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复习资料三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复习资料三篇
篇一:XX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复习资料(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绪论
一、高等教育: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二、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为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学科——它涉及研究并阐述高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及发展趋势等诸方面的理论问题。
三、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概述。
中国的高等教育:
(1)传说在虞夏之时已有了高等教育的萌芽,五代以后书院具有高等教育性质。
(2)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始于清末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时期,1898年设京师大学堂,是近代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3)新中国成立后,接管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把高校分为综合大学、独立学院和专科学校两种。
外国的高等教育:
(1)古代(奴隶社会时期出现高等教育,世俗与教会的高等教育学习七艺,至文艺复兴)
(2)中世纪(现代大学是从欧洲中世纪大学开始。
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雏型阶段的标志。
他已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
(3)近代和现代(洪堡建立柏林大学。
)
四、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1)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
(2)高等教育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
五、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
(1)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
(2)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
(3)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功能与结构
一、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其概念。
高等教育的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
高等教育结构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体制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
微观结构包括:高等学校课程结构、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二、高等教育的功能
(1)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丰富和深化个人知识、提高个人能力、培养完整人格、加强个人素质以及改变个人地位。
(2)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三、高等学校的职能
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开展社会服务
四、高等教育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高等教育结构决定高等教育功能
(2)高等教育功能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结构2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
一、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和作用
三个类型: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三个作用:导向作用、规范作用、评价作用
二、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社会需要、个体内在需要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四、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理论
(1)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的必要性
(2)加强通识教育的紧迫性
五、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基本关系
(1)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关系
(2)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的关系
(3)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关系
(4)高标准与可行性、稳定性与可变性的关系
第四章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
一、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和任务
作用:
(1)历史文化的传承者
(2)高级人才的培养者
(3)科技文化创新的实现者
(4)文明建设的推动者
任务:
(1)教书育人,完成教学任务
(2)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
(3)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素养
(1)坚定的政治方向
(2)高尚的道德情操
(3)合理的知识结构
(4)优秀的教学能力
(5)出色的科研能力
三、高等学校学生的身心特点
生理特点: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其他系统
心理特点:自我意识的发展、认识活动的发展、情感特征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发展
四、高等学校师生关系的建立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应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入手。
学校方面:
(1)树立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3
(2)为师生交流创造平台
(3)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
(4)完善扶贫帮困制度
教师方面:
(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2)提高自我修养,提升人格魅力
(3)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
(4)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
学生方面:
(1)尊重教师
(2)以学为本
(3)培养和谐人际关系
第五章高等学校管理
一、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指在高等学校教育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它既含宏观的政府、社会与高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也含微观里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二、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类型
外部体制:
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型
内部体制:
(1)高等学校内部决策层的构成
校长、决策机构(董事会、理事会或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或学术评议会)(2)高等学校的决策模式
科层制模式、学术团体模式、双重组织模式
三、管理目标与目标管理的区别
管理目标是指个体或组织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
目标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制定、执行、控制目标来进行领导和管理。
目标管理是一种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
管理目标是通过管理手段达到的一种管理目的或结果。
通过科学地、合理地、适宜地运用目标管理理论的相关原则和理念对各组织进行管理,进而实现组织管理目标。
四、高等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
(1)教学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材建设、教学手段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制定的建立健全。
(2)科研管理:科研规划、科研机构和队伍管理、科研资源管理、科研成果管理
(3)人力资源管理教职工聘用、调配交流、奖惩任免、培训考核、工资福利、职级晋级、离休退休、退职,以及高等学校学生的思想管理、日常管理等
(4)财力和物力管理:财务管理、基本建设管理、学校土地房屋、校园环境、实验仪器、图书资料和物资设备等方面的管理
第六章高等学校制度
一、高等学校学制:即高等学校教育制度,它规定着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二、世界各国高等学校学制概况
(1)初级学院或短期大学(2年、课程比中学稍深稍广、毕业后能适应本地区就业或转入本科高年级学习,美国称社区学院,日本称短期大学)
(2)大学和专门学院(大学一般4-5年,也有3、6年,独立专门学院相当于大学本科教育)
(3)研究生院(高等教育系统的最后层次)
三、我国高等学校学制概况
(1)全日制高等学校
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职业高等学校
(2)成人高等学校
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函授学院和普通高等学校附设的函授部、教育学院和中学教师进修学院、夜大学
四、高等学校学位制度:国家或授权高等学校根据毕业生的学历及实际学术水平,授予他们一定的学位称号,以表明其知识能力的等级制度
第七章高等学校教学
一、高等学校的学科与专业设置
学科是按学问性质划分的门类或研究领域,是高等学校专业性质分类的基本标准之一。
专业是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
学科是一个知识范畴,专业是一个教学范畴。
高等学校内部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主要是由学校的性质和培养目标及自身的学科发展水平来决定。
学科设置的影响因素:
(1)学科自身的发展(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学科的发展潜力)
(2)高校学科发展与布局的整体性
(3)社会因素
专业设置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之间的关系
(2)专业设置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3)专业设置与国家和民族特色之间的关系
二、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
课程是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是为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而创设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特点:专业性、前沿性、探究性
课程设置发展趋势:综合化、多样化、职业化、国际化、人文化
三、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教学计划也称课程计划或培养计划,它是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所形成的体系结构,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社会对某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内容的教学材料,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
四、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
(2)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5)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相结合
(6)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五、高等学校教学测量与评价
教学测量是根据某种规则或标准将教学现象予以数量化的活动。
教学测量——考试——试卷编制、施测、评分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定量或定性等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活动进行分析、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教学评价的方法:
教师教学活动评价(综合量表评价法、分析法、调查法)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平时检查、学期或学年总结性考察考试、毕业论文的审查答辩)
第八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一、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
(1)提高教师素质水平的基本途径
(2)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手段
(3)对建立新专业、发展新学科起着重要作用
(4)高校参与社会建设服务的主要渠道
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1)准备阶段(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
(2)实施阶段(搜集、获取事实资料,分析处理事实结果)
(3)总结阶段(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成果推广)
三、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产业化
途径:
(1)高校科研成果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和服务
(2)高校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界广泛联系,开展产学研合作
(3)通过技术入股、参股的方式创办高科技产业
(4)高校与企业共同兴办科学园区
第九章高等教育全球化
一、高等教育全球化: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相关理念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跨国性的相互影响,以及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全球性自由流动。
二、高等教育全球化趋势6
(1)面向全球化的高等教育改革进程加深
(2)培养全球性人才的观念成为各国共识
(3)高等教育全球化与地方化共同发展
(4)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合作日益密切
(5)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手段全球化内容增加
(6)高等教育全球化过程中失衡现象有所缓解
三、高等教育全球化人才培养
(1)留学生培养
(2)合作办学
(3)远程教育
第十章高等教育热点问题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1)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2)尊重主体的教育理念
(3)完美人性的教育假设
(4)遵循自然的教育法则
二、人文教育在高等学校的实践
(1)教学方法的改进
(2)师生关系的改善
(3)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并重
(4)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
(5)国际理解教育与民族传统教育的融合
(6)教师人文主义素养的提高
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1)发展规模
(2)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渡阶段特点(教育观念提升、课程设置改进、办学形式多样)
(3)应注意的问题(平衡好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的关系、平衡好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平衡好各层次院校之间的关系)
四、高等学校的人事管理与教师流动
人事管理原则(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柔性开放、科学激励)流动主要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
篇二: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
2、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含哪些环节?(简答或论述题)P2
答: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所包含六环节:(1)明确教学目的(2)任务分析(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4)课的设计(5)教学(6)评价
3、心理学在其中有什么作用?P2
4、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P12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
第二章
1、什么是心理发展(基本概念)P17
心理发展:是指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大学生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P23
(1)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2)体态变化的影响(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3、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简答题)P28
(1)情绪、情感体验的波动性
(2)情绪、情感体验的延续性和心境化(3)情绪体验的丰富性与深刻性(4)情绪、情感的内隐性
第三章
1、学习的心理学涵义是什么?(基本概念)P40
学习的心理学涵义: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表现出来。
2、学生学习的特点P39
(1)学生学习知识技能主要是掌握前人所积累起来的各种科学知识,即间接的知识经验,它和科学家的主要探索尚未发现的客观真理的识别活动是不同的。
(2)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他们的世界观、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
(3)学生的学习活动室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3、各派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P43--60
(1)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2)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3)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4)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4、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对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有何指导作用?(论述题)
第四章
1、学习动机的概念与分类、(基本概念);P66
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的种类:P69
(1)正确的动机与错误的动机(2)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3)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4)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
2、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P71
(1)强化动机理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再环境中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建立
和形成的,而动机则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激发力量,强化必不可少)(2)成就动机理论(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3)归因动机(个人对其成败原因的归纳分析,广泛地影响着后来行为的动机)(4)自我效能理论(个人在目标追求中面临一项特殊工作时,对该项特殊工作动机之强弱,将决定于个人对其自我效能的评估)
3、培养与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论述题)P78
(1)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2)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4)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五章
1、学习迁移的概念(基本概念);P85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即包括了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2、学习迁移的理论与最新研究进展P88
(1)形式训练说(2)相同要素说(3)概括原理说(4)关系转换说(5)学习定势说(6)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7)迁移理论的新发展
3、促进高校学生学习迁移的方法和策略(简答题)P99
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程序、讲授学习方法
4、如何提高教学组织能力?(简答或论述题)
第六章
1、意识、自我和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的结构(基本概念)P103
意识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借助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的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
自我,从内容看是指一个具体的人的存在,从在自我意识中发挥的机能看,可以分解为主格我和宾格我。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本身的意识。
也就是主格我对宾格我的存在、活动及活动过程的有意识的反映,是对于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反映。
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2、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进程P106
1)自我中心时期2)客观化时期(3)主观化时期
3、成熟的自我意识包含的内容P105
(1)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2)能认识并体验到内心的心理活动(3)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4、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简答题)
5、分析题:已有研究材料初步揭示,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大约发生在大学二年级末、三年级初。
在你的教育工作中是否也发现了这种现象,谈谈你对大学生转折期的看法。
(论述题)
第七章
1、群体的概念及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基本概念)P119
群体是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影响:
(1)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社会助长、社会阻抑、社会惰化)(2)从众和服从2、从众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P121
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从积极方面讲,从众对于个人适应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消极方面讲,传统中的某些具有消极意义的东西或社会上不良风气,也会产生社会压力,也会使人们从众。
从众受情境和个性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其中:
情境因素(问题的性质、群体的权威、群体意见的一致程度)
个性因素(一个人的能力、自信心、自尊水平等个性心理特征与从众行为有密切关系;群体规模、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性别差异等)
3、社会助长(基本概念)
4、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简答题)P130
特点(交往愿望的迫切性、交往内容的丰富性、交往系统的开放性、交往观念的自主性)
意义(提供必要的信息,保证人的身心发展;有助于建立联系,丰富心理内容;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
(2)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不要直接批评责怪抱怨他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学会批评)
第八章
1、心理健康的概念;P136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简答题)P143
从广泛和根本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具体目标是:(1)使学生不断地正确认识自我,并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3)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内容:
(1)智力发展的教育(2)非智力因素的教育(3)环境适应教育(4)协调人际关系的教育(5)健康人格的教育
3、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简答题)P139
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
4、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简答题)P146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3)设立心理健康专业机构(4)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分析论述题)详答
第九章
一、高校教师的社会角色P170
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者、年轻一代个性的塑造者、学生集体的管理者、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学生的“心理调节者”
二、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P174
(1)教师的认知特征(智能、学科知识、学术)
(2)教师的人格特征(理解别人、与别人相处、了解自己)(3)教师的威信三、高校教师威信形成的基本条件P182
教师威信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
包括:社会对教师的态度;教育行政机关、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态度;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态度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态度。
但教师本身的条件对教师威信的形成是决定性的因素。
第一,崇高的思想和道德风范,优秀的心理品质和业务能力,以及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是高校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
第二,教师的仪表、工作作风和习惯对形成威信也有一定的影响。
第三,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有重大影响。
1、从高校教师的职责和任务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现实意义(简答或论述题)
2、分析下列实例,试论述师爱及表现形式
上课铃声刚刚停止,讲授XX学的贾老师提着书包匆匆走进教室。
在宣布上课以后,他说:“我今天因为感冒,有些发烧,所以音量可能受影响,请同学们注意听讲。
”他象往常一样先是讲评作业:“说实话,你们是我遇到的学习风气最差的班级,有的人写作业是三言两语应付老师,有的人是相互抄袭、欺骗自己。
某某来了没有?某某某呢?站起来!你们已经两次没交作业了,知道吗?课下找我一下。
本来我就不愿教书,遇到象你们这样的学生,我就更不想教了。
”
贾老师正式讲课了,他的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多彩,但是他的板书少,语速快,常常有许多学生听不清楚或听不明白,每当这时,贾老师看到一些学生迷惑不解的样子总是问大家:“听明白了吗?懂了吗?”下面都没有回音,于是他又继续讲课。
临下课时,他的BP机响了,他赶紧关掉,继续说:“下面的问题不是考试的重点,但我还是要讲一讲……”
下课铃声响了,贾老师对围着他提问的学生说:“对不起,我有急事。
”然后匆匆地离开了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