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考解构高考英语阅读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构高考英语阅读试题切实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河北张春青
来源:2009 年上半年《试题与研究》
一、引言
高考英语科将阅读理解能力视为试卷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一方面在试卷中赋予它较高的内容权重和分值比例,刘庆思(2008)指出:“在全国启用的各套英语试卷中,考查阅读理解能力的试题均占到了相应试卷分值的37%左右”;另一方面在考查要求、材料选取和试题命制方面进行了精心安排。
值得注意的是,高考英语试卷中除了较长的几个阅读理解语篇外,完形填空也是一个较长的语篇,同时,试卷中的绝大多数试题都要求考生结合对上下文的理解进行选择、填写或改正,即使是与上下文关系不大的单句测试题也要求考生准确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
可以说在整份英语试卷中,阅读理解无处不在,不只局限于阅读理解题。
但是,现实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却不容乐观。
请看表1:
表1
注:数据来自刘庆思(2008)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高考要求的阅读速度在60~70 wpm之间。
事实上,很多中学生还达不到这个要求。
在进行的有关调查中,很多学生不能在考试大纲给定的参考时间(35分钟)之内把文章读完(大部分都用40~50分钟),有的学生甚至做不完。
第二,学生在深层次的理解上存在着问题,例如,学生通常在寻找主旨大意、推断词义和把握文章结构等方面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基于以上思考,本文拟从测试状态下和非测试状态下的阅读过程出发,比较其异同,然后分析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最后依据以上两点提出笔者对于高考英语阅读备考教学的建议。
本文选取的阅读理解试题来自1)2008年高考英语全国卷I;2)2008年高考英语北京卷。
自所以这样,是出于以下考虑:全国卷I在命题上已臻成熟,代表了我国英语阅读命题的最高水平;北京市自主命题开始时间较早,而且要求的词汇量比全国卷高出1000多词,它代表了自主命题的最高水平和新课标的语言测试取向。
同时,笔者让91名高三学生在40分钟内做了全国卷I阅读B篇和E篇以及北京卷的C、D、E三篇,本文提供的难度系数来源于本次测试。
对于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将分布在本文中,笔者不再专门论述。
二、非测试状态下的阅读过程和测试状态下的阅读过程
1. 非测试状态下的阅读过程
阅读理解是人类独有的一种认知活动,它不仅包括对一个个句子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将当前加工的信息与先前的背景信息相结合,以形成局部和整体都连贯的心理表征。
依据阅读理解模型(Kintsch & van Dijk. 1978; 1983),当读者加工一篇文章时,首先是对语篇文字表层编码,获得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
然后将这些表层结构解释为一连串基本命题,这些命题按照命题的语义关系被组织起来,形成语义结构。
语篇的这种语义结构包括两种水平,一是微结构水平(microstructure),一是宏结构水平(macrostructure)。
微观结构又称语
篇命题库(textbase),是语篇的局部水平,即一个个命题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结构。
宏观结构是一个更为全局、整体性的结构。
要使语篇连贯不仅需要文中的各个句子和命题发生联系,而且需要这些命题在宏观结构水平被组织成为一个整体,形成所谓的“语篇主题”(topic of discourse)。
后来这个模型被进一步完善,它包含了语篇理解的三种不同表征水平,即表层形式(surface form)、语篇命题库(textbase)和情境模型(situation model)。
其中表层形式是最浅层、最短暂的,它是对连续的词组成的句子的句法、语义的实际的解释。
语篇的意思是通过语篇命题库表达出来的,而表征最持久的水平是情境模型。
情境模型是一种心理表征,它来源于语篇所描述的如同读者所亲历的一种情境。
例如阅读“The frog ate the bug.”(青蛙吃了虫子)。
读者应该在大脑中形成一个青蛙正在吃虫子的类似电影的短片,这个短片就是这句英语的情境模型。
如果是议论文,读者脑中应该形成一个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构成的整篇文章的而且是联系在一起的网状图形。
2. 测试状态下的阅读过程
在考试状态下,学生的阅读过程与非测试状态下的阅读过程差异明显。
其区别主要由以下几方面:1)多次阅读以获得准确的细节性信息和论点的支撑性信息;2)对于选项的辨析和比较;3)各种压力因素带来的焦虑。
首先,在正常状态下,学生只是带着某一个目的去阅读,找到所需信息即可;而在考试中,一般一篇阅读理解往往需要考生回答3—5个问题,而且每个问题属于不同的技能。
考生读完一遍文章之后,有些问题能够回答,而有些问题还要回到原文中去查找是否属实,不论是细节题还是主旨大意题均是如此。
往往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凭借短时记忆回答了某个题目,但是由于短时记忆(或者叫工作记忆)存在的时间太短,有些刚刚看到的而还没有完全理解的内容很容易被忘掉,这样就导致学生选错答案,因为多项选择式的阅读理解题目的设置有时就是用片面的内容或是文章中提到的内容来混淆视线,达到迷惑考生的目的,如果不能再次带着新的任务去再读,很容易弄错。
第二,从表1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试题词量往往占到短文词量的二分之一,所以阅读试题、比较选项和阅读短文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考生往往花很长的时间去比较选项,考生必须在短文、题干和选项间不断地权衡,最后选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选项,忽略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可能选错答案,这是多项选择式阅读测试题独有的现象。
第三,在考试状态下,尤其是决定学生前途命运的高考当中,在一定时间的限制下,而且高考英语阅读试题有着很高的要求。
学生无形中有着巨大的压力,由此产生了种种焦虑感,他们的阅读往往会在焦虑下或多或少变形,常常犯正常状态下不可能犯的错误。
三、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
在高考英语阅读命题中,首先,为了测试方便,命题者把阅读能力分解成一系列的微技能;第二,题目主要是测试文章关键信息或者信息焦点,试题分布均衡;第三,干扰项有足够的干扰性。
1. 阅读能力被分解成微技能
为了便于测试,阅读能力被分解为六种主要的微技能。
他们是:理解主旨和要义,理解文中的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做出推理和判断,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我们上文提到,阅读的终极目的是形成情境模型,在形成情境模型的过程中,读者无一例外的要用到上面这六种微技能。
这六种微技能是构成整个的阅读过程的基本要素。
在高考命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设问方式来考查这六种微技能(见表2)。
虽然有时候我们能在表面上分开这六种技能,但是,在考生答某一种题目的过程中,还要综合运用多种技能来帮助自己找到合适的答案。
表2微技能考查设问例示
为,文章的基本结构不但指文章的整体结构,也包含了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微型结构。
要回答这种题目,考生必须要读懂上下文,理解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知道上文中的名词,无论是主语还是宾语,和该词之间的指代关系。
2. 测试文章的关键信息
阅读理解测试主要测试关键信息。
如果将文章的全部信息的获取和理解比作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命题者主要测试的是树干和主要枝干,以及和主要枝干相连的主要枝叶,这是阅读测试信度和效度的保障。
再者,测试信息焦点有助于对考生的高层次阅读能力有较准确的了解,避免因测试小能力而带来的不可预料的后果,有利于提高测试的效度。
对于记叙文,关键信息是指事件的发展顺序;对于议论文是指主要的论点和论据;对于说明文,是指说明的顺序和整体的关系。
请看2008年高考英语全国卷I中阅读B篇对于关键信息的考查:
表32008年高考英语全国一卷阅读B篇
四个题既有细节题(第1题),也有推测词义题(第3题),还有推理判断题(第2题)和考查段落主旨大意的题(第4题)。
在题型上也体现了覆盖面。
3. 干扰项有干扰性
试题设计人员的任务之一就是基于不同考生的理解为各试题设计错误选项,以表3中的第3题为例,选项后是选择人数的比例。
例1 …Nutritionists said that it was not only full of vitamins, but also good against some diseases. People were understandably eager to be able to buy this wonderful fruit. The new type of pineapple was selling fast and the Del Monte Gold pineapple rapidly became a fixture in the shopping basket of the healthy eater.
61. The underlined word “fixture” in Paragraph 3 probably refers to something . (2008年全国卷I)
A. that people enjoy eating (38.5%)
B. that is always present (39.6%)
C. that is difficult to get (9.9%)
D. that people use as a gift (12.1%)
这个题目每个选项的干扰项都有5%以上的考生选择,该题目的干扰项设计是成功的。
A项干扰性最大,因为正好符合本段的主题——人们喜欢这种水果,但是如果把这个意思放到整个句子中则说不通了:这种新型的菠萝卖得很快,德尔蒙特菠萝很快成为健康饮食者购物篮中好吃的东西。
这里说的是卖得快,人们经常买,应该是“购物篮中常有的东西。
”C 项是“难得之物”,D项是“人们送礼的东西”。
放到上下文中都讲不通,但是符合考生错误的联想。
如果不能及时的把意思放回到语境中去理解,很容易选错。
四、对高考英语备考教与学的建议
综上所述,高考英语阅读试题选篇精当、设题科学、干扰有效、区分度高。
因此,没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就难以适应目前高考能力测试的要求。
下面笔者拟从理解的重要性、阅读与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的关系和常见问题五个方面来探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和途径。
1.读懂文章是答题的先决条件——需要读到什么程度、复习时间安排
阅读理解部分考查的是考生真正读懂英语的能力,其中包括利用阅读技能读懂文章的能力,并不是考查考生运用某些所谓技巧应试的能力。
如果能够真正读懂文章,读懂题目,肯定可以把题做对。
如果复习时只关心所谓的应试技巧,时间都花在这一方面,勿庸赘言,应试能力会有提高,但是题目不见得就能做对。
而如果考生具备较高的、真正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运用某些应试技巧,考试时就能用较短的时间把题目做对。
在考试的状态下,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考生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形成对于该篇阅读比较完整的情景模型,在做题提取信息时肯定要遇到刚才没有注意的细节、已经遗忘的内容,或者比较模糊的理解,这时候,千万不要凭借印象作答,因为专门有这样的模糊选项等着考生来选择。
阅读能力也包括在遇到困难时,回头去查读信息或再次略读全文以获得主旨,有的同学以为这是耽误时间,但是,此时此刻,我们往往离正确答案只有一步之遥,这一步会产生2分的差距,考生切不可掉以轻心。
同时,在有选择的针对题目的回读过程中,考生会对整篇文章有新的认识,产生比较完整的情景模型,进而达到最终的理解,而这正是阅读的目的,也是阅读理解考查的目的。
此时此刻,学生才有可能对刚才可能做错的题目再次做出判断,可以进一步肯定自己的判断或改正自己的判断。
准备阅读理解部分,首先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真实的读懂文章的能力,其次才是运用应试技巧。
开始时,一定不要贪多图快。
做题时,一定不要只关注得多少分。
如果有10个月的时间,至少前7个月,应该在真正读懂文章上下功夫,后3个月再训练阅读应试技能的问题。
开始时,一定要把文章读懂,不要怕慢。
读一篇,懂一篇,是一篇。
然后再选同类体裁、同类题材、同等难度的文章时,速度就会逐渐快起来。
如果有3个月的复习时间,也应参照这种方法安排时间。
至少在前两个月,应该在真正读懂文章上下功夫,最后一个月再进行阅读技能的训练。
关于阅读量,要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但是一般学校都安排了5-1-5-1-5模式,即周一、周三和周五做5篇阅读,周二和周四做两篇完形填空。
2.词汇和阅读——如何通过扩大词汇量来提高阅读能力
英语阅读理解涉及到语篇、段落、句子、词汇四个层次的理解问题,其中最根本的是对词汇的理解。
词汇是构成语篇的基本元素。
如果一个人的词汇量太小,读一篇文章,处处是生词,则会处处碰壁,文章又怎能顺利的读懂呢?为了培养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首先必须积累足够的词汇。
究竟记多少单词才够用,不同的教师对此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教师认为,学生记住的词汇越多越好。
有的教师甚至规定了底数是3500,这要比现在全国卷要求的2000词汇高出1000多个词汇。
这其实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而有的教师则只盯着高考考纲所规定的2000词汇,这也是不可取的。
对于词汇量,要根据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确定这一阶
段必须掌握的基本词汇量,然后再逐步扩大词汇量。
根据高考考试说明规定,阅读理解部
分超纲词汇不会超过3%。
为解决高考阅读理解部分的词汇问题,首先应掌握占阅读理解总量97%的考纲中所规定的词汇。
如果把考纲中的2000个词汇真正熟练掌握了,高考阅读理解部分的词汇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虽说高考阅读理解部分超纲词汇不会超过阅读总量的3%。
考生总还会遇到生词。
平时复习做阅读理解练习时,如果选择的文章在题材、体裁和难度方面与高考所选用的文章一致,那么平时复习做阅读理解练习时所碰到的生词在考试中阅读部分所选用的文章中出现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对于这些生词,当然记得越多越好。
不过,对于这类生词,最好分为两类:最值得记的,不太值得记的。
由于动词是一句话的中心,常见词的不同用法是理解的难点,所以动词和常见词的不同用法是最值得记的,而某些专业性太强的专有词汇就不太值得记。
首先应该在阅读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把最值得记的生词记住:对于不太值得记的词汇就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刻意去记。
怎样记词汇效果才更好呢?为了更多,更牢固的记住英语词汇,最好选择一本比较合适的词汇书。
一本好的词汇书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有例句,而且例句的词汇水平应该在高考范围之内;2)有汉语解释同时也有简单的英语解释;3)有简单的同义、近义辨析,这有助于学生更加清楚地掌握英语词汇;4)不但有高中范围内学过的义项,同时也有高中没学过,但是比较常用的义项;5)不要太厚,应该以袖珍本,能装在衣兜中随身携带为宜。
有的词汇表只给出汉语意思,既没有例句,也没有英语解释,学生只知道词的汉语意思,可是不了解词的用法,不了解它和它的同义同近义词的区别,这样孤立的记单词结果只能是记得快,忘得快。
所以,有必要通过英语解释,例句和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来真正的掌握词汇。
一个英语词汇不止一个意思,一种用法。
虽说靠词汇表或词汇书可以学会某个词的几个意思,但是在一篇文章中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就要靠上下文来判断了。
就英语阅读理解来说,学习英语词汇不能只满足于看到某个英语词条时,能联想到该词的几个意思,而是要在阅读英语文章碰到这个词汇时,能根据上下文,判断它在文章中的含义。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扩大自己的词汇量,最好的办法就是多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的多积累词汇。
3.语法和阅读——哪些语法知识对阅读帮助最大,如何掌握
阅读理解的关键在于真正读懂文章。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元素,而句子则是表达意思的基本结构。
读懂每一句话表达的意思是真正读懂一段话、一篇文章的基础。
那么,怎样才能快速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呢?这至少涉及三个层次的问题。
一是理解句子中每个词汇的意思和相关的词法;二是理解句法结构;三是理解句子和上下文的关系。
其中理解词法和句法结构则是句子水平阅读理解的关键。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元素,而语法则是词汇构成语言的规则。
掌握英语语法并能把自己的语法知识熟练地应用到阅读理解实践中去,这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必备的基本功。
其实,对于母语非英语并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人,如果具备比较扎实的语法基础,也就是懂得英语表达的规律,并且在英语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有意识的使用这些规律,那么,学起英语来必然是事半功倍,容易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英语语法有重要的,有次要的,有的有规律,有的没规律。
为了应用英语语法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的实际能力,当然应该先掌握重要的,先学会应用比较有规律的语法现象。
英语语法分为词法和句法两大部分。
有些基本的语法现象考生早已解决了,已经会应用了。
比如冠词的用法、动词的基本时态和语态、简单的时间或原因状语从句等。
因此就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去复习。
就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来说,英语词法中最重要的是英语动词的用法;英语中最重要的句法是主从复合句中各种从句的用法。
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能熟练的应用这两方面的知识,就相当于能克服80%以上阅读理解语法方面的障碍了。
如果能熟练的运用英语语法中的分隔、省略、倒装等现象,以及多种否定方式去分析、理解句子,最后达到一眼能够识别
这些语法现象,那么阅读理解所涉及的语法障碍也就克服了至少95%。
为能熟练应用语法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首先必须熟悉这些语法现象,掌握这些语法规律。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最好准备一本较好的语法书,不必按顺序从头到尾,最好带着问题和任务学。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语法问题,可以像查生词那样查语法书。
这样可以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
另外,也可以分析一下自己在语法方面的弱点,找出之后,首先认真阅读语法书上的解释和说明;同时最好做一定量的练习来巩固学习的成果。
尽可能多做一些翻译题和填空题,少做选择题。
因为做这些题,可以多动手,非常有利于理解和掌握这些规律来解决阅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要熟练应用英语语法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关键还在于多读,尤其应该多读一些难度较大的文章。
文章的难句逼迫你去利用语法知识分析问题,逼迫你去查词典和语法书,弄懂过去不懂的词汇、句型、语法现象和规律。
同时通过阅读也加深了对己掌握的语法知识的理解。
4.语篇结构与阅读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段落组织方式和脉络层次。
所以,迅速判断文章体裁,使用相应的阅读方式,对于快速的、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文章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从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三个方面来谈一谈:
1)记叙文往往按时间的顺序展开段落,文章有明显的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例如:now;nowadays;when;before;after;during;between;and;in a year; since; later;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in the 1900s;at the same time; the former; the latter;to begin with:next;then;in the end;etc.阅读时抓住时间这条主线,弄清who,what, where,why与how。
2)说明文有的通过细节的描写以画面的方式来反映事物的特征和性质。
对这种文章要迅速弄清其主题,主题词往往出现在各个句子中,贯穿文章的始末;紧紧围绕这个主题进行阅读,找到文章与之相关的信息,并确定信息与主题的关系。
在高考的说明文中大部分都是科普文章,这类文章用以解释或揭示事物的状态、特征、演变、结果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这类文体的文章,首句往往是主题句,开门见山的说明文章关注的对象,这类文章需要我们弄清作者的思路和段落组织方式,把握次要信息及其与主题的关系。
3)议论文的阅读既难又简单。
难在这种文章处处渗透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者的态度有时通过旗帜鲜明的明述,有时则通过论证或驳论暗示,其句型和用词难度相对较大;简单在于这种文章的结构往往容易把握。
综上所述,阅读这类文章应从这种文体的特点入手并注意以下几点:
①观点的明确表述,换言之,注意作者辩论的关键点,并做简单的预测,例如2008北京卷C篇中有的同学找不到论点,从而找不到例2的答案。
Y ou can perhaps help with this. The collection of contributions towards gifts for employees’ personal-life events is becoming a little troubling.
例2:65. This is basically a letter of ________. (2008年北京卷)
A. apology(6.6%)
B. sympathy(7.7%)
C. appreciation(8.8%)
D. dissatisfaction(75.8%)
②注意组织文章的信号词和关联词,走出单句的局限,从更大的信息单位来理解文章,例如:We are paying for products that harm us psychologically and physically,下文就主要从心理和身体上来论述,请看下面展示的文章结构。
例3:
We are paying for products that harm us psychologically and physically
Diet products significantly weaken us psychologically.
On one level,…On another level…
The danger of diet products lies not only in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s they have on us, but
also in the physical harm that they cause.
7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hows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 (62.6%) (2008年北京卷)
本题答案为B。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述,两个分论点中的第一个又分成两个。
③分清作者本人的观点和引述的别人的观点:4)注意用词,举例事实的倾向性,来推测文中的隐含信息。
5. 阅读理解解题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尽管同时理解题干、题肢和文章是做好选择式阅读理解题目的关键,但是考生在解题过程中还是会有以下四种失误。
1)对信息的错误联想
某点意思本来是阅读材料里有的,却把它和材料语篇里没有的、不相干的一些别的意思联系在一起,产生错误联想,造成语篇层面的信息理解错误。
74. Wilson suggests that one way to keep biodiversity is to . (2008年全国I)
A. learn how to farm scientifically(14.3%)
B. build homes for some dying species(14.3%)
C. make it clear what to eat
D. use more species for food(70.3%)
本题答案为D,但是不少考生却错选了文章中本来没有的A、B。
查读原文信息是必要的。
2)对信息的错误判断
真假混淆,利用材料里的信息的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
在考潜信息的情况下这种技巧是用得很多的。
70. What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2008年北京卷)
A.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8.8%)
B. Remarkable Imagination
C. Lifelong Friendship (40.7%)
D. Noble Companions(49.5%)
本题答案为D。
本文主旨是高尚友谊,是各个阶段的友谊。
A、C好像与文章有关联,实则错误。
3)弄错信息间的关系
信息间的关系包括并列、主次、先后、因果、正反、目的和手段、命题和例证、前提和结论、包容和被包容。
命题者使这些关系颠倒错位。
66. In the eighth grade, what the author did before developing proper social behavior was to ____.(2008年北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