.来于秦梳晓鬟.弃之逦迤剽.掠其人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架梁之椽.庾.之粟粒直
栏横槛.锱铢
..
文言知识
含义,然后口译全文。

(请注意,一定要在书上做笔记,各小组语文组长督促检查。


第一段
1六王毕,四海一.
明确:统一
2 骊山北.构而西
..折,直走.咸阳
明确:北,名词作状语,向北;而,表并列连词;走,抵达
3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明确:钩心斗角,在此指建筑物穹顶向中心攒聚,与现代汉语中的“勾心斗角”古今异义。

4 盘盘焉.,囷囷焉.
明确:焉用在形容词、叠词词尾,解释为“……的样子”
5 而.气候不齐.
明确:而,在此表转折;齐,相同的意思
第二段
7辞.楼下殿
明确:辞别
8 辇.来于秦
明确:乘辇车,名词作状语
9 朝歌夜弦
明确:在此指秦宫廷内那种歌舞升平、纵情享乐的景象。

10 为.秦宫人
明确:成为、沦为
11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句式)明确:判断句
12 雷霆乍.惊
明确:突然
13 杳不知其所之.也
明确:到,动词
14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明确:古今异义
1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明确:名词做动词
第三段
16 人亦念.其家
明确:顾念
.....
17 奈何取之尽锱铢
明确:为何
18多于.南亩之农夫
明确:表比较,引导状语后置
19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明确:可怜,即可惜
第四段
20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句式)
明确:名词活用为动词,灭族
21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明确:假使;爱护
22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明确:传递
23 谁得.而族灭也
明确:能够
24秦人不暇
..自哀而后人哀之
明确:没有时间
2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明确:意动用法
文本探究
奢侈的生活。

3-4节重在说理,交待作这篇赋的本意,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借古讽今
(1)阿房警之自救:任何一个朝代都是自己毁了自己,兴,己也;亡,己也。

自取灭亡,可悲可叹!
(2)阿房警之民本:各个朝代的统治者都不要犯脱离人民群众的错误。

脱离群众,神也救不了你。

(3)阿房警之借鉴:看别人的灭亡是一出戏,看自己的灭亡是悲剧。

唐朝统治者不吸取教训,只能重蹈亡秦的覆辙,让后代人接着看兴亡轮回的大戏。

不知道借鉴,为我所用,白费。

【疑难问题】
指出文中最突出手法,请赏析。

明确:
对比
(1)宫宝之由来:运用对比写六国的珍宝积聚不难,运到秦国之易,一败一成之间,欺负践踏别人,成为被被人欺负践踏的,命运斗转。

(2)宫宝之使用:运用对比,写六国的珍宝珍视,秦人随意丢弃,不珍惜,极写秦人的骄奢淫逸,铺张浪费。

【延伸阅读】
读杜牧的《阿房宫赋》
当在余秋雨的笔下目睹中华的石窟艺术被掠夺的悲哀,当回首圆明园被英法联
军一洗而空,一烧而光的悲剧,你可曾想过,以物质形态存在的事物,是不可能永恒的存在的,它终究会被外来的力量破坏以至于毁灭。

当千年之后的你读着老庄哲学,恪守着儒家道德规范,你可否知晓,为什么千年之后的今天,它们还可以被广为传诵?­
“华清池和阿房宫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一个华人的心里。

这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

”­
西楚霸王的一把烈火就将覆压三百余里,聚六国之宝的阿房宫毁于一旦。

千年之后,我们回想起当初的偌大与举世无双,它遗留给后人的也仅仅只是无限的捱腕叹息。

曾经繁盛与华丽的转身,没有留下一丝的灰烬。

渭流河畔,曾经不可一世的王朝也随其宫殿的壮烈毁灭一并消逝.春风拂过,草木一年胜似一年的茂盛,辉煌却一年胜似一年的逐渐被历史的年轮湮灭。

暴虐的始皇帝嬴政不惜以焚书坑儒的形式来禁止儒学思想的传播,然而,书可以被焚,人可以被埋,思想领域的觉醒一旦被唤起,就如春风拂过大地,即使被烈火烧的焦黑,也仍会遍地绿意。

更何况,意识领域的东西是无法被彻底的攫灭的,以意识形态存在的事物也是不容被禁锢的,它只会是越禁锢也越泛滥.穿越千年不息的历史长河,每一方寸的土地都留下了儒家经典的烙印.经过了焚书坑儒的禁锢,更是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翻盛不息景象……
源自于思想与精神的内容更能够长久的存在,因为它们本无所谓有形,无所谓无形,只要能够产生和记忆意识的器官存在,它们就不会消失,它们就可以长久的延绵……而物质则不然,它以有形的固定体态出现,一旦外形被毁,其即使有无穷的价值,也失去了得以依托的栽体.千百年之后,我们之所以还知道它曾经拥有的价值,也是因为有了意识的一代又一代传承。

意识只记忆了它曾经的辉煌,而其本身固有的价值已随着其形体的毁灭而消亡了。

哲学上有论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意识是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

也就是说,物质一旦消失,与之对应的意识也就不复存在了。

然而,人们对先前事物的认识却并不会随物质一并消失。

只是这种意识依赖的实体不存在了,它也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不发展不意味着一定消失.而毁灭一定意味着不存在。

因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不能决定意识的延续性.也就是说,意识比物质可以更长久的存在,可以延绵至更为久远的时空。

一把大火就可以将气宇轩昂的阿房宫夷为平地。

而阿房宫的雄伟,壮观与华丽却可以通过文字记载与代代相传长久的为后人瞻仰。

李杜已逝,然而李杜名篇却倍受后人敬仰;夫子溘然,然而仁义礼智却深深渗入了炎黄子孙的骨髓;司马迁虽腐,然而《史记》却成就了“无韵之《离骚》”的完美;小平同志虽没有与改革开放同行,然而改革开放的英明抉择却引领着中国走向民族复兴与繁荣……人可以消失,然而人的精神与思想却可以被记载以至不朽。

始皇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动用举国数十万计的劳动力伐空无数山头挥霍掉无数珠宝用权力筑就的奢华宫殿阿房宫在一把大火下剩下的只是一片灰烬满目疮痍。

费尽心机的成果就这样被轻而易举的付之一炬,一把火很随意就烧掉了一个物质实体的存在形态。

阿房宫的悲哀不只是一个历史的符号,它昭示着一切不以内在的精神为根本的所有物质的悲哀。

当其把所有的价值都赋予一个物质的形态上,物质一旦被毁,价值便不复了。

阿房宫如此,圆明园,敦煌石窟,华清池亦然,更多的步其后尘的事物更为如此.而将价值赋予思想与精神的便可以代代相传,不会被禁锢,而且有明确记载的思想与精神也不会被扭曲,深入意识的思想与精神也不会失传。

就一个民族而言,自身的民族精神是会伴随民族的始终,保持本民族的独立性,不被外来民族侵犯,更不会被征服。

因此吧,一味的执著于物质的满足与享受,也是极其的悲哀的.百年后,又能带走什么呢?相反,思想与精神的建树更能长久的让后人记得,永垂不朽。

阿房宫的悲哀折射的是物质实体普遍的悲哀,相对于一切物质的悲哀而言,阿房宫的悲哀又是那么的沧海一粟了。

初次接触阿房宫,因为看了杜牧的《阿房宫赋》,文章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阿房宫的毁灭,给出自己的观点:阿房宫的悲哀不只是一个历史的符号,它昭示着一切不以内在的精神为根本的所有物质的悲哀。

文章多处透出哲学,语言晦涩深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