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州出土古代水晶探析——以惠州市博物馆馆藏西周水晶玦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惠州博罗横岭山先秦墓葬群进行了科学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其中有一组古代水晶玦,质地细腻,光泽感强,尤为珍贵。

该文物出土时整体保存状况较好,经广东省文物专家鉴定为西周中晚期的水晶玦,这组水晶玦的发现对研究惠州地区先秦历史文化及社会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文物出土情况、水晶玦含义,以及其见证惠州先秦时期文明状况等进行探析及简要分述。

1 文物出土情况
1999年,为配合广州至惠州的高速公路建设,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惠州市文物部门对该高速公路沿线进行了文物调查,在惠州市博罗县罗阳镇浪头村横岭山上发现了先秦时期的陶片,认定这是一处重要的遗址。

后经批准,2000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高速公路建设范围内的横岭山部分地段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发掘面积约8500平方米,清理出302座商周时期的墓葬,墓葬主要分为四期:一期为商周时期,二期为西周早期,三期为西周中晚期,四期为春秋时期。

墓圹绝大多数呈狭长形,个别为长方形,四壁略向内倾斜,呈口大底小状,有的墓坑有二层台、底坑和壁龛(图1)。

①该墓地出土文物达1000多件,有青铜器、玉器、水晶、陶瓷等,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省为配合国家基建工程而进行的第一个大型考古发掘项目,2000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博罗横岭山—商周时期墓地2000年发掘报告》资料显示,横岭山发掘的多座商周时期墓葬中,有水晶玦出土的墓葬5座,共出
土水晶玦12件,分为两种类型。

在编号为M056的墓葬中出土一组水晶玦,为同一类型7件,其中6件藏惠州市博物馆,外径从小到大分别是1.57厘米、1.6厘米、1.7厘米、1.76厘米、1.86厘米、2.00厘米,厚0.21~0.66厘米,质量0.8~1.8克,可见其大小排列有序。

这组水晶玦中的其中2件,一面为平底,一面中间扁平,外缘呈斜坡状;其他4件两面均为中间扁平,环壁两面坡,中间略起棱,缺处断面呈不规则的多边形,打磨极为精致,呈玻璃光泽透明状。

这组水晶玦出土时质地纯净,光泽诱人,形态优美,虽有一件断为两截,另一件外环也略有残缺,但整体保存状况较好。

另一类型的高壁玦在编号为M094的墓葬中出土,出
土时仅有1件,保存非常完好。

横岭山墓地出土的古代水晶玦所处地层情况及意义如何?对此,杨建军博士在其《岭南地区商周时期墓地研究》专著中对惠州横岭山墓地随葬品玉(水晶)玦做过专门的探讨,认为上述出土水晶玦的墓均属于三期的A类墓,分别处于第一、二级,是同类墓地中随葬品最丰富和
广东惠州出土古代水晶探析
——以惠州市博物馆馆藏西周水晶玦为例
摘 要:2000年,广东惠州博罗横岭山墓地出土水晶玦一组,其质地细腻,光泽感强,这组稀缺的古代水晶十分珍贵。

横岭山墓地位于惠州市博罗县罗阳镇东北约2千米处的浪头村,分布在一座树林密布的小山头上,是广东地区一处重要的先秦遗址。

横岭山墓地的出土文物为佐证惠州与周边地区的文明交往提供了实物资料,同时也见证了惠州地区先秦时期的文明,具有极高的文物研究价值、历史收藏价值和展示价值。

关键词:横岭山;水晶玦;先秦文明
【作者简介】钟雪平(1977—),男,文博副研究馆员,从事文物博物馆工作20余年,研究方向:文物建筑及博物馆陈列展览。

①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博罗横岭山:商周时期墓地2000年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图1 横岭山墓地航拍图
钟雪平
(惠州市博物馆,广东…惠州…516003)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021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11(上)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
次丰富的墓葬,此时玦的等级意义明显。

①另据笔者查阅有关资料,通过对岭南地区100余处商周时期遗址中发掘的2000多座商周墓地、遗址的出土文物进行分析,发现广东佛山河宕墓地出土商周时期的残水晶一件,另珠海宝镜湾遗址及棠下环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水晶数件,其他仅见于博罗横岭山墓地,可见横岭山出土的完整水晶玦异常珍贵(图2)。

2 水晶玦概念及含义
水晶即石英石,我们常把透明的石英石称为水晶。

古人对水晶的认识有多种说法,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中说:“莹澈晶光,如水之精英,会意也。

”这个解释较为客观,容易为人理解和接受。

考古发掘资料显示,我国不同区域发现有不同时期的水晶,目前人类使用水晶的最早记录当属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出土的水晶。

何为玦?玦起源于红山文化早期,是距今约8000年的历史产物,《说文》曰:“玦,佩玉也。

”《汉书·五行志》曰:“玦,佩之金玦,佩玉也(注:半环曰玦)。

”《礼记·内则》载:“右佩玦(次李调元补注:玦,半环也,即今之扳)。

”由此可知,玦是指古代佩身玉器的一种,是带豁口的水晶环,环形,有缺口。

有关玦的史料记载有很多,如《荀子·大略》:“聘人以珪,问士以壁,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

”鸿门宴上范增对项羽“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他下决断。

关于玦还有个典故,据说古代两个国家鏖战,双方先互派使者谈判,谈判失败使者会带回一枚豁口的水晶环。

若谈判成功,会带回完整的水晶环,表示战争将会和平解决。

另外水晶自古就有镇宅、避邪、供佛灵修、百福千祥的功能,也可使人心灵平静、和谐纯洁,具有美好的寓意。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情况分析,先秦之前水晶玦可作为配饰或其他用途,而在古代,水晶的稀缺度远远超过玉器,因此水晶也可以用来表示财富,是贵族的标志。

惠州市博物馆馆藏的这组水晶玦,从横岭山墓地出土文物的类型分析,应该为饰品,其在制作工艺方面,先是做出一个完整的环,再用绳或其他工具锯出一个小缺口,佩玦的形状如环之形,却留有一个缺口,正如《玉篇》所说:“玦,玉佩,如环缺不连。

”《白虎通》也说:“玦,环之不周也。

”汉代以后史家注解典籍也是一样的理解,杜预注《左传·闵公二年》曰:“玦如环而不连。

”韦昭解《国语·晋语》说:“玦如环而缺。

”其意都指不是一个完整的环。

另有研究者认为,横岭山商周墓地的水晶玦是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形成的,成因类型和珠江三角洲附近花岗伟晶岩型水晶基本一致,这不仅表明西周时期手工制作技术不断进步,还表明惠州与珠三角地区已有密切的联系。

②水晶玦的发现,也表明惠州地区在西周时期已有一部分人拥有更多财富、社会地位及身份等级,社会有了分化现象,对研究当时的社会形态意义重大。

3 见证惠州先秦文明
据《吕氏春秋》记载,先秦时期惠州地区存在一个
叫“缚娄”的小国,著名学者谭其骧教授主编的《中国历
图2 西周水晶玦
图3 历史地图(标注有缚娄古国 )
①杨建军:《岭南地区商周时期墓葬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年。

②丘志力、吴沫:《横岭山商周墓地出土玉器的地质考古学研究》,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博罗横岭山:商周时期墓地2000年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022Vol.192
史地图集》春秋时期地图就明显标注惠州地区有“缚娄古国”(图3)。

有研究学者从横岭山墓地出土文物对该墓地进行分类,得出有另外四种类型墓葬,即砺石墓、纺轮墓、兵器墓及第四类墓,从中反映出至少有四类人群存在,分别从事着不同的生产活动。

另从墓葬不同种类随葬品以及同时出现的水晶、玉器、青铜等情况来看,明显地反映出商周时期惠州地区社会状况有了新的变化,除了出现贫富、等级之外,社会内部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有了类似阶级社会的“士”“庶”之分。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提到“部落古国”论,有学者认为新石器晚期,广东某些地区人类社会发展进入高于部落联盟机构而又区别于夏代后“国家”的古国时代。

通过对横岭山商周墓地出土玉器(含水晶等)与同时期其他地区出土玉器进行对比分析,有学者研究表明,商周时期博罗是处在中原文化向岭南乃至越南北部地区传播路线上的中间环节,同时博罗也是商周时期中原文化南下传播路线上的中转地之一。

①这些表明在先秦之前,古代惠州地区曾出现的“缚娄古国”,或许就是岭南多个部落小国组成“蛮夷之邦”中的一个小国。

另有专家学者认为超大型遗址和墓地是古国存在的物质见证。

②不久的将来,或许通过更多的考古发掘,惠州横岭山这个超大型的墓地也就能证实这一点。

另外,杨东晨教授在其《论先秦时期广东地区的民族和文化》一文中阐述夏商周三代的民族和文化时,认为惠州地区是黄帝酉人的一支迁于南朝宋置的西平县(今惠州市西,即沿东江向博罗一带),而东汉思想家王符编著的《潜夫论》亦云:姜姓有薄氏,薄人的一支后与罗人结合而称薄罗人,约于商周时迁于今广东的罗定市及博罗县等地;这些民族或部族的迁入以及和土著的融合,无疑推动了广东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同时通过对广东境内发现的众多商周时期的文物进行分析,杨东晨教授还认为广东地区商周时代比较进步地区的古越部落及个别古国已进入奴隶制社会。

③杨建军博士在其《岭南商周时期埋葬习俗的若干问题》一文中也认为列体纺轮与列体玉玦的发现,证
明了等级制度在横岭山墓地已经出现,当时社会的制度化建设进入到新的时期。

曾任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考古文博院院长的李伯谦先生认为博罗横岭山墓葬青铜器等文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先进中原文化对岭南地区的强大冲击力,这些青铜器虽模仿中原,但又有为当地铸造的事实,表明春秋战国后至汉代,整个岭南地区已融入了中华文化的大体系。

横岭山墓地在向公众展示精美出土文物的同时,其墓葬的规模更为重要,目前仅发掘该遗址1/4的面积便有300多座墓葬,不由得让我们联想到附近已发现多处先秦遗址和出土众多文物,如博罗的银岗窑址、梅花墩遗址、何屋岗遗存、西埔墓地、苏岗遗存、曾屋岭遗址等,以及出土的筒瓦、板瓦等建筑材料,部分地区窖藏青铜编钟等,如此特别的遗址文物,体现出一个庞大社会群体的消费需求,惠州的先秦经济、社会及文明状况于此可窥一斑。

4 结语
惠州博罗横岭山墓葬一至三期(即商周时期),正是中原“钟鸣鼎食”的时代,基本处于周礼鼎盛时期,用鼎制度在各级贵族墓中严格执行,横岭山墓葬列器的使用应是受周礼等级制度的影响所致。

④另据研究,在西周后期至春秋初期、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周人的用鼎制度遭到了两次破坏⑤,周礼经历“礼崩乐坏”时期,横岭山墓葬至第四期(即春秋时期)用列器表示等级的做法已明显发生了变化,其出现的变化是社会等级制度变化的反映,与中原地区周礼被破坏不无关系。

⑥惠州市博物馆馆藏的这组水晶玦,排列有序,做工精湛,保存完好,不仅见证了西周时期惠州先民生活习俗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情况,也为佐证西周时期惠州与周边地区文明交往提供了实物资料。

因此,横岭山墓地出土稀缺的古代水晶显得十分珍贵,具有极高的文物研究价值、历史收藏价值和展示价值。


①吴沫、丘志力:《广东博罗横岭山先秦墓地出土玉器探析》,《东南文化》2005年第3期,第20-27页。

②卜工:《广东青铜时代初论》,邱立诚:《华南考古1》,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③杨东晨:《论先秦时期广东地区的民族和文化》,《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第78-84页。

④杨建军:《岭南商周时期埋葬习俗的若干问题》,《江汉考古》2010年第2期,第71-81页。

⑤俞伟超、高明:《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上》,《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1期,第84-99页;俞伟超、高明:《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中》,《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2期,第84-98页;俞伟超、高明:《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1期,第83-97页。

⑥杨建军:《广东博罗横岭山墓地分析》,《东南文化》2012年第2期,第57-67页。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023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11(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