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常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互补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是指不同的机体能力可以互相补偿的特性。这种互补性首先存在于生理机能的不同方面。在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疾。

5、个别差异性

个别差异性是在不同层次上存在的。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正是尊重个体间差异的表现。

(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决定论”得到创始人是英国学者高登。“遗传决定论”者认为,遗传是决定人的发展的唯一因素。这种观点夸大了人在发展中的作用。

2、环境

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环境决定论”者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看作是环境的消极产物。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毕生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环境决定论”完全否定了人的遗传素质的作用,同时也完全否定了人的自觉能动性。

3、教育

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自觉因素,是可控制性的特殊因素。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教育规定了人的发展方向;教育(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主观能动性

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它是人对外部世界能动的、带有个体性的反映,包括人对自己的意识、态度和倾向,其中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三)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小学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小学教育既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所以,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打下基础,为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发展逻辑思维的能力。注意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使小学生了解学习在人生中的重大意义和价值,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儿童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优良学习品质。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分辨是非能力,逐步发展儿童对道德的理解能力,培养儿童初步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

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初中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

界,使之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要性和意义;在认知方面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感方面,应着重培养少年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应帮助少年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少年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3、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有:

(1)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高中阶段是中学期间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紧张的学习和升学或择业的心理压力可能带来身体的疾病,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学校在保证青年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负有重要的责任。

(2)帮助青年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其今后人生道路作出正确的自主选择。为此,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是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从认识方面看,高中生可能出现两类极端问题:一类是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另一类是心理失衡,在认识上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在价值观上,高中生也存在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这一时期,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帮助青年认清时代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立远大而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个人抱负的现实道路。

第三节教育与制度

一、教育目的者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与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行政部门制定,制定一定时期各级各类教育工作。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提出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来指导总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国家的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提出来的,其决策要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一般体现在国家的教育文件和教育法令中。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其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

培养目的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它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教育、医疗、工业生产等)和特定的社会层次(专家、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等)的需要决定的,也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如初等、中等、高等学校)的影响。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人的成长发展奠定德、智、体等方面的基础;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