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3单元知识总结复习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3单元知识总结复习提纲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 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1.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 注意节约药品。
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
按最少量(1~2mL )取用液体。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 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
容器内。
三、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实验原理】4P+5O 22P 2O 5 【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弹簧夹关闭。
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实验步骤】
① 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 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①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 放热;③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① 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②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注意事项】
1. 红磷必须过量。
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量结果会偏小。
2. 装置气密性要好。
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量结果会偏
小。
3. 导管中要注满水。
否则当红磷燃烧并冷却后,进入的水会有一部分残留在试管中,导致
测量结果偏小。
4. 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5. 如果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测量结果会偏大。
6. 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7. 不要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原因:木炭和硫燃烧尽管消耗气体,但是产生了新的气体,
气体体积不变,容器内压强几乎不变,水面不会有变化。
8. 如果预先在集气瓶内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9.不要用镁代替红磷!原因: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样不仅
消耗氧气,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
四、混合物和纯净物
五、氧气与常见物质发生的反应
4P+5O22P2O5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持续红热,无烟无焰;木
C+O2CO2
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
S+ O2SO2
2H2+O22H2O
生成黑色
3Fe+2O2Fe3O4
生成白
4Al+3O22Al2O3
4Al+3O2=2Al2O3
生成白
2Mg+O22MgO
2Cu+O22CuO
2Hg+O22HgO
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CO+O22CO2
产生能使无水硫酸铜
CH4+2O2CO2+2H2O
产生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
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
六、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
等。
七、氧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
不易溶于水。
气态的氧是无色无味的,液态氧和固态氧是淡蓝色的。
【化学性质】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氧气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
八、氧气的检验方法: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
是氧气。
九、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2.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十、制取氧气
(一)气体制取装置
1.气体发生装置
⏹加热固体制备气体的装置(见上图①)
◆反应物和反应条件的特征:反应物都是固体,反应需要加热。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将导气管的出口浸没在水中,双手紧握试管。
如果水
中出现气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原理:气体的热胀冷缩)
◆加热时的注意事项:
●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加热结束时,酒精灯的火焰应该用灯帽盖灭。
●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大约是距试管口1/3处。
●药品要斜铺在在试管底部,便于均匀受热。
●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试管内导管应稍露出胶塞即可。
如果太长,不利于气体排出。
●停止反应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
被倒吸入热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选择装置时,要选择带有橡皮塞的弯管。
⏹固液混合在常温下反应制备气体的装置(见上图②)
◆反应物和反应条件的特征:反应物中有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在导管出口处套上橡皮塞,用弹簧夹夹紧橡皮塞,从
漏斗中加水。
如果液面稳定后水面不下降,则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a)(b)(c)(d)四种装置。
●装置(a)的特点:装置简单,适用于制取少量的气体;容易造成气体泄漏,
增加药品不太方便。
●装置(b)的特点:便于随时添加药品。
●装置(c)的特点: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装置(d)的特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希望停止反应时,用弹簧
夹夹住橡皮管。
这时由于试管内的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试管内的液面会
下降)
◆如果使用长颈漏斗,注意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
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使用分液漏斗时无需考虑这个问题。
◆选择装置时,要选择带有橡皮塞的直管。
(a)装置使用单孔橡皮塞,(b)(c)(d)装
置使用双孔橡皮塞。
◆固体药品通过锥形瓶口加入,液体药品通过分液漏斗加
入。
2.气体收集装置
⏹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见右图)
◆适用情况:收集的气体不溶或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注意事项:
●集气瓶中不能留有气泡,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应当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后再收集气体,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在气泡连续均匀放出之前,导气管管口不应伸入到集气瓶口。
●如果瓶口出现气泡,说明气体收集满。
●如果需要较干燥的气体,请不要使用排水法。
●气体收集完毕后,要在水下把玻璃片盖在集气瓶口上,否则收集到的气体
不纯。
●收集完毕后,如果收集的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集气瓶口应该朝上;如果
收集的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集气瓶口应该朝下。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见右图)
◆适用情况:气体密度大于空气(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
反应。
◆要求:导管伸入集气瓶底,以利于排净空气。
◆密度和空气接近的气体,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
◆暂存气体时,只需将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盖上毛玻璃片就可以了。
⏹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见右图)
◆适用情况:气体密度小于空气(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
反应。
◆要求:导管伸入集气瓶底,以利于排净空气。
◆密度和空气接近的气体,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
◆暂存气体时,需要盖上毛玻璃片并将集气瓶倒放在桌面上。
●导气管属于发生装置。
把导气管画在收集装置中,是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
(二)、实验室制取氧气
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反应原理:2KMnO4K2MnO4+MnO2+O2↑
●发生装置:由于反应物是固体,反应需要加热,所以选择加热固体制备气体的装置。
●收集装置: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选择排水法收集气
体的装置。
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步骤:
①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装:将高锰酸钾装入干燥的试管,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并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
紧试管。
③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④点:点燃酒精灯,试管均匀受热后,就使酒精灯固定在试管底部加热。
⑤收:根据所选的收集装置来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
⑥移:把导管移出水槽。
⑦熄:熄灭酒精灯。
●验满:(用排水法收集)如果集气瓶口有气泡出现,说明气体收集满了。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收集满了。
●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注意事项:
◆停止反应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被倒吸入热
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被吹入导管,使导管堵塞。
◆棉花不要离高锰酸钾太近,否则会导致发生装置爆炸。
2.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反应原理:2H2O22H2O+O2↑(催化剂可换成硫酸铜溶液)
●发生装置:由于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所以选择固液混合在常温下制
取气体的装置。
●收集装置: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选择排水法收集气
体的装置。
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验满:(用排水法收集)如果集气瓶口有气泡出现,说明气体收集满了。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收集满了。
●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不能用加热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气!因为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过氧化氢分解产
生的氧气和水蒸气一起逸出,水蒸气的干扰会使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
3.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反应原理:2KClO32KCl+3O2↑
●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相同。
●验满:(用排水法收集)如果集气瓶口有气泡出现,说明气体收集满了。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收集满了。
●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十一、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产率。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不改变,其反应过程中有可能改变。
不同的化学反应有不同的催化剂,同一化学反应也可能有几种催化剂。
生物体内的酶属于催化剂。
十二、氧气的工业制法
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化学变化,工业制取氧气属于物理变化,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第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二、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
1.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
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
种分子构成。
3.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
成化合物分子。
4.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
分子。
三、物质的组成
1.宏观角度: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
2.微观角度: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
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铁的化学性质由铁原子保持)。
3. 水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4. 物质、元素用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分子、原子、离子用于在微观角度分析问题。
宏观
和微观不可以混淆。
四、 原子的构成
1. 原子的构成
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2. 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关系
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3. 相对原子质量
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1.66×10-27
kg )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
相对原子质量是通过比较得出的比值,单位为“1”。
12
1
(kg)(kg)⨯
=
标准碳原子的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接近碳原子质量的1/12,而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
1/1836,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五、 元素
1. 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原子 (不带电)
原子核(带正
电)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
电荷)
质子(每个质子带 一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在核外一个相对很大的空间内做着高速运动
体积很小,约占原子体积的十万分之一
2.元素之最
地壳中含量(质量分数)排在前五位的元素:氧、硅、铝、铁、钙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氧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钙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4.元素符号: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
元素符号是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表示的,
如果第一个字母相同,则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加以区别。
5.元素符号的意义:元素符号不仅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如果物质
由原子构成,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
如果元素符号前加上系数,就只表示该原子的个数,只具有微观意义。
如:H表示氢元素、1个氢原子。
2H表示2个氢原子。
Cu表示铜元素、一个铜原子、金属铜。
6.描述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
①宏观组成(描述物质的组成时用元素叙述):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碳
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②微观构成(描述物质的构成时用分子、原子、离子叙述)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二
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描述分子的构成时用原子叙述)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
7.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7个周期;每一纵行叫做一个族,
共16个族。
周期的变化规律:从左到右,原子序数由少变多。
除第一周期以外,每一周期都是以金属元素开始,逐渐过渡到非金属元素,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
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的电子层数相等。
六、离子
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非金属元素原子得到电子,从而使参加
反应的原子带上电荷。
带电荷的原子叫做离子。
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
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互相吸引,结合形成稳定的、不带电性的化合物。
3.离子内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离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是8(氢是0)个电子的稳定
结构。
4.离子符号
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在原子团或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的多少及电荷的正负(数字在前,符号在后),当离子所带电荷数为1时,1可以不写。
如Na+(钠离子)、Ca2+(钙离子)、H+(氢离子)、Cl-(氯离子)、O2-(氧离子)、OH-(氢氧根离子)等。
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Mg2+表示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2O2-表示2个氧离子。
离子符号只有微观含义,没有宏观含义。
5.一定带正电的粒子:质子、原子核、阳离子
一定带负电的粒子:电子、阴离子
不带电的粒子有:中子、原子、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