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市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鹰潭市概述
●省辖市鹰潭是华东地区的交通枢纽城市,建置于1983年7月。

地处北纬27°35′至28°41′,东经116°41′至117°30′之间,面向珠江、长江、闽南三个“三角洲”,是内地连接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历来有“东连江浙,南控瓯闽,扼鄱水之咽喉,阻信江之门户”的说法(同治壬申年版《饶州府志》)。

总面积3555.4平方公里,占江西总面积的2.15%。

东北部分别与上饶所辖的弋阳、铅山、万年、余干接壤,西南面分别于抚州所辖的金溪、资溪毗邻,东南方向则与福建省的光泽县山水相连,距省会南昌143公里,现为甲类开放城市。

1985年2月14日担任中顾委主任的邓小平和副主任王震一起乘专列南下,途径鹰潭时在车站休息室听取了中共鹰潭市委书记孙永久、市长曾荣芳的汇报后说:“鹰潭有发展前途,是个好口子”。

他以一个总设计师的眼光一语道出了鹰潭的战略地位和发展前景。

●鹰潭市辖贵溪市、余江县、月湖区及龙虎山风景区,东西宽约38公里,南北长约81公里,320、206国道、梨温高速公路(311线)和浙赣线、皖赣线、鹰厦线3条铁路线把离市区18公里的贵溪市和离市区25公里的余江县以及市区16公里的龙虎山风景区连成一片,全市总人口为102.7万(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不包括外出人口和现役军人,下同)。

全市共有48个乡镇和18个农、林、水场和街道,389个村民委员会,4082个村民小组,103个居民委员会。

市委、市政府坐落在环境幽静的梅园新区。

贵溪市(1996年5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是个建县1200多年历史的县级市,土地面积有2480平方公里,占全市的69.76%,辖13个镇、11个乡,206个行政村、246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3.55万人。

占全市的52.27%。

余江古为安仁县,因与湖南安仁县同名,民国3年(1914)改名为余江县。

建县于宋端拱元年(公园988),辖14个乡镇、134个行政村、1299个村民小组,18个居民委员会。

土地面积937平方公里,人口31.3万人,占全市总面积和总人口的26.35%和30.56%,是个为世人瞩目的地方,在根治血吸虫、水利建设和40多年征兵无退兵三方面工作一直是全国先进。

月湖区是鹰潭党政机关所在地,因境内西南有一形似月的岩石洞叫月湖岩而得名,1983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置。

全区设3个镇、1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3个国营农场、67个居委会、33个村委会、183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138平方公里,总人口17.84万人,人口密度1988人/平方公里。

郊区以蔬菜种植为主。

龙虎山风景旅游区位于鹰潭市区西南郊16公里处,整个景区规划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局是鹰潭市政府为理顺旅游体制,于1993年5月组建成立的。

现辖上清镇、龙虎山镇及上清林场,面积约1.4平方公里,人口约2.6万人,2000年旅游收入达
1800万元,接待游客52.4万人次。

其中境外游客1.4万人次。

龙虎山的旅游收入已成为鹰潭市经济发展一个新亮点。

●鹰潭是个自然地名,其来历历史上说法有三:一是在市民中曾有个传说:信江边的龙头山(即现在的人民公园)有许多大樟树,而山麓下有一个深潭,许多老鹰经常在这一带盘旋,因“涟漪旋其中,雄鹰舞其上”而得名。

说法二是在明朝万历年间,一位名叫刘命清的诗人曾作诗一首,诗名就叫“鹰潭”,诗中有“鹰眼寒潭碧,龟纹石彀青”。

巧妙地将“鹰潭”地名藏于诗中,成为鹰潭地名的源头。

说法三是与鹰潭市区的传统大姓桂姓有关。

清光绪乙未年(1895)重修的《桂氏宗谱》记载,其始祖桂友凉16岁时,因宋、元兵乱,旧居贵溪井坑难以维持生计,时遇一异人,请其指点迷津,异人告之:“翔鹰冲汉表,养甲向潭栖”。

将“鹰潭”地名藏于谶语之中,于是桂友凉毅然从井坑到鹰潭张氏家中入赘,成为桂氏在鹰潭的之祖,鹰潭地名源于此。

但鹰潭的文明史是有目共睹、有史可查的。

距市区不远的童家镇角山窑址的发掘,把鹰潭的文明史推进至3500多年前,在这里,考古学家们发现遗弃的陶器废次品面积达40平方米,堆积厚度40-120厘米,规模之大,全国少见。

清理出来的陶质生产工具有纺轮、网坠、陶垫、陶拍;石器有錛、镞、带把罐、瓮、缸、钵、带把钵、盂、角瓜、带把杯、高足杯等22类。

特别是在一些陶器具上刻有总计240余种、1489个符号和原始文字,是目前全国发现最多的一处、那时生产出来的产品当地人一直成为“鹰潭罐”,而“鹰潭罐”在周边地区极具盛名,从而证明鹰潭地名沿袭应有数千年了。

●鹰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末清初,已是“商民三百余家,四境贸易喧闹之市”(清同治壬申版《广信府志》)。

曾有“舟楫通行,绕岸灯辉”之赞誉。

鹰潭自唐以来一直称作鹰潭坊,据此可知,鹰潭地名至迟在唐代已出现,清乾隆30年(1765)设鹰潭司,同治3年(1864)改为鹰潭镇。

民国38年(1949)5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七十四军四十师接管后,曾作为短时的贵溪专署所在地,8个月后撤销贵溪专署与上饶专署合并,鹰潭为贵溪县属镇,1956年改为上饶地区直辖县级镇,1958年复为贵溪辖县级镇,1960年8月又改为上饶地区县级镇,同时将贵溪县童家乡、志光乡及余江县双凤乡的部分村落划为鹰潭镇管辖。

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上饶地区所辖的县级鹰潭市,198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省辖市,并将上饶地区的贵溪县、余江县划为鹰潭市管辖,同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原鹰潭镇辖区改为县级行政区划得月湖区。

辖区属岭南准地槽边缘的信江凹陷带,地势南北高,中间低。

南边的崇山峻岭与武夷山脉相连,最高点为贵溪西窑乡的了、浪港山阳际峰,海拔1541米;北端系怀玉山脉绵延之丘陵。

中部为信江中游丘陵盆地,是良好地农业区,生产稻谷,素有“赣东粮仓”之称,最
低点为信江河谷,海拔16米。

地表以酸性红壤为主,地震烈度小于6度,地基土承受力每平方米为20至50吨。

辖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温和气候,雨量充沛,光线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

平均气温18℃,极端最低气温-6.6℃,极端最高气温40.7℃,相对湿度为76%,常年主导风向为东风、东北风。

年均降雨量为750毫米,最大日降雨量为214.4毫米。

无霜期长达262天。

●由于地广水阔,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宜种宜林宜牧宜渔,盛产稻谷、大豆、花生、芝麻、毛竹、木材、各种水果等,丰富的资源常让市民引以为豪。

全市有耕地总面积5.82万公顷,其中水田面积5.28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90.25%,旱地面积0.57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9.75%。

全市山林面积322.3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256.38万亩,宜林山地110万亩,木材蓄积量534万立方,毛竹3414万根,森林覆盖率达48.3%,森林主要分布在贵溪境内,以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竹林、灌木林为主,国家在上清投资营建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已郁郁葱葱,进入砍伐期。

2000年植树造林完成造林面积957公顷,比上年增长70.89%。

地下资源更是得天独厚,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金属、非金属、特种矿产、建材、宝石等5大类30多个品种。

金属矿主要有银、铅、锌、铁、金、锡等,江西铜业公司所属的德兴铜矿是亚洲大铜矿之一,其开采规模之大,品味之高均值得骄傲。

铜业公司下属的永平、武山、东乡铜矿等都以高品质的铜铅锌混合矿而著称于世。

1995年投入生产的贵溪银矿,以产量大、品位高而成为全国之最。

非金属矿主要有硫、硅石、瓷土、石墨、稀土、膨润土等。

特种矿以铀为主,矿产潜力较大。

石灰石、红石、花岗石、辉长石、辉绿石、珍珠岩、河砂等建材矿储量非常丰富;电气石、芙蓉石、玛瑙、蛋白石等宝石矿均具有较好的开采价值。

●鹰潭自1983年升格为省辖市以来,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

●生产条件逐步改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升格为省辖市以来,特别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在城乡各个领域进行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开辟有史以来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5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3年增长5.81倍,年均递增10.9%。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207元。

地方财政收入29851万元,比1950年增长752.8倍,年均递增14%。

1983-2000年,全市基本建设投资累计达37.32亿元。

尤其是贵溪冶炼厂、贵溪电厂及贵溪化肥厂等一大批中央、省属企业的相继建成投产,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起了良好地促进作用。

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逐步趋向协调。

首先是第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在第一、二、产业迅速发展的同事,第三产业也迅猛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更加注重商业流通、服务业、科研教育事业以及信息产业的发展,用于第三产业的投入不断增加。

2000年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20.1%,第二产业占41.4%,第三产业占38.5%。

其次,农轻重比例趋向协调。

1950年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已占到77.77%,农业只占22.23%。

工业内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1978年升格为县级镇以后,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占47.3%,重工业占52.7%;到2000年,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仅占11.73%,重工业占88.27%。

同时,智力开发与经济建设的比列进一步趋向合理。

1984-2000年市财政用于文化卫生科研事业的累计支出达7.93亿元,占累计财政支出总额的20.16%。

比1984年增长6.47倍,年均递增13.4%。

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2000年用于农林牧渔、水利气象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达2836万元。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3.2万公顷增加到2000年的57.6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8.4%。

2000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5.5万千瓦。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00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8亿元,比1950年增长13倍,年均递增5.46%。

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农林牧渔所在比重由建市初期的68.4%、3.2%、20.0%和8.4%调整为2000年的48.4%、4.3%、37.2%和10.1%。

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

2000年,粮食总产量48.16万吨,比1950年增长3倍;甘蔗2.81万吨,增长7倍;黄(红)麻686吨,增长44.9%;油料1.93吨,增长6.5倍;水产品总产量2.34万吨,增长25.6倍;水果总产量2.21万吨,增长15.8倍,生猪年末存栏增长7倍。

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传统的手工业生产为主步入现代化大生产。

至2000年底止,全市有国有企业59个,集体企业156个,其他经济类型企业49个,其中大型企业3个,中型企业5个。

经过50年的建设,一个以有色金属冶炼为主体,电力、化工、机械、食品、纺织、医药、建材、仪器仪表、工艺美术等行业竞相发展、特色鲜明、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形成、200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62.97亿元,比1978年增长20倍,年均递增14.94%。

●固定资产投资逐年扩大城镇建设飞速发展
1951-2000年,全是基本建设投资累计达42.05亿元,年平均8581.55万元。

其中1979-2000年累计41.18亿元。

年平均1.96亿元,2000年固定资产投资为11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额57350万元。

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增强了各行业经济实力,为提高生产水平和改善人民生活
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

2000年,全市建筑企业14个,年末拥有职工12643人。

全市建筑企业年末拥有固定资产22513万元,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3969万元,全员施工产值劳动生产率46118元/人。

1983年升格为省辖市以后,按照“全面规划、重点开发、开发一片、受益一片、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城镇发展建设原则,至2000年底,城市规划区已达3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已达到15平方公里。

市政设施日趋完善,至2000年底,城市道路总长70公里,道路面积107.2万平方米;排水管道49公里,排水泵站装机容量为565千瓦;城市桥梁11座,总长2545.6米;城市路灯1316盏,总功率327.61千瓦;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240.9公顷,市区公共绿地25.03公顷;市区公园2个,占地面积20公顷。

城市公共事业发展迅速,城市自来水全社会综合生产能力12.9万立方米/日,年供水总量2795万立方米,供水管道总长6公里,城市自来水普及率96%。

城市液化石油气储气站6个,储气能力450吨,用气人口6.5万人。

城市公交车辆62辆,年客运量2378万人次。

营运线路遍布全市各地。

城市公厕61座,垃圾中转站7个,转运能力315吨/日;环卫车辆36台,其中鹰潭市区20台。

农村小集镇建设也得到长足的发展,至2000年底,全市乡改镇已达16个,小集镇人口达16万人,集镇建筑面积达218.27万平方米,小集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4.5%,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据抽样调查,2000年底,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7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0.58平方米,住房质量也有所提高。

●商贸外经日趋繁荣财政金融日益丰厚
鹰潭市是物资交流比较发达的地区,多年来形成以国合商业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势、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制,商品辐射到周边各县市、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9年为988万元,1983年为1.67亿元,到2000年达19.1亿元,集市贸易空前活跃。

2000年,全市有各种类型的专业市场51个。

全市集市贸易成交额10.7亿元,相当于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6%。

对外开放初见成效。

自1993年以来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794.8万美元,其中2000年实际利用外资529万美元,引进市外资金5.44亿元;出口创汇661万美元。

据资料测算,1986-2000年商品零售价格水平上涨238.42%,年均递增10.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83.34%,年均递增11.8%。

200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51097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9851万元。

财政支出方面,用于经济建设的基金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支援农业的支出大量增加,文教、卫生、科研等经费所占的比重明显提高。

2000年,全市财政支出47679万元。

在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部门的建设和事业费8447万元,占财政支出的17.7%;用于农林水气部门的支农专项拨款2836万元,占全部财政支出的5.95%。

2000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7.5亿元。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9.1亿元,占存款总额的68%,人均储蓄存款3756元,居全省第一位。

2000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2.1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52.18亿元,占72.3%;中长期贷款16.54亿元,占22.9%。

居民收入明显增加,据抽样调查,200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80.15元,1985年只有336.07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42.09元,比1986年增加4635.65元。

●文化教育稳步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队伍稳定发展。

2000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019人,比上年末增长5.54%。

科技事业硕果累累。

1984-2000年,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307项,其中有78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2000年末,拥有普通高校1所,成人高校1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所,普通中学84所,职业中学5所,小学612所;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11290人;在校学生共23.59万人,其中:普通高校390人,职业中学2515人,小学99479人。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2000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站)57个,公共图书馆(室)56个,博物馆5个。

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2座,室内电视覆盖率达100%。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医疗卫生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2000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79个。

拥有病床2076张,卫生技术人员2581人,比1983年增长12.56%;全市平均每1000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15人。

●鹰潭具有交通便捷、旅游胜地、大工业集中、物资聚散中心、道教文化丰厚、人才辈出等特点。

●铁路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枢纽名扬四海
鹰潭周边与闽、浙、皖、苏、鄂、湘、粤诸省相邻,是珠江、闽南、上海等经济区与国内腹地联系的交通重镇,是西部的前沿,沿海的内地,浙赣、皖赣、鹰厦3条铁路干线在此交汇,市、县、乡公路交织相错。

鹰潭被誉为是“火车拉来的城市”。

民国24年(1935)浙赣铁路通车,给鹰潭交通发展带来契机,但当时的鹰潭站不过是个仅有5股道的三等小站,辖内铁路只有3.14公里,站台狭小,站区设在山岗荒冢,一到晚上磷火四起,鸟兽怪叫,十分吓人,附近村民都流传“白天无伴不过人”的说法。

车站设备简陋,调车靠人力、用油灯,行车凭路单,每天只有两班车停靠,上下车仅几十个旅客,货运量不足一个车皮。

1955年鹰厦铁路开工建设,成为内地连接福建的铁路唯一通道,全长697公里,直通厦门海港。

使鹰潭成为南昌铁路局的一等站,国家投资在这里建起有17股道德编组场,荒郊野地成了“不夜天”带来了鹰潭交通的迅速繁荣。

1983年,皖赣铁路拓通,至此鹰潭成为浙赣、鹰厦,皖赣三大铁路干线的交汇点。

鹰潭车站跻身于全国20个大型路网式综合车站的行列,功能不同的鹰东编组站、鹰南货运站及鹰西客运站三大车站组成我国铁路系统一个特大型的综合车站。

1972年,编组站由一级一场改扩二级二场32股道。

1979年铁道部决定将鹰潭站改扩建为路网型大枢纽,经过建设者们10多年日夜奋战,1986年南站货场三级三场改扩竣工,设有到达场、编组场,增至235股道,驼峰实现半自动化。

日解编能力已达5000多辆,是1972年的2倍。

1991年底,新客站建成投入运营。

1998年,驼峰实现自动化,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雷达测速、速度控制、微机溜放、板道微机连锁等系统装置,日解编能力达万辆以上。

鹰南货运站是现代化的综合性大型货场之一,连续10多年被铁道部评为红旗货场,铁道部曾专门在鹰潭召开现场会,提出“北学太原东,南学鹰潭南”的口号,零担中转量名列全国第四,铺设整车、零担、易碎品、危险品等15股专线轨道,能适应江南各类货场的调运需要。

新建于1996年的鹰西客运站占地面积5896平方米,上下两层候车室可同时容纳乘客2000多人候车,每天接发客运车108列,只要在鹰潭登上火车,可直达祖国大江南北。

境内有大小火车站23座,是全国少有的火车站密集区,境内铁路线累计延伸长179879公里(其中正线21788公里,战线140.06公里,专用线12631公里。

)市内各重点大型企业如贵溪冶炼厂、贵溪化肥厂、贵溪电厂、粮油储运公司、江西化肥厂、肉联厂等均有专线与铁路枢纽相连接,生产、生活资料及产品的调运极为方便。

在公路交通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鹰潭境内只有2条过境简易公路,总长度49公里,且晴通雨阻,曾有民谣:“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下车六七次,八九十人推”。

如今在祖国东南密集的公路网中,鹰潭犹如一个凝聚点和辐射点,显示出其枢纽地位。

国道干线320又称沪昆线,始于长江口的上海市,蜿蜒西南,在杭州、上饶,横穿鹰潭后西向南昌、长沙、柳州,直达云贵高原,由贵阳折向昆明,一直通往中缅边境的瑞丽国门。

另一国道线206又称连汕线,东起连云港,西指徐州,逶迤南下,往合肥,跨长江,由芜湖、绩溪一线入赣,过景德镇后纵横鹰潭,与沪昆线在市区成“X”形交叉后,过浙赣铁路,直通赣州,翻山越岭到汕头。

这2条国干道把鹰潭市的触角伸向华东、华南和西南,并与6条省道、47条县乡公路相配合辐射四周。

2000年底动工兴建的上海至瑞丽国道主干线梨园至温家圳段高速公路(又称311高速),是一条几乎与320国道平行的全封闭高速公路,在贵溪河潭镇入境后,经河潭、泗沥、滨江、金沙、志光、鸿塘、中童、平定、坞桥等8个乡镇后出境,
在中童与206国道交叉,使鹰潭的公路交通迈上快车道。

全市公路总里程1804公里,按土地面积算,每100平方公里约50公里,按人口计算,平均每万人有17公里。

鹰潭长途汽车站也是江西大型汽车站之一,与火车客运站隔四海路相望,占地面积15330平方米,站内标准库克容纳12辆长途车同时作业,站场可同时停放300多辆汽车。

沟通省内外的直达线路达90条之多,平均每天接发送旅客达7000多人,日接发班车175辆(次)。

由于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为汽车运输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全市有7家公路运输企业,22个行业车队,2327户运输个体户,共有各类营运客货车3103辆。

2000年客运量达752万人次;货运量为898万吨。

得益于铁路、公路之优势,水上交通在全市交通的发展格局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赣东北最大的河流信江在市区以32.5公里的里程呈“U”形流经鹰潭全境向西注入鄱阳湖,与长江水系、淮河水系和京杭运河水系贯通,是长江水运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道不仅是铁路、公路的重要交通辅助,也给全市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便利,特别是界牌枢纽工程的竣工,给整个信江流域的水上交通带来极大的发展前景。

●旅游胜地丰富多彩道教文化源远流长
自然景观方面,这里有闻名中外的道教圣地龙虎山,如诗似画的排衙峰,奇诡如梦的马祖岩,巍峨险峻、荒僻孤傲的云台山、天台山,宫观连诀、宛如仙境的应天山、圣井山、琵琶山、鬼谷洞、清澈澄碧、曲折回环的沪溪河,古樟参天、傍江储秀的龙头山……。

他们相互映衬、争奇斗胜,构成一幅绵延数十公里的立体画卷。

龙虎山属武夷山余脉,具有典型的丹霞地貌特征,发育于1亿多年前的晚白垩纪至8000年前的第三纪,山高2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7℃,四时有盛开之花,八节有长青之草。

“山岩皆绝景,水窟更无双。

”99峰、24岩、66处绝景以及上百个人文景观,各呈风姿,令人目不暇接。

游客自大王渡乘竹筏顺流而下,可直达洪湖水库,水上游览30公里。

仙水岩至马祖岩长达5公里的山崖洞穴中,有100多座2600多年前的古越族岩墓。

在已清理的18处中,发现春秋战国时代的陶器、青釉瓷器、竹木器等240余件。

这一悬棺崖墓群,堪称罕见的文物宝库,神奇的“山洞博物馆”。

仙水岩山奇水秀,可与武夷、桂林媲美,人称“形似漓江,胜似漓江”。

正如古典名著《水浒传》开篇所描绘:“遥山叠翠,远水澄清”,“千峰竞秀,万壑争流”。

其中“仙女现花”岩,以其鬼斧神工,被游客誉为“天下第一奇景”。

龙虎山旅游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景点集中,游览轻松;二是景点独特,绝无仅有;三是文化内涵丰厚,有很深的挖掘探究价值,令人遐思。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道教的根柢就在龙虎山。

在人文景观方面,素称“神仙所都”、“人间福地”的龙虎山,在道教72福地的排列顺序中被排位第29福地,距市区20公里,是我国正乙派道教发祥地。

这座山原名云锦山,东
汉中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现青龙白虎,故而易名,天师道自张道陵东汉创道以来,经魏、晋、南北朝的变革,唐、宋、元、明的兴盛,清朝、民国的盛衰交替。

天师承袭63代,历1900余年。

世袭相传,封爵不断,成为世界宗教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

至今保存较完好的嗣汉天师府,雕花镂刻的建筑,古色古香。

号称“南国第一家”,与山东曲阜的孔庙相媲美,历史上有“南张北孔”之说。

兴盛时的龙虎山,曾建有91座道宫、81座道观、54座道院、建有24殿、36坛,是历代中国道教的传播中心,在我国8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中独展风采。

龙虎山如此瑰丽奇特,古文化底蕴如此丰富,引得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到此探幽揽胜,常居修真。

据清乾隆年间修的《龙虎山志》载,从晋代的王表、支遁,到唐代的马祖、皮日休、常建、顾况、吴筠、吴武陵、温庭筠,宋代的晁补之、朱熹、曾巩、王安石、陆九渊、文天祥、杨万里、谢枋得、叶适、洪迈、白玉蟾;从元代的赵孟頫、虞集、揭傒斯、袁桷、范涥,到明代的宋濂、夏言、徐霞客、危素、罗洪先及清代的袁枚、张照等,80多名志士、名家,为龙虎山留下了千古传颂的诗文、字画和碑刻。

唐代诗人吴武陵《龙虎山》诗曰:“龙虎山中紫翠烟,青精颜色四时妍。

桃枝惯见花成实,瀛岛宜闻海变田。

五斗米仙真有道,一缕神药岂无缘?秋风吹绿茂陵草,的的黄金飞上天。

”诗人顾况泛舟仙水岩时即兴赋诗:“楼台采翠远分明,闻说仙家在此城。

欲上仙城无路上,水边花里有人声。

”号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当年游览仙岩留下“遥望乱山横翠、骈耸其北者,为排衙石,最高;欹突其南者,为仙岩,最秀;而近瞰岭下,一石尖插平畴,四面削起者为碣石,最峭。

仰望穹然,有孤柱撑天之状。

”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七绝·龙虎山》尤为精彩:“湾湾苔径引青松,苍石坛高进晚风。

方响乱敲云影里,琵琶高映水声中。

”古代文人留下的400多篇诗文,成为龙虎山珍贵的文化遗产。

融我国道教发源地、春秋战国崖墓群和龙虎山自然山水风光三大特色为一体的龙虎山风景名胜区,被国家列入地质公园,重点景区正不断开发建设,整个景区的规划已经完成,开辟了游览面积约10平方公里。

仅1985、1986年初创时期的2年,就接待国内外游客近100万人次。

●驻市单位相对集中市民常常引以为豪
鹰潭由于交通便利,山水优美,吸引了不少中央和省属单位到鹰潭安营扎寨,安下永久的“港湾”。

这里有海内外远播盛名的江西铜业公司;有江西化肥基地贵溪化肥厂;有江西电力工业的佼佼者贵溪电厂;有鹰潭人引以为骄傲的贵溪银矿;有为中国有色建设设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中国有色建设四公司、中国冶金建设第15有限公司;有为江西地质矿产做出过不朽业绩的江西地质矿产开发局九一二大队、二二三队、地勘一队、赣东北大队106队;也有核工业华东地质局261大队、265大队;有为中国水稻发展做出过突出奉献的江西省邓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