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一单元第24讲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程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
学习资料专题
第十一单元第24讲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考情分析
引领考试的风向标
考点导学
扬帆启程的导航灯
考点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点题训练1】下表为1978~2006年中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管理形式比重变化情况,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C.广大人民的愿望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考点二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
济体制
改革
(1985年),
原因,(1)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开始,⑬____________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内容,中心环节: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点题训练2】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突破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C.人民公社体制被乡镇体制取代
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考点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点题训练3】如图是“1949—1998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以下对其解读不
正确的是(
)
A .5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受“一五”计划影响
B .7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与党的工作重心有关
C .80年代后城市化进程与改革开放关系密切
D .90年代城市化进程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考点四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沿海经济
开放区的
开辟,
21______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过程,(1)○
(2)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3)1988年,在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4)1992年,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有利于带动内地开发
浦东的
开发和
开放,
目的,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新飞跃
条件,(1)有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
(2)上海独特的地理、交通、人才和产业优势
意义,浦东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22______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对外开放
格局的初
步形成,
形成,○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__________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点题训练4】美国《时代周刊》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以人物为主,它反映着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1983年9月该刊的封面人物是邓小平。
这表明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国的热点问题是 ( )
A.抛弃“左”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
B.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要点一关于几个经济体制的比较
1.比较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认识,两种体制各有优缺点,随着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阻碍经济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
2.比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典例训练1】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是“画龙点睛”。
所谓“点睛”就是坚持( )
A.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B.计划和市场相互结合
C.计划经济的基础作用 D.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
要点二比较旧中国的“开放”与当今中国的开放
【典例训练2】从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再到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县市。
这体现出我国
对外开放( )
A.注重发展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B.遵循齐头并进全面开放的原则
C.重视边境与内地的协调性发展
D.经历了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
史料研读
通向成功的试金石
史料一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欲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
当时需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高尚全《编入课本的“改革语言”》
史料二“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
——1984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
史料一说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行政指令管理经济,造成了官僚主义和大量的资源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史料二主要体现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为什么是增强企业活力。
具体原因是:僵化的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改革就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1)根据史料一,归纳城市企业发展的弊端。
(2)根据史料二,说明城市改革的目标。
学以致用的训练营
考点一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一位西方历史学者指出:“(20世纪)70年代即将结束时,农民的情况发生了突然而富有戏剧性的变化。
一旦邓小平巩固了他对政治联盟的控制,他的政权就开始发布农业非集体化的命令。
”这里农业非集体化”的命令( )
A.开启农村大范围人民公社化运动
B.促成农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的良好愿望
2.如图是我国1950年至1985年城镇人口变化折线图。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A至B时期,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B.B至C时期,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C至E时期,民主政治,发展完善
D.E至F时期,经济改革,初具成效
3.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编制的。
该表反映出( )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平均增长率
消费水平,
农村,8.9%
城镇,4.5%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C.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D.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系已建立
4.下表反映的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部分年份的出口商品结构数据。
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1982,45,55
1986,36,64
1990,26,74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考点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1986年8月,邓小平在视察天津港时高兴地说:“人还是这些人,地还是这块地,一改革,效率就上来了。
这无非是给了你们权,……你们有了权,有了钱,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发生了很大变化”的直接背景是( )
A.东南沿海经济特区设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实行
C.城市经济改革全面展开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6.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1992年“改革”层面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相对应的“开放”层面是( )
A.四个经济特区
B.14个沿海开放城市
C.形成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D.形成沿海开放地带
7.历史图片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记录下某一历史瞬间或反映某一历史想象。
阅读
下列图片和文字,回答问题。
结合图一、图二和所学知识,自拟一个主题,并对这一主题进行阐释。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
单元知识结构归纳
时空定位
穿梭时空的定位
单元概述
透析历史的大讲堂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历程,其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有深刻的教训。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作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第24讲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主干知识梳理】
①真理标准问题 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④现代化建设 ⑤改革开放 ⑥人民公社体制 ⑦安徽、四川 ⑧包产到户、包产到组 ⑨家庭联产承包 ⑩ 家庭承包经营 ⑪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消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⑫城市经济体制 ⑬1984
⑭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⑮南方谈话
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⑰21世纪初 ⑱深圳 珠海 汕头 ⑲海南 ⑳外资
○211984 ○2290 ○
23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区 内地省会 【点题训练】
1.A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以来,中国逐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分析表格可见,市场调节的作用越来越大,故A 项正确;B 、C 、D 三个选项的内容与题干的时间不吻合,故B 、C 、D 选项错误。
2.D 【解析】 本题考查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0年的农业生产技术并未有革命性的突破,故A 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时间大约在1983年,时间不符,故B 项错误;乡镇体制取代人民公社体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之一,不属于原因,故C 项错误;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出现了题目中的大丰收现象,D 项正确,故选D 。
3.D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选项A.B.C 的说法均符合题意正确,故不选。
表格显示中国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变化的历程,中国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真正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期,故D 项错误,符合题意。
4.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改革开放,这一趋势在进入80年代后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故A 项正确;“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这是发生在1984年的史实,故B 项错误;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中,故C 项错误;“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是发生在1990年,故D 项错误。
【典例训练】
1.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依据材料信息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故A 项正确;B 选项不能反映题干的意思,故B 项错误;C 项表述与题干意思相反,故
C项错误;D选项表述与题干意思不符,故D选项错误。
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依据材料信息“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及陆续开放了“内陆县市”,这样就形成了点——线——面的立体型开放格局。
材料中“再到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县市”表明,并不是注重发展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所以A项错误;B选项中的“齐头并进” 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边境与内地的协调发展与材料中信息不符,C项错误;以经济特区为突破口——开放沿海地区——再到内地,这样由点到面,由沿海到内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与材料信息相符,故选D。
【读史用史】
(1)弊端: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行政指令管理经济。
(2)目标:增强企业活力,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随堂验收】
1.C 【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农业非集体化”指的是邓小平领导的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改变了人民公社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农民获得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故A 项错误;农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是在1953年,与题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故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农民获得是土地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故D项错误。
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图表描述了我国建立后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A至B时期,“一五”各项工业迅速有序地发展起来,故A项错误;B至C时期,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中的错误,向前发展,故B项错误;C 至E时期,“左”倾错误在经济盛行的时期,民主法制受到影响,故C项错误;E至F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发展成效明显,故D项正确。
3.A 【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根据材料表格1979~1984年,农村家庭收入、消费水平的增长率均超过城镇,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故A 项正确;材料中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也在增长不能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故B项错误;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的增长率超过城镇,并不代表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D项错误。
4.C 【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根据题目中的1982、1986、1990三个时间,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比重在下降,工业品的比重在上升可知,其原因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增强企业活力,工业化水平大幅提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是在1978年在农村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不符合题目中工业化水平提高的信息,故A项错误;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在1990年,不符合题目中的时间,故B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不符合
题意,故D项错误。
5.C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题干的时间是1986年,A项和B项的时间均是在80年代初,并且选项与题干的事件直接背景不符,故A、B错误;C项时间为1984年,符合题干事件的直接背景,故选C;D项时间为21世纪初,故错误。
6.D 【解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980年,开放四个经济特区,故A项错误;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故B项错误;形成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是在1985年,故C项错误;形成沿海开放地带是1992年,故D项正确。
7.主题可命制:生产组织形式的合与分;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集体生产与个体经营;农民的心情;形同意异等。
示例:
主题:生产组织形式的合与分。
阐述:1952年底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获得土地。
1953年国家实施一五计划,开始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农民自愿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从个体的生产形式变为集体生产组织,将农民个体所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束缚,我国农业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集体生产变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总结: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村土地由私有制到公有制,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两次的合与分,都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