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翻译的意识形态维度研究回顾与展望_孙志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翻译S h a n g h a i J o u r n a l o f T r a n s l a t o r s 2009N o .2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S J B 740007],江苏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重大资助项目[J D R 2006A 11]。

[收稿日期]2008-11-26
[作者简介]孙志祥(1965-),男,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江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国内翻译的意识形态维度研究回顾与展望
孙志祥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00;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镇江212013)
[摘要]对国内近十年来的翻译的意识形态维度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对意识形态概念本身的厘定较少,基于翻译个案对勒弗维尔的意识形态与翻译理论的验证性翻译外部研究居多。

本文认为翻译中的意识形态研究必须坚持辩证的意识形态观点,开展文学文本以及其他文本的翻译意识形态研究,践行文本意识形态翻译的内部研究与翻译的意识形态外部研究相结合的思想。

[关键词]翻译;意识形态;批评话语分析;深度解释学[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358(2009)02-0018-05
1 引言
意识形态研究经历过几番波折与兴衰。

20世纪50年代西方曾经掀起过意识形态终结论,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意识形态研究又再次成为西方学者关注的焦点。

无怪乎有学者曾经感叹道,意识形态是“20世纪西方思想史上内容最庞杂、意义最含混、性质最诡异、使用最频繁的范畴之一”(季广茂,2005:1)。

西方翻译研究对权力的关注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宏大的政治背景之中,而自1975年起众多学者开始探索权力和翻译问题,1985年操控派的出现使得翻译和权力关系的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在以后演变成为翻译的“文化转向”。

(根茨勒和铁木科,2002:x i i -x i i i )勒弗维尔(1992)关于翻译与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关系的论述在学界产生了更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吸引了翻译理论研究者对于翻译意识形态维度的广泛关注,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权力关系等问题一时间成为翻译界的研究重点和热点。

国内意识形态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对意识形态进行介绍和评述性研究。

在翻译界,勒弗维尔的论点在意识形态与翻译研究的文献之中被广为引用。

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意识形态概念本身对于很多人来说,特别是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似乎是一个司空见惯、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术语。

因此,本文认为在进一步研究翻译以及翻译研究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的时候,我们很有必要对以往翻译及翻译研究中的意识形态的概念、研究维度及方法进行全面的回顾、梳理和反思,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启示和发展方向。

2 翻译的意识形态维度研究追踪
2.1 翻译中的意识形态的概念
国内对意识形态与翻译的研究成果始见于20世纪90年代末。

在翻译研究中,国内学者对意识形态的概念一般采取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通过引用业已存在的名家定义认同这种定义,另一种是在梳理相关意识形态概念的基础上,试图提出翻译研究中的意识形态概念。

王晓元(1999)似乎认同阿尔都塞、伊格尔顿和卢卡齐关于意识形态的概念,同时指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翻译乃是意识形态的生产,翻译活动受到意识形态的控制同时又生产意识形态。

这里我们似乎看到有关翻译活动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的论述的萌芽。

王东风(2003)引用了特拉西的意识形态概念以及汉语和英语权威词典中关于意识形态的定义。

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意识形态是一个广义形态,他兼顾了意识形态的正、反两方面的含义以及政治性和观点学说的中间性。

同时,他对于勒弗维尔具有重大影响的诗学和意识形态的划分提出了质疑。

尽管他认同勒弗维尔关于意识形态和诗学对翻译过程影响的论述,但是他认为从范畴划分的角度来看,诗学仍然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

因此,他所言的一只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包括了勒弗维尔所说的意识形态和诗学两个方面。

王友贵(2003)从中国翻译文学史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角度,将中国近150年的意识形态的演变划分为五个时期,即开明智和求变革时期(1864-1914)、多元意识形态时期(1915-
·
18·
1936)、战争意识形态(1937-1949)、准战争意识形态时期(1950-1976)和实现现代化个人致富时期(1979-2000)。

其后,查明建(2004)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翻译文学为研究中心研究意识形态与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时也有相似的划分方法。

此外,也有学者意识到,在研究意识形态与翻译的关系的时候,有必要区分个人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例如,姜秋霞等(2006)和李晶(2006)等等。

2.2 翻译意识形态维度的研究方法
有关翻译的意识形态研究,学者们主要从两个角度开展研究,一是利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翻译个案来说明意识形态对于翻译的影响,例如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文本的接受等。

这些研究大多以对勒弗维尔等人的意识形态与翻译的理论的验证性定性研究为主,所选择的翻译文本对象都是文学和宗教文本;二是以意识形态为切入点,对翻译史进行梳理,描述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纵,特别是翻译文学经典的操纵,如王晓元(1999)、王友贵(2003)、王东风(2003)、查明建(2004)、罗选民(2006)、文军和林芳(2006)、姜秋霞等(2006)、李晶(2006)、于洁(2007)等等。

2.2.1 翻译文本的选择
对于翻译的动机及原文本的选择的探索,学者们引用了大量的译例,充分说明了翻译中的意识形态因素的操纵与影响。

例如,为了号召人民起来推翻三座大山和蒋介石反动派,瞿秋白翻译了《海燕》。

伯恩斯翻译《天路历程》的目的是将西方的基督教思想渗透到当时中国的意识形态中去。

鲁迅、周作人编译《域外小说》的动机在于改造社会。

林纾翻译《黑奴吁天录》是要让国人正视“为奴之势逼及吾种”。

郭沫若、梁启超强调翻译文学乃是政治斗争的工具。

(王晓元,1999)严复翻译的成功的一个方面在于对原著的精心选择,集中体现了严复政治救国和寻求富强的主张。

(王东风,2003)梁启超的翻译实践具有意识形态的特点,“将`当译之本'放在首位,择本是最为重要的考虑。

他的当译之本就是西方的政治小说,其目的是通过翻译西方小说宣传启蒙思想,学习西方,追求民主。

(罗选民, 2006)
有学者纵观中国1899年至1979年的翻译文学史,从译者翻译选目的路线或特点将中国的文学翻译模式概括为四种模式。

以鲁迅为代表的“弱国模式”抵制翻译西方列强,同情弱小国家与民族,主要译被压迫被侮辱的弱小民族的作家的作品,显示出曲线救国的意识形态;以胡适、梁实秋和徐志摩为代表的“西化模式”主要关注中西关系思想;以吴宓、梅光迪、胡先彇等为代表的“名士模式”用文言文译欧美名家名作;以商务印书馆的《小说世界》为阵地的“通俗文学模式”主译通俗文学。

(王友贵,2003) 1950-70年代,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学翻译的影响最为突出。

(查明建,2004)建国后,以马列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在文化多元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促成了优秀和进步的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形成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翻译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和亚非拉国家文学的翻译重点。

翻译的目的不在于诗学,而在于以翻译增进友谊、加深理解、增强亲和力。

2.2.2 翻译策略的选择
译文与原文意图发生冲突一般有两大因素。

一是由于译者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化,译者主体误解或曲解原作的意图;二是译文与原文意图发生冲突的根源在于译者在重构翻译文本时受到自身意识形态的影响,将自己的价值观、信仰等因素编织进了译文文本。

(司显柱,2005)从功能语言学的语场、语旨和语式语域角度,可以管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翻译策略的选择在译文中掺入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而当原文文本意识形态与译者所处的意识形态氛围不同或相冲突时,对待不同意识形态的方式不外乎两种,即或保留或删改使译文文本不与所处的意识形态相冲突。

(王晓元,1999)王东风(2003)列举了佛经翻译中意识形态对语言和概念层面的操纵,如用中国已有的儒家和道家的哲学名词和概念去翻译佛教中的名词和概念;严复翻译的成功在于对“雅”的“古语化翻译策略”的定位,用士大夫能接受的审美观传递西方的意识形态。

李晶(2006)从意识形态的视角对赛珍珠译和沙博理译《水浒传》的不同英文书名的成因进行了个案分析,证明两个不同书名是意识形态对翻译行为的操纵的结果。

文军和林芳(2006)以《西风颂》的三种译诗为例,以勒弗维尔的翻译与意识形态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策略的诸多层面,重点考察了意识形态和诗学。

此外,姜秋霞等(2006)以D a v i d C o p p e r f i e l d的三个译本为例,研究了社会意识形态与外国文学译介转换策略。

该项研究是国内迄今为止对意识形态与翻译进行定量与定性研究的为数不多的成果。

但是在该项研究中,为了操作的方便,研究者对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归化、异化、改写等重要概念都作了狭义上的理解和界
·
19
·
定。

意识形态主要为政治、宗教和伦理道德。

价值取向的结果被理解为翻译转换策略的选择,即归化和异化。

归化指一些改写方法(如替代、添加、简化和省略等),异化指直译以及直译加注等转换方法。

改写并非勒弗维尔的改写概念,而是狭义界定为直译和音译以外的其他转换技巧或方法。

通过对20世纪初林纾和20世纪末张若谷、庄绎传对D a v i d C o p p e r f i e l d的三个译本中包含意识形态的语言的翻译策略统计分析,该项研究者认为本土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对外国文学译介转换策略的宏观文化价值取向具有重要作用;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对译介转换的“改写”程度及“改写”方式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3 翻译的意识形态维度研究展望
3.1 翻译中的意识形态概念的辩证性
如上文所述,意识形态是一个异常诡异复杂的概念。

不同领域的学者从自身的研究角度出发,对意识形态的概念进行了不同的界定。

在翻译研究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概念不清,研究对象轮廓欠分明的现象。

因此,我们在研究翻译的意识形态维度的时候,一定要以发展的眼光、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辩证地看待意识形态和一些关系问题。

首先有必要区分意识形态可能具有的不同隐含意义。

尽管特拉西于1796年提出意识形态概念的时候,作为“观点学”它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卡尔·曼海姆在他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中第一个试图系统地阐述意识形态的中间性,但是即便是对于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理论界也存在积极与消极意义之争。

在当下西方世界,意识形态在某些语境下是极端贬义的政治词条,而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意识形态是一个具有积极性隐含的术语。

我们还应区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区分意识形态在政治学、文艺学、语言学等不同研究领域的内涵,区分个人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

在翻译的“文化转向”对翻译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今天,我们要区分文化和意识形态,在防止翻译研究的“泛文化”倾向的同时,也要防范翻译研究的“泛意识形态”倾向,区分文本内的意识形态意义潜势和翻译过程中文本外的意识形态因素。

其次,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我们不仅要研究文学文本中的意识形态,我们也要研究非文学文本中的意识形态,例如学术文本、文化杂志、法律和科技文本、政治性采访、广告、语言政策以及会议话语等等。

再者,翻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话语传递的社会实践活动,意识形态的分析必须借鉴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和主体之间、意识形态和话语之间的建构和被建构的辩证关系。

我们可以充分借鉴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和深度解释学等理论有关意识形态概念的研究。

批评话语分析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凡·戴克(1989;1993;1995;1997)提出了意识形态的社会认知概念,并对意识形态的内部结构和话语结构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论述;费尔克劳夫(1989; 1992)则提出了为权力服务的意义的社会文化角度的意识形态概念;提出意识形态的深度解释学方法论架构的汤姆森(1990)的意识形态概念则强调持久的非对称关系,对于翻译中的意识形态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2 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
研究翻译中的意识形态,必须从文本出发,重视文本意识形态意向性的内部研究和文本外的译者和译者所处的社会历史语境的外部研究。

批评话语分析理论的批评语言学途径的主要代表人物福勒(1979)指出语言不是中立的,而是具有高度建构性特征的媒介。

就文本分析而言,批评语言学注重文本中具有意识形态意义潜势的词汇和语法。

在词汇方面,主要研究具有意识形态意义的分类系统;在语法方面重点研究与概念功能相关的及物性、转换以及情态等。

社会历史文化途径的费尔克劳夫(1989/1992)则提出了话语分析三维模型,即文本分析维度、话语实践维度和社会实践维度,不仅重视文本的语言特征,还关注与文本生成和接受相关的过程,研究话语所处的广阔的社会实践背景。

但是,我们也必须充分认识到批评话语分析和深度阐释学等理论自身的不足。

福勒过多地强调将文本作为产品,因而较少强调文本的生成和阐释过程。

费尔克劳夫的分析框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属于静态的结构主义分析,能够分析文本的意识形态潜势,但是对文本的生成和阐释的研究偏少,不能真正地反映意义的动态性或者说意义是在阐释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一动态过程。

(潘尼库克,2001:94)凡·戴克的社会认知意识形态作为“群体图式(g r o u p-s c h e m a t a)”是一种“集体现象”,个人意识形态也就没有存在的可能性,使翻译主体实质上处于被动的地位。

总之,批评话语分析的这种文本分析方法可以揭示什么样的意义可能会进入文本,也就是说从文本中读出意识
·
20·
形态的可能性,但是不能揭示阐释的过程或者说文本中意识形态意义的影响。

汤姆森的深度阐释学意识形态解释方法论架构,可以为意识形态的解释提供支撑性的方法论框架,但是缺乏可操作性。

文本意识形态解释方法论架构语境分析
社会意识形态译者意识形态
形式话语分析分类系统
及物系统情态系统
转换系统
解释/再解释
图3.1 文本意识形态解释的方法论架构
我们认为研究翻译意识形态需要重点关注语境、文本和译者(解释者)等三个方面。

其中,文本
处于中心位置,译者和语境之间存在着操控与反操控的辩证关系,同时文本的意识形态和译者的意识形态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对文本中的意识形态的传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提出的文本意识形态解释的方法论架构(如图3.1所示)将批评话语分析与深度解释学的意识形态解释方法论架构相结合,旨在分析语篇中特定的结构和形式的潜在的意识形态意义,特别是分类(词化等)、及物性(过程和参与者等)、转换(过程转换等)以及情态(作者、译者、读者关系等)可能存在的意识形态意义,同时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意识形态意义的解释,断定与反断定这种可能意义对权力的维护与支撑之间的关系,分析译者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张力,在此基础上实现意识形态的再解释或者说翻译中的意识形态视角的意义的创造性建构。

译者既不能忽视宏观的话语交际事件的意识形态性,又不能忽视话语生产过程离不开对潜在的结构和形式进行选择这一实质。

4 结语
回顾国内翻译意识形态维度研究的相关成果,我们不难发现意识形态与翻译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但是,对意识形态概念本身的厘定较少,基于翻译个案对勒弗维尔的意识形态与翻译理论的验证性研究居多,基本上属于翻译的意识形态维度的外部研究,对于翻译中意识形态概念本身的认识、意识形态与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维度等方面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展望翻译意识形态未来研究,本文认为应辩证地对待意识形态概念,开展文学文本以及其他文本的翻译意识形
态研究,践行文本意识形态翻译的内部研究与翻译的意识形态外部研究相结合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A l v a r e z ,R o m a n &V i d a l ,M .C .(e d .)T r a n s l a t i o n ,
P o w e r ,S u b v e r s i o n [A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 B a s s n e t t ,S u s a n &L e f e v e r e ,A n d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n gC u l -t u r e s :E s s a y s o n L i t e r a r yT r a n s l a t i o 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 C u n i c o ,S o n i a .&M u n d a y ,J e r e m y .(E d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n dI d e o l o g y [A ].M a n c h e s t e r :S t .J e r o m e P u
b l i s h i n g ,2007.
[4] F a i r c l o u g h ,N o r m a n .D i s c o u r s e a n d S o c i a l C h a n g e
[M ].O x f o r d :B l a c k w e l l P u b l i s h e r s ,1992.
[5] F a i r c l o u g h ,N o r m a n .L a n g u a g e a n dP o w e r [M ].L o n -d o n /N e wY o r k :L o n g m a n ,1989.
[6] F o w l e r ,R o g e re t a l .L a n g u a g ea n dC o n t r o l .L o n d o n ,
B o s t o na n dH e n l e y :R o u t l e d g e &K e g a nP a u l ,1979.[7] L e f e v e r e ,A n d r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R e w r i t i n g a n d t h e M a n i p -u l a t i o no f L i t e r a r y F a m e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8] P e n n y c o o k ,A l a s t a i r .C r i t i c a l A p p l i e d L i n g u i s t i c s :a C r i t -i c a l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M ].L o n d o n :L a w r e n c eE r l b a u m A s -s o c i a t e s ,I n c .,2001.
[9] P e r e z ,M a r i a C .(E d .)A p r o p o s o f I d e o l o g y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t u d i e so nI d e o l o g y ,I d e o l o g i e si n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t u d i e s [A ].M a n c h e s t e r :S t .J e r o m e P u b l i s h i n g ,2003.
[10] T y m o c z k o ,M .&G e n t z l e r .E .(e d .)T r a n s l a t i o na n d
P o w e r [A ].A m h e r s t a n dB o s t o n :U n i v e r s i t yo f M a s s a -c h u s e t t s P r e s s ,2002.
[11] V a nD i j k ,T e u nA .S t r u c t u r e so f D i s c o u r s ea n dS t r u c -t u r e s o f P o w e r .I n J .A .A n d e r s o n (E d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Y e a r b o o k 12[A ].N e w -b u r y P a r k :S a g e ,1989.
[12] V a nD i j k ,T e u n A .P r i n c i p l e s o fC r i t i c a lD i s c o u r s e
A n a l y s i s [J ].D i s c o u r s e &S o c i e t y ,1993,4(2):249-283.
[13] V a nD i j k ,T e u nA .D i s c o u r s eS e m a n t i c sa n dI d e o l o g y
[J ].D i s c o u r s e &S o c i e t y ,1995,6(2):243-289.
[14] V a n D i j k ,T e u n A .D i s c o u r s ea sS o c i a lI n t e r a c t i o n
[M ].L o n d o n :S a g e ,1997.
[15] V e n u t i ,L a w r e n c e .T h e T r a n s l a t o r 's I n v i s i b i l i t y :aH i s -t o r y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6] 王晓元.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的互动关系[J ].中国
翻译,1999,(2):10-14.
[17] 柯 平,张 萍.翻译———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
评《翻译:宗教、意识形态、政治》[J ].中国翻译,
·
21·
2000,(2):52-55.
[18] 孙艺风.翻译研究与意识形态:拓展跨文化对话的空
间[J].中国翻译,2003,(9):4-10.
[19] 孙艺风.跨文化语境下的意识形态[J].四川外语学
院学报,2003,(6):108-113.
[20] 王东风.一只看不见的手———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
的操纵[J].中国翻译,2003,(9):16-23.
[21] 王友贵.意识形态与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J].
中国翻译,2003,(5):11-15.
[22] 查明建.文化操纵与利用:意识形态与翻译文学经典
的建构———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翻译文学为
研究中心[J].中国比较文学,2004,(2):86-102. [23] 文 军,林 芳.意识形态和诗学对译文的影响———
以《西风颂》的三种译诗为例[J].外语教学,2006,
(5):74-77.
[24] 于 洁.从意识形态操纵角度看鲁迅之文学翻译论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2):61-63.
[25] 姜秋霞,等.社会意识形态与外国文学译介转换策
略———以狄更斯的《大卫·考坡菲》的三个译本为例
[J].外国文学研究,2006,(4):166-175.
[26] 刘小刚.意识形态与翻译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
学报,2006,(11):1-16.
[27] 李 晶.翻译与意识形态———《水浒传》英译本不同
书名成因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46-
49.
[28] 司显柱.译文与原文意图冲突因素分析[J].外语学
刊,2005,(6):72-75.
[29] 罗选民.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论梁启超的翻译
实践[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1).
[30] 季广茂.意识形态[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5.
[31]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北京:九州
出版社,2007.
[32] 约翰·B·汤普森.高 铦,等译.意识形态与现代
文化[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33] 梁建新.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三大理论误区辩
正[J].理论探索,2007,(3):38-41.
[34] 吕 俊,侯向群.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5] 辛 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第四届“优萌杯”翻译竞赛题:请将下面文章译成现代英语。

外科鼻祖华佗
华佗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

他不媚权威,不愿为官,长期在中原地区行医,医术精湛而全面,精内、儿、妇各科,尤长于外科,且发明了麻醉剂“麻沸散”,用于剖腹、切除肠胃等手术,故被尊称为“外科鼻祖”。

华氏麻沸散比欧洲人使用的麻醉剂早了一千六百余年。

《三国志》中载有“华佗传”,其中介绍的一批病案都显示了华氏医术已致炉火纯青之境界:配制汤剂,药到病除;施针艾炙,拔针即瘥;同病异治,收效皆捷;取寻常蒜泥,醋饮之,即时吐出寄生虫;既擅心理治疗,以怒制思;又擅预测预后,言若干年复发必如所言等。

如有两府吏同病头痛身热,华佗为他们治病,前者攻泻,后者发汗,治虽异而效果俱佳。

又如“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

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

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

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华佗为广陵太守陈登驱虫后留下这样一句话:“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

后“依期果发动,时佗不在,如言而死”。

曹操“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膈,随手而瘥”。

华佗重视预防保健,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

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也”。

华佗还自创“五禽戏”操,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姿态而作体操,索引屈伸肢体,活动关节,“以求难老”,“亦以除疾,并利蹄足”。

“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

当时就有人长期实践华佗提倡的生活与保健方式,或“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或“寿百余岁”。

华佗不仅精于医学,还是个精通《诗》、《书》、《易》、《礼》、《春秋》等儒家经典著作的大学问家。

可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医学家,最后却被曹操杀害,医术也未能流传下来,令人扼腕。

及后,曹操幼子病重,无人可医而死,令曹操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
2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