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学说》说课式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构造学说》说课式教学设计
[说教材]
1. 确定本节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板块构造学说是人类迄今为止在大地构造学方面最为盛行的理论。它是继1912年大陆漂移学说诞生、1962年海底扩张学说诞生后,于1968年由英国学者麦肯齐和法国学者勒皮琼等提出的又一全球构造理论。这一理论在综合分析大量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和海底地貌等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能较好地解释全球性的
大地构造问题和矿产的分布规律,以及地震火山活动规律。所以说本节既为第三节地壳运动的起因奠定
了理论基础,也为第五节解释地热、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提供了有力依据。
2. 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 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依据和论点。
b. 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c. 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
(2)能力目标:
a. 通过大陆漂移学说的诞生史,使学生初步懂得科学思维学的方法之一——假设论证法
b, 利用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训练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学的方法之二——逻辑推理法
c, 运用全球构造理论的发展史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德育日标:
a. 学习魏格纳开大地构造“活动论”之先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创新精神。
b. 树立物质运动观,即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3. 确定重点、难点
(1)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历程。
由于板块构造学说以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为重要理论支柱,体现出人类对地壳运动认识不断发
展与完善的过程,所以本节的重点不但包括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更要通过其发展历程培养学生探
究事物本质的能力。
(2)难点:
a. 联合古陆的漂移路径。
b. 海底扩张的证据来源。
c. 海岸山脉、岛弧、海沟的成因。
[说学法]
1. 说学生:
2. 说学法:
(1)指导学生掌握对课本内容的精读法。
(2)让学生逐步学会有序思维。 (3)巩固读图法。
[说教法]
1. 选择教法的原则和依据
(1)我市教委提出的课堂教学“八字”要求;
(2)遵循高一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规律; (3)着眼培养学生综合性、发展性能力;
2. 教法的选择
观察、探究、发现教学模式
3. 媒体的选择
1. 传统媒体
2.幻灯媒体
3.动画媒体
[教学过程]
初中曾简单介绍全球构造理论
(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现今七大洲的形状及相对位置
世界主要地区的分布 能进行简单分析、推理 能建立一定的空间概念
(2)高一学生认知特点:
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增强 |思维活跃,受定势束缚小
新课引入(2')
大陆漂移说教学(10') 由拼纸到拼
图,引出大
陆漂移说
类比、激趣;小
实验、投影
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
伯尔曾提出“先行组织者”
教学策略,即通过设计呈现
与本节课内容认知结构相似
的情形——先行组织者,在
已知和未知、具体与抽象之
间为学生架设“认知桥梁”。
此处利用两张撕破的报纸作
为“先行组织者”与漂移的
大陆
进行类比,既能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
认知基础。
如果你是魏
格纳,将如
何证实你的
假想?
引思这一问题将学生置身于科学
家的研究历程,诱导学生在
轻松的氛围中大胆推测,发
散思维:学生的独立思考与
讨沦发言相结合,既满足了
不同类型思维倾向学生的需
要,又形成思维互补,有利
于学生撞击出思想的火花。
海底扩张学说教学(7')
板块构造学说教学(16’)
小地
l
小结
过波
投太平洋洋成地屡
彩年龄分布图
提出思考问题2
闻读课本
大陆漂移说
的主要依据
观察、发现:投
影、动画
教师通过投影、动画媒体展
示魏格纳当年的思路与实践,
能唤起学生的实践意识,树
立物质的运动观,且有益于
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直
观性强。
引导学生分
析上述思维
过程
善导要求学生学习、分析科学思
维方法之一——假设论证法。
即表征问题→提出假设→检
验假设→获得结论。
开姑
导言
提出思考问题1
学生思者计论
投影非洲、南美洲
动画轮廓图
陆—海岛 弧(日本群岛)
附:1.时间分配:引入新课2分钟,新课教学33分钟,小结4分钟,课堂作业6分钟。
2. 板书设计
全球构造理论
一、大陆漂移说
1.创始人:
2.依据:
3.观点:
二 、海底扩张说
1.依据:
2.观点:
三、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的概念及其划分标志
2.基本内容
(1)六大板块
(2)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3)板块运动机制及结果
板块张裂—
海洋(大西洋) 裂谷(东非大裂谷)
陆-陆——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
板块碰撞 海沟(马里亚纳)
海岸山脉
3. 课掌教学结构流程图符号及其意义
符 号
表示的恋义 开站或培束
教学内容与教师的活动 媒体的应用及内容 学生的活动
教师进行道样判断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