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田野与社会区域社会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成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田野与社会:区域社会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教学成果总结报告)
行龙教授主持完成的“走向田野与社会:区域社会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继承了著名社会史学家乔志强先生开创的《中国近代社会史》本科教学传统(1993获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顺应了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社会史由“整体”转向“区域”的学术潮流和人才培养需求,在国内大学首倡“走向田野与社会”的新型教学、研究理念,最早着手建设“区域社会史”课程教学实践体系,着力解决大学教育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重科研轻教学等问题,以以德树人、实践育人为本,从课堂教学、教材编撰、教师队伍、教育理念、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和效果。

十五年来,先后以研究生和本科生为对象进行了此项教改实验。

2003年完成的“培养创新人才,服务地方社会:十年来培养社会史研究生的思想与实践”教改成果荣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社会反响良好。

随后即将这一研究型教学理念引向本科生教学改革实践中。

2004年,行龙教授为全校文科专业学生作了“走向田野与社会——开展以历史学为本位的田野社会调查工作”的专题实践教学报告,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2004年开设了“区域社会史导论”课程,并组建了教学团队,以历史学专业选修课和必修课、全校公选课等授课方式进行教学
实践,突出了“教研相长”的特色。

2007年,“区域社会史导论”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8年该教学团队又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至此,以该课程为主干,以“走向田野与社会”为理念,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手段、教材编撰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以本科教育为重点兼及研究生培养的大学课程教学体系。

2013年,“区域社会史导论”课程又被教育部评为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从而在更广阔的媒介平台发挥了它在教学改革和创新上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行龙教授主编的《区域社会史导论》课程教材201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行龙教授带领教学团队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的先进教育思想,突破原有教学的旧有观念,在区域社会史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建构出一套以“走向田野与社会”为核心理念、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社会史教学与人才培养新模式。

不仅改善了区域社会史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开辟了“校园—田野”两个教学课堂,而且优化整合国家级精品课程《区域社会史导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精品视频公开课、田野教学实践基地等各类资源,切实改进和加强了区域社会史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区域社会史教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新实践,真正有效地提高了区域社会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一、提出了一套“走向田野与社会”的教学改革和实践理念。

首先,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坚守“走向田野与社会”的治学宗旨,开辟了“校园—田野”两个课堂。

在校内课堂,重
点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社会调查的理论方法,从而形成鲜明的问题意识。

田野课堂则通过课堂教学后以小分队的形式深入乡村社会,开展广泛的田野调查工作,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社会阅历,而且从基层社会接触到原始资料和历史遗迹,真正在寻找史料、发现问题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从田野调查再次回到课堂后,又有带队老师依次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讨论。

其次,在数千万件农村基层档案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2008年建成了“集体化时代的农村社会综合展”展馆,这不仅是山西大学对外展示教学与科研成果的重要窗口,而且成为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

2012年该展馆又被评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3年与山西省永济市合作建立了国家级历史学本科校外教学实践基地。

2015年在太原市赤桥村成立了“晋水流域田野工作坊”。

十多年来,两个课堂的教学实践与改革创新真正实现了学校和田野之间的良好促进与互动,培养和强化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打造了一支教研相长的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针对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难题,本成果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实践育人环节,成功打造了一支教研相长、互相促进的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真正做到了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套以教学促科研和以科研带教学的大学教育新模式。

在课程教学上,开设了《区域社会史导论》、《中国近代社会史》和《民间历史文献传承与保护》等实践性课程;并主编了专业性教材“教研相长”七书:
《中国近代社会史》、《区域社会史研究导论》、《近代山西社会研究——走向田野与社会》、《集体化时代的山西农村社会》、《走向田野与社会——永济篇》、《山西区域社会史十五讲》和《区域社会史研究读本》。

2014年基于本科生实践课程《地方文献传承与保护》,购买了缩微胶卷阅读机、高端扫描仪、碑刻、电脑等仪器和实物,创建了“地方文献传承与保护教学实验室”,设计了碑刻拓印、缩微胶卷阅读、契约文书修复与保护、集体化时代农村档案扫描、多媒体展示台等实践性教学单元,通过现场讲解、操作、示范,提高了学生文献搜集、整理与保护,以及电子化、量化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另外,团队成员积极以教改实践项目的形式,遵循行龙教授倡导的“走向田野与社会”的教学理念,构建了优化专业知识结构和改进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克服教学与科研相脱节现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创新。

并切实将教学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和融入到了课堂教学内容中。

学生多项创新性训练计划获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这样,以“区域社会史导论”优秀教学团队为骨干力量,从课堂教学、教材编撰、教学实践和创新改革等方面确保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三、开创了一套区域社会史课程教学的新体系。

首先,以《区域社会史导论》为课程主干,相继开设《中国近代社会史》、《当代中国社会史》、《民间历史文献传承与保护》、《人类学与社会史》、《乡村社会学》等课程,形成了区域社会史教学的课程
体系。

以“教研相长”七书作为引导学生进行课程实践教学的文本基础,加强田野教学的训练;进而指导学生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训练以及毕业学位论文的撰写。

课程教学新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充分实现了有效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其次,本成果对教学手段也进行了及时的改革和创新。

以“区域社会史导论”为主体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和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为教学骨干,利用多媒体数字化教学手段,依托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网站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等网络平台,实现了区域社会史系列课程的网络化教学。

并在“地方文献传承与保护教学实验室”和“集体化时代的农村社会综合展”展馆进行现场示范教学,加强学生动手动脑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为顺利进入田野实践教学中打下基础。

此外,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也作了较大改革,将校园和田野两个课堂教学的效果结合起来作为主要依据进行最终的课程考核。

真正建立了“课堂—田野—课堂”的实践型教学改革新模式。

四、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推广应用效果良好。

十五年来,本教学成果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坚持以区域社会史课程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了成熟稳定且效果突出的大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新模式。

在“校园—田野”两个课堂的教学实践中,重点突出实践育人的特色,坚持走向田野与社会,切实地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培育和提升了大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进而树立和增强广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时代担当意识和使命感。

尤其是学生通过科研训练项目进行的一系列“教研相长”环节的良好互动,充分彰显了本
成果长期探索的教改创新和特色所在。

同时,以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体长期开展的田野实践教学中,在资料搜集、整理与考察分析等方面,通过社会实践为学生丰富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水平创造了重要的教学平台。

并对山西大学其他人文社科专业的教学探索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山西大学初民学院(文科重点实验班)积极利用本成果教学模式为本科生授课,深受学生好评;山西大学历史文化等学院在“走向田野与社会”的教学理念影响下,进一步加强了对本科生的社会实践培养。

长期以来,这一有效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培养出的大学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能力突出,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每年均有保送研究生到重点大学继续深造、学习。

以“走向田野与社会”为理念的教学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在服务地方社会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2014—2016年间,行龙教授以“区域社会史导论”教学团队为骨干,综合协调山西大学文理科院系教师三十多人,针对晋东南沁河流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建筑、植物、环境、体育等内容作了持续深入的田野考察和研究讨论,并主编出版了“沁河风韵”系列丛书31种,引起了较大社会反响。

这是本成果建设中一次极为重要且富有多学科推广应用特色的教学科研协同创新能力和水平的综合性体现。

2010年本教学团队举办了首期“鉴知”区域社会史高级研修班,对省内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充分发挥了国家级精品课程在兄弟院校大学教育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行龙教授应邀为山西省委举办的“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多次作报告,尤其是“汾河清,山西盛”的专题讲座为山西
省政府“千里汾河复流工程”提供了重要政策参照。

胡英泽教授、郝平教授、张俊峰教授也先后应邀进行了有关人口、资源和环境方面的专题报告。

另,“集体化时代的农村社会综合展”展馆至今,进行现场实践教学和接待大中小学生、海内外学者、海外华侨等多达六万余人次。

2002年本成果建设的主要田野教学点太原市赤桥村被列入“欧盟SUCCESS·赤桥计划”,项目组投入专项经费建立了赤桥村小学素质教育基地。

多项成果受到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重视。

总之,这一教学改革成果是行龙教授带领教学团队十多年来致力于山西大学本科教学实践改革和创新的重要研究成果。

从教学教改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设计、试行到实验,再到成型、定型,循环往复,不断完善和更新,最终在“走向田野与社会”的理念指导下,成功打造出了一支优秀的国家级教学团队,开设了一门以实践育人为特色的《区域社会史导论》教学课程,凝练出了一套完整系统的“教研相长”的教学实践新模式。

围绕“校园—田野”两个课堂教学,既注重课堂教学教材的编撰和“教研相长”七书的专业知识讲授和训练,也突出田野实践教学对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真正实现了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着力点,以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为宗旨,实现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和综合能力水平提高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