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曲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全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曲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全套
【文学常识】
本诗选自《____乐府诗集____》(北宋郭茂倩编),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为“____乐府双璧____”。

【知识积累】
1. 重点解词
(1)唯:只。

(2)市鞍马:买鞍马。

(3)旦:早晨。

(4)朔:北方。

(5)百千强.:有余。

(6)傍地走.:跑。

【突破训练】
1. (2019,唐山路北区三模)
(1)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营的生活。

C.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C项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使用互文手法,虚写将军和壮士共同拼死作战,有人战死,有人战后归来的情景。

(2)“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不做官,即刻还乡的愿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先从原诗句找到信息,即“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再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

2. 赏析“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妙处。

运用动作描写(或: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写木兰回乡后的一连串动作,写出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装束的喜爱,表达了木兰归来后的喜悦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也可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然后进行具体赏析。

3. 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运用比喻的修辞,以双兔奔跑难辨雄雌,比喻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却未被发现,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用双兔一起奔跑,难以辨认雄雌,来比喻木兰身为女子在男子们的队伍中征战多年却未被发现,表现了她的谨慎和机敏。

(二)登幽州台歌
【文学常识】
《登幽州台歌》的作者是__陈子昂__,__唐__代文学家。

【知识积累】
1. 重点解词
(1)怆然:悲伤的样子。

(2)涕:眼泪。

【突破训练】
1. (2019,曲靖)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 这首短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B.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

C. 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诗人面前仿佛出现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图景。

D. 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具有韵律美。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写作手法。

B项中,“古人”指的是古代那些能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2)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

请赏析诗中的“独”字。

示例:独:独自,诗中有孤独之意。

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从炼字角度考查诗句赏析。

要注意该字在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上的重要作用。

2. (2019,石家庄43中终模)
【甲】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甲诗中,诗人为什么“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又由这种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这需要在复习时,熟练掌握诗歌情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甲诗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意思是前代明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出现,却无缘相见。

B. 乙诗前两联,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两个“空”字,怅惘之情昭然可见。

C. 乙诗的颈联,写登楼所见明丽之景,和煦的阳光下,汉阳平野中树木葱翠;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

D. 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乙诗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了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D项“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的说法错
误。

《登幽州
台歌》并没有描写诗人所见景物,而是直接抒发了登上幽州台的感受。

(三)望岳
【文学常识】
这是一首古体诗。

作者__杜甫__,字__子美__,自称____少陵野老____,__唐__代伟大的____现实主义____诗人,与李白合称“____李杜____”,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

杜甫被后人称为“___诗圣___”,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____诗史____”。

【知识积累】
1. 重点解词
(1)钟:聚集。

(2)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3)荡胸:心胸震荡。

(4)眦(zì):眼眶。

(5)会当:终当,终要。

【突破训练】
1. 描述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呈现的画面。

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在胸中荡漾;定睛凝望,鸟儿飞归,眼眶也似乎要裂开。

2. 品味颔联中“钟”字或“割”字的妙处。

“钟”字是聚集之意,运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和秀丽的景色聚集于泰山,表现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

“割”字是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描绘了泰山将天色分割、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3.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 一、二句以设问引出下文。

句中的“岱宗”指泰山,下句用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表现泰山绵延不尽之势。

B. 三、四句的上句用虚笔写泰山的神奇秀丽,下句实写山之两面明暗分明,直接表现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

C. 七、八句写盼望登顶之情。

“会当”意为“终要”,写诗人由望岳产生登岳的想法,似写登山,实为明志。

D. 全诗紧扣“望”字来写,赞美泰山神奇秀美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写作手法。

B项中,下句通过写山南山北的明暗不同,间接表现泰山的高大雄伟。

4. 有诗评,读《望岳》可见“杜子心胸气魄”。

请你结合对《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解,解读杜甫的“心胸气魄”。

杜甫的“心胸气魄”在他青年时期是胸怀天下、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在他经历“安史之乱”后,则表现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两者一脉相通,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升华。

【解析】本题考查诗人形象和情感,综合度比较高。

要分别抓住两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胸怀的句子——“会当凌绝顶”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
士俱欢颜”进行分析。

(四)登飞来峰
【文学常识】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作者__王安石__,__北宋__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知识积累】
1. 重点解词
(1)寻: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2)缘:因为。

【突破训练】
1. (2019,襄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

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哲理。

“浮云”喻指假象,“最高层”喻指认识的高度。

根据喻义就容易明确诗句哲理。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 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 “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 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 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本诗借景说理,体现了诗人的高瞻
远瞩,不怕
困难,勇往直前的理想和抱负,并无归隐山野的消极情绪。

(五)游山西村
【文学常识】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作者___陆游___,字___务观___,号___放翁___,___南宋___爱国诗人。

【知识积累】
1. 重点解词
(1)足鸡豚:指菜肴丰足。

足,足够,丰盛。

豚,小猪,诗中指猪肉。

(2)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突破训练】
1. (2019,石家庄新华区质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这是南宋诗人陆游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围绕“游”字展开,抒发悠闲惬意之情。

B. 首联以劝说的口吻写农家的待客情意,间接抒发做客感受。

C. 颈联描摹当地风俗画卷,用祭社公(土地神)的活动,来表达丰收后的喜悦之情。

D. 尾联“无时”意思为随时,表达诗人对农村自然风光、淳朴民风的热爱与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项中,“春社”活动是为了祈求丰收,而不是庆祝丰收。

(2)请赏析颔联中的“暗”“明”两字好在哪里。

①“暗”突出了绿柳的繁茂荫浓,“明”突出了鲜花的娇艳明丽;②写出了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色;③写景中蕴含哲理,比喻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望。

2. 本诗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山西村的?
颔联从自然环境和地理形势写山西村,颈联从祭祀活动和风土人情写山西村。

(六)己亥杂诗(其五)
【文学常识】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作者是__龚自珍__,__清__代思想家、文学家。

【知识积累】
1. 重点解词
落红:落花。

【突破训练】
1. 试分析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

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先确定赏析角度为环境描写,再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2. 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示例:这两句诗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解析】本题是变相考查句子赏析。

句子的妙处,也就是该句广为传诵的原因。

3.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 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 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 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饮酒(其五)》所表达的厌恶官场、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己亥杂诗(其五)》表达了诗人自己虽然辞官,
但仍会关
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情怀,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而不是遁世思想。

(七)泊秦淮
【文学常识】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作者___杜牧___,字__牧之__,__唐__代文学家,他与__李商隐__并称“小李杜”。

【知识积累】
1. 重点解词
(1)泊:停泊。

(2)商女:歌女。

【突破训练】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

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
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做铺垫。

B. 诗中描绘秦淮迷蒙冷清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 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语言清新洗练,化用典故,是唐诗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D. 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的说法是错误的。

作者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表现的是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统治者的愤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2. 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两句诗的画面。

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水面和沙滩,夜晚船停泊在秦淮河上的酒家附近。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画面。

要在直接翻译的基础上加入生动的描写。

这两句诗运用了互文的写法,在描述画面时一定要注意全面、准确。

3.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简要分析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借用典故。

__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先确定赏析角度为用典,再具体分析即可。

(八)相见欢
【文学常识】
这是一首词。

作者是南唐后主__李煜__,他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被称为“千古词帝”。

【突破训练】
1. 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具体的考查角度为炼字,但是要注意该句中“钩”字作为喻体和环境描写中的重要意象的作用。

2. 下列对《相见欢》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这首词对“离愁”做了真切、深刻的描写,感情深切自然,语言朴实,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B. “无言独上西楼”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影。

可想见其人处境之孤寂,心境之萧条,为整首词渲染了凄凉暗淡的感情。

C.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点明季节是秋天,“寂寞”者是“梧桐深院”,被“锁”者是“清秋”,使人愁而更愁。

D. “剪不断,理还乱”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

“别是一般滋味”用来形容只有自己内心知晓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感受。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树本无寂寞之感,是因为作者的心境寂寞;清秋也无法锁住,被锁的是作者自身。

所以这句应是借环境来写作者自己的。

3.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被誉为写“愁”的千古名句,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离愁比作乱丝,让抽象的情感形象化,抒发了作者强烈的去国离乡之苦。

(或:这是暗喻,喻体为丝线,本体是“离愁”,这就使抽象的离愁形象化了。

)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注意题干已经明确赏析的角度为修辞手法。

找出修辞手法为比喻后,再具体分析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