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冷沉淀质量的关键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冷沉淀质量的关键因素分析
冷沉淀(cryoprecipitate)是新鲜冰冻血浆(FFP)在低温(约0~4℃)解冻后沉淀的白色絮状物,是FFP的部分凝血因子浓集制品,其中主要成分有:Ⅷ因子、纤维蛋白原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结合蛋白、ⅩⅢ因子等。

冷沉淀因其制作工艺简单、价格低廉,临床应用广泛。

适用于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Ⅷ因子缺乏症患者,血管性血友病(vWD)、儿童及成年人轻型甲型血友病患者,DIC及大出血患者的替代治疗等。

因冷沉淀中的Ⅷ因子为不稳定凝血因子,受多种因素影响,所以每袋冷沉淀Ⅷ因子含量各不相同,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跟踪验证,对影响冷沉淀质量的关键因素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冷沉淀的制备方法
冷沉淀制品是以新鲜冰冻血浆为原料,近年来因多联采血袋的广泛应用,冷沉淀的制作工艺更加简单,安全性更强,各地中心血站均能生产。

目前国内冷沉淀的制备常用两种方法[1]:
1.1 离心法
取出待制备冷沉淀的新鲜冰冻血浆(FFP),置室温中约5分钟,待双联袋导管(连接管)变软后,将血浆置入2~6℃水浴箱中融化。

当血浆基本融化时,取出血浆,在2±2℃的环境下重离心,使冷沉淀凝血因子下沉于塑料袋底部。

将上清分入空袋内,血袋底部的沉淀内大约含有20~30ml血浆,即为冷沉淀凝血因子。

1.2 虹吸法
取出待制备冷沉淀的新鲜冰冻血浆(FFP),置室温中约5分钟,待双联袋导管(连接管)变软后,将新鲜冰冻血浆袋置于2~6℃水浴箱中,另一空袋悬于水浴箱外且位置低于血浆袋,两袋形成一定的高度落差。

新鲜冰冻血浆融化时,上清血浆随时被虹吸入空袋中,冷沉淀遗留在新鲜冰冻血浆袋中。

在融化过程中控制水浴温度在2~6℃。

待新鲜冰冻血浆融化至约40~50ml时,即为冷沉淀凝血因子。

以上两种方法制备好的冷沉淀需迅速放入速冻机中冷冻,于-20℃以下冰箱中保存,保存期不超过一年,输注前于37℃水浴融化,并于4小时内输注。

2 冷沉淀的质量标准
根据《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01规定,冷沉淀外观:肉眼观察30℃~37℃融化的冷沉淀凝血因子无纤维蛋白析出、无黄疸、无气泡、无重度乳糜。

储血容器应无破损,应热合保留注满冷沉淀凝血因子的采血袋上的转移管至少10 cm(采血袋应符合GB14232)临床备用。

容量25mL±5mL/袋,新的《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站部分)(征求意见稿)》规定,冷沉淀的容量标准为25ml±5ml/袋(离心法)、45 ml±5ml/袋(虹吸法)。

纤维蛋白原含量≥150mg/200mL新鲜冰冻血浆制备;≥75mg/100mL新鲜冰冻血浆制备。

Ⅷ因子含量≥80IU/200mL新鲜冰冻血浆制备;≥40IU/100mL新鲜冰冻血浆制备[2]。

我站质量管理部门每月依据《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站部分)》对冷沉淀质量进行抽检,抽检结果显示10%左右的冷沉淀Ⅷ因子含量达不到标准要求。

3 影响冷沉淀质量的关键因素
冷沉淀的制备经历了全血、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三个阶段,影响因素很多,有些可控,有些不可控,任何一个环节的误差均可影响到冷沉淀制品的质量。

3.1 正常人群中FⅧ:C的含量实际上,正常个体中FⅧ水平相差在50%~200%之间。

我站对29名献血者进行FⅧ:C检测,结果FⅧ:C为95.2±25.0(%)。

人体内FⅧ:C的含量与人的红细胞的ABO血型有关,O型含量最少。

已知服用一些药物,如避孕药可增加FⅧ水平。

血管作用肽1-脱氨-8-D精氨酸血管加压素(DDA VP)可增加循环中FⅧ水平达300%[1]。

3.2 血液采集过程用于成分分离的全血,采血过程中应注意速度,通常200ml全血采集时间就小于3分钟,400ml全血采集时间应小于6分钟,如血液不畅,出现凝块及溶血均会影响到全血中FⅧ的含量。

冷沉淀中FⅧ:C的收获率还与采集血液的抗凝剂有关:CPD抗凝剂要高于ACD-A抗
凝剂。

对此差别的解释是ACD-A的pH(5.0)比CPD(5.5)更低。

已知FⅧ最佳pH为7.0~7.4,在酸性中FⅧ:C变性。

在血液刚采集ACD中时,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较高,FⅧ接触低pH而丢失。

枸橼酸盐在每种抗凝剂中的总量也影响FⅧ的回收。

Rock等证实血浆中FⅧ水平与枸橼酸盐的量呈反比[1]。

3.3 制备过程冷沉淀中的主要成分Ⅷ因子是一种不稳定的凝血因子,贮存温度及贮存
时间对Ⅷ因子有很大影响,一项研究表明采血后6小时内室温保存的血液FⅧ:C明显低于(4±2)℃保存的血液,凝血因子Ⅷ水平在4℃保存8 h后下降14%;在保存24 h后,下降约30%;在保存48 h后,下降约40%。

而Ⅴ因子、纤维蛋白原和其他稳定凝血因子则不受影响[3]。

因此冷沉淀制备时间及制备过程中的保持冷链的连续性是关键。

3.3.1 新鲜冰冻血浆(FFP)制备制备新鲜冰冻血浆时,保养液为CPD方的血液应在8小时之内分离并速冻,保养液为ACD方的血液应6小时内分离并速冻。

最好是在血浆成品袋标记采血时间采血者在拟制备冷沉淀的血浆成品袋上贴上标签,标明采血时间(几点几分),以便血浆入库时以此筛选冷沉淀专用浆。

由于目前我国自愿无偿献血基本取代计划无偿献血,多以街头采血为主,各袋血从采集到分离入库的间隔时间各不相同,进行时间标记有助于筛选采集时间短、FⅧ因子损失少的优质血浆,把好冷沉淀质量的第一关。

街头采集的血液应及时放入4±2℃低温冰箱中储存,血液从采血点到血库的运输必须装入已降温的隔热冷藏箱中,运输温度为2-10℃,不能放入常温容器更不能仅用塑料袋包装,夏天尤其应注意。

血液从全血到分离成红细胞和血浆需要进行多次分离和操作,暴露于室温下的时间较其他环节都长,因此尽快并保持低温分离是保证血液质量、减少FⅧ因子衰减的关键。

配置低温操作台,保证了血液离心、分离过程的持续冷链,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质量意识,在工作量大时,可优先分离入库带有时间标记的冷沉淀备用浆,减少FⅧ因子损失。

新鲜冰冻血浆中应量减少血细胞残留,因为在血浆冷冻过程中,血细胞会发生破裂并释放促凝活性物质,激活凝血系统,影响Ⅷ因子的稳定性[4]。

制备好的血浆尽快置入一50℃血浆速冻箱,1小时速冻成型后,移入-20℃以下冰箱保存,血浆贮存温度对保持FⅧ活性有很大影响。

同一批混合血浆储存在-20℃、-30℃、-40℃和-80℃达两年后检测发现,贮存在-20℃的血浆,40%FⅧ活性丢失;贮存在-30℃、-40℃的血浆,90%的FⅧ保持活性;-80℃以下贮存的血浆,FⅧ的活性几乎没有变化[1]。

3.3.2 冷沉淀制备冷沉淀的制备对温度要求很严格,融化温度及融化时间都会影响到冷沉淀的质量。

杨绍明等的研究表明,制备100袋左右冷沉淀时,冬季用热水、夏季用冰块将
初始温度控制在15℃时,再放入血浆并在摇摆的过程中,定期观察水温,视情况加冰块,保证在30min内水温达到4℃。

然后维持4℃水温30min.这样制备出的冷沉淀较理想[5]。

孙森等研究显示,用一种具有微电脑系统的恒温水浴融化箱,可以很好地把握冷沉淀制备过程中的水浴温度和融化速度两个关键控制点,在一小时内用虹吸法制备12袋冷沉淀,FⅧ回收率均数为64.17%,明显高于普通水浴箱[6]。

孙红霞等认为采用离心法制备冷沉淀时选择恰当的融化终点很关键。

当多数血浆融化至冰块直径4~5cm、厚度约lcm时,终止融化最为恰当。

经过配平、离心,待分离时,冰块基本融化或剩少量冰渣,冷沉淀达最佳分离状态。

如果选择冰渣量很少或基本无冰渣为终点,就会融化过度,待分离时,有的会出现冷沉淀溶解的状况,造成冷沉淀含量降低;如果选择终点提前,冰块过大,会造成冷沉淀容量超标[7]。

不论哪种制备方法,制备的温度都应控制在1~6℃。

制备过程中应使用低温操作台,注意尽
量降低环境温度。

冷沉淀制备完成后,一定要在1小时内重新迅速冻结,快入库复冻将冷沉淀在-20℃冰冻保存。

3.4 融化过程冷沉淀融化应使用带有自动温控及循环水装置的血浆融化箱,融化温度为30-37℃。

融化时血浆垂直放置,血浆袋连接口的上部应高出水面,避免水污染连接口部位。

如果水浴温度高于37℃,则可能导致凝血因子活性被告破坏和血浆蛋白变性。

如果水浴温度低于30℃,不仅血浆融化时间延长,而且可导致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析出。

因Ⅷ因子不稳定,融化后可快速失去活性,因此融化后的冷沉淀必须尽快输注,应在4小时输注完毕。

一项研究表明,FFP融化后4℃条件下保存,FⅧ在6小时、12小时、24小时的衰减21.62%、41.17%、42.82%[8]。

另一项研究测定的FFP4℃保存12 h FⅧ:C衰减48.78%、24 h衰减66.77%,说明FⅧ的半衰期为为12~24h[9]。

3.5 滤除白细胞给与病毒灭活对冷沉淀质量的影响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输血传播疾病的认识不断提高,滤除白细胞与血浆病毒灭活技术作为目前保障输血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已在全国各地血站广泛应用。

目前国内外研究滤除白细胞或病毒灭活对血浆成分影响的较多,我站的一项研究表明,经过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lus light,MB—P)病毒灭活后,各项工作凝血因子都有不程度不同的损耗,均控制在30%以内[10],这与国内文件报道大致相同[11][12][13]。

冷沉淀的病毒灭活属于目前输血界正在探讨的课题。

考虑到亚甲蓝处理后的新鲜冰冻血浆中不稳定凝血因子的损失,为保证冷沉淀的质量,国内大部分血站制备的冷沉淀不进行病毒灭活。

但目前也有作者进行了这方面有益的探讨研究[14],病毒灭活血浆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是可行的。

4 小结
近年来,由于成分输血的大力推广及凝血因子制品的缺乏,冷沉淀制品临床应用范围和用量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除用于治疗血友病A,在烧伤、外伤、DIC等方面应用越来越多。

献血者自身凝血因子水平、血液采集过程、制备时间、制备温度、制备方法、运输温度等对冷沉淀的质量都有影响。

血站应制定标准操作规程对冷沉淀制备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制备优质的冷沉淀制品,满足临床用血需求,医院应根据病人需要掌握冷沉淀融化的最佳时间,融化后最短时间输注,保证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高峰.临床输血与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9-14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469-2001.
[3] 聂咏梅,廖剑锋,付涌水,等.不同保存温度对血浆部分凝血因子活性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9):882.
[4] 安万新.输血技术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181.
[5] 杨绍明.冷沉淀制备的关键控制点[M].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26(1):86.
[6]孙森,杜滨,许雷.虹吸法制备冷沉淀的关键控制点.中国医疗前沿,2008,3(22):109.
[7] 孙红霞,陈英.冷沉淀制备的控制环节.医学创新研究.2007,4(12):81
[8] 李福照,探讨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不同放置时间凝血因子的变化[J]. 临床医学2009,29(8)31-32.
[9] 张远鹏,罗红林,王丽.凝血因子Ⅷ在FFP过程中受时间和温度的影响[J].镇江医学院学报,2001,11(1):82.
[10]于建华,孙庶丽,王明静,等.病毒灭活血浆中有效万分及亚甲蓝残留量的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6):1541,1576.
[11]周锡鹏,许金波,孙萍,等. 亚甲蓝/光化学灭活病毒方法对血浆成分的影响[J].中国
实验血液学杂志,2003,11(3):305-307.
[12]李信业,李钦伟,张心声,等.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对血浆内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J]. 山东医药,2007,47(13):64-64.
[13]冯国基,刘鹏,杜学丽,等.滤除白细胞与MP-B法病毒灭活对血浆凝血因子的影响[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0,12(1):39-41.
[14]曹锁春,张力超,刘息平,等.病毒灭活冷沉淀的制备及初步评价[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6,8(3):223—225.
作者:王明静卢芙蓉王静(中国健康月刊·B版2011年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