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祭祀观念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时期祭祀观念研究结
语与参考文献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春秋时期祭祀发展变化的特点探析
【前言】《左传》中的祭祀文化研究前言
【第一章】《左传》中天神祭祀的内容
【第二章】《左传》中地祇祭祀的相关活动
【3.1】常规祭祀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3.2】临事祭告在古代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4.1 4.2】春秋时期祭祀制度的变化
【4.3】祭祀所反映的民神关系
【结语/参考文献】春秋时期祭祀观念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语
《左传》中所载祭祀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天神、地只和人鬼三大系统。
这一时期的祭祀活动在当时的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过渡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表现祭祀活动非常重要,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事务中都有祭祀活动的参与;另一方面又可以看出,不论是国君还是卿大夫,他们往往只是把祭祀作为达到政治或经济目的的一种手段,有的卿大夫很明显地表现出并不相信神灵的存在。
也就是说,祭祀本身的神灵崇拜的作用实际上正在远离国家的政治生活的中心。
春秋时期祭祀特点的变化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变化相互作用的。
周王室颁布的祀典,制定的祀命,本是统治规范各诸侯国,使它们根据等级高低各安其位,形成稳定的周朝统治秩序的一项系统政策。
所谓三代命祀,祭不越
望,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其实都是力图使各诸侯安于现状,按部就班听从周天子的安排。
在这里,神灵崇拜已经听命于人间政治的安排了。
正因为如此,随着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的战争的出现和加剧,祀典中的规则都逐渐被新的规则所代替。
大国的祭祀权随着土地的扩张也不断扩张,以至于在有些方面被认为应该承担起原来周天子所承担的祭祀责任。
卫献公提出的政由宁氏,祭则寡人的提议,表面上体现了祭祀权与行政权的分离。
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从《左传》一书的记载来看,春秋时期的行政权与祭祀权一直是合而为一的。
尽管祭祀本身的神灵意义越来越弱,越来越成为行政权的附属与装饰,处于一种象征地位,但是二者仍然很难分离。
执政大臣在专擅行政权的同时,祭祀权也往往为其所专。
不要说卫献公此时的提议很明显是他处于流亡在外的不利形势下,对宁氏做出的政治妥协,是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就是他的前任卫成公在位之时,在提出要祭祀相的时候,也被宁氏以违反成王、周公之命祀为由,给驳了回去。
民神关系也是《左传》所载祭祀活动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春秋时期的卿大夫们提出了民为神主的观念。
民为神主尽管在实质上确实体现了重民轻神的思想,但从表面上而言,绝不是说民是神的主人,神是民的附属。
春秋时期的贵族谁也不敢说出这样离经叛道的话。
卿大夫们提出民为神主,其表面意义当如刘家和先生所解释的,是说民是祭祀神灵的东道主,统治者只有勤政爱民,神灵才会喜悦及赐福,也就是打着重神的旗号劝谏国君重民,以达到预期的政治效果。
参考文献
A.普通图书:
[1]童书业。
春秋左传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2]沈玉成。
左传译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司马迁。
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朱天顺。
中国古代宗教初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5]孙诒让。
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王先谦。
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
[7]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8]王先谦。
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9]孙希旦。
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0]詹鄞鑫。
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11]李衡眉。
中国古代婚姻史论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12]顾栋高。
春秋大事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13]张鹤泉。
周代祭祀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14]白寿彝主编。
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5]刘晔原、郑惠坚。
中国古代的祭祀[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
[16]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7]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8]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
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9]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20]杨宽。
西周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1]李学勤主编。
十三经注疏。
春秋公羊传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2]李学勤主编。
十三经注疏。
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3]李学勤主编。
十三经注疏。
尔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4]李学勤主编。
十三经注疏。
仪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5]邹昌林。
中国礼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6]杨志刚。
中国礼仪制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7]杨朝明。
鲁文化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1.
[28]陈奇猷。
吕氏春秋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9]陈来。
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30]张光直。
美术、神话与祭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31]杨宽。
战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2]牟钟鉴、张践。
中国宗教通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3]彭林。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4]刘源。
商周祭祖礼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5]吕思勉。
先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6]傅亚庶。
中国上古祭祀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7]常金仓。
周代礼俗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38]王柏中。
神灵世界秩序的构建与仪式的象征--两汉国家祭祀制度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9]顾颉刚。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5.
[40]吕大吉。
宗教学通论新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1]童书业。
春秋史(校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2]沈文倬。
宗周礼乐文明考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3]王启发。
礼学思想体系探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44]李学勤主编。
春秋史与春秋文明[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45]吕静。
春秋时期盟誓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6]黄怀信。
逸周书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7]魏建震。
先秦社祀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8]竹添光鸿。
左氏会笺[M].成都:巴蜀书社,2008.
[49]王贵民。
春秋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0]钟文烝。
春秋榖梁经传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1]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2]杨英。
祈望和谐--周秦两汉王朝祭礼的演进及其规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3]晏昌贵。
巫鬼与淫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54]曹建墩。
先秦礼制探赜[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55]陈戍国。
中国礼制史(先秦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
[56]许子滨。
《春秋》《左传》礼制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7]晁福林。
春秋战国的社会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8]许倬云。
求古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59]余英时。
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M].北京:中华书局,2014.
B.学位论文:
[1]韩春平。
周代祭祀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1.
[2]何宏波。
先秦玉礼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1.
[3]杨锋。
《左传》中所见的礼初探[D].成都:四川大学,2003.
[4]王霄云。
战国时期的淫祀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4.
[5]陈琛。
先秦祭坛及相关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
[6]潘小丽。
禘祭考略[D].武汉:武汉大学,2004.
[7]王柏中。
两汉国家祭祀制度研究[D].长春:吉林大
学,2004.
[8]陈筱芳。
春秋宗教习俗[D].成都:四川大学,2004.
[9]石天煜。
试论春秋时期的婚姻形态[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4.
[10]王青。
礼乐文化嬗变中的鲁国祭祀[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5.
[11]马国华。
孔子的礼治思想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5.
[12]王春阳。
《左传》吉礼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13]杜正乾。
中国古代土地信仰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5.
[14]苑朋栋。
再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5.
[15]傅海滨。
春秋战国时期的鬼神观念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
[16]郭艳娜。
周代婚礼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17]吴丽清。
《诗经》祭祀诗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6.
[18]芦军。
祭祀与中国早期国家历史互动进程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19]陈如东。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20]王汇。
试论先秦两汉时期的泰山封禅活动[D].郑州:郑州大学,2006.
[21]申红霞。
从宗教到伦理-政治:先秦祭祀思想的转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2]郭洪波。
《左传》巫术宗教文化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7.
[23]王学峰。
春秋时期的神灵观--以《左传》、《国语》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24]李雯。
《诗经》婚制婚俗探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25]张海霞。
先秦时期山岳崇拜初探[D].湘潭:湘潭大学,2007.
[26]秦佳慧。
春秋丧葬庙享典礼考论--以《春秋左传》为中心[D].杭州:浙江大学,2007.
[27]李建新。
周代盟誓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8.
[28]陕鹏。
从先秦诸子看先民的精神世界[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29]任晓锋。
春秋时期的僭礼现象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30]代瑞娟。
《左传》礼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31]常然。
西周晚期宗教天道观变迁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9.
[32]史志龙。
先秦社祭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0.
[33]赵中华。
三礼鬼神观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34]董云香。
先秦节庆文化研究--兼论节庆与性别[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35]任慧峰。
先秦军礼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0.
[36]元琳琳。
论《左传》的天人观念[D].济南:山东大学,2011.
[37]王俊杰。
春秋时期楚国邦交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38]王晶。
《左传》鬼神观念及其成因考论[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39]王瑞雪。
楚简所见楚国卜筮祭祷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40]彭栋军。
简论儒教的淫祀问题[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41]蒋胜波。
《诗经》农祭诗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42]向文斌。
春秋时期疾病研究--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
[D].重庆:西南大学,2011.
[43]任新。
春秋礼学研究--以《左传》为中心[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44]宋红玉。
中国古代雩祭礼制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45]李婵。
上古三代秦汉玉文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46]陈肖男。
先秦时期的原始宗教与王权[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47]卫崇文。
先秦时期应对灾异方式中的非理性因素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48]舒文文。
《左传》非礼现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49]朱琨。
《周礼》中的圜丘祀天礼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
[50]王娟娟。
中国古代的黄河河神崇拜[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51]周圣堃。
战国楚简所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52]王慧慧。
春秋时期祭礼及其文化意义研究--以《左
传》中祭礼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53]何德威。
《左传》鬼神观念新论[D].南京:南京大学,2013.
[54]廖云。
秦汉简帛中所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55]刘涛。
《周礼》中所见天神祭祀考论[D].长春:吉林大学,2014.
C.专着中析出的文献:
[1]秦佳慧。
春秋宗庙时祭考略[G]//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
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北京:中华书局,2006:84-86.
[2]沈文倬。
宗周岁时祭考时[G]// 沈文倬。
宗周礼乐文明考论。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71.
[3]马智全。
饮至礼辑考[G]//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简牍学研究(第五辑)。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4:212-214.
D.期刊中析出的文献:
[1]傅斯年。
周东封与殷遗民[J].史语所集刊,1932(3)。
[2]劳干。
汉代社祀的源流[J].史语所集刊,1944(11)。
[3]金景芳。
论宗法制度[J].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6(2)。
[4]陈盘。
春秋列国风俗考论[J].史语所集刊,1976(4)。
[5]饶宗颐。
神道思想与理性主义[J].史语所集刊,1978(3)。
[6]俞伟超、高明。
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上)[J].北京大
学学报,1978(1)。
[7]杜正胜。
周秦城市的发展与特质[J].史语所集刊,1980(4)。
[8]陈士强。
殷周时期的神权及其特点[J].复旦大学学报,1980(5)。
[9]金景芳。
中国古代思想的渊源[J].社会科学战线,1981(4)。
[10]阎步克。
春秋战国时信观念的演变及其社会原因[J].历史研究,1981(6)。
[11]文澍。
常雩、大雩之礼[J].紫禁城,1982(3)。
[12]黄留珠。
试论秦始皇对祭祀制度的统一[J].人文杂志,1985(2)。
[13]郭守信。
周代祭祀初论[J].中国史研究,1986(2)。
[14]唐嘉弘。
简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尞祭及其源流--先秦原始宗教新探之一[J].齐鲁学刊,1986(4)。
[15]万九河。
中国古代的宗教[J].东北师大学报,1987(1)。
[16]王慎行。
殷周社祭考[J].中国史研究,1988(3)。
[17]何光岳。
河神的崇拜及河伯族的来源和迁徙[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1)。
[18]王震中。
东山嘴原始祭坛与中国古代的社崇拜[J].世界宗教研究,职称论文,1988(4)。
[19]王浩。
商代人祭对象问题探论[J].文博,1988(6)。
[20]郭旭东。
商代征战时的祭祖与迁庙制度[J].殷都学
刊,1988(2)。
[21]葛志毅。
周原甲骨与古代祭礼考辨[J].史学集刊,1989(4)。
[22]郭旭东、史道祥。
祀典与其祭祖的超族形式析证[J].殷都学刊,1989(2)。
[23]张鹤泉。
周代祭社问题试探[J].汕头大学学报,1989(4)。
[24]李晓东、黄晓芬。
秦人鬼神观与殷周鬼神观比较[J].人文杂志,1989(5)。
[25]蔡葵。
古代祖先崇拜、人祭和猎首习俗述论[J].思想战线,1989(1)。
[26]刘玉堂。
楚人的祭祀[J].文史杂志,1990(2)。
[27]张鹤泉。
周代郊天之祭初探[J].史学集刊,1990(1)。
[28]张彦修。
论西周春秋的婚姻礼仪及其社会功能[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2)。
[29]杨天宇。
关于周代郊天的地点、时间与用牲--与张鹤泉同志商榷[J].史学月刊,1991(5)。
[30]李向平。
周代的祖宗崇拜与王权的历史特征[J].社会科学战线,1991(3)。
[31]李衡眉。
兄弟相继为君的昭穆异同问题[J].史学集刊,1992(4)。
[32]张荣明。
论殷周上帝观[J].齐鲁学刊,1992(4)。
[33]丁凌华。
宗祧继承浅说[J].史学集刊,1992(4)。
[34]何星亮。
土地神及其崇拜[J].社会科学战线,1992
(4)。
[35]董莲池。
殷周禘祭探真[J].人文杂志,1994(5)。
[36]张怀通。
周代山川祭祀的民本精神与政治功能[J].殷都学刊,1994(4)。
[37]董英哲。
从神本主义到民本主义[J].西北大学学报,1994(1)。
[38]徐难于。
试论春秋时期的信观念[J].中国史研究,1995(4)。
[39]张二国。
先秦时期的会盟问题[J].史学集刊,1995(1)。
[40]晁福林。
试论春秋时期的社神与社祭[J].齐鲁学刊,1995(2)。
[41]晁福林。
试论春秋时期的祖先崇拜[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2)。
[42]杨朝明。
鲁国礼乐传统研究[J].历史研究,1995(3)。
[43]晁福林。
春秋时期的鬼神观念及其社会影响[J].历史研究,1995(5)。
[44]刘家和。
《左传》中的人本思想与民本思想[J].历史研究,1995(6)。
[45]雷汉卿。
释社[J].古汉语研究,1995(3)。
[46]李修松、薛贞芳。
浅论宗庙[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5(1)。
[47]徐文武。
论楚人的山川崇拜[J].荆州师专学报,1996(3)。
[48]吴汝祚。
余杭反山良渚文化玉琮上的神像形纹新释[J].中原文物,1996(4)。
[49]陈骞。
试论《左传》鬼神观[J].玉溪师专学报,1996(1)。
[50]李衡眉。
昭穆制度与宗法制度关系论略[J].历史研究,1996(2)。
[51]沈长云。
论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J].历史研究,1997(6)。
[52]许兆昌。
先秦社会的巫、巫术与祭祀[J].史学集刊,1997(3)。
[53]陈学凯。
西周春秋重民轻神思潮与孔子的神鬼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3)。
[54]刘玉堂、贾继东。
楚人祭祀礼俗简论[J].民族研究,1997(3)。
[55]张怀通。
先秦时期的山川崇拜[J].河北师院学报,1997(2)。
[56]薛亚军。
《左传》灾异预言略论(上)[J].镇江师专学报,1997(1)。
[57]王晖。
周原甲骨属性与商周之际祭礼的变化[J].历史研究,1998(3)。
[58]王晖、吴海。
论周代神权崇拜的演变与天人合一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4)。
[59]王晖。
论周代天神性质与山岳崇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1)。
[60]印群。
论周代列鼎制度的嬗变--质疑春秋礼制崩坏说[J].辽宁大学学报,1999(4)。
[61]李申。
中国古代的人神[J].宗教学研究,1999(4)。
[62]邵鸿。
春秋军事术数考述--以《左传》为中心[J].南昌大学学报,1999(1)。
[63]王泽民。
春秋民本思想述论[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9(2)。
[64]徐杰令。
春秋战争礼考论[J].东北师大学报,2000(2)。
[65]李衡眉、于霞。
鲁国昭穆制度蠡测[J].河南大学学报,2000(4)。
[66]陆忠发、杨云。
中国古代焚人求雨祭祀的文字学再探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4)。
[67]张二国。
商周时期社神崇拜的宗教学考察[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3)。
[68]李衡眉。
《春秋左传注》中关于昭穆的两条互相抵牾的注释[J].孔子研究,2001(2)。
[69]何其敏。
论宗教与政治的互动关系[J].世界宗教研究,2001(4)。
[70]李家欣。
祭祀传统与民族凝聚力[J].贵州文史丛刊,
2001(3)。
[71]刘源。
商代后期祭祖仪式类型[J].历史研究,2002(6)。
[72]张二国。
两周时期诸神的权能[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3)。
[73]巫鸿、孙庆伟。
九鼎传说与中国古代的纪念碑性[J].美术研究,2002(1)。
[74]余和祥。
论祖宗祭祀礼的伦理思想根源[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5)。
[75]杨朝明。
上博竹书《鲁邦大旱》管见[J].东岳论丛,2002(5)。
[76]魏子任。
中国古代的水神崇拜[J].华夏文化,2002(2)。
[77]张卫中。
春秋时期的祭祀与政治传播[J].浙江大学学报,2003(5)。
[78]杨华。
先秦血祭礼仪研究--中国古代用血制度研究之一[J].世界宗教研究,2003(3)。
[79]张琪亚。
先秦祭祀风俗流变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4)。
[80]黄彰健。
释《春秋》左氏经传所记鲁国禘礼并释《公羊传》五年而再殷祭
[J].史语所集刊,2004(4)。
[81]杨天宇。
西周郊天礼考辨二题[J].文史哲,2004(3)。
[82]吴士法。
先秦天子大祀牺牲考[J].浙江大学学报,2004(3)。
[83]李学勤。
上博楚简《鲁邦大旱》解义[J].孔子研究,2004(1)。
[84]霍然。
论殷商巫风与祭祀乐舞的文化底蕴[J].殷都学刊,2004(4)。
[85]徐义华。
从先臣之祭看古代的国家祭祀与鬼神观念[A].夏商周文明研究六--2004 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86]周唯一。
祭祀文化与先秦郊庙乐歌[J].郑州大学学报,2004(1)。
[87]廖名春。
试论楚简《鲁邦大旱》篇的内容与思想[J].孔子研究,2004(1)。
[88]罗新慧。
从上博简《鲁邦大旱》之敚看古代的神灵观念[J].学术月刊,2004(10)。
[89]张宝明。
从甲骨文钟鼎文看商汤祈雨的真实[J].浙江社会科学,2004(4)。
[90]陈晓云、陈立柱。
说国必依山川[J].史学月刊,2005(8)。
[91]杨天宇。
周人祭天以祖配天考[J].史学月刊,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