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发光光谱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转换
内转换:同多重度电子能级中,等能级间的无辐 射能级交换。 通过内转换和振动弛豫,高激发单重态的电子 跃回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外转换 外转换:激发分子与溶剂或其他 分子之间产生相互作用而转移能 量的非辐射跃迁; 外转换使荧光或磷光减弱或“ 猝灭”。
系间跨越 系间跨越:不同多重态,有重叠的转动能级间的非 辐射跃迁。 改变电子自旋,禁阻跃迁,通过自旋—轨道 耦合进行。
荧光强度对温度变化敏感。
一般地,随温度降低,溶液中荧光物质的量子效率和荧光强
度将增大,并伴随光谱的蓝移。温度增加,碰撞频率增加, 使外转换的去激发几率增加。
(3) pH的影响
对酸碱化合物,溶液pH的影响较大,需要严格控制; 如苯胺:在pH 5-12溶液中,以分子形式存在,有荧光。
pH< 5时以苯胺阳离子形式存在,无荧光
ex em
(3)可变波长同步扫描荧光法:使两单色器在扫描过程中以 不同的速率同时进行扫描,即波长可变。
同步扫描荧光法的特点:
优点:
(1)使光谱简化; (2)使谱带窄化;
(3)减小光谱的重叠现象;
(4)减小散射光的影响。
例如:采用同步扫描技 术检测如图萘、蒽、菲 、芘混合物,可简化光 谱,减少光谱重叠,提 高分辨率。 缺点: 因为同步扫描荧光损失了 其它光谱带所含的信息, 对光谱学的研究不利。
比较法:
在线性范围内,测定标样和试样的荧光强度,直接
比较。
三、荧光分析法的应用
可采用直接测定法或间接测定(荧光猝灭)法
1、无机化合物的分析
与有机试剂配合物后测量;可测量约60多种元素。 铍、铝、硼、镓、硒、镁、稀土常采用荧光分析法; 氟、硫、铁、银、钴、镍采用荧光熄灭法测定; 铜、铍、铁、钴、锇及过氧化氢采用催化荧光法测定; 铬、铌、铀、碲采用低温荧光法测定; 铈、铕、锑、钒、铀采用固体荧光法测定
一、特点
(1)灵敏度高、检测限低 灵敏度比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2~4个数量级; (2)选择性强 既可依据特征发射光谱,又可根据特征吸收光谱; (3)尤其适合于生物大分子分析和研究
二、定量依据与方法
1、定量依据
荧光强度 If正比于吸收的光强Ia和荧光量子效率 : If = Ia = ( I0 - I) 由朗伯-比耳定律: Ia = I0(1-10- l c ) If = I0(1-10- l c ) = I0(1-e-2.3 l c )
Electron donater Heavy atom effect
Electron accepter
2.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环境因素
(1)溶剂的影响
除一般溶剂效应外, 溶剂的极性、氢键、 配位键的形成都将使 化合物的荧光发生变 化;极性溶剂使 → * 跃迁能量减小 ,所以Em红移。
(2)温度的影响
螯合作用 Chelation
N
OH
8-hydroquinoline
Strong fluorescence
螯合作用往往会增加分子结构的刚性,而增强荧光,利用此 可用荧光法测定金属离子。
(4)简单杂环结构不发射荧光:因其单重态 n- * 很快转 变为三重态 n- *。
(5)取代基效应:芳环上有供电基团,使荧光增强,吸电 子基团使荧光减弱。
分子对光的吸收和发射能级变化情况可用著名的 Jablonski能级图描述
Jablonski
Professor Aleksander Jabłoński (born in 1898, died in 1980) was a Polish physicist. Fluorescence is schematically illustrated with the classical Jablonski diagram, first proposed by Jablonski in 1935 to describe absorption and emission of light.
将上式Taylor展开,浓度很低时,近似处理得:
If = 2.303 I0 l c = kc
定量依据
因为If正比于I0,可通过调节光源强度增加荧光强度。
2、定量方法
标准曲线法: 配制一系列标准浓度试样测定荧光强度,绘制标准 曲线,再在相同条件下测量未知试样的荧光强度,在
标准曲线上求出浓度。
通常荧光发射光谱与它的吸收光谱(与激发光谱形
状一样)成镜像对称关系。
荧光激发光谱
荧光发射光谱
20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50
300 350 400 450 蒽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
500 nm
镜像规则的机理
基态上的各振动能级分布与 第一激发态上的各振动能级 分布类似; 若基态上的 0 振动能级与第一 激发态的2振动能级之间的跃迁 几率最大,相反跃迁也然。
分子发光光谱法
(Molecular Luminescence Spectroscopy)
分子发光光谱法包括:
光致发光 (Photoluminescence) 分子荧光(Molecular Fluorescence)
分子磷光(Molecular Phosphorescence) 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 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 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
§1 分子荧光与磷光的基本原理
Principle of molecular fluorescence and phosphorescence
一、分子荧光与磷光的产生
物质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吸收辐射能而被激发到较高电子能态后, 再返回基态的过程中将以不同的方式释放能量。 荧光和磷光是以发射辐射的形式释放能量,属于光致发光。
1.分子产生荧光必须具备的条件
(1)具有合适的结构; (2)具有一定的荧光量子产率。 荧光量子产率():
发射的光量子数 吸收的光量子数
Kf:荧光发射过程的速率常数;

Kf K f Ki
ΣKi :无辐射跃迁过程速率常数总和
荧光量子产率与激发态能量释放各过程的速率常数K有关, 如外转换过程速度快,不出现荧光发射.
主要组成部分:
单色器Monochromator:选择激发光波长的第一单色器
和选择发射光(测量)波长的第二单色器;
光源Sources :氙灯(300—1200nm)、高压汞灯、染料激
光器(可见与紫外区);
检测器Detectors :光电倍增管、CCD
仪器光路图
§3 分子荧光光谱法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the molecular fluorescence
Aleksander Jabłoński
1. Jablonski能级图
内转换 S2 振动弛豫 内转换 系间跨越
S1 能 量 T1
T2
吸 收
发 射 荧 光
外转换
发 射 磷 光
振动弛豫
S0
λ1
λ2
λ 2
λ3
S单重态
Jablonski diagram
T三重态
电子激发态的多重性:M=2S+1 (S为总自旋量子数); M=1(S=0)单重态用S表示; M=3(S=1)三重态用T表示; 电子自旋状态:平行自旋比成对自旋稳定(洪特规则); 三重态能级(平行自旋)比相应单重态(成对自旋)能级低。
延迟荧光
延迟荧光(delayed fluorescence)也被称为缓发荧光,它来源 于从第一激发三重态(T1)重新生成的S1态的辐射跃迁。 单重态的寿命一般为10-8秒, 最长可达10-6秒,但有时却可以 观察到单重态寿命长达10-3秒, 这种长寿命的荧光被称为延迟 荧光。其寿命与该物质的分子 磷光相当。 延迟荧光在激发光源熄灭后, 可拖后一段时间,但和磷光 又有本质区别,同一物质的 磷光总比发射荧光长。
λex=260nm
2. 荧光的激发光谱
让不同波长的激发光激发荧光物质使之发生荧光, 而让荧光以固定的发射波长照射到检测器上,然后 以激发光波长为横坐标,以荧光强度为纵坐标所绘 制的图,即为荧光激发光谱。 激发光谱曲线的最高 处,处于激发态的分子 最多,荧光强度最大.
λem=370nm
3. 同步荧光光谱
二、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
Excitation spectrum and Emission spectrum 测量荧光的仪器结构
1.荧光发射光谱
固定激发光的波长和强度保持不变,而让荧光物质 所发出的荧光通过发射单色器照射于检测器上,亦 即进行扫描,以荧光波长为横坐标,以荧光强度为 纵坐标作图,即为荧光光谱,又称荧光发射光谱。 发射光谱曲线的 最高处,发射荧光 强度最大,选择此 波长进行定量分析 最灵敏。
S0→T1 禁阻跃迁; 几率小
2.分子的去激过程
电子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状态,返回基态时,通过辐射跃 迁(发光)和无辐射跃迁等途径和方式失去能量:
传递途径 辐射跃迁 无辐射跃迁
荧光
延迟荧光
磷光
系间跨越 内转移
外转移
振动弛豫
(1)非辐射能量传递过程 振动弛豫 振动弛豫:同一电子能级内以热能量交换形式由高 振动能级至低相邻振动能级间的跃迁。发生振动弛豫 的时间10 -12 s。
pH> 12时以苯胺阴离子形式存在,无荧光
(4)荧光猝灭 Fluorescence Quenching
荧光分子与溶剂或其它溶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使荧光强度 减弱的作用称为荧光猝灭。 能引起荧光强度降低的物质称为猝灭剂。 荧光猝灭包括: 动态猝灭是被激发的荧光分子与猝灭剂发生碰撞,从而使荧 光分子以无辐射形式跃迁回到基态而使荧光猝灭。如:溶解 氧是常见碰撞猝灭剂; 静态猝灭是荧光分子与猝灭剂形成不发荧光的基态配合物从 而使荧光猝灭; 浓度猝灭(自猝灭); 能量转移。
2.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分子结构
(1)跃迁类型:*→的荧光效率高(高于*→n),且系间 跨越过程的速率常数小,有利于荧光的产生; (2)共轭效应:提高共轭度有利于增加荧光效率并产生红移. (3)刚性平面结构: 可降低分子振动,减少 与溶剂的相互作用,故 具有很强的荧光。如荧 光素和酚酞有相似结构, 荧光素有很强的荧光, 酚酞却没有。
(2)辐射能量传递过程 荧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
荧光发射
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基态( 多为 S1→ S0跃 迁),发射波长为 ’2的 荧光; 10-7~10 -9 s 。 发射荧光的能量比分子
, 2
吸收的能量小, ’2 > 2
> 1;
磷光发射
磷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三重
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T1 → S0跃迁); 电子由S0进入T1的可能过程: ( S0 → T1禁阻跃迁) S0 →激发→振动弛豫→内转移→ 系间跨越→振动弛豫→ T1 发光速度很慢: 10-4~10 s 。 光照停止后,可持续一段时间。
在同时扫描激发和发射单色器波长的条件下,测绘光谱图, 所得到的荧光强度—激发波长(或发射波长)曲线为同步荧 光光谱。 测定同步荧光光谱有三种方法: (1)固定波长同步扫描荧光法:在扫描过程中,激发波长和 发射波长有一个固定的波长差,即△λ=λem-λex=常数; (2)固定能量同步扫描荧光法:使发射单色器与激发单色器 之间保持一个恒定的波数差,即 ( 1 1 ) 107 v 常数
4. 三维荧光光谱
以荧光强度为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的函数得到的光谱图为三 维荧光光谱,也称总发光光谱,等高线光谱。
(1)三维曲线光谱图; (2)平面显示的等强度线光谱图
5、荧光光谱的特征
(1)Stokes位移 由于振动弛豫及溶剂分 子弛豫作用消耗了部分
能量,使发射光谱的波
长比激发光谱的长。
(2) 镜像对称规则
(3)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
电子跃迁到不同激发态能级,吸收不同波长的能量(如能级图 2 ,1),产生不同吸收带,但均回到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 动能级再跃迁回到基态,产生波长一定的荧光(如’2 )。
三、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Variables that affect fluorescence & phosphorescence
(5)内滤作用和自吸现象
内滤作用:溶液中含有能吸收激发光或荧光物质发
射的荧光,如色胺酸中的重铬酸钾; 自吸现象:化合物的荧光发射光谱的短波长端与其 吸收光谱的长波长端重叠,产生自吸收。
§2 分子荧光光谱仪
Molecular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
一、仪器结构
测量荧光的仪器主要组成部分:激发光源、激发单色器、样 品池、发射单色器、检测器。 特殊点:有两个单色器,光源与检测器通常成直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