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以山东理工职业学院软件工程学院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软件工程学院,济宁272067)
摘 要:“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突破自我、创造精品的精神理念。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和学生成才、就业的需要,可通过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强化专业课程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企业实训、现代学徒制实施等多种路径,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山东理工职业学院软件工程学院,从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建设品质、强化创新理念、实施现代学徒制等方面对此进行了积极和不懈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工匠精神培养途径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宣传表彰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弘扬“工匠精神”,这是我们迈向制造强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高职院校肩负着培育大国工匠的重任,要不断深化内涵建设,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思想政治素养教育、职业素养培养融合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助力提升中国产品的质量,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1 “工匠精神”及其内涵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在工作过程中以敬业奉献的职业态度,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对所从事的职业高度负责,心怀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投入,严谨专注、乐于奉献。
1.1 我国“工匠精神”的历史渊源
我国是一个传统手工艺大国,工匠精神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技艺精湛的木匠鲁班、为梁惠王宰牛的屠夫庖丁、隋代造桥匠师李春等一大批古代大师级工匠。他们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一门职业,对自己的技艺要求严苛,怀有一种极其专注与虔诚的精神,不厌其烦、不惜代价地做到极致,让技艺达到炉火纯青,制作出瓷器、漆器、金银器等令人惊叹、精美绝伦的中国器物以及一系列永垂千古的建筑作品。
传统工匠崇尚以德为先,德艺兼修。他们最突出的特质:一是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不为世俗诱惑所动。二是执着、坚持,达到忘我的境界。三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制造技术,提升工艺水平。正是一代又一代工匠对生产技艺的孜孜不倦地追求,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才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古代技术文明。
1.2 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涵
纵观我国工业发展史,“工匠精神”的演变可以从
基金项目: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校企合作‘准职业人’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17175)阶段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岳耀雪(1969—),男,山东嘉祥人,硕士,副教授,山东理工职业学院软件工程学院院长,研究方向:软件通信、自动化控制、信息技术、职业教育。
现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敬业、执着、创新、担当等方面的内容。敬业是对职业心怀敬畏,对工作充满热爱,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能全身心投入,尽职尽责,忘我工作;执着就是坚持不懈,充满耐心,着眼于工作细节,品质高于一切,把职业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来做,持之以恒,执着追求;创新就是不因循守旧,敢于追求突破、追求革新,不断汲取新思想、新方法,提升生产工艺,不断产生新成果;担当是对产品质量的一种自觉负责任的态度,是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把信誉和质量作为企业和个人发展的生命线,视产品质量如生命,杜绝风气浮躁、急功近利,不惜牺牲个人利益,提品质、创品牌。
当前,国家层面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要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重筑“工匠精神”,挖掘“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唤醒和倡导中国现代“工匠精神”。
2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
“工匠精神”的提出,对于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推进经济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是社会进步、学校发展和学生成才的共同需求。
2.1 具有“工匠精神”是学生成才和就业的重要保障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适应生产、管理和服务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用人单位首先关注求职者的道德品质及吃苦敬业精神,具有职业精神的毕业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更容易获得工作机会。另外,在高职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工作环境和工作角色
社会需求,是决定学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和结构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这折射出我国技术人才培养的滞后,也说明我国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育人的根本目标。高职院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立足行业企业岗位需求,把培养“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灵魂与抓手,进一步确立培养目标,以“工匠精神”培养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通过实施“工匠精神”培养,促进学校办学机制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符合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竞争力和适应力,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和认可度,实现学校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2.3 “工匠精神”是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但“中国制造”却“大而不强”。与美国、德国等先进制造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科技含量不高,低端产能严重过剩,中高端产能严重不足,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端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任务紧迫。2015年,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规划,其核心就是加快推进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推进制造业的质量升级、技术升级、产业升级,提升产品质量,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有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力为支撑。让“工匠精神”回归,提升“中国制造”的含金量,打造更多世界级的民族品牌,这正是当前我们弘扬“工匠精神”的意义所在。
3 “工匠精神”培养的主要途径
3.1 提升“工匠精神”的社会认同
“工匠精神”缺失是由多重原因造成的。目前,社
提升“工匠精神”的社会认同,必须要加强社会顶层设计,以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消除社会对技术、对劳动的歧视;要组织多种形式的工匠选拔活动,寻找发现在各行各业各领域中的领军人物,树立典型;公众传媒要多报道和展现工匠的成长环境和心路历程,树立成才的榜样,讲好工匠故事,传播好工匠声音,为“工匠精神”的形成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2 建立健全有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体系
要建立完善“工匠精神”相关政策法规,完善资金扶持政策和工资奖惩制度,提高企业一线职工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加大对发明创造的奖励力度,鼓励职工钻研技术,实现个人价值;推进知识产权严格保护,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和粗制滥造,保护“工匠”的创新成果不被模仿抄袭,鼓励创新创造,激发工匠们精心生产、精益求精的积极性,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充分的展示与认可,全力营造尊重劳动的社会环境。
3.3 高职教育应把培育“工匠精神”作为新的历史使命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位置。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大国工匠”。因此高职院校要转变办学理念,从思想上重视对学生开展“工匠精神”养成教育,在课程设置、实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中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着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加深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主动接受“工匠精神”教育。
3.4 积极推进校企联动育人
中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企业必须转变经营理念,要把“工匠精神”作为自己办企业的宗旨,提高员工的匠人意识,着力打造世界名品、精品。要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共享企业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具体执行者,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首先要建立一支技艺高超、职业素养良好、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的教师首先要有匠人之能,热爱自己从事的专业,刻苦钻研业务,提高专业技能,把自己的业务做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高职院校的教师还要有匠人之德,恪尽职守,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待自己的工作。高职院校要吸纳更多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参与教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培训进修和企业顶岗锻炼,在全体教师队伍中弘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精益求精的良好风气,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工匠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开拓创新,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强化职业素养培养,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提供保障。
4 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秉承“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特色办学,职教报国”的发展理念,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为核心,开展职业规范教育,成效显著。软件工程学院按照学院统一部署,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工匠文化方面做出了不懈探索和实践。
4.1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弘扬“工匠精神”
学院不断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5年,学院设计建造了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发展基地和大国工匠馆成果展厅,展示“工匠精神”和技艺及传承。在校园布置宣传“工匠精神”的宣传栏,把大国工匠、名人名言、励志标语等材料张贴在教学和实训场所,大力宣传“工匠精神”。学院邀请行业企业技艺大师在学院成立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