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有哪些复习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历史有哪些复习⽅法
⾼三要⾼考的时间所剩下不多了,⽽⾼三的历史复习关系着⾼考历史考试的⽔平,所以作为⾼三学⽣需要有⼀定的⾼考复习⽅法,那关于⾼考历史复习⽅法有哪些呢?下⾯是⼩编给⼤家整理的⾼考历史有哪些复习⽅法_⾼三历史复习⽅法与技巧,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录▼▼
⾼考历史复习的⽅法
夯实基础知识、理解知识点
⾸先要准确记住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物和历史概念等基础知识。
多看书、常复习、采⽤⼀些容易记忆史实的⽅法,如:⽐较记忆⽅法、理解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如时间联想法、⼈物联想法、事件联想法)等记忆历史史实。
其次是要掌握好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内在联系,以重要知识点为基点。
如⽂艺复兴这个知识点并不是⼀个孤⽴的事件,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场的发展,资产阶级为维护⾃⼰的经济、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冲破宗教会神学的束缚发展资本主义,于是⼀场以⼈⽂主义为核⼼的⽂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兴起,它促进了资本主义⼿⼯⼯场的发展;⽽⽂艺复兴所表现出来的⼈⽂主义创世精神,⼜极⼤地⿎舞着当时的⼈们去探索通往亚洲的新航路,地理⼤发现就是在这种精神的⿎舞下完成的;与此同时宗教改⾰也受到了⼈⽂主义精神的影响,资产阶级借助反对天主教会神学形式进⾏反封建⽃争,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进⼀步解除了精神枷锁,推动了整个欧洲社会的进步。
⽂艺复兴是在资本主义⼿⼯⼯场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同时它⼜与地理⼤发现及宗教改⾰从不同⾓度⽤不同的⽅式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鸣锣开道。
当我们理解了⽂艺复兴与资本主义⼿⼯⼯场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后就很容易解决这段历史问题。
全⽅位多⾓度地掌握史实
将知识系统化和形成完整性对学⽣复习历史有重要的意义。
如中国近代的每⼀个变化⽆不与世界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复习中国近代史⼀定要把历史事件置于世界的⼤背景中学习,形成历史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每年⾼考出什么样的题,学⽣在考前很难预料,但学⽣可以做到"有备⽆患",就是将知识全⽅位、多⾓度地掌握。
如"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分界线,是新旧民主⾰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的背景从国际⾓度分析是⼀战和⼗⽉⾰命对中国的影响;从国内⾓度分析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北洋军阀统治对内镇压⾰命对外卖国,导致阶级⽭盾尖锐,巴黎外交失败引起了⼈民的反帝反封建⽃争;⽽"五四"运动的条件包括:内部条件―――经济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步发展、政治(阶级)条件:资产阶级和⽆产阶级队伍的壮⼤、思想条件:新⽂化运动起到了思想解放作⽤,民主科学的指导;外部条件―――⼗⽉⾰命给中国⼈民指明了解放的出路,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分中国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线。
⼀个知识点从不同的⾓度设问,但回答的⾓度是不同的,但史实都是⼀个,所以对每⼀个历史知识都要做到全⽅位地掌握。
学会以不变应万变
从近两年的⾼考试题来分析,具有以下⼏⽅⾯的特征:知识点的考查具有完整性、跨度⼤和逐层深⼊的特点(表现在选择题上);能⼒的考查体现了"综合"的特点,尤其是考查学⽣的认知能⼒、理解能⼒、概括能⼒和运⽤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世界的能⼒;从近两年的⾼考试题的答案来看,精练、概括性强、可操作性强,⽽且许多答案出⾃于书上的内容甚⾄章节⽬录及标题(表现在材料式的问答题上)。
在⾼考中通常考题所要考查的不外乎有这样⼏种情况:
1、考查基础知识的准确再认再现;
2、考查应⽤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
3、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4、考查在⽐较知识异同基础上的归纳、概括历史概念和历史事件属性的能⼒;
5、考查在庞杂的史料中提出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
6、归纳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
7、考查学⽣在以后的学习中的再造能⼒和潜在能⼒;8、考查各科综合能⼒的掌握情况。
⾼考历史的答题技巧
⼀、选择题:审清两个要素
⽆论是⼀般类型的单个选择题,还是专题式选择题,都要审清2个要素,即:条件限制和题⽬的主题内容。
1、审清条件限制:条件限制⼀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化等)限制、⼈物限制(如唐太宗)等。
就时间限制⽽⾔,通常有四种情况,⼀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20世纪四、五⼗年代,1861年等等;⼆是有上限,⽆下限,如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三是有下限,⽆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资产阶级⾰命时期、⾟亥⾰命时期等。
解答时间限制的题⽬时⾸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也就是我平时所说的时间定位)。
近年来⽂综试卷中出现的专题式选择题,除了总序中对时间有限定以外,每⼀道⼩题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这⼀类选择题,既要把握总序中的时间限制,⼜要弄清楚每个⼩题的时间要求。
2、审清答题主题。
答题主题就是指试题所提供的各种材料(材料的形式是多样的,⽐如图表、漫画、民谣、历史俗语、⼩说等),也就是命题⼈要求你所答的主题和主流价值取向。
审清了这⼀要求,选择的⽅向就确定了。
专题式选择题,每⼩题都有不同的答题主题,考查的主题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的、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选择的时候注意回答的⽅向,⽐如本题要求你回答某⼀措施的⽬的,你却选择了客观作⽤的相关选项。
⼆、⾮选择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论述题):做好⾮选择题,要从以下三个⽅⾯着⼿:
(⼀)把握六种题型
在⾼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六种题型出现: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较型、评述型和开放型。
下⾯对六种题型做以简单的阐释。
1、叙述型。
叙述型是从历史的⾓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物主要的活动。
设问往往要求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
题⽬中⼀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
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起进⾏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注重考查多层次、多⾓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
从解答⽅法上看,多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较等的综合体。
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能⼒要求⾼。
3、说明型。
说明型⾮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分析说明。
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和多层次、多⾓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
4、⽐较型。
⽐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物)放在⼀起进⾏对⽐分析。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较与综合⽐较、横向⽐较与纵向⽐较、求同⽐较与求异⽐较、定性⽐较与定量⽐较四⼤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多层次、多⾓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
5、评述型。
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
这种题型的⼀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物的活动,进⾏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
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起,⼜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
题⽬的提⽰语⼀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
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6、开放型。
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可以根据⾃⼰的知识结构、认知⽔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的选择。
试题中⼀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的认识(体会)是……”“你的认识”等。
(⼆)审题必须把握的“⼀、⼆、三”
“⼀”是指“⼀个前提”,即“读懂读透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后弄清楚图标与数据是怎样展⽰概念、说明问题的。
“⼆”是指“两个原则”,即“充分获取和利⽤有效信息”、“⽴⾜材料,联系课本”。
⾸先是“充分获取和利⽤有效信息”。
所谓“有效信息”是指与设问相关的内容,往往是材料的中⼼或主旨。
如果有效信息没有被发现,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问题的要求⽽影响得分。
其次是“⽴⾜材料,联系课本”。
材料所展⽰问题的⾓度不⼀定与课本完全相同,⽐如某⼀个历史事件,课本可能主要叙述其积极性的⼀⾯,⽽材料可能展⽰其局限性的⼀⾯,联系课本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评论和解析。
“三”是指构思答题的“三个步骤”。
即“⼀看”,看有⼏个设问;“⼆找”,找出设问中的求答主题(或项⽬)和限制条件;“三答”,根据设问组织答案。
组织答案时,必须采⽤“序号化”,如:①②③。
(三)根据设问做答的“五字诀”——述、论、析、⽐、评
“述”,即叙述。
答题时⼀般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表达,但要注意的是:(1)题⽬要求的知识点⼀定要涉及,不必展开,更不可遗漏。
(2)对于概括性较强、时间跨度较⼤的,要先划分历史阶段,再按阶段回答问题。
“论”,即论证。
论证⾸先应该判断观点和论题的正误,标准有两个:⼀是实践的标准,⼆是理论的标准。
论证要摆事实,讲道理,⾸先要⽤充分的事实证明观点和命题的正确或错误,然后要做出相应的说明、结论或总结。
答题强调列举史实要充分和全⾯,说服⼒强。
“析”,即分析。
⼀般先要回答“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回答“为什么”。
要求考⽣⽤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历史现象、时间、历史⼈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事物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作⽤、影响和历史地位,从⽽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即⽐较。
对于有⽐较项⽬的问题,可以按照要求进⾏⽐较;对于没有给出明确⽐较项⽬的问题,很多考⽣往往不知道⽐什么、怎样⽐,答题⽆从下⼿。
掌握下列⽅法和原则就可以⽐较完整的进⾏⽐较。
⽅法:以⼀个事件或者⼈物为中⼼,列出相关的项⽬;然后与另⼀个对⽐。
原则:(1)⽐较历史现象发⽣的原因、背景、历史条件和⽬的。
(2)⽐较历史现象的内容、特点、特征、性质、实质。
(3)⽐较事物成败的原因、历史作⽤、地位、影响、经验和教训等。
“评”,即评论、评价、评析等。
要想评论正确,要做到以下⼏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法看问题。
(2)评论问题的观点⽴场要正确。
(3)评论要以事实做论据。
附⼀:对历史事物分析的“公式化”模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化+……)
⑴经济背景=⽣产⼒+⽣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的、积极的因素
3、原因⼴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因素
⑵客观原因:⾃然、社会环境、外在各⽅⾯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度与背景分析⽅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线、借⼝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产⼒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产阶级壮⼤、⼗⽉⾰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次的因素。
5、⽭盾分析:⽣产⼒与⽣产关系⽭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盾、阶级⽭盾、阶级内部⽭盾、民族⽭盾、宗教⽭盾、不同利益集团⽭盾
⾼考历史复习计划
1、少量多次的不间断学习
必须保证每天持续不断地学习,不可⼀曝⼗寒,许多天不学习历史,将⼤量的学习内容集中在⼀两天突击完成。
⼼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们在学习了新知识以后,遗忘速度最快的是学习后的24 ⼩时之内,⼀半以上的学习内容会在这⼀时间段内遗忘。
每天坚持不断的学习实际上是克服遗忘的最好的,也是唯⼀的办法。
每天学习⼀门课程的时间不要太长,以保证注意⼒的集中和学习的效率。
2、加强熟读与记忆,夯实基础知识
第⼀阶段的复习应强化对历史教材的熟读,并牢记其中的重点内容。
理解是增强记忆的秘诀。
反复琢
磨,是加深记忆的好办法。
(1)通过主动地作⽤于教材形成记忆。
历史教材中的⽂字表述通常可以分为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
所谓主动地作⽤于教材,就是我们要在学习中去区分教材中的这些不同的成分,知识成分通常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也是⾼考阅卷中的“采分点”,应该准确地把握,⽽语法成分在表述上是有很⼤⾃由度的,只要能把知识成分正确地串联起来,⽆须拘泥于特定的说法。
因此,在学习中主动地思考教材表述中的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在这样的理解和甄别过程中,理解和记忆也就开始形成了。
我们通常说的通过理解来记忆,其含义当然⽐较复杂,包含多⽅⾯的问题,但是,我们现在讨论的这种⽅法⽆疑是⾮常重要和有实效的⼀个操作⼿段。
我们可以看这样⼀个简单的实例,教材中表述道: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波澜壮阔的⼀次伟⼤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命战争。
在这句话中,可以作为采分点的内容只能是“反封建”“反侵略”“农民”这三个词。
可以把这样的词叫做“核⼼词”,这种⽅法也可以称为甄别和记忆核⼼词的⽅法。
从上例中可以看到,经过甄别以后的记忆内容精炼紧凑,记忆量仅有原先的。
(2)通过复述的⽅法检验和强化记忆。
复述知识要点的⽅法是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提⾼再认、再现能⼒的⼀个有效的⼿段,复述时可以先确定⼀个复述的依据,以此为提纲,逐条回忆和落实。
尽量不去翻看教材,实在难以回忆起来的知识点,再通过教材来解决问题。
(3)其他⼏种⽅法。
联想记忆⽅法,既注意不同阶段历史内容的纵向联系,⼜注意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培养⼀种动态时空历史观念;浓缩记忆法,抓住复杂的历史内容的主要头绪,紧扣关键性字眼,把繁杂的材料加以概括和压缩;图⽰记忆⽅法,把历史凝聚成点,化点为⾯,⼀⽬了然地反映历史的演变轨迹;特点分类记忆法,抓住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特点,把所学知识,按内容性质、特征归纳分类,使本来分散的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3、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
例如:
(1)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要兵制,重⼤战事。
(2)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产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的开发,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货币的发展。
(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代各少数民族的演变,中央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重要制度。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与古代各个朝代与周边国家的位置关系,交通路线,友好交往的史实,相互间科技⽂化的影响。
(5)中国古代⽂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发展史),科举制度发展史,⽂学艺术发展史,政治经济背景对⽂化发展的影响。
将教材上的知识依据⼀些专题重新组织起来,最好不要做成流⽔账的样⼦,⾼考不会出那样低⽔平的问题,应该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找到发展的重⼤阶段和规律性的东西。
也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分为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分为资本主义产⽣、发展、国际关系、国际共产主义史等专题。
4、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来,这些阶段性呈现给我们⼀个重要的历史横断⾯,这些横断⾯既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相应的也就会成为考查我们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现象认识的重要切⼈点。
与考查历史发展的线索相⽐,考查⼀个历史横断⾯在命题上⾃由度更⼤,也就是说命题者在这种命题思路下有更多的思考和选择的余地,同时,多数这类题⽬的难度也要⾼于依据历史线索形成的题⽬。
这⼀阶段的复习主要是要求我们正确的划分历史阶段,然后根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不同特点来确定应该从哪⼏个领域分析其特征。
中国古代史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化五个⽅⾯。
中国近现代史的近代史部分(中华⼈民共和国成⽴以前)可以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中国⼈民的救国和⾰命⽃争三个⽅⾯来分析;建国以后部分主要从政治、经济等⽅⾯分析。
世界近现代史部分主要是三条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其中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涵盖了世界近现代史的⼤部分内容,在每⼀个阶段,可以根据情况涉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技⽂化⼏个⽅⾯。
⾼考历史的复习策略
⼀、夯实双基,优化历史思维
在古代史复习时,注重基础知识教学,⼒争做到点透、线通、⾯全,形成⽴体动态知识⽹络结构。
点透指历史事件知识点分析透彻和全⾯。
如时代背景,原因分析、主要⽬的、⽅法措施、性质意义、作⽤影响等。
从⾼考试题来看,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理解考查较突出。
实现点透能较好的解决这⼀问题。
线通指某知识点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连成⼀线。
以知识纵向归纳为主,注重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的分析并形成⼩专题。
⾯全指同⼀时期社会各⽅⾯的概括并形成历史阶段特征。
如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民族、⽂化等。
以某⼀历史阶段为例按章节顺序理清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并概括出阶段特征。
然后在掌握思路和⽅法的前提下⾃⼰去整理知识结构,制作图⽰图表、提炼要点重点、构建⽴体知识⽹络和概括阶段特征。
在近现代史复习中,以中国史结构为主,带动世界史复习,体现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组成部分;然后在世界史复习中,把中国史的阶段结构打乱插⼊世界史进⾏简要的回顾,体现世界史的发展包括中国史。
如复习三次⼯业⾰命时联系中国史内容分析其影响。
在注重因果分析、时空联系的同时,还要加强中外相关知识的分析⽐较能⼒培养。
如对中国康乾盛世与当时西⽅的⽐较,来正确定位中国的封建盛世;对17、18世纪中国与英法经济均出现繁荣景象的背景、后果进⾏分析⽐较,来理解此时西⽅资本主义的新兴和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的原因;对20世纪中期以来的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改⾰互有得失的分析⽐较,可以深刻地理解⽣产⼒对历史发展的真正作⽤等。
⼆、专题式复习、强化学科内知识体系的综合
专题复习不应再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应该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的⽅法和技能;本着解决问题的⽬的,将知识进⾏必要的拆分、加⼯和重组。
⼀是细化成⼩专题,⼆是加强对专题中知识的因果关系的分析,⽽不只是简单的把知识归纳在⼀起。
三是加强横向拓宽,突出空间的延伸。
在专题复习时,⾸先应从讨论问题的思维主线⼊⼿,从全新的、应⽤的⾓度进⾏思考,如从利于政治地理学科的结合及利于综合的思路和途径,形成不同于基础复习的思维⽅式,即分析的思维主线;专题思维主线可从以下三⽅⾯分析:
1、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
对现实与社会影响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
如关于全球化、区域化、⼀体化的思考,关于近代化探索的思考等。
2、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
⽤历史的视⾓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明确⾃⾝的责任。
如对⽇本帝国主义的反思,对中美关系及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等。
3、政治地理问题的历史交融。
三科知识的有机结合,如环境问题、⼈⼝问题、⽔利⼯程问题等。
其次,进⼊主题内容分析,按照上述分析的思维主线进⾏纵向的横向的归纳分析训练。
三、进⾏适当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思维⽅法和思维能⼒
训练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宽和延伸,也是对学习质量的检测,更是调控学习过程的⼿段。
要多进⾏学习⽅法和答题⽅法,主动探索,在读书和思考中联系实际,提出并解决问题。
⾸先,要重视对《考试说明》上所提供的题例和样卷、重视近两年⾼考⽂综试题的研究,从中体会⾼考怎么考(出题思路),从其参考答案中体会怎么答(解题思路、答案组织、⽂字表述等)。
研究⾼考试题(典型的、适量的)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法、提⾼解题能⼒的重要途径。
其次,选⽤⼀些⽂综练习题及综合练习题有针对性地训练,对题⽬中各种信息(⽂字、图⽚、表格、地图等)的判读和分析,训练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提取有效信息,有针对性的解题。
第三,注重培养审题、解题、答题思路和⽅法。
在审题过程中,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题思路和答题⽅法,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字表述的规范表达。
要⽤规范的历史语⾔回答问题,培养运⽤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坚持史论结合。
第四,在试卷分析时要结合教材抓住主⼲历史知识,理清线索,对基础知识进⾏重组,理清因果关系和背景及意义,提升理性认识,构建较完整的历史知识⽹络。
因此,试题分析时不仅要知其然(即答案的正确与否)、知其所以然(即该答案正确的原因是什么),还要知其所以不然(该题之所以错的原因),最后还要把每个选项对应到教材中相应的历史阶段,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选项内容重新组题,以达到做⼀道选择题要得到多道题所能反映出来的信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