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大理古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大理旅游春雨中的大理古城别有一番风情。
上午9点,冒着细如丝线的春雨,穿过城门,放眼望去,整座大理古
城笼罩在白色的雨雾中,清新湿润的空气弥漫开来,街头巷尾湿润的
空气让人于一呼一吸之间感觉格外舒服。
踏着石板路,看着带有浓郁
白族民居建筑风格的街巷呈现在眼前,我们一行人就漫步在古色古香
的大理古城街头。
大理古城东临碧波万顷的洱海,西依青翠屏列的苍山。
这里山川
秀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
前109年)在大理设置叶榆县。
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攻破大理,
建立云南行省。
明清时期,大理作为滇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重
要的交通枢纽,有着文献名邦的美誉。
大理古城呈方形,开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上城楼,城内南北向的5
条大街,东西向的8条街巷,整个古城呈棋盘式布局。
复兴路与洋人
街,红龙井等街巷呈十字交叉状。
古色古香的复兴路是大理古城的主干道和最繁华的街道之一,连
接南城门和北城门,总长1500米,自北而入,北门楼上高挂着“史冠南
疆”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沿石块铺成的路面一路向前,两边商铺保持
了古朴的建筑风格,古色古香,透过古老的门窗,可以窥见历史的绝代
风华。
今天,这里依然是大理古城最主要的商业街道。
城池的布局为棋盘式,南北城门相互对称,城内建筑风格统一、尺
度合宜、市容古朴。
街巷中的老宅花木扶疏,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建筑,
寺庙、书院、
教堂等古建筑点缀其间,让人有穿越时空隧道之感。
尽管是清晨,天空中淅淅沥沥的细雨不紧不慢地飘着,给街道两
●杨
雄武
旁的店铺、树枝以温润的滋养。
店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目不暇接,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早点店铺前,聚集了许多游人。
他们有的好奇地睁大眼睛看店主在炭火上烤饵、烤乳扇,拿到手里,待手里的食物温度合适,才小心翼翼地喂到嘴里,让味蕾与食物充分贴合,进而细细品味。
但见年龄稍大的,一边细嚼慢咽,连连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年少的,一阵狼吞虎咽后,会发出尖叫,随后感叹道:“这是什么做成的,会有如此清香可口的味道。
”街道旁,精致喷香的糕点、烤饵、烤乳扇让古城回归人间烟火气,让更多的海内外游客细细品味到宜居的苍洱大地的独特魅力。
街道两旁,不时有几株樱花静静地站立于街旁,枝叶间粉红的樱花散发出淡淡的幽香,粉红的花朵宛如灿烂的朝霞,让人眼前一亮。
往前走一小段,街心一条水沟流淌着清澈的溪流,岸边,一排柳树上,嫩绿柔软的枝条随风飘荡,给人清新可人的感觉。
正静静地观赏街边一座用五彩缤纷的鲜花和绿植构建的门楣,同行的伙伴大声地喊道:“快看,前面的街道上那座气势恢宏的高楼。
”远远望去,一座高约20多米的4层建筑屹立于街道中央,走近一看,原来是五华楼,是大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五华楼始建于南诏劝丰佑时期(公元856年),是南诏时期的国宾馆。
据史书记载,五华楼“方五里,高百尺,上可容万人下可建万丈旗”,为南诏王宴请西南夷十六国君长及其他国宾的地方,元世祖忽必烈征服大理时曾驻足楼前。
明初,五华楼毁于战乱,现存的五华楼是1999年恢复重建的,建筑风格汲取了典型的白族民居“四合五天井”的精髓,整个建筑气势恢宏,古朴庄严,一直是传统意义上大理古城内的制高点,也是观赏古城全貌的首选之地。
五华楼东南面的池塘里,睡莲静卧水中,不紧不慢地观赏天空的云卷云舒,闲眼看行色匆匆的
照片
五华楼清水澈/摄
文化·大理旅游
八方来客。
再往前走,便到南城门。
漫步城楼下,宛如穿越时空隧道。
南城门于1982年重修,高处悬挂着“文献名邦”四个大字,城门洞上方的“大理”二字是郭沫若的书法。
大理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南门外,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景色宜人,给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之感。
洋人街,原名“护国路”,为纪念民国初云南人民反对袁世凯称帝,起兵护国而得名,呈东西走向,由青石板铺就。
洋人街实在是中西合璧的神来之笔,徜徉在洋人街可以领略到大理的别样风情。
这里将具有白族建筑风格的四合院装修成别有风情的茶楼食肆。
这里的吧台、桌椅、沙发要么是红木、要么是青竹、要么是绿藤,作为主材料,吊灯一般用竹篾编织的鱼篓或簸箕做装饰,墙壁上点缀有白族特有的蜡染和扎染布艺。
有些地方还布置成为小小的画廊。
有个名为“樱花园”的地方,经常举办各类小型画展。
这些茶楼、酒肆院落,除了本国游客外,还有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他们蜗居在这里或读书休憩、或娱乐闲聊。
旅游者到了大理“洋人街”,既可欣赏白族建筑的优美风格,又能品尝可口的西餐,领略白族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水乳交融,在大理古城领略具有浓郁风格的文化情调,感受到别样的风情,让人叹为观止。
洋人街上,一家名为“樱花屋”的店铺前,从房沿一直到路面,都用各式各样的花盆栽种着花样繁多的多肉植物,带给人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在洋人街东段,有一口“诚心井”,碑文曰:“诚心井者,诚心、诚信之井也。
”因其位于古城中心,亦称“城心井”。
俗传,鸿蒙之初,大理本为泽国,称叶榆泽,中有恶魔罗刹作祟,幸得观音垂怜,先服罗刹,后通水道,而现锦绣山川,其地林薮蔽翳,人莫能入。
一日,有远方兄妹二人,逃难于此,知苍洱秘境乃奥区奇甸,福国乐土。
遂于点苍脚下披荆斩棘,开辟家园。
经年,终得一垄平川。
观音被兄妹的诚信所感,遣双鹤点化结为夫妻,又以锡杖于地戳一甘露宝井,以嘉其心。
兄妹感悟,以井为中,平土筑屋而居,世代繁衍生息。
历经千秋万载,终成繁华市井,民户万家。
及至汉唐,叶榆置县,南诏、大理定都,城中居民皆倚古井饮渴洗浣乐业安居,延续不绝。
后人感而称此井为“诚心井”,以纪先民诚心之德,以启后世诚信之风!
透过“诚心井”的故事,让人感受到大理白族先民的智慧与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
在大理古城里,红龙井并非一口井,而是大理古城的核心地带,是自西向东的一条街市。
街道两旁的商铺以白族风格的小楼为主。
商铺大多用木质招牌悬于门楣之上。
路面上铺着平坦宽阔的
青石板,与两边的商铺浑然一体。
红龙井街道最有特色的景观为“清溪泉上”,是观赏清泉石上流的好去处。
整条街从街头到巷尾都贯穿一条引水沟,并依西高东低的地势,两边有从高到低的台阶,在水沟的中间摆放上一个个圆圆的石墩,且在石墩上放上绿色植物,清澈的溪水蜿蜒而下,绕过街边碧绿的树木,从石板上或跨过圆润的鹅卵石,或悠闲地漫过怪石,或绕过圆圆的石墩,一路倾泻而下。
哗哗的流水声,让寂静的街巷充满青春与活力,给人无限遐想。
银亮的清泉孕育着大理古城的生机,也给古城人民带来清冽甘甜的生命之源,亦为大理古城注入灵气。
白天,店铺门前,沿沟栽有杨柳或樱花,向南来北往的游人和商家报告春到大理古城的讯息,大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韵味,让人流连忘返。
夜里,店铺门前,游人摩肩接踵,寻找合适的位置,呼朋引伴,坐在清澈见底的水流边,就着婆娑的树影,点几样大理的小食,趁着热气,或斟满浓香的白酒,细细品味,还不时生出蒲扇般的手掌扇一扇,也不知是酒的度数太高,还是小食太辣。
或酌一盏暗红的普洱茶,边和风细雨交谈,边说些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让悠悠的夜景生机勃发。
或静静地端坐于溪流两侧,似有似无闲聊几句,时而看看天空中那轮明月,时而端详眼前的花花草草,时而观赏如银河般流淌的时光。
圆月西沉,人们三三两两恋恋不舍地离开红龙井,大理古城又回归寂静,无怨无悔地等待新一轮的繁华,仿佛蓄势待发的战舰。
谈到红龙井,还有一段优美的传说。
有一位年轻貌美心善的姑娘与老父相依为命。
一天,她救下了一条红色的小鱼,当天夜里,神灵托梦给她,说她救了真命天子将有福报。
不久就有一位红衣少年来寻找她,两人心心相印结为连理,后来这位姑娘生下一个孩子。
可这个孩子一生下来就带着一只小尾巴,老人看见了颇为惊恐,就把尾巴剪了下来。
红衣少年知道后叹息不已,说他已经断尾只能做一条地龙了,于是为姑娘和孩子留下了一道铁牌和龙珠,告诉他们,等大旱之时将铁牌沉入河中,可求得甘霖,孩子也能求得一官半职。
后来大理果真大旱,这孩子将铁牌沉河求来大雨,得到了国王的赏识。
但是铁牌后来不再灵验,他就背着母亲吞下了龙珠,瞬间变成一条地龙钻进井中,护佑大理甘霖不断,人民免受灾苦。
为纪念他的功德贡献,这条街改名为红龙井,受到世代白族人民的崇敬和爱戴。
红龙井街口石头上刻有一副对联:井深涌出生命圣水,红尘藏有济世良方。
道出红龙井的另外一段故事:相传有个孝子非常孝敬母亲,母亲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孝子四处求医问药,病情始终未见好转。
一晚,孝子梦见一位老者告诉他,在古城的某个地方埋藏着一棵玉白菜,可治百病。
梦醒后,半信半疑的孝子按照老人指点,果然找到了玉白菜,并将母亲的病情诉之红龙。
孝子得到红龙的同情,摘得玉白菜,治好了母亲的疾病。
消息传开后,财主想霸占这神奇的玉白菜,便冒充孝子来到红龙井,贪心的财主想把玉白菜挖走,一时间地动山摇,红龙踩死了贪心的财主。
红龙井因此而得名。
并将街道命名为红龙井。
位于红龙井街大约一半的位置,一座很有大理地域民族风格的亭子让人眼前一亮,亭子的四根柱子上盘绕着4条栩栩如生的龙,抬头直视苍穹,仿佛汩汩泉水就要从嘴里流出来。
亭子正中央的井口竖立着那叶片惟妙惟肖的玉白菜。
用手
照片
红龙井清水澈/摄
文化·大理旅游轻轻触摸玉白菜,感受其温润细腻的材质,优美博爱的传说,敬亲孝老的传统,给人感受到它的温情与仁爱。
回望红龙井,“开心最是古城夜,横枕情歌入梦酣。
”写尽了大理红龙井的浪漫与雅致。
大理市博物馆碑林始建于1993年,于2011年扩建,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
有大理国碑区、元碑廊、明清碑廊和山花碑亭组成,共收藏大理地区宋(大理国)、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的碑刻800余座。
碑刻主要有墓碑、墓志、经幢、纪事碑、政德碑、兴造碑、诰封碑以及书法石刻等类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语言、宗教、天文、医药、美术、名人传略、风土人情、宗教系谱、地理山川、人口结构、生产技术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是大理地区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历史见证。
大理市博物馆原为清朝末年的杜文秀帅府,改建为博物馆后,可谓包罗万象,内容丰富,既有古色古香,灵秀飘逸的紫砂壶展览,亦有显示大理豪门望族的墓葬出土的珍贵文物。
但要真正了解大理先民身披树叶,脚踩芒鞋,手持石刀石斧,划着竹筏,在茫茫泽国艰难开疆拓土,逐步走向文明的辉煌历史,还得贴近碑林,在冰凉的石碑前,以热血澎湃的情感揣摩先人的情感,以细如发丝的微妙,洞悉的祖先思绪,以品味古代文明的良知感
悟前辈的情思,方可与古时的大理先民进行情感
的沟通与交流。
伫立于一座座石碑前,以眼力仔细辨认石刻
上有些模糊的文字,用以架起与古人沟通交流的
桥梁,用心感悟文字传达出的温情历史,仿佛触摸
到白族先民在苍山洱海间艰难跋涉的心路历程。
白文《山花碑》的作者杨黼,生于明代,大理下
阳溪人。
“山花碑”是他用白族传统的诗歌形式,歌
颂苍山洱海风光的山水诗之一。
《山花碑》全称为《词记山花·咏苍洱境》碑,该
碑文刻于《重理圣元西山碑记》碑阴。
碑高120厘
米,宽55厘米,直行楷书,文14行。
明景泰元年
(公元1450年)刻。
该碑全用白文写成,为典型的
“七七七五”格式的“山花体”诗歌。
全文共520字,计有10首山花体诗歌。
前半部分32句,主要描述苍洱之间的秀丽景色;后半部分48句,追忆先世,
感叹怀才不遇,人世无常。
语言精炼优美,是白族文学艺术形式巧妙结合的产物,具有文学价值,也
有文字学的价值。
《山花碑》在大理民间影响极大,特别是立碑之地大理喜洲,数百年来都一直有人以白语古音
诵读此诗。
直到20世纪,仍有少数白族人能用白语朗读成诵。
碑石上刻写的字,全是可认的汉字,但如以汉字的读音朗读,听者会莫名其妙,不知说了些什么,因此,有人把它叫做“白文碑”。
其实,这是用汉字记下的白族语言,只有用白族语言,加以翻译,方可明白碑文的内容。
碑文汉字白读,用白族独特的诗歌排列形式,歌颂苍山洱海美不胜收的
自然风光,诗句铿锵有力,韵味悠长。
漫步于碑林间,静静地聆听用白语音调朗诵的《山花碑》,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语调始终在耳畔回响。
美好的时光一晃而过,但大理古城的无数街巷,优美传说,青山绿水间隐藏的故事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了解。
待春暖花开之时,再到大理古城寻幽访古,领略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