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信贷风控科技的创新之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额信贷风控科技的创新之路

出品:信贷风险管理

作者:戴星

小额信贷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相比1407年发端于意大利的现代银行体系,小额信贷的诞生与服务目标完全不同。现代银行体系的诞生是伴随贸易发展,从支付信用发展起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其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的经营活动,信贷也主要围绕大额信贷开展,延至今天,中国银行业信贷规模中80%以上都是相对大额的企业经营类贷款,即使服务于个人,90%以上个人信贷额度也是围绕20%的头部收入群体,银行业服务于“富裕”群体的特征十分明显。小额信贷的历史远长于银行业,其发展是建立于个体信用基础上,主要功能是“救急”,即满足人们急用款的需求,由于额度小、手续快且无用途限制,一直是缺少正常资产信用的“草根”们的主流融资渠道,属于民间金融范畴。

01小额信贷发展的前世今生

现代银行体系建立后,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财大气粗的银行不止一次想要覆盖小额信贷的民间金融领域,但基本都铩羽而归,其核心难题就在于低零售利率与高信用成本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现代银行业诞生后,因利率对通胀具有指针作用而成为监管风险管理的重心之一,同时银行业的相对低利率有利于其在最主要的资金批发业务上维持竞争力,成为阻挡民间金融做“大生意”的护城河。但银行拿着这个优势跑到“草根”的零售市场上就不同了,低收入群体小额贷款依靠人脉信用,他们在银行存款少、业务少,银行基本不掌握信息,同时额度太小,利息收入覆盖不了银行获客和审批成本,违约后也往往因诉讼成本大于借款额而无法追索,导致传统银行在这个领域赔本还不赚吆喝。民间金融的“强人脉、高利率、快周转、催收猛”的优势,令传统银行无可奈何,两方在几百年间一直维持着一种生态平衡。

二十世纪中期,随着邮购业务的开展,美国信用卡公司与FICO等金融统计服务公司联合开发了基于统计概率的评分卡,以解决邮购赊销难题。这个方案在银行业介入后,很快被开发成一种新的零售产品,

由此发展出了信用卡授信业务。这使得银行业第一次有了小额贷款营销工具。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全球经济上升,欧美银行业乘着统计学的东风,大刀阔斧地冲入民间金融腹地,全球信用卡突飞猛进。信用卡这个营销工具有很强的利率包装作用,各种明暗的费用加进去,有高于银行两三倍以上的正常利率空间,成为银行新的现金牛。银行业热捧也导致竞争加剧,开始对发卡对象饥不择食,只要确认身份就能发卡授信,很像今天现金贷的发展样式,但在之后的90年代末期,尤其是97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多地都出现了严重的“信用卡违约潮”,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高达30%以上的不良率,导致全球信用卡业务出现大幅回落。我国银行业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引入信用卡业务,也一度学习欧美产品创新,但很快在一些领域遭受到坏账挫折,之后退回到有资产记录的客户群体之中,信用卡与民间小额信贷的平衡基本回到了原点。

2000年前后,遭受金融危机的银行业趋于保守,反过来带给民间金融一个黄金发展期,在这个阶段,尤努斯的孟加拉模式、印尼的国民小贷和玻利维亚芬卡的扶贫基金模式,受到了正规金融的重视,纷纷被所在地国家纳入主流体系中,尤努斯的格莱珉模式更因获得诺贝尔奖而名噪一时,在中国之后的互金时代涌现出了几百家挂名徒弟。

同一时期,国家开发银行引入世行专家,向国内的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和村镇银行推广德国中小银行IPC和美国富国银行经验,成为我国银行业小额贷款的标杆。为了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我国还创新地建立了小额贷款公司这种中国特色,尝试将民间金融阳光化管理,到2010年前后,中国的小额贷款公司注册数量达到了近万家,

年贷款余额达到近万亿元,在小额信贷领域居于全球领先地位。这期间,在信贷业务领域,银行主营大额、高净值零售和扶贫业务,民间金融(包括小贷、典当、融租、担保等)主营快周转类和非标零售业务的信贷市场格局相对建立。

新一轮格局的突变在2010年后到来了,但这一次改变不再源于金融领域内部,而是一群互联网“野蛮人”的敲门。2013年前后,中国互联网业的猛人发话,“银行不改变我就颠覆他”,互联网支付先冲进银行理财领域,接着又用各种煽动式营销力量,利用P2P猛攻小额信贷领域。传统小贷受到资本金来源、地域和杠杆限制,P2P来了正好解决了三大发展瓶颈,所以一拍即合,于是有牌照和没牌照的大量民间金融借助P2P,以小额信贷线上化的名义跨越式地发展起来。P2P 从2007年进入中国,但真正的起步公认在2013年,到2016年,跳跃式起步三年的P2P的资产规模已经达到线下小贷的2倍,已经开始觊觎银行业的规模了。直到2017年开始的治理整顿阻止了这场“颠覆”。经过治理整顿,P2P资金端正被银行业以存管等方式“收编”为互联网银行,P2P的资产端连带着各种小额信贷主体,也逐步转为主流金融机构的助贷方,残存的网络现金贷主体开始大批转向海外。银行业成为这场冲击的最终胜利者。在新一轮信贷行业洗牌中,我国制度创新地发明了“网络小贷”这个主体,留给那些曾经想颠覆银行业的互联网猛人们一块空间,成为对他们奋力创新历史的一种奖励。

02小额信贷的风控技术发展变迁

风控是信贷的核心,但对风控的理解却没有真理,往往都需要从失败中总结积累。信贷业务的风控,按阶段分为贷前、贷中和贷后;按核查逻辑则分为信用评价、还款能力评价、违约成本评估、增信水平评价等。重视哪个阶段、重视哪种技术,往往要根据自身业务场景来判断,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原理。

银行业和小额信贷发展经历的不同,导致其对风控的理解十分不同。银行业主营在大额企业信贷上,风控的核心在于财务审核和对经营趋势的把握;而小额信贷则主要关注信用评价和后端催收手段。由于风控带着强烈的实践性,与经济周期、国民性、地域发展特点等诸

多要素关联,从信贷风控的技术理论上看,尽管小额信贷行业已有千年历史,银行业也有600年发展,但所依赖的风控技术基础理论上一直没有突破,依托的是两个基本理论,一是技术经济学,用来还原财务报表,用现金流和IRR测算来解释还款能力和利率定价;二是信用评估技术,用历史信用信息解释借款人的还款意愿。近年来,随着行为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深入,违约成本评估理论逐渐兴起,在农贷和保险类场景中正成为国外新的研究方向,但由于缺少长周期实践数据,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

从实操角度看,中国的小额信贷则处于前所未有的创新期,各种宣传五花八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生物识别等,将人们带入了一种金融科技解决所有问题的想象中。如果能从线上流量低成本获客,通过大数据获取信息,以模型秒批秒贷,那么困扰全世界的小额贷款难题马上就可迎刃而解。国家正在大力鼓励主流金融机构加大普惠金融投入,我国上万家规模金融和保险机构,包括很多民间信贷主体都在纷纷响应号召加入小额信贷的大军,互联网大军在信贷端失去的辉煌,正在用金融科技的形式重新来过。

在金融科技风生水起的同时,一个风险悖论也在同时敲问:如果金融科技能有效解决成本和风险问题,小额信贷的利率应该可大幅度下降。但根据北京、上海等地不完整统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未普及的P2P发展前期,从2012年到2015年,民间金融利率从平均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