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天津民族乐器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天津民族乐器制造业的发展状况作者:何洪禄

来源:《乐器》 2019年第7期

文/何洪禄

摘要:民族乐器制造业在民国时期是属于个体手工业者,在上个世纪初就已出现在天津,

它随着天津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本文叙述了天津民族乐器制造业在民国时期发展

的状况和自身行业演进的过程,阐述了该行业发展的社会、人文背景。

关键词:民族乐器制造业民国时期手工艺者

民国时期天津民族乐器制造业的发展与天津社会变革、文化演进、经济发展有密切之关联,它的肇端与发展反映出天津手工业者向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也反映了津门戏曲、曲艺、音乐等

艺术门类在不同时期演进的特点。从相关资料梳理来看,民国时期天津民族乐器制造业已具有

一定规模。

一、天津民族乐器制造业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天津是退海荒滩形成的地带,故而原住民并不多,漕运的发展和明朝建卫,使得大批安徽、江苏、湖北、上东、山西、河南、河北等民众汇聚于此,其中有兵卒、商人、手工艺者、农民

等不同阶层,天津遂成为“五方杂处”之地。“天津去神京二百余里,当南北往来之冲,南运

数万之漕悉道经于此,舟楫之所式临,商家之所萃集,五方之民之所杂处,名虽曰

卫,……。”①各方之民众不但兴盛了天津的经济、金融、商业、手工业等,也同样带来了各

地的文化艺术、民风民俗,“五方杂处”的天津人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审美观念,无论是南方

的越剧、黄梅戏、评弹、江南丝竹、广东音乐,还是北方的各种梆子腔、京剧、各种说唱等艺

术形式都在此有生存的空间,形成了各种艺术形式并存,相互借鉴发展的趋势。这也构成了天

津独具特色的“艺术码头”特征——艺术种类多、形式丰富、涉及地域广,因此也造就了天津

人在审美品位上有包容性、变革性、丰富性和严格性等审美特征。

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戏曲、曲艺、民间音乐、西方音乐在天津有良好的发展市场,京昆

沪伶、南调北曲、纷纷献艺于津门,如此繁荣的艺术市场也给乐器制造手工艺者群体的发展提

供了契机。据乐器制造的老技工回忆和史料记载,二十世纪初天津就有几家个体的乐器店铺,

到四十年代中期,天津的乐器店铺由开始的几家发展到三十多家,在北大关和鼓楼地区形成了

一定规模。如景祥益、天魁和、文义和、天德成、崔家鼓铺、弦子铺等乐器店铺汇聚于此。

乐器制造业这行在解放前就属于小手工业者,也属冷门手艺,关注者较少,其一,这行不

像人们熟知的剃头刮脸、锯锅锯碗等手艺是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在手艺人群体中是一个不

起眼的、小众群体,由于需求有限,收入也很低微,大部分手艺人仅仅能够维持生活、养家糊口。其二、天津虽是戏曲、曲艺兴盛之地,广大民众喜欢听戏、唱曲儿,他们对“角儿”的追

捧趋之若鹜,特别是他们演唱的派别、唱腔、韵味,对于伴奏的人员——“拉弦儿的”关注很少。虽然不论是戏曲、曲艺都有技艺精湛,深受人们喜爱的“拉弦儿的”,如京胡杨宝忠、李

佩卿,曲艺方面韩德荣、钟吉瑞、马涤尘等,但远比不上“角儿”的魅力,他们只是被认为是“傍角儿”的,就更别提“傍角儿”手中的乐器是谁制作的。尽管如此,天津的艺术氛围还是

促进了民族乐器制造业的发展。

二、民国时期天津民族乐器制造业——个体经营

二十世纪初,天津依托港口的优势逐渐成为金融、经济、工业、文化的重镇,随着租界地

的形成,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对民族工商业产生巨大的压制,使得国民失业众多,民众不得不以

做小买卖或当手工匠人为生,这些“个体商贩”经营种类繁多,都是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所乐,维持着社会基本平衡。其中手艺类分为几大类②,民间食品:如煎饼果子、面茶等,手

工行业:焊壶补锅、理发磨刀等,工艺美术品类:风筝、空竹、竹笛、唢呐等,从归类来看,

乐器制作归为人们审美娱乐,它不是生活必须,所以受众就更小,生活也无保障,多数是勉强

营生。

1949年之前,各种手工艺者和小摊贩基本以天津老城周围为聚集地,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种

类的市场,据史料记载,这样的市场有十四处③,从业人员达13891人。如宫南、宫北大街主

要经营耍货,估衣街经营估衣、东浮桥、金钟桥经营蔬菜,西广开经营旧物——鬼市,城隍庙

街经营棉布、面纱,北门经营日用生活品和估衣。

民国时期的个体乐器制造业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行业中的多家店铺基本集中在北门西、

北马路、河北大街、北大关、鼓楼城里等街道。其中,北门西更形成了天津乐器制作一条街。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天津是特别市时,这些乐器手工业者就有了规范的注册和管理,并成立了

公会组织,使得该行业的运营管理规范化。现已查到民国三十一年(即公元1942年)《天津特别市乐器主合业同业公会会员代表名册(民国三十一年九月22日填报)④,很详细地记录了个体乐器制作行的当时的现状。

从以上表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登记的经营店铺一共15家(也可能不全,还有其他登记页没有看到),从业人数共77人,最长者六十九岁李魁元,最年轻者贾锡德二十五岁,平均年龄

40岁。从事此行业都是男性。他们多数来自河北省,衡水5人、枣强1人、武邑1人、肃宁2人、宁津2人、深县1人、东鹿1人、静海1人(1948年静海才属于天津管辖,之前归河北省

管理)、天津1人,15人中14位来自河北、1位是本地天津,经理们和部分店员的教育程度都是小学,9个字号的地址在北门西,6个分布在平安大街、河北大街、天顺胡同、南市荣吉大街等地,从表上可以证明,那个时候北門西已经成为天津市乐器制造业最集中的地带。

另据《民族乐器调查资料——天津市》⑤资料的显示,“解放初在北门西有大小作坊16户,并记载其中著名的有景祥益、源顺德、天魁和、福聚恒、天德成、万顺成、长发德、增盛奎、

九盛斋等家,”这个材料除了增盛奎、久盛斋之外,基本包括在上表中,这个数字与以上42年民国时期等级的材料差不多,但这只是说在北门西一带,其实,在城里及城外其他地方还有一

些乐器店铺未被统计加入。

另据韩秀⑥先生回忆:“解放前还有一些乐器店铺未列入。如他家祖上经营的“韩记鼓铺”,后来字号分为义和成、义兴成,义和成由父亲经营,义兴成由叔父经营。还有一家制作

鼓的“崔记鼓铺”,其掌柜的为“大鼓崔”,此家掌柜的曾经在韩记鼓铺学艺。制作京胡的久

盛斋,其掌柜的是京胡制作名家-——李久如,曾在北京文盛斋学徒,出师后到天津自立店铺。还有九大乐器铺,刘梓玉、周井千经营的弦子铺等,几家响器的制作店铺也没有列入。”另外,享誉华北一带的制笙名家,被誉为“笙王”的制作作坊也没有列入其中。

宋家维⑦先生曾在天津民族乐器厂工作多年,据他讲,一些老先生回忆,解放前天津市的

乐器制作个体户应该是34家。目前,虽无准确资料实证,但根据现有资料和老艺人的回忆,解放前天津乐器制造业具相当规模,有34家乐器作坊并不是空穴来风。

从以上乐器店铺的传承和发展脉络来看,天津的民族乐器制造业到二十世纪末至少有100

年多年的历史。他们开始是散兵游勇式,各自分散经营,后来逐渐地形成一个小群体并有了集

中的生产地带,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兴盛起来并具有一定规模,产品生产也多样化,各种乐器均

有生产,从业人员达到100多人左右。《天津特别市乐器主合业同业公会会员代表名录》也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