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动学习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艾敏
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年第07期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可以广泛使用的学习方式,其针对性研究起步于2000年,在这一年,美国加州大学成立移动教育研究组(Mobile Education Group),针对一些中学生使用手机的教育实验,并讨论在虚拟大学中移动教育的应用。

所以,目前关于移动学习MobileLearning (简称M-Learning)还没有统一的、明确的定义[1]。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移动学习是指依托移动通信技术或无线网络技术,利用移动计算设备随时随地获取教育资源、教育信息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2]。

移动学习是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将诸如个性化、多媒体、情境智能、触觉交互、移动设备等新技术融入到教育与培训领域,它又区别于一般给予优先网络与固定桌面计算机的网络学习和数字化学习(在学习时间和内容呈现方面受到移动技术的制约)。

一当前移动学习所面临的挑战
1技术层面面临的挑战
(1)手机自身的限制
一是电池寿命。

一般手机一次性充电可使用一周左右,但随着充电次数的增加,电池的续航能力逐渐减少,对于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学习的学习者来说,手机电池的续航能力差是学习者在学习中困扰的问题。

二是屏幕尺寸。

学习者在使用手机进行学习时,如果分辨率太低,在注视屏幕一段时间后很容易引起视觉疲劳,不仅会降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还会影响学习者的视觉健康。

此外因手机屏幕尺寸以及存储容量有限,而不能给学习者提供关于问题答案的详细反馈信息,这恰恰是学习者希望得到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对于手机屏幕尺寸的问题存在着下列问题:不同的手机或者不同型号的屏幕尺寸不同,当教师将学习内容发送到不同学习者手机里时,显示的效果也会出现不一致,甚至会出现偏差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三是标准操作系统的多样性。

目前手机的主流操作系统有Symbian系列、Linux系列和Windows Mobile系列。

当移动学习的设计者将开发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学习者时,可能由于手机的操作系统的不同,使部分资源无法正常使用。

网络连接的制约对于交互式的移动学习,教师和学习者之间通过短信、彩信进行沟通以及学习者直接与互联网的连接(在3 G时代应用更为广泛)来进行学习,起关键作用。

由于网络不稳定性因素的存在,教学信息在传递时可能出现信息未送达的情况,导致移动学习教学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不够,会让他们觉得这种学习太笨
重,反应慢,连接差,而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这也使移动学习的推广受到了极大的阻碍[3]。

(2)不同技术标准的兼容性
在移动学习中实现移动设备与服务器连接;实现数据流中的信息到数据库中查询相关信息,并传给用户;实现系统的视频点播功能等,有学者认为这些技术会比较好地支持移动设备进行上网学习,但是大面积的使用还存在问题。

由于技术不成熟开发出来的系统适应能力较差,资源得不到有效使用,所以不同技术标准的移动设备之间的兼容问题是开发移动学习必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2社会层面面临的挑战
(1)对用手机来进行学习的认识不足
在国内,消费者对于手机功能的使用更多的是用来沟通、打游戏,对于智能手机也只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阅读小说,观看视频,听音乐,通过网络收发图片、视频以及上网查看新闻。

虽然现在3G时代已经到来,但由于一方面3 G服务还处于试运行阶段;另一方面,大多数消费者对3 G时代的手机所拥有的具体功能还是一知半解,大众对于使用手机来进行学习的意识更是淡薄,所以希望消费者能早日提高利用3 G的强大功能来进行学习的思想意识。

(2)成本
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在开展中不管是从网络上直接下载资源、教师通过短信或者是彩信发送给学习者资源、还是学习者自己通过上网浏览来自主学习,都会面临短信费用,视像通话费用(3G主要服务),GPRS流量费用(一般收费的标准0.03元/KB,而一个图片就有10-50 KB)等经济负担。

面向连接的协议允许长时间连接,按时收费将非常昂贵。

3 G以其强大的功能将会成为未来移动学习主流学习模式,但对于学习者而言费用是昂贵的,显然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的普及[4]。

3教学层面面临的挑战
(1)学习环境易受干扰
移动学习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开展学习,然而在许多学习情境下,学习者的学习面临着诸多的外界干扰,使学习者注意力高度的不集中,这给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的资源设计带来了挑战。

(2)学习资源呈现及建设不充分
移动学习通过手机等无线设备进行教学信息传递过程中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大,移动学习资源通过移动通信技术进行传递,学习者与移动学习资源库之间的交互不够便捷,如何满足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检索、提取,学习内容资源以何种格式存储、何种方式进行数据传输,是建设移动学习资源库面临的重要问题。

有效解决移动学习需要的、满足实际教学信息传递要求的移动学习资源库的问题,是移动学习发展的前提。

(3)教师和学习者进行移动学习的准备不足
一是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高。

为了进行学习内容的传递和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学习者要适应移动学习的“片断式”学习方式。

学习者要成为学习内容的主动学习者,通过移动通信方式,对分散的小知识点进行学习,并在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的方法。

移动化学习方式同以往的传统学习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它对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概括总结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要求较高,只有学习者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在分散的学习内容的“片断”中架构出学习内容的整体结构,从而系统的、科学的掌握学习内容,但目前大多数学习者还没有完全具备这样的能力。

二是教师角色需要转变。

移动学习需要学习者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完全的独立,当他们遇到学习上的困惑或是情感方面的问题时,仍然需要教师的帮助,所以在移动学习的开展中,要重视教师作用的发挥。

与传统的教师相比,进行移动学习的教师需要通过手机与学习者进行异地的交流,在这种情景下,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对自身角色重新定位。

(4)缺乏系统的管理
由于目前移动学习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国内还没有一个主导方来主持大局,所以其运作体制还非常不完善。

教育机构应该是将来推动移动学习的最佳选择,但是由于移动学习本身的特殊性,单靠教育机构一方的努力是不能完全保障其顺利实施的[5]。

(5)数据传输的统一性
由于所持设备的技术标准不尽相同,造成客户端通过Web服务器传输到接入服务器的数据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格式上的多样性。

为了实现在不同技术标准的移动设备之间的兼容,需要在服务器端的统一数据接口与Web层的连接处设计一个格式转换层,以实现后台处理统一的XML数据与客户端多样化的表现格式之间的转换形成相应的HTML、WML以及其它数据格式最后返还给客户端以实现设备的兼容性,使使用者更方便[6]。

二未来移动学习的发展趋势
1将支持远程交互活动
未来移动学习需要提供方便快捷的交互服务,构建移动教学辅导和在线讨论答疑功能模块,交互形式包括随问随答的实时交互与不同步的非实时交互形式。

实时交互包括生生间、师
生间随时随地的交流和系统自动回复问题两种形式。

生生间、师生间的交互要注意认知与情感的结合,既要鼓励和培养学生之间的互信互助,师生之间也要能坦诚相待、互相尊重;另外,给学生的反馈要及时,以正面的意见为主,使学生随时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

系统自动回复是指当交互服务系统收到学生问题后,按照关键词匹配的方法系统检索数据库,如果发现已有类似回答过的问题,就会自动地将相应答案返回给用户。

非实时交互主要是指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向交互服务系统提交自己的问题,就会在一定期限内得到教师的回答[7]。

2将出现更多更个性化的网络
将来会有更多的、个性化的网络。

用户(包括学生)将越来越多地决定访问的内容和以何种方式获取、建立、定制、汇总和分享数字化信息。

对于教育而言,这意味着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将不再是主流模式[8]。

总之,在以终身学习为主导的现代社会,移动学习作为教育服务的延伸,拓展了教育的范围,满足了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学习与交流。

它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且将成为当代人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知识、提升自我的快速学习模式。

虽然移动学习的普及还存在着重重困难,但是,随着3G网络的发展与成熟,基于移动学习本身存在的无限优势及其强大的内在动力和市场需求,移动学习的普及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一种普遍应用的主流学习模式。

总之,从移动学习诞生至今,对移动学习的研究都只局限于理论研究,在实践方面的研究应用和开发却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移动学习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可用于学习的移动电子产品将越来越多,移动学习必将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一种重要方式。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移动学习的概述,明确移动学习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期望能对移动学习的发展和应用尽微薄之力,从而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郑学伟.基于webservice技术的移动学习技术系统设计构思[J].电大理工,2009(3).
[2]陈伟超,刘海军.基于建构主义的移动学习教学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09(5).
[3][4][5]陈晓慧,徐晶.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在开展中面临的挑战[J].现代教育技术,2009(10).
[6]黄家荣.基于移动学习的远程教学系统设计[J].通信技术,2009(2).
[7]李振亭,刘丽丽.移动学习的发展前景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