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童年的阅读经验又是一个人的生命底色。
要使生命底色变得丰厚润美、光彩照人,学生除了课内要研读文本,更需要将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整本书阅读实践。
1.新课程标准的需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小学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其中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
2.教材编写的需求:苏教版教材从二年级起就安排“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其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学生还要围绕这一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
3.儿童阅读被有声影像排挤:学生过分地依赖声像材料诸如电视、录像、电脑游戏等媒体获得感官的刺激,纸质阅读的时间无以得到保证。
许多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不浓,少部分学生可以说根本没有阅读兴趣。
他们愿意看2个小时的电视,却不愿读20分钟的书。
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课外书的中高年级学生,大有人在。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读整本的书,不仅可以练习精读、速读,有利于养成好的读书习惯;还可以进行各种文学知识与文体阅读的训练;学生阅读的心理会更加专一,阅读效果也会更好。
它可以收‘一石多鸟’之效。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有
利于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我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课程合理的布局,开展“整本书阅读的策略研究”,旨在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欲望,学会读好整本书的方法,养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习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把提倡阅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
2017年全国第十二次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数字化阅读接触率达58.1%,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本4.56,听音乐、用微信、手机QQ等是我国成年国民中手机阅读接触群体的重点消费内容。
徐升国认为,社交阅读是推动全民阅读的有利推手,同时,内容上以碎片化、浅阅读为主,不能取代传统纸书阅读在内容上深刻和系统性的需求,浅阅读与深阅读,碎片化阅读与系统化阅读协调发展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再看看其他国家的阅读量,以色列的阅读量比较高,图书馆分布、借阅量也在世界名列前茅,美国是7本左右,日本是8本左右,韩国是11本左右。
2017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从总体上看,我们国家阅读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
英国提出“要利用班级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中的读物”,使儿童阅读内容的选择视其兴趣享有相当的自由;日本的语文教育很重视“读书指导”,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帮学生养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学生阅读报刊、使用工具书、利用信息等能力;我国台湾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了儿童阅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实践策略书籍《儿童阅读手册》出版。
国内比较早提出整本书阅读的是叶圣陶先生,
他认为“在阅读一事的本身,教师没给一点儿帮助,就等于没有指导。
”试问,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从叶老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叶老重视读整本书是因为读整本书能够养成读书习惯。
具体而言,读整本书可以扩大阅读空间,应用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整本书阅读是近年来语文教育界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相对于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单篇课文的阅读而言,整本书阅读为学生提供完整的语言学习情境,有助于儿童更好地理解经典作品穿越时空的魅力,避免语文学习的碎片化倾向,因而在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扬州市“亲近母语”课题组历时十年,探索建立了“亲近母语”儿童阅读教育课程体系,对整本书的阅读交流组织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朱永新教授近几年推行的新教育实验,一直倡导整本书的阅读,并把它作为学校阅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儿童文学博士王林自2006年1月在《小学语文教学》“班级读书会”专栏对整本书阅读指导作专业引领,并指出了目前阅读交流课堂教师占主导地位、指导缺乏技巧等问题。
2017年12月15--16日“整本书阅读上海论坛2017”就整本书阅读的问题一些专家与老师进行了深层次的交流与探讨。
这些实验对整本书阅读进行了有效尝试。
看来培养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是势在必行的,是值得老师研究的课题。
三、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1.使每个学生都能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要让读书成为需要,让读书成为习惯,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读书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常态。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厚语文积累,打造一个充满旅郁文化气息的班级,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使“整本书阅读”成为学校的课改亮点,促进专业成长,使教学观念和课外阅读教学方式得到大改变,教育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发展语言
整本书阅读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作品。
丰富的语言材料,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吸收。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遇到自己喜好的语言形式,学生会不自觉得模仿。
在某一个阶段读某位作家的作品,学生日记中就会有模仿的痕迹,而这种模仿不是有意识的,是潜意识的。
2.锻炼思维
不同作者类似作品之间的比较,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不同作品中某类人物的比较,如比较童话作品中的“王子”“公主”,比较不同作品中的“智慧老人”等,学生能够通过材料的“重整”,对作品进行“伸展”“评鉴”,最后实现“创意”阅读。
学生能通过对比,做出新的思考和判断,使思维更加深入。
3.丰富体验
整本书负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受到文化的熏染。
学生品味的语言越多,接受的文化越丰富,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
学生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开阔了视野,能够在阅读中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
整本书阅读的过程,必然包含智育和德育的因素,并且是始终伴随语言学习过程。
不管就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而言,还是语言本身,都具有不可抗拒的美的因素。
语言承载的美与语言本身的美被学生分享,被学生接受的时候,学生的审美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1.进行教材整合、版本整合、学科整合,拓宽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资源,使学生触摸经典,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探索不同童书的阅读指导策略,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形成学习能力的核心——阅读能力,提高儿童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个体精神成长。
3.开展以整本书阅读为目标的推荐阅读型、阅读指导型、阶段交流型和汇报总结型等课型的研究。
在丰富的延展活动中发展语言,锻炼思维,丰富体验,提升语文的综合素养。
(二)课题研究内容
1.通过单元整合教学使“课堂瘦身”,减少课堂上多余行为,以减时来增效,实施单元整体教学,节余时间,让增量阅读成为可能。
2.创设阅读氛围,激发整本书阅读的兴趣。
教师要重视兴趣,更要重视产生兴趣的源泉和维持兴趣的动力。
要让学生对经典怀着难以磨灭的热情,必须挖掘兴趣的源泉,让一时的兴趣变成终生的热爱,变“一时热衷型”为“持续发展型”,努力创设阅读名著的良好氛围。
3.走好读书活动三步曲,学会阅读
(1)通读整本书,了解主要内容,让学生乐于阅读。
(2)精读精彩部分,学习表达方式,让学生善于阅读。
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己独立读完整本书,再组织全班交流
(3)活读整本书,学会思考反思,让学生享受阅读。
4.探索不同童书的阅读指导策略
(1)好书推荐课
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选取本节课中推荐的好书进行阅读。
在阅读中验证同学所得,并鼓励获得个体阅读体验。
用一个作家带动一个作品,用一个作家带出其余作家,推荐形式可以是表格式、卡片式、可以是文字式。
不管采取何种形式,要有理有据,阐明推荐的原因。
(2)读书指导课
在指导课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同时激发了他们读书欲望。
(3)读书交流课
读书交流课能拓宽学生阅读的触角;读书交流课能延伸学生阅读的深度。
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新知,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
(4)读书欣赏课
整本书中优秀片段、章节进行鉴赏,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5)延伸活动课
5.探索课外延伸活动的形式
(1)诵一诵,含英咀华出滋味
文学经典是人类思想文化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泱泱文化的源头,它历经岁月的淘洗,传递跨越时代的思想光华。
好的文学经典都值得细细品味吟诵。
而且朗诵可以丰富口头语汇,增强语感,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及语言美。
因此,在晨诵课上,在语文课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经典篇章的吟诵比赛,并且为学生配上优美的轻音乐,营造一种安静、和谐的读书氛围。
在吟诵中,把静止的书面语化为声情并茂的语言,调动了他们的口、
眼、脑,显然要比仅用眼、脑来“看”要优越得多。
(2)写一写,独具匠心巧摘记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为了检查孩子的读书效果,做摘录、写读后感是语文老师常用的“招数”。
但在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极不喜欢这样的作业,摘记效果也差,甚至弄巧成拙,连阅读的兴趣也跟着丧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每本书的特色,设计了个性化的阅读学习单。
这种学习单综合了图画、文字的优势,新颖有趣,富有创意,备受学生欢迎。
(3)辩一辩,各抒己见展口才
“水尝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
”在思辩中,学生的口头表达可以得到训练,在思辩中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提升,能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阅读一本书,重要的是有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的观点。
(4)编一编,奇思妙想求创意
小学生的想象比较丰富、独特,往往不受客观事物的制约,奇思妙想常常涌现。
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故事情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把握了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让他们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5)演一演,一个学期一台戏
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雷夫老师的学生,除了进行各项计划和学习,还会制作、演出一出完整的莎剧。
他的学生被称为“霍伯特的小小莎士比亚们”。
我们也可以尝试在每学期共读的书目中选择一本适合的书演一场儿童剧。
从选戏、编剧、安排角色、记台词、使用音乐和舞蹈、准备道具,直至期末面向家长的汇报演出都有学生负责,在活动中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又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
五、研究过程
(一)课题前期准备阶段(2018年3月—2018年5月)
1.成立课题研究组,学习有关理论,明确工作职责。
2.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并完成课题申报表。
3.制定小学中年级学生整本书调查表,进行调查、汇总,调查他们的阅读兴趣,找到学生整本书阅读存在的问题。
4.与学校其它语文老师交流,了解老师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程度,以及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5.针对调查汇总的信息,完成开题报告,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课堂研究计划。
(二)课题中期实施阶段(2018年6月—2020年6月)
1.学习关于整本书阅读操作的相关理论知识,探讨整本书阅读的多种形式。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新课程标准级其解读,“整本书阅读”的相关研究,梳理出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读物。
2.开展“整本书阅读”指导课的实践。
课题组成员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早接触不同可行、不同学科的整本书阅读的指导策略。
3.针对每一次实践,进行研讨总结,逐步梳理出适合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评价方法。
4.利用学校的读书节系列活动,开展丰富的活动,在评比中激励学生阅读的兴趣,收获阅读的喜悦。
(三)课题后期实施阶段(2020年6月—2020年10月)
1.营造班级读书氛围,让阅读成为习惯。
与家长沟通交流争取他们的支持并在教室文化布置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调动每一位学生读书的兴趣,让每一位学生“享受阅
读”。
同时创建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有书可读。
鼓励学生周末时间去图书馆、书店阅读,倡导亲子阅读。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如故事比赛,小小朗读者,课本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就会不由自主地喜欢上阅读。
3.制作课外阅读评价机制。
通过评选读书小明星,展示学生作品等形式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兴趣。
4.教学生选择书目,让学生有书可读。
针对单元教学内容及时拓展不同版本的同一类型的文章给学生阅读,积累阅读资料。
同读一本书,及时交流评价。
(四)课题总结阶段(2020年10月—2021年3月)
1.总结各项资料,对研究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写成研究报告。
2.对各种形式的阅读指导课进行案例分析,整理成册。
3.整理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心得、体会,汇集成册。
4.将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收获进行汇总,装订成册。
六、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实验前期采用问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寻找理论支撑和可值借鉴的策略与方法。
3.行动研究法:跟踪学生阅读的情况进归纳总结,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高效阅读,内化成自我语言。
4.实验研究法:通过实验摸索出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体裁的整本书阅读策略和方法,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让孩子们有书可读。
(1)师生共商,选定所读书目。
(2)走进家庭,争取家长支持。
(3)方便读书,建立班级图书角。
2.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养成阅读习惯。
(1)制定简单的个人读书计划:每周安排一节活动课作固定的阅读课,其余利用课余时间自我阅读。
各人根据情况采取精读、略读或浏览的方法一天读10至20页,长期坚持下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养成,阅读的目的就能达到。
(2)每月师生共读一本书。
3.确立制度,有效阅读。
4.多元评价,学生积淀丰厚。
八、预期研究成果
1.《小学语文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2.整本书阅读指导案例汇编。
3.学生阅读整本书的作品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