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课有效教学研究”课题阶段小结(共五则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作文课有效教学研究”课题阶段小结(共五则范文)
第一篇:“小学作文课有效教学研究”课题阶段小结
“小学作文课有效教学研究”课题阶段小结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努力,《小学作文课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在不断取得经验,为更好地服作文教学,为作文教学寻找更佳途径,特对这一段的研究工作做一小结。

一、日常教学中继续深化教学常规。

首先,我正确定位研究的目标和结果。

当前教育形势:学生学习的目标是要进行大量的知识积累。

培养广泛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常规教学是必须的。

另外,在教学中无论采取什么教学方法,都要和学生沟通,随时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备、讲、批、辅、考,仍然是必须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只有在常规教学基础上才能进行一定的教学改进。

正因为如此,进行教育课题研究,首先要加强常规教学,练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

二、语文习作教学中具体研究措施:
1、换位体验、换位思考、换位反思,多元化实施课题研究。

在习作教学中,“激发兴趣,力求在习作教学中激活学生的语言积累”是教学的基本方法和奋斗目标。

在日常生活和习作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更多地、更有效地通过观察、学习和阅读,不断地发现、增加和积累语言文字矿藏和习作素材,并且在习作过程中产生习作的冲动与灵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语言积累。

要在习作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要让学生能对习作产生素材“信手拈来”、习作“得心应手”、情感“不吐不快”之感,只有通过有效地激活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有效地积累和运用“生活语言(素材)”和习作语言(文字),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发现兴趣、阅读兴趣、思维兴趣和习作情趣,使他们的习作思维活动与积累实践活动处于一种活跃的、持久的运动状态,才能够实现我们的研究目标。

2、生活积累、语言积累、素材积累“三位一体”,多途径打开有效习作之路。

首先,只有当学生的生活积累、语言积累和素材积累被同时激活的时候,教师才能够抓住学生“不吐不快”的习作灵感与动机,让学生进行及时地有效地调动生活积累、语言积累和素材积累,进行有效的、个性化的“生活场景”“生动回忆”和“生成情感”等多方面的提取与建构,投入有效地、甚至是创造性的“说话”和“习作”。

此时,由于有效调动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储备”、“语言矿藏开发”和“习作素材激活”,学生的习作才会做到“有话可写,有话想写,有话会写、有话善写”,才能最终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令人赏心悦目的个性化文章来,习作教学才会是最好的、最有效的。

其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好兴趣是评出来的”。

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挑刺,引导他们掌握修改、完善习作文稿的基本方法,让孩子们在习作中得心应手、充满自信、体验成功、享受快乐——这就是我通过课题研究活动后获得的成功体验。

3、作文教学与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社会实践“相辅相成”,多层次拓宽学生发展之路
让习作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这是我们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又一条有效途径。

我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电脑室等现有资源,在积极鼓励学生个人借读书籍和上网查询、收集相关信息之外,又佐以集体借阅、专课阅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加大阅读量,为积累语言拓宽路子。

班级借书由老师去指导筛选,把好质量关,开展每周“一句话新闻”口语交际活动,把每周发生的国内外、校内外的大事、好事、新鲜事进行交流,拓展阅读面、积累生活素材;每个星期三、五下午,每个同学都带一本课外书来学校,在一节课中,大家有序地读书、交换书,然后在下一节课中,大家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最后继续互相交换书。

就这样,为学生提供读书,借书、交流感受的机会,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三、作文教学实践脚踏实地搞研究
教师、学生同成长。

在我校主管课题研究工作的领导的关怀下,我积极完成各类研究
任务,态度认真积极,并按时交各种课题资料。

无论是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还是教育机智、研究意识等方面都确实实现了了很大的提高。

我将随着课题研究地不断深化,与学生们共同进步,不断地成长。

有效的作文教学是我们语文老师的生命线,有效的语文作文教学是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

我要做好作文教学研究,切实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第二篇:有效教学”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自该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按课题研究计划稳步推进教学研究,在前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又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就工作情况小结如下:
(一)通过研究,进一步明晰了我校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方向在研究中,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新课程背景下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目标,即“轻负高效”,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们进一步规范了教学常规管理的流程,细化了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的评价标准,来引领教师的教学工作向着健康、有效的方向发展。

(二)通过研究,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1、教师对有效教学的理念和教学策略有了较为深入地了解研究促使教师走进“有效教学”,研究“有效教学”,实施“有效教学”。

在过程中,老师们进一步认识到了有效教学的本质,理解了开展有效教学的目的,感受到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在研究中,他们了解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流程,并且对优化每个流程的有效策略有了较为清晰地认识。

2、教师的科研意识普遍增强,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名师成长梯队已经形成
教师们深刻认识到科研给学校带来的活力,他们都力图借助课题研究提升学校教学品位,改变教师的教学状态,提升自身的工作质态。

不少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脱颖而出,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

他们既是科研课题的参与者、研究者,又是教科研的直接受益者。

3、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我校小学数学教学通过课题的引领,教研风气空前浓厚,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优化正成为广大教师数学教学的追求目标。

教师们在一次次研究、追寻、反思、改进中,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三)通过研究,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随着学习方式的不断优化,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七、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分析
有效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有效教学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

影响有效课堂教学的相关因素很多,如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学习指导、练习巩固、作业批改与辅导、教学反思等等,狭义地来看,影响有效课堂教学的因素有备课,教学实施和课堂教学评价这几个方面。

本课题就着重从这三个方面来探究和提炼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在探寻中,我们发现,提炼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是无的放矢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在提炼有效教学策略时必须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这样提炼出来的策略才是有效的、是能够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真策略”。

(一)提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必须遵循的原则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教学追求,更是一套教学策略和方法。

探寻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必须遵循以下的几个原则:
1、学生积极参与、全面发展是提炼有效教学策略的出发点在构建有效教学策略时,我们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把学生的成长作为教学策略选择的出发点。

我们引导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乐于交流,让他们体验成功,感受快乐。

2、科学解读、精心预设是提炼有效教学策略的基本点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正确解读教材,弄清教材意图,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

我们要充分了解学情,一切从学生出发,在设计教学流程时,采用的策略和方法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和认知规律,才能
得到有效实施。

3、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有效教学策略得以实施的有力保障
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地方。

实施有效教学,实现教学相长,必须要有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

我们的教师要转变观念,始终保持与学生共学习、共成长的态度,确保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

4、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得以实施的促进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动手实践、解读交流、反思质疑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

这些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一旦形成,对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从影响有效教学的要素入手提炼有效教学策略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总离不开备课、上课、评价这三大要素,针对这些要素进行研究,我们提炼出了一些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1、有效集体备课的策略
“认真备课”是教学“五认真”中首要的工作,对构建有效课堂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策略是:
区域性联动:区域性网络集体备课是在对传统的个体备课和新型的集体备课的双重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旨在通过区域合作,切实减轻教师的备课数量,让老师们腾出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提高备课质量;通过校际间的互通和交流,合作与竞争,促使学校提高校本教研的水平,促进教师备课能力的提高,进而实现区域内整体备课水平的提高和教师能力的提升。

备、教、研一体:备课不是目的,通过备课引导教师研究教材、研究教学,提高教学能力才是关键。

我们向每位备课者提出了“三备”的要求。

一备:主备人根据分工认真备课,提交小组交流;二备:组内交流研讨,主备人根据讨论修正备课内容,与施教前半个月提交至网上;三备:在自己的备课内容中选择一课,提前上研究课,学校开展集体评课活动,提出精彩之处和不足之处,施教者进行教学反思,修改形成优化教案,供其他老师学习和借鉴。

三案合一:为了有效引领教师的备课,我们革新了教学预案,特别是“教学过程设计”部分,分成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是“它山之石”(搜集关于备课内容的名师教学或优秀课,并对教学设计意图进行学习和解读),第二板块是“通用预案”(教者根据自己的学、研、思,备出一节有质量的课堂教学详案,并将自己的备课意图写出,供大家学习和借鉴),第三板块是“个性预案”(施教者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个性化的修改)。

建立有效评价机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监督检查制:我们从每个备课组中选出一至两名有能力和责任心的名师,任命为备课组长,由他们对每位老师提交的教案进行检查,并在进行相应的评价和指导。

二是制度保障机制:我们将集体备课工作纳入“教师教育教学奖励方案”中去,制定了相应的检查细则。

制度的保障,奖励的机制,调动了学校和教师的参与热情,促使学校在提高备课质量上下功夫,在管理规范和有效指导上做文章。

2、有效上课策略的探索
课堂是有效教学实施的主阵地,是有效教学研究的关键,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

制约课堂教学实施的要素很多,比较复杂,但归结起来,主要受情境、提问、活动、探究、练习等因素的制约。

在对这些要素或要素中比较重要的部分进行不断的循环往复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总结提炼了一些有效教学的策略:
(1)有效性情境创设的策略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

情境对于数学教学,并非只是一种美丽的包装,而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实实在在的手段。

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促进他们数学素养的提高。

在教学中,我们研究了多种类型的情境设置,并以此引发学生的积极学习,激发他们的数学思考。

我们设置了故事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置了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设置了操作情境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设置了练习情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设置了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设置了应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总结了有效的数学情境创设的基本策略:a.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凸显数学情境的生活性。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学生的已有认知发展水平、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等构成了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突出情境的有效性、真实性和发展性,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是从学生的亲身生活经验中提炼情境。

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教师首先应当进行换位思考:学习这个数学知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哪些?可以从中找到这个数学知识的原型吗?然后,再进行提炼、加工,创设出适合学生实际的、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数学情境。

二是从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中模拟情境。

学生的生活经验总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也不必要为所有的数学知识都从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中找到原型。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找到数学原型,创设数学情境。

三是创设易唤起学生想象的超现实情境。

富于幻想,喜欢看童话、科幻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对于这方面的经验也很丰富,因此,教师也可以有机地把数学知识与超现实情境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b.关注数学的学科本质,凸显数学情境的数学味和问题性。

c.关注数学的学科本质,凸显数学情境的数学味和问题性。

维果茨基指出:在人的已有知识水平与可能达到的知识水平之间有一个最近发展区,过低或过高确定教学,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创设情境时,也应该深入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合理创设情境,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d.关注数学情境的有效运用,凸显数学情境的实用性。

一是要培养学生从情境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情境中读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突显情境的数学味、问题性。

二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情境,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创设的情境,引导他们进行数学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
能力。

(2)有效性提问的策略 a.精心酝酿提问内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酝酿提问内容,科学地进行发问。

如:课堂铺垫引入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问题,环环相扣,既可以复习巩固旧知,又促进新旧知识的融合。

数学课新授阶段,所提问题联系紧密,启发性强,通过教师的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透彻理解新知。

在巩固阶段启发性的问题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重难点处精心设计问题,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解决难点。

b.适度创设提问情境
新课标教材非常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原先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融入鲜活的情境内容,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深化学生的思考。

我们在情境中组织提问,也正体现了这一思想。

c.灵活运用提问技巧
教学是一门艺术,数学老师在这方面应有更高的造诣。

首先,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少而精。

其次,提问的形式要多样,可以是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是学生问学生答,还可以是学生问教师答,但不管采用什么形式提问,都能促进学生保持高度注意力,开展积极的思考。

第三,难度控制要适度合理。

第四,提问的语言要简洁、准确、明了。

d.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要结合课堂教学的进展及变化组织提问。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意识中的矛盾激化、思维囿于狭窄范围、受原先经验影响无法实现知识迁移、注意力涣散的时候,即为提问的时机。

不可刻意追求课堂气氛,一味地问个不停,其结果将适得其反。

e.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场”
交流和谐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营造和谐的氛围,平等地与学生交流,要善待学生的错误,端正理答的态度,让学生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思考问题,获得发展。

(3)有效性操作活动的策略a.规范操作常规动手操作深受小学生的喜爱,但是他们往往比较重视操作活动带来的愉悦,而对操作的要求、目的不够重视,就造成了操作结束之后不能有效的发现规律,
解决问题,使得操作简单低效。

由此看来,建立良好的操作常规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通过不断尝试,初步制定了如下的操作常规。

一是课前教师应检查学生的学具有没有准备好,教师也应准备一些提供给忘带的学生。

二是在教师没有要学生拿出学具前,学具应该放在什么地方。

(规定课桌上从左到右依次是数学书、文具盒、学具。


三是在动手操作之前,先听清楚教师的要求,听到老师说开始再动手,当老师喊停时,学生应及时停手。

四是在操作中不能随意拿别人的东西,收学具时要归好类,轻拿轻放,不能乱扔。

五是操作后保留结果,讨论完再把学具推向一边, 待课后收拾等良好习惯。

六是注意操作的秩序、纪律,控制操作的时间,还要来回巡视指导。

七是注意培养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的协同活动能力。

b.改进操作材料一是选取材料,突出易行
平时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像研究课、赛课那样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制作精巧的教具、学具。

越是简便易行,越能受到老师的青睐。

像片段中的数字卡片学生自己就可以制作,但就是这样简单的学具却能引导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实现了教学知、情、意、行的融合。

如用可伸缩的天线制作活动角、用卡纸制作可活动的平行四边形等等。

这些简便易行的操作材料的使用,教师减负了,课堂操作的实效却提高了。

二是用好材料,着眼有效
常见的教具、学具,比如三角板、小棒、圆片、钉子板等等,除了一些常规的用途之外,有没有其他特殊作用,换个角度使用会不会更好。

在学校的一些教研课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等等,教具的使用有了新的突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操作的材料是死的,关键在于使用它的人,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

只要我们从学生出发,从操作的实效出发灵活地
使用教具、学具,就会促进操作活动地有效开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c.优化语言指导
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主导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

要提高操作活动的质量,教师务必在语言表达上注意艺术。

因为教师的语言指导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操作的效果,影响到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在操作活动,教师语言指导时要注意指导的内容,一是观察的重点,主要观察什么;二是观察的方法、顺序,怎样观察。

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

对于操作过程中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学生离开学具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

其次是根据需要配以教具演示与必要的启发、讲解,展现操作的程序及其内在逻辑性。

有时,还可采取分步定向指导,逐渐完成操作的策略,以求实效。

当然,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指导解决。

在操作活动中,教师的语言指导力求做到具有准确性、形象性、幽默性、激励性。

d.设计操作活动
数学操作活动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供给学生足够的实物材料、创设一定的环境,引导他们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通过自身的实践进行学习的活动。

操作过程应体现数学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选择符合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以达到数学教育的目标。

验证性操作活动:这类操作是教师先讲解、演示、归纳,再让学生通过实物或图片进行操作验证而获得数学知识的一种形式。

操作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理解,促进知识的内化。

探索性操作活动:这类操作是围绕某一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对实物或图片进行摆弄、操作、尝试,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知的一种形式。

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与思维的目的性。

创造性操作活动:这是提供某一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开展具有
多种选择性结果的一种操作形式。

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象和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造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个体差异非常突出,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其能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我们在组织数学操作活动中,就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特点,贯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该掌握的内容分解成不同层次,根据需要将全班操作活动、分组操作活动、个别操作活动,合理互补贯穿运用于各个教学环节,引导孩子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内容或材料,慢慢地从一个较低的层次,发展到另一个相对高一些的层次,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整体功能。

e.及时分析总结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多了;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的舞台,学生成为了主角。

而操作活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课堂里生机勃勃起来。

这些操作活动,有多少是内容,有多少是形式,它的有效性如何呢?如何利用好操作的成果呢?因此,为了促进操作和思维,必须充分地让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同时,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情况,也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

我们可以把点名发言、小组交流和同桌两人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

通过倾听学生的表达,发现学生操作、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存在问题,给予肯定或纠正。

同时,注意组织学生认真听取同学的叙述,参与评价其操作、思维过程正确、合理与否。

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鼓励、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言,促进和推动他们积极思维,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有效性探究的策略
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

”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能力的提升,数学素养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

我们在研究中逐步提炼了有效性探究的策略:
a.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
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应该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心理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