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桃江县高三上学期语文1月教学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桃江县高三上学期语文1月教学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8分)
1. (2分)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 恓(xī)惶冠冕汗涔涔前合后偃(yǎn)
B . 罪愆(qiān)蟊贼幺蛾子残羹冷灸
C . 孱(chán)头壅塞吓马威盖棺定论
D . 籀(liú)文通牒急救章恰如其分
2. (4分) (2016高三上·平阴期中)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冬天随着一场寒凉的朔风隐遁无形,代之而来的便是期待许久的春,渴望在一个漫漫长夜后的清晨,能有一树树(色彩斑驳/色彩斑斓)的春花降临人间,遮蔽大地的荒芜与突兀。

但随着冬日渐远,花开的惊喜依旧未能(如愿/如意),而我对春花的期待初忠不改,就像等待一位从天堂出走的仙子,挥袂之间为广袤的人间降临一场福址,唯美而又持久。

春天本就是一个安谧静美的词语,镶嵌在季节的轮回里,而春花便是这轮回里的精灵,缀饰着春之明媚。

花开的时候,村庄就像____________ ,风姿绰约地(站/立)于大地之上;____________ ,辽阔的褴褛倏忽消隐在旷野深处。

那些高举着手臂的杨树,将枝干遥遥指向广袤沧穹,旗帜一般引领着春天不断前行。

(1)
文中划线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隐遁初忠不改
B . 遮蔽安谧静美
C . 福址春之明媚
D . 旷野广袤沧穹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色彩斑驳如愿站
B . 色彩斑斓如意站
C . 色彩斑斓如愿立
D . 色彩斑驳如意立
(3)
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一位着了绣花长裙的女子春花瞬间把黛赭色的山峦覆盖
B . 一位着了绣花长裙的女子黛赭色的山峦瞬间被春花覆盖
C . 一位女子着了绣花长裙春花瞬间把黛赭色的山峦覆盖
D . 一位女子着了绣花长裙黛赭色的山峦瞬间被春花覆盖
3. (2分) (2017高三上·潍坊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彼得·辛格的新作《如何看待全球化》是以作者在普林斯顿大学开设的专题演讲为基础,认真听取听众意见,进行多次修改完成的。

B . 今年是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要把十九大描绘的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踏踏实实地干好工作。

C . 世界对2018年中国经济政策走向格外关注,这既源于中国为其他经济体带来的发展机遇,更在于中国自身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D . 近期,《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正式发布,提出到2050年将深圳建成国际一流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成为全国创新发展重要一极。

二、语言表达 (共2题;共3分)
4. (1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语境请补写省略号初恰当的语句。

要求:语意连贯,表达得体,不超过30字。

一位诗人在某学校给学生作有关诗歌创作的学术报告,准备朗诵一首诗时,发现诗作放在了学生的课桌上,于是走下讲台去拿。

他在上阶梯教室的台阶时,不小心摔倒了,学生们顿时愣住了,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到了他身上。

诗人站起来稳住身体,指着台阶对学生们说:“……”这一机智而又富于哲理的话语,不仅为诗人解除了尴尬,而且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5. (2分) (2016高三上·鹤壁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每句话不超过8个字。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

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

莲荡也是。

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

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

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

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

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

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

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

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本段“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5分)
6. (5分) (2017高二上·汕头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

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

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

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

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

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

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

《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

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

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
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

”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

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

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

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

《朗读者》等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

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

《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

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

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

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

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

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

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

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

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

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

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B . 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C . 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 . 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 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 . 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C . “高而不冷”、“流量们霸屏”、“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D . 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E . 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3)根据上述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你准备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什么建议?
7. (20分) (2017高三上·嘉兴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乌镇
木心
坐长途公车从上海到乌镇,要在桐乡换车,这时车中大抵是乌镇人了。

五十年不闻乡音,听来乖异而悦耳,麻痒痒的亲切。

“这里刚刚落呀,乌镇是雪白雪白了。

”高亢清亮,中年妇女的嗓音,她从乌镇来。

车上不会有人在乎这句话,像是专向我报讯的。

到站,一下车便贪婪地东张西望。

在故乡,食则饭店,宿则旅馆。

半夜为寒气逼醒,再也不能入睡。

窗帘的缝间,透露楼下的小运河,岸上人家的灯火映落在黝黑的河水里,波光微微闪动,周围是浓重的夜色,雪已经停了。

五十年无祭奠无飨供,祖先们再有英灵也难以继存,魂魄的绝灭,才是最后的死。

我,是这个古老大家族的末代苗裔,我之后,根就断了,傲固不足资傲,谦亦何以为谦?生活之网在空中飘,一无着点。

我肩背小包,手提相机,单身走在故乡陌生的街上。

寒风中冒出热气的是点心店,照例是中年的店主,照例笑呵呵,照例豆浆粽子,我食不知味地吃完了,天色曦明,我得赶程“回家”。

过望佛桥,走一阵,居然就是观音桥,我有了方向感,可以自主地向我的“童年”走去。

当年的东大街两边全是店铺,行人摩肩接踵,货物庶盛繁缛,充满了炒锅声、锯刨声、打铁声、弹棉絮声、碗盏相击声、小孩叫声、妇女骂声,现在是一片雪后的严静。

这是一条死街,要构成这样肃穆阴森的氛围是不容易的,这是一种成熟的绝望的仪式,使我不以为是目击的现实,倒像是落在噩梦中,步履虚浮地往前走。

我来乌镇前调理好的老成持重的心境,至此骤尔渍乱了。

原本正门开在高墙之下,白石铺地,绿槐遮荫,坚木的门包以厚铁皮,布满网格的铜馒头,两个狮首衔住铜环,围墙顶端作马鞍形的起伏,故称马头墙。

现实的矮墙居中有两扇板门,推之,开了。

大片瓦砖场,显得很空旷,尽头巍巍然一座三开间的高屋,栋柱梁
椽撑架着大屋顶,墙壁全已圮毁。

厅后应是左右退堂,中间通道,而今也只见碎砖蒿莱。

我神思恍惚,就像我是个使者,衔命前来凭吊,要将所得的印象回去禀告主人,这主人是谁呢?
东厢,一排落地长窗,朝西八扇,朝南是六扇,都紧闭着。

这些细棂花格的长窗应是褐色的、玻璃通明的,而今长窗的上部蚀成了铁锈般的污红,下部被霉苔浸腐为烛绿,这样的凄红惨绿是地狱的色相。

我向来厌恶文学技法中的物我对话,矫揉造作,伤感滥调。

而此刻,我实地省知这个废弃的少年时的书房,在与我对视,它坚称它曾是我青春的精神岛屿。

这样僵持了一瞬又一瞬,整个天井昏昏沉沉,我站着不动,轻轻呼吸。

我认了,我爱悦于我的软弱。

我渐渐变得会从悲惨的事物中,翻拨出罗曼蒂克的因子来。

别人的悲惨,我尊重,无言:而自身的悲惨,是悲惨,但也很罗曼蒂克。

此一念,诚不失为化愁苦为愉悦的良方,或许称得上是最便捷的红尘救赎,自己要适时地拉自己一把呵。

茶馆,江南水乡的特色,我点燃纸烟,斜倚在小桥的石栏上。

阳光淡淡地从彤云间射下,街面亮了些,茶馆内堂很暗,对面又是一条较宽的河,反映着纯白的天光。

烟蒂烧及手指,我一惊而醒。

走下石桥,桥堍有石级及水面,运河的水是淡绿、含混的,芸芸众庶几百年几百年地饮用过来。

儿时,我站在河埠头,呆看淡绿的河水慢慢流过,一圆片一圆片地拍着岸滩,微有声音,不起水花。

现在我又看到了,与儿时所见完全一样,我愕然心喜,这岂非类似我惯用的文体吗?况且我还将这样微有声息不起水花地一圆片一圆片地写下去。

(本文有删节)
(1)五十年后重返故乡乌镇,“我”的心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

(3)面对废弃的少时书房,如何理解作者的“软弱”与“爱悦”?
(4)联系全文,说说“回家”和“童年”二个词语的深刻含义
四、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
8. (16分) (2019高二上·深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绘,字元素,绵竹人。

少而奇警,读书五行俱下,未及冠,名闻西州。

进士上第,通判荆南。

为开封推官,
遇事迎刃而解,诸吏惟日不足,绘未午率沛然。

仁宗爱其才,欲超置侍从,执政见其年少,不用。

以母老,请知眉州,徙兴元府。

吏请摄穿窬盗库缣者,绘就视之,踪迹不类人所出入,则曰:“我知之矣。

”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

神宗立,召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

诏遣内侍王中正、李舜举等使陕西,绘言:“陛下新即位天下拭目以观初政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曾公亮请以其子判登闻鼓院,用所厚曾巩为史官。

绘争曰:“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

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

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

用巩,私也。

”帝为寝其命。

绘亦解谏职,改侍读,绘固辞,滕甫言于帝。

帝诏甫曰:“绘抗迹孤远,立朝寡援,不畏强御,知无不为。

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

今日之除,盖难与宰相并立于轻重之间,姑令少避尔,卿其谕朕意。

”绘曰:“谏官不得其言则去,经筵非姑息之地。

”卒不拜。

未阅月,复知谏院,为御史中丞。

时安石用事,贤士多谢去。

绘言:“老成之人,不可不惜。

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陛下可不思其故乎?”免役法行,绘陈十害。

安石使曾布疏其说。

诏绘分析,固执前议,遂罢,知亳州。

元祐初,复天章阁待制。

卒,年六十二。

(选编自《宋史•杨绘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陛下新即位/天下拭目以观/初政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
B . 陛下新即位/天下拭目以观初政/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
C . 陛下新即位/天下拭目以观/初政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
D . 陛下新即位/天下拭目以观初政/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及冠,也称加冠、弱冠,男子满十八岁时,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

B . 卿,在古代可以用来代表“你”,但只用于君称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C . 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为“经筵”。

D . 致仕,指官员退休或辞职归家。

致仕约起源于周代,西汉以后逐渐形成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杨绘聪明能干。

少年杨绘以爱读书名闻西州,为官后表现出极强的办事能力,如为开封推官时,他的办事效率比其他官员都高。

B . 杨绘很有个性。

与宰相曾公亮产生矛盾之后,皇帝解除了他的谏官职务,对他失去信任,贬他为侍读,杨绘拒绝了这一任命。

C . 杨绘坚持己见。

杨绘认为王安石实施的“免役法”有十大危害,他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反对意见,却因此被降职。

D . 杨绘仕途坎坷。

虽然才华出众,却因年少而不被当权者重用;后来又分别因为反对曾公亮和王安石而被罢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

②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9. (10分) (2017高二上·南阳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此诗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

据记载,戴叔伦晚年在抚州时曾被诬拿问,后得昭雪。

这时他正寄寓石头驿(在今江西新建县赣江西岸),可能要取道长江东归故乡金坛(今属江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首联用疑问开篇,写出万家团聚之际,作者驿馆长夜枯坐,只有寒灯相伴的景象。

B . 颔联第一句明点题中“除夜” ,第二句“万里”,不仅指两地间的实际路程,而且指出心理上的距离,把悠悠的时间性和广漠的空间感并列映衬。

C . “支离笑此身”中“笑”有苦笑之意,与前句的“悲”字相呼应,是含着辛酸眼泪的自嘲的笑。

D . “明日又逢春”中“又”字为副词,表示重复或继续,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

E . 尾联表达作者虽然日渐衰老,满腹愁绪,但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

(2)本诗抒发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六、名著阅读 (共1题;共6分)
10. (6分) (2019高二上·西城期中) 《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

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
(2)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

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七、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
11. (5分) (2017高二下·磁县期末) 默写舞幽壑之潜蛟
(1)
《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

(2)
《赤壁赋》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

两句从“蛟龙”“寡妇”意象入手,侧面渲染了箫声悲凉的表达效果。

(3)
《卫风•氓》中描写女主人公热恋中见到心上人时高兴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八、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 (2019高一上·汕头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一节关于自我认知的班会课上,同学们各抒己见。

甲同学说,要把自己看成单数,因为每个人都那么独一无二;乙同学说,要把自己看成复数,因为离开了群体,你将一事无成。

以上说法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可以叙写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可以发挥想象,创作故事;也可以对这个话题发表见解。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②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3题;共8分)
1-1、
2-1、
2-2、
2-3、
3-1、
二、语言表达 (共2题;共3分)
4-1、
5-1、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5分)
6-1、
6-2、
6-3、
7-1、
7-2、
7-3、
7-4、
四、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
8-1、
8-2、
8-3、
8-4、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9-1、
9-2、
六、名著阅读 (共1题;共6分)
10-1、
10-2、
七、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
11-1、
11-2、
11-3、
八、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