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具体的计算方法上,与实验教材没有特别 大的变化,从情境图引入算式之后,让学生先自 己探索该怎么办,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破十法 和想加算减法,那么呈现的过程和实验教材相比 ,也是相似的。利用直观图,让学生去摆一摆, 圈一圈,加深对这两种计算方法的理解,最后通 过小精灵的提问呈现算法的多样性,这是对于例 1的安排。
例题安排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已有 的关于平面入学的知识和活动经验,用七巧板 去拼指定的图形,使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 一般过程,并通过对七巧板的实际操作来解决 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七巧板是非常熟悉的玩 具,而且制作起来也比较简单,只要拿一张厚 的纸板,按照我们给出的图样,直接裁出来就 可以了。
下面是新增的解决问题的内容。
教材在这个单元安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 例题,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了解一些新的数量关系,学习一些解决问 题的新的方法,从总体上来说呢,这个单元 在体验一般过程上侧重坚持与回顾,这是从 解决问题过程的角度来说的,从解决问题的 数量关系的角度来说,引入了两种新的数量 关系,就是求另一个加数,还有就是求一个 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这样的数量关 系,这是从总体上来说。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
结
构
统计与概率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第七单元:找规律
实践活动
1、摆一摆,想一想 2、小小商店
• 全册教学重点 1、100以内数的认识 2、20以内的退位减法 3、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 全册教学难点 1、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计算。 3、用数学。 4、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例2教学平面图形的拼组,这部分内容其 实和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的内容很相像, 只是其中去掉了用肖邦拼摆图形的内容,那 么这一例题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去体 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另外为我们以后的学习 积累一些感性的经验,比如我们后面会探索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的面积公式,组合图 形的认识等等。那么在这里的拼组可以为后 面的学习做一些活动上的经验积累,这里要 提示一点,在教学时,这里只是让学生朴素 的直观的说我们拼出来的图形是什么平面图 形就可以了,不要求学生严格的进行判断。
2、如果我们在这里认识了平行四边形 之后呢,我们可以丰富活动中的素材,将 七巧板教学中来,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认 识,对素材上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素材。
第二个大的特点就是注意渗透立体图 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首先是在引入的过 程中,是从立体图形描画平面图形引入的 ,渗透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在 练习中,特意也安排了相应的习题。比如 第6题、第7题、第8题,都渗透了平面图形 和立体图形的关系。
在综合与实践单元,安排了摆一 摆和想一想的内容,这个内容呢,原 来在一年级下册教材就有,但是教材 在具体的细节上做了一些调整,这是 涉及了知识结构的变化的。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数与代数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教
学
内 容
空间与图形
那么具体到本单元练习的编排,也是 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练习,比如说大家在练习 中可以看到,有涂色的,有统计同类图形个 数的,现在我们看到的第4题分解和组合平 面图的等等。那么通过这样的一些方式,我 们有效的沟通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 关系,平面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等等 。这些习题呢,对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空间知觉能力、想象力,都是有很好的体现 的。鉴于时间关系,我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 了。
下面具体的来看一下两个解决问题内容的编排 ,例5是着重体现解决问题过程的检测步骤,解答 正确吗?并且呈现了检测的方法,也就是重新回到 情境中,看看没来的人数与已经来了的人数合起来 是不是要来的人数。通过这种方式,体现了解决问 题检测与回顾的步骤。在低年级段呢,这个步骤可 能更多的来说是回到问题情境中,看看我们的计算 或者我们的解答方案是不是解决了问题。但在这个 步骤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是,对整个解决问题过程 的回顾,比如说,我选择的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是不 是最好的,还有没有其他的更好的解决问题,但是 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还比较小,他可能做不到这一 点,所以在一年级我们解决问题的检测步骤,还要 侧重我前面说的情况。
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有是因为:
1、如果合并编排的话,学生一下子认 识图形太多,不容易掌握,同时及于学生自 身的特点,本身比较容易混淆立体图形和平 面图形
2、原来一年级下册的这部分内容在教学 时不好把握,总觉得有些深不深,浅不浅的。
我们从平面图形的引入,就是让学生去描画, 在描画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图形的特征,那么后面 的分类和命名以及巩固都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的 。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 学(一年级下册)
教材解析和教学实施建议
邹城市教研室 杨 雁
一、总体内容变动
•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教材。
首先我们从总体内容的变动来看一 下一年级下册教材。从安排上仍然体现 了各领域知识的交叉编排,大家可以看 到,在数与代数的内容领域,安排了5个 单元的内容,分别是第2单元、第4单元、 第5单元和第6单元,这几个单元从单元 的题目来看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在其 中有一些细节上的变化,具体在教材介 绍的时候,大家就能够看到。
在统计与概率单元,安排了分类与 整理的内容,那么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原 来在一年级上册分类单元和一年级下册 统计单元的结合,这是简单来说,再具 体内容上呢,不是那么简单的进行结合 的。
在图形单元,安排了图形(二)内 容,这部分内容原来是一年级上册认识 图形单元的一部分内容以及一年级下册 图形拼组内容其中的一部分。那么具体 怎么样进行安排的,在后面还会进行具 体的介绍。
例2的拼一拼也是让学生用拼一拼这样的活动 继续感受平面图形的特征。
这是第1个特点,那么第2个特点也就是在这部 分内容中新增的平行四边形的认识,那么平行四边 形为什么在这里进行认识呢,出于2点考虑。
1、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原来是放在三 年级上册的,教学的时候,境况也比较尴 尬,因为这个地方,学生还没学过平行这 个概念,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不能提平行 ,因此也是直观的认识而已。
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七巧板是我们劳动人 民的创造之一,是具有丰富的价值的。比如说清朝 的时候陆以湉《冷庐杂识》收集了大量用七巧板拼 组的图样,而且也很早的传入欧洲。
至今英国剑桥大学的图书馆里还珍藏着一部 《七巧新谱》。欧美人则把七巧板称为“唐图”,意
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 在国外的教材上,包括苹果平板电脑上等等,
下面就对每个单元的教材安排情况 来介绍。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一、教学内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
形、圆和平行四边形。
主要直观认识,初步感受特征,能 够辨认和区别。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一年级上册初步认 识平面图形的部分,只是新增了平行四边 形的认识,因此对平面图形的认识主要涉 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 四边形五种图形的直观认识。这里面需要 大家注意的是,这些图形使学生初步感受 他们的特征,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 辨认和区别这些平面图形就可以了,不必 要求学生用严格的数学语言描述这些图形 的特点。
都有这样涉及七巧板的游戏。作为对于数学几何学 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素材,我们在一年级下册这样 引入七巧板,对于我们教材上几何图形内容或素材 上进行了丰富。这是我们在这里引入七巧板的目的
对于七巧板的介绍,在教材上是以你知道吗? 的形式编排的。老师们可在具体的教学中很好的运 用七巧板,帮助学生认识平面图形。这是我们教材 例3的安排。
一课时至少安排了3道习题,最多到5道习题。
另外,就是为了方便老师们的教学,我们的练 习是按课时来进行编排的,层次非常清楚,老师只 要翻翻教材就能够清楚的看到课时是怎样安排的, 虽然从某个方面来说,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样会限 制老师具体教学时的课时安排,但是也从另一个方 面,我们的练习还是从不同的角度以多种的形式进 行了呈现。通过这种形式,体现了不同练习的变式 ,也给练习提供了针对性这样的一个特征。那么后 面在我具体进行其他单元介绍时,大家可以看到, 我们在练习的针对性上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 是对于练习我简单要说的内容。
3.增加了数学背景知识
4.继续体现解决 问题的完整过程,并 对问题解决的检验与 回顾环节有所侧重。
P20
比如课本20页
例5的内容,在解
答正确吗?这个环
节上有所突破。
5.整套教材统一,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每册后的自我评价的内容,主要是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方面去评价 学生的,而且主要是学生的自我评价 ,突出了评价的一个多元化。
那么在具体的编排层次上,与一年级上册立体 图形的编排是一致的,从学生已有的立体图形的某 个面引入,让学生借助立体图形来描画平面图形, 逐步感受平面图形的特征,紧接着第2个层次,就 是让学生对于描画出来的图形进行分类,把相同的 放在一起,分成5类,那么这里既要关注分类后的 结果,又要分类的过程和分类的理由,因为学生对 分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分类之后,抽象出5中平面 图形,并对它们进行命名,也就是说给出5中平面 图形的名称,那么这个总体编排层次和一年级上册 是一样的,其实对于一年级或者低年级的儿童来说 ,在认识图形部分主要是对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 这样一个名词的理解或者语义的理解。
二、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 互相搭配。
2.加强了对知识的整理。 大的单元都安排了“整
理和复习”(二、六单 元) 给出整理的线索、引导 学生自己整理、总结。
那么这种整理性呢,不仅体现 在了每一个单元的整理和复习中, 在总复习中也体现了这一点,而且 总复习更体现了在知识整理方面综 合性。
鉴于这样的结果,教材就进行了调整,将十 几减9调整到十几减8、7、6和十几减5、4、3、2 两部分。通过这样,减缓了坡度,增加了练习的 时间,从结构上来说,这样安排,跟一年级上册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编排也是相对的。
这是一以清楚的看 到,将主题图和例题进行了整合,主题图中 知识呈现了问题并没有计算的方法,具体的 计算方法是在例题中进行探索的,这样使老 师在教学时,教学过程更为顺畅,这个是与 实验教材相比,细节上的变化。
以上是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具体 编排上的内容。
编排上是分3个小节进行的,分 别是十几减9;十几减8、7、6;十 几减5、4、3、2。那么在十几减9 、和十几减8、7、6这两部分,也 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
大家从这个结构图上就可以看到这一单元最 大的变化是减缓了坡度。实验教材编排的时候, 直接从十几减9过渡到十几减几,显得跳跃性过 大,这样要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就比较短,不利 于学生计算技能的培养。
那么由于在具体的方法上与实验教材都是比 较相似的,十几减8、7、6;十几减5、4、3、2 就不再具体说了,只是从计算方法的呈现上来进 行一下简单的介绍。
那么到十几减8、7、6例2的安排的时候,在 计算方法上,仍然是与例1的处理相似,让学生 利用知识的迁移,借助直观图去想怎么样计算十 几减8,例3则是由关于图引入,仍然呈现两种算 法,只不过是破十减不再呈现直观图,想加算减 法则是利用前面学生已经有的知识经验,比如6 到10的认识及以内的加减法中的一图三式也叫一 图四式的方式,以直观图的方式呈现一道加法算 式两道减法算式。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加减法之间 的关系,从而适当的突出想加算减的方法。
到十几减5、4、3、2的时候,教材没有呈现 具体的计算方法只是让学生自己去进行计算。
这是几个例题在具体的呈现计算方法上的变 化。那么最后,需要提出的是,十几减5、4、3 、2以后,由于学生对20以内进位加法已经比较 熟练了,前面已经又有了想加算减的基础,那么 再加上学生具体学习时候的体会,感觉到想加算 减法比较便捷,又能同时计算出两道算式的结果 ,所以教材在保证学生自主选择的情况下,重视 引导学生想加算减的方法,这个编排意图,在十 几减5、4、3、2的做一做中有了一个很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