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某校2021学年-有答案-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某校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
1. 黄河上游自宁夏到内蒙古托克托先后流经河东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流程大约1000千米(如下图所示)。
由于沙漠的快速推进,黄河在该河段含沙量急剧升高。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受盛行风影响,流沙可能大量进入黄河的沙源地是()
A.河东沙地
B.乌兰布和沙漠
C.库布齐沙漠
D.河套平原
(2)宁夏平原逃脱了被沙漠侵吞的厄运,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低
B.位于半湿润区
C.山脉阻挡
D.黄土覆盖
2. 胡杨林是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的一道生态屏障,但是在过去的50年里,胡杨林急剧减少。
读塔里木河下游某断面胡杨林分布示意图,完成以下小题。
(1)影响图示区域胡杨分布密度的主要因素是()
A.光照
B.热量
C.水源
D.土壤
(2)胡杨林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主要意义是()
①改善当地气候
②阻挡风沙侵袭
③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④防止土地盐碱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 上世纪60年代起,三代造林人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杨树”的塞罕坝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
造林过程中发现春季荒山南坡植树成活率低于北坡。
据此完成(1)~(3)题。
(1)要想快速获取我国国土植被覆盖情况应采用的技术是()
A.GPS
B.RS
C.GIS
D.数字地球
(2)塞罕坝春季荒山南坡植树成活率低于北坡,是因为南坡()
A.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
B.降水较少,土层较薄,砾石较多
C.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
D.风力较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
(3)塞罕坝林场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是()
A.增加生物多样性
B.减轻风沙危害
C.涵养水源,美化环境
D.减缓变暖趋势
4. 陕西省大荔县大荔沙苑(如下图所示)地表以草滩地、沙地为主,地下发现有古土壤和鹅卵石。
唐朝,人们在该地抽取地下水,发展农牧业;明中叶,该地逐渐演变为风沙漫天的荒漠景观,沙丘广布。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能够论证大荔沙苑曾有河流流经的地理事象是( )
A.古土壤
B.古湖沼
C.鹅卵石
D.草滩
(2)大荔沙苑由昔日湿地变成荒漠景观的沙源直接来自( )
A.西北内陆地区沙漠沙质沉积物
B.原为古河流经过携带并沉积大量泥沙
C.山区岩石风化后产生的碎屑物
D.冬春多大风天气且风力侵蚀作用强烈
5. 塔拉滩地区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建成数十个光伏企业集聚的产业园。
光伏产业发展促进了生态改善,植被不断恢复,沙丘移动明显减缓。
但植被恢复对光伏发电效率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园区引入牧羊业(图乙),形成了良性循环。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光伏产业促进了塔拉滩的植被生长,关键是因为太阳能电池板()
A.阻挡风沙,减弱风力侵蚀
B.吸收热量,增加土壤温度
C.减弱蒸发,提高土壤水分
D.反射阳光,改善光照条件
(2)光伏产业园区引入牧羊业,有利于()
A.增加植被覆盖率
B.提高水电发电量
C.减缓沙丘移动速度
D.提高土地利用率
6. 灌丛荒漠往往呈带状分布于山麓地带和绿洲边缘,山麓地带常堆积大块儿砾石。
若
干旱加剧或者地下水位下降,灌丛植物根系无法再获取水分就会死亡。
下图为某区域植被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无植被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樵采
B.气候严寒
C.风力强劲
D.水分渗漏
(2)在一些较干旱的绿洲,人们常在土壤表面覆盖一层粗砂或砾石的作用是( )
①减弱土壤侵蚀②提高夜间土壤含水量③增大昼夜温差④减少白天土壤水分蒸发
A.①②⑨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 策勒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河上的恰哈桥是315国道上的重要交通设施,该路段
存在持续的过境风沙流。
2011年,历时三年工期的恰哈新桥建成,自新桥投入使用以来,受路基和护栏形态等因素的影响,桥面风沙堆积成为困扰交通的一大问题。
为减
轻沙害,交通管理部门在桥面道路北侧设置高立式芦苇沙障,结果路面积沙日趋严重,随后沙障被拆除。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恰哈新桥修建的主要目的是()
A.规避风沙危害
B.降低道路坡度
C.增加通行能力
D.促进矿产开发
(2)导致新旧桥路面积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透风护栏增加了进入桥面的沙量
B.不透风护栏阻滞沙流
C.平面路基减弱风速
D.阶梯状路基增强风速
(3)拆除芦苇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A.增强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
B.扩大路面驾驶视野
C.降低桥面道路的维护成本
D.增加光照,减轻冻土厚度
8.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
沙漠中的沙丘顶部多流沙,植被较少,而沙丘底部植被相对丰富。
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降水量70~150mm,年蒸发量2000mm以上,冬季一般有20~30cm深的稳定积
雪覆盖。
下图为沙漠中某沙丘剖面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沙丘土壤水分最丰富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沙丘1~2米深的土层土壤水分含量总体变化规律是()
A.坡顶>坡中>坡脚
B.坡顶>坡脚>坡中
C.坡中>坡脚>坡顶
D.坡脚>坡中>坡顶
(3)位于丘间平地处的梭梭等植被,可以有效地()
A.增加降水,调节气候
B.涵养水源,增加土壤水分
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D.保持水土,减轻洪涝灾害
9.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该地区风蚀坑规模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
2000年以后,浑善达克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
下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
边沙丘等高线分布。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根据风蚀坑的形态,推测该地盛行()
A.偏东风
B.偏南风
C.偏西风
D.偏北风
(2)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
A.风速快
B.植被多
C.坡度缓
D.降水多
(3)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
①营造常绿阔叶林
②风蚀坑内设置沙障
③控制越野自驾游
④种植耐旱农作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一系列的物理过程和生物过程的影响,灌木下土壤具
有更高的养分含量,这种现象被称为“沃岛效应”。
下图为“沃岛效应”现象景观图。
完成下题。
干旱、半干旱地区“沃岛效应”现象产生的关键因素及其主要生态效益分别是()
A.土壤保持水土
B.气候调节气候
C.水分涵养水源
D.植被防风固沙
11. 满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低温冷空气的沉聚是影响满
族聚落选址的主要因素。
传统满族民居内多有火炕。
传统火炕搭建在地面上,地面距
离炕面的高度较大。
后来,传统火炕改良成吊炕(图),将炕洞(柴火燃烧空间)整体架空,
用混凝土板作为导热材质,下面用砖块叠砌支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辽东低山丘陵区的传统满族民居多选址在
A.山体南侧的山脚低洼处
B.山体北侧的山脚低洼处
C.山体南侧的山腰和台地
D.山体北侧的山腰和台地
(2)吊炕相比于传统火炕的优势在于
A.增大燃烧物和炕面的距离
B.提高柴火利用率
C.压缩室内储藏空间
D.降低火炕建造成本
二、综合题)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我国流传深远、脍炙人口的“东北八大怪”等传统民谣是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传统民俗风情的精准素描,具有深刻的地理学内涵。
其中大缸小缸腌酸菜(大白菜当地腌制酸菜的主要原材料)是“东北八大怪”之一。
材料二随着黑龙江哈尔滨市日光温室农业的迅速发展,本地时鲜蔬菜的供应量大幅度增加,另外山东、河北、辽宁、海南和广东等外地时鲜蔬菜的大量调入,因此大缸小缸腌酸菜的现象逐渐减少。
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时鲜蔬菜价格不稳定,对居民日常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材料三下图分别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部分月份气候资料统计图和亚洲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形势和风向分布图。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部分月份气候资料统计图
亚洲1月份气压分布形势和风向分布图
(1)根据材料三描述东北地区气温特点并从季风环流角度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三分析21世纪以前东北地区“大缸小缸腌酸菜”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遭遇恶劣天气时从外地调入哈尔滨市时鲜蔬菜价格较贵的原因。
1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西走廊(左图)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
近年来,该地制种业结构发生变化,蔬莱、瓜果、花卉等制种规模迅速扩大。
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甘肃农业部门总结出一套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右图),该技术正在旱作农业区引领着一场新的革命。
(1)河西走廊的绿洲均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东部的绿洲与西部相比,面积________,分布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分析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不利自然条件。
(3)指出近年来该地制种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
14.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目前,我国内蒙古地区草地退化现象十分普遍和严峻,退化的草地植被覆盖度变小,植被群落种类成分发生变化,地上地下生物量下降。
其中,放牧是草原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人为干扰因素之一。
材料二: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区植物多样性受放牧强度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特点,图1
为该草原区草原植被多样性随放牧强度的变化特点。
材料三:积雪厚度对返青期牧草的生长速度存在着明显的影响,图2为锡林郭勒草原不同积雪区牧草生产速度的差异。
(1)分析内蒙古草原分布区过度放牧对当地土壤环境的影响。
(2)说出放牧强度的变化对锡林郭勒草原区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并推测原因。
(3)比较积雪厚度对返青期锡林郭勒牧草生长速度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内蒙古某校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
1.
【答案】
B
C
【考点】
流域开发建设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
【解析】
(1)本题考查了流域的综合分析。
(2)本题考查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
【解答】
(1)黄河上游自宁夏到内蒙古托克托位于我国西北半干旱、干旱地区,受冬季西北季
风的影响更强烈,顺着风向结合图中沙漠的位置,流沙可能大量进入黄河的沙源地是
乌兰布和沙漠;河东沙地、库布齐沙漠位于西北季风的下风向,对黄河的影响较小;
河套平原的流沙少,不可能大量被吹入黄河。
故选B。
(2)宁夏平原逃脱被沙漠侵吞的厄运,可从图中看出西部有贺兰山的阻挡,使西北的
沙漠难以进入宁夏平原;从图中可知宁夏平原位于39°N附近,是中纬度地区;宁夏平
原位于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黄土覆盖与宁夏平原逃脱沙漠侵吞无关。
故选C。
2.
【答案】
C
A
【考点】
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影响胡杨林分布的因素。
(2)本题主要考查胡杨林的生态环境意义。
【解答】
(1)图示区域位于塔里木河下游,气候干旱,胡杨林主要沿河分布于水源充足的地区,所以分布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源。
故选C。
(2)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的主要生态意义是防风固沙,同时可以改善气候。
故选A。
3.
【答案】
B
A
B
【考点】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森林、湿地等的问题成因及开发利用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解析】
GPS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GIS主要功能是分析信息,规划路线;RS主要功能是拍摄遥感图象;地理信息技术是3S技术的统称。
从蒸发角度分析,南坡是阳坡,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水分条件差。
从降水角度分析,南坡是夏季迎风坡,暴雨频率较高,冲涮侵蚀较强,土层较薄。
绿化植物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还具有净化空气、净化污水和降低噪声等功能。
【解答】
要想快速获取我国国土植被覆盖情况属于获取数据即影像数据,需要RS,B正确。
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是阳坡,造林的主要不利条件是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树木难以成活,A正确。
南坡是迎风坡,降水较多,B错误。
光照、昼夜温差不是影响造林的主要因素,C错误。
南坡是冬季风的背风坡,风力较小,受低温冻害影响小,D错误。
A、不能使京津地区增加生物多样性,故不符合题意;
B、塞罕坝林场有防风固沙作用,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有减轻风沙危害,故正确;
C、涵养水源,是水源林主要作用,美化环境是城市绿地主要功能,故不符合题意;
D、减缓变暖趋势是全球性作用,不是对京津地区主要作用,故不符合题意。
4.
【答案】
C
B
【考点】
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西北地区
【解析】
(1)鹅卵石主要是河流流动过程中不断磨蚀产生的。
据材料可知,大荔沙苑地下发现有鹅卵石,说明这里曾有河流流经,故C正确;古土壤、古湖沼、草滩的形成与河流无必然联系,故ABD错误。
故选C。
(2)据图可知,大荔沙苑距离西北内陆地区沙源地较远,A错误;
古河流流经该地,携带大量泥沙在此沉积,河流干涸后,河滩裸露,形成沙源,B正确;
根据题意,大荔沙苑是由湿地变成荒漠景观的,故直接沙源可能是古河流泥沙,山区
的风化碎屑物并非直接沙源,C错误;
冬春多大风天气且风力侵蚀作用强烈,是荒漠景观的成因,并非荒漠的直接沙源,D
错误。
故选B。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5.
【答案】
C
D
【考点】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
(1)本题考查太阳能电池板的使用对植被生长的作用。
(2)本题主要考查引进牧羊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答】
(1)沙丘广布地区植被生长的关键要素是水分条件。
减弱风力不会直接导致植被生长,故A错误;太阳能电池板会遮挡阳光,降低土壤温度,故B错误;电池板下的光照条
件相对较差,故D错误;塔拉滩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多晴天,太阳辐射强,地表
蒸发强,太阳能电池板能遮挡阳光,减弱蒸发,提高土壤湿度,促进草类生长,故C
正确。
故选C。
(2)羊群啃食园区生长过盛的草地,故A错误;光伏产业园与水电发电量无关,故B
错误;牧羊业会降低植被覆盖率,可能会促进沙丘发展,故C错误;减少杂草对电池
板的遮挡,提高光伏发电效率,园区光伏发电和牧羊并存,可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
经济效益,故D正确。
故选D。
6.
【答案】
D
D
【考点】
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解析】
(1)A、根据材料可知,无植被区的形成主要是自然原因,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不
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判断气候是否严寒,不符合题意。
C、风力强劲不会导致无植被区的形成,不符合题意。
D、该地多砾石、粗砂,孔隙大,水分渗漏严重,导致地表植被缺少水分,故正确。
故选D.
(2)读图文材料,在一些较干旱的绿洲,人们常在土壤表面覆盖一层粗砂或砾石,覆
盖层可减弱对土壤的侵蚀作用(风蚀
、水蚀),①对;土壤表面覆盖一层粗砂或砾石,可减少白天土壤水分蒸发,④对;
有利于水分下渗,利于提高夜间土壤层含水
量,②对;粗砂或砾石热容量相对较小,可以增大昼夜温差,③对。
故选D.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7.
【答案】
C
B
A
【考点】
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
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
【解析】
(1)影响交通运输线选线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气候、土地等,是交
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经济发展,尽
量减少投资,维护地区稳定,巩固国防等,是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
科
技因素:随着科技发展,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读材料
可知,恰哈桥是315国道上的重要交通设施,桥梁的建设主要为了跨越策勒河,随着
经济发展及运输需求增强,恰哈旧桥的通行能力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所以
修建恰哈新桥。
(2)从自然因素考虑修路的限制性因素:
地形:地势平坦,对交通线的选择限制少;地势起伏大,铁路多要筑洞架桥;工程难
度大,公路、管道需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河流湍急,不利于航线;对航空影响
较小。
地质:喀斯特地貌要防塌陷、渗漏;地质不稳定,要加固地基,避开断层等。
气候: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公路、铁路;气象灾害(大风、雾等)—水运、
航空。
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由材料可知,旧桥采用的护栏为透风护栏,不
易产生风沙堆积;而新桥护栏为不透风护栏,会阻滞沙流;旧桥的平面路基不会减弱
风速;新桥采用了阶梯状路基,降低了风速。
(3)沙障又称机械沙障、风障,是用柴草、秸秆、粘土、树枝、板条、卵石等物料在
沙面上做成的障蔽物,是消减风速、固定沙表的有效的工程固沙措施。
主要作用是固
定流动沙丘和半流动沙丘。
拆除芦苇沙障的主要目的是增强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
【解答】
(1)A.风沙危害是在恰哈新桥建成后出现的,所以规避风沙危害不是修建新桥的主要
目的,故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新桥路基呈阶梯状,增加了道路坡度,故不符合题意。
C.读材料可知,恰哈桥是315国道上的重要交通设施,桥梁的建设主要为了跨越策勒河,随着经济发展及运输需求增强,恰哈旧桥的通行能力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所以修建恰哈新桥,故符合题意。
D.恰哈新桥修建后,会增加道路的运输能力,促进矿产开发,但不是主要目的,故不
符合题意。
故选C。
(2)A.由材料可知,旧桥采用的护栏为透风护栏,不易产生风沙堆积,故不符合题意;
B.而新桥护栏为不透风护栏,会阻滞沙流,故符合题意;
C.旧桥的平面路基不会减弱风速,故不符合题意;
D.新桥采用了阶梯状路基,降低了风速,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A.由于芦苇沙障的设置,降低了风速,沙粒容易下降堆积,拆除芦苇沙障,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增强,挟带沙粒能力增强,沙粒不容易沉积在桥面道路上,故符合题意。
B.芦苇沙障是在桥面道路北侧设置的,不会影响路面驾驶视野,故不符合题意。
C.芦苇沙障设在桥面道路北侧,与桥面的道路维护成本无关,故不符合题意。
D.芦苇沙障设在桥面道路北侧,阳光从南侧过来,不会影响光照,也不能减小冻土厚度,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
【答案】
A
D
B
【考点】
土壤的观察、形成与养护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解析】
(1)抓材料中的关键: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降水量70~150mm,年蒸发量
2000mm以上,冬季一般有20~30cm深的稳定积雪覆盖,由此分析。
(2)据图可知,坡顶为流沙,坡中为一年生草本,坡脚为梭梭。
(3)本题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解答】
(1)根据材料,该地冬季有20~30cm深的稳定积雪,积雪冬季不会融化,而在春季气温回升后,积雪消融,水分下渗,土壤水分含量高,A正确,D错误。
该地夏秋季节气温高,蒸发量大,因此土壤水分含量小,B、C错误。
故选A。
(2)地下水是可以流动的,坡脚处地势最低,水分最容易汇集,因此水分含量最高,而坡顶地势最高,因此水分含量最少。
从图示植被分布来看,坡脚处植被最丰富,也说明水分含量最高,坡顶几乎无植被,因此水分条件最差。
故选D。
(3)尽管丘间平地有梭梭等植被分布,但植被稀疏,调节气候作用不大,A错误。
丘间平地地势低平,土壤水分条件好,植被对涵养水源有一定作用,B正确。
该地位于沙漠中,没有农田分布,C错误。
水土流失一般发生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梭梭分布在平地,且该地降水少,不易发生洪涝灾害,不会发生水土流失,D错误。
故选B。
9.
【答案】
C
B
C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
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
【解析】
(1)风蚀坑面积在扩大,说明风力侵蚀强,应分布在迎风坡。
根据图示风蚀坑分布位置,判断该地盛行偏西风。
(2)根据图示风蚀坑分布位置,判断该地盛行偏西风。
受植被阻挡,风速慢,沙尘沉积,沙丘增高。
(3)内蒙古属于温带地区,森林植被是落叶阔叶林;沙漠区不适宜造林;区域生态脆弱,越野自驾游,对植被破坏较大。
【解答】
(1)根据风蚀坑的形态,风蚀坑分布在沙丘西侧,迎风坡一侧风力侵蚀能力强,推测该地盛行偏西风。
背风坡一侧侵蚀弱,应是沉积为主,不会形成风蚀坑。
故选C。
(2)A.风速慢,故不符合题意;
B.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植被多,减弱风速,利于沙尘沉积,故符合题意;
C.沙丘迎风一侧坡度陡,故不符合题意;
D.沙漠区,降水少,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①区域降水少,森林耗水量大,不适宜造林,且该地位于温带,不能生长常绿阔叶林,故不符合题意;
②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风蚀坑内设置沙障,减弱风力侵蚀,故符合题意;
③控制越野自驾游,有利于保护植被,故符合题意;
④沙漠区,不适宜发展种植业,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
【答案】
D
【考点】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解答】
据材料可知,“沃岛效应”是指灌木下土壤具有更高的养分含量,植被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因此,土壤养分会在植被周围富集,进而产生沃岛效应。
“沃岛效应”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这里风沙危害严重,灌木下土壤具有更高的土壤养分含量,利于植被生长,起到防风固沙作用。
故选D。
11.
【答案】
C
B
北方地区
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及影响
区域的含义及特征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低温冷空气的沉聚是影响满族聚落选址的主要因素,山脚低洼处容易导致冷空气
沉聚,A、B错。
辽东低山丘陵区南坡是阳坡,传统满族民居多选址在山体南侧的山腰
和台地,冷空气影响小,C对。
山体北侧的山腰和台地冷空气影响较多,D错。
(2)传统火炕搭建在地面上,地面距离炕面的高度较大。
吊炕将炕洞,即柴火燃烧空
间整体架空,吊炕相比于传统火炕的优势在于缩小了燃烧物和炕面的距离,A错。
提高柴火利用率,B对。
不影响室内储藏空间,C错。
使用混凝土板、砖等,增加火炕建造
成本,D错。
二、综合题
12.
【答案】
特点:冬季严寒;严寒期持续时间长。
原因:距冬季风源地近,受冬季风影响大,降
温剧烈;受冬季风影响开始时间早
,结束时间晚,持续时间长。
冬季严寒漫长,蔬菜不能安全越冬,新鲜蔬菜不易储存,而腌制的酸菜耐贮存。
冬季严寒漫长,以降雪为主,道路易积雪结冰,持续时间长,延长外地蔬菜路上运输
时间,增加运输成本。
【考点】
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解析】
(1)本题结合东北地区地理背景考查东北气候特点及成因,以及对居民饮食的影响等。
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
【解答】
(1)气温特点:东北地区极端最低温接近-40℃,冬季严寒,且严寒期持续时间长。
原因:东北地区距冬季风源地近,受冬季
风影响大,冬季气温低;纬度高,受冬季风影响开始时间早,结束时间晚,持续时间长。
(2)东北地区距离冷高压中心近,受冬季风影响大,冬季气温严寒漫长,不利于大多
数蔬菜越冬,冬季缺乏新鲜蔬菜,当地居
民为了保证冬季饮食需要,腌制耐贮存的酸菜。
(3)哈尔滨市冬季严寒漫长,哈尔滨市在冬季(12、1、2)每月最多降雪日数超过
10天,最多积雪天数到达30天,所以积雪
深厚,道路积雪结冰持续时间长,导致外来蔬菜运输不便,山东、河北、辽宁、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