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初二生地会考复习地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生地会考复习资料(地理)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
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盖天说
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探测,即“天圆地方”球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最早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

其他证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在海边看远处归来的船先看到船的上部,再看到船的下半部分;登高望远;月食;登高望远;移动信号发射塔,建得越高,信号的覆盖面积越广。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约6371 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仪:
概念:人们为了认识地球,更好地研究地球,制作了地球的模型,这就是地球仪。

地球仪是规则的球体地轴: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象的轴,地球在运动的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仪上的点:北极点是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地球南极点是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4.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经纬网(经纬网的类型)
5.经线圈:
由两条相对的经线构成经线圈,相对的两条经线度数之和为180°,除0°和180°经线外,相对的两条经线中有一条经线经度为东经,另一条经线经度为西经。

任何一个经线圈把地球分成两个半球,东、西半球的界线是由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西半球的范围是160°E—180°—20°W。

东半球的范围是20°W—0°—160°E。

6.重要的经纬线:
赤道:0°纬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低、中纬度界线:30°纬线;中、高纬度界线:60°纬线;南、北回归线:23.5°N、23.5°S;南、北极圈:66.5°N、66.5°S;东、西经的分界线:0°和180°;东、西半球分界线:20°W、160°E。

7.经纬网: 在地球仪上,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经纬网。

作用是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常用的经纬网,有如下类型:
8.地球自转与公转比较
9.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夹角,这样在一年之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地理现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各地正午(每天的12时即为正午)太阳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太阳直射的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是90°,其它地方正午太阳个高度小于90°。

昼夜长短的变化:除赤道外,其他各地一年中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春分和秋分全球昼夜等长,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北的地区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现象;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北的地区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昼现象。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即从春分日(3月21日前后)至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即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至次年的春分日(3月21日前后)。

南半球昼夜长短,冬、夏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10.地球公转中的四个节气
四季更替:在温带地区地区,四季更替明显。

如长沙市居民的衣柜中就放有四季的衣服。

五带的形成:根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及是否有太阳光线的垂直照射和是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把地球分成了五带。

在地球的五带中,有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现象的是热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北寒带、南寒带。

无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和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北温带、南温带。

温带地区气候的四季变化明显。

11.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⑴.昼夜更替的产生: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某一时刻只能照亮半个地球,且地球不停地自转,所以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⑵.地方时差异
①.地方时: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确定时间,即把一天中太阳的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时,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地方时)。

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转,不同的地点往往有不同的地方时。

②.时区划分:
为了方便生活,加强国际间的交往,避免使用地方时带来时间上的混乱,我们以经过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0°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就是格林尼治时间(又称世界时)。

从西经7.5°到东经7.5°划分为中间时区(又称零时区)。

从格林尼治所在的中时区分别向东向西,每隔15°划一个时区,东、西各划11个时区,东12区和西12区各跨经度7.5度,合为1个时区即为12时区,这样全球共
划分为24个时区。

③.区时
区时: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统一时间,即本区的“区时”每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

④.北京时间:我国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以东经120度经线的地方时),—“北京时间”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⑤.区时推算:(东加西减,如下图)
⑥.日界线:
在谈到时间问题的时候,还得提及一条重要的界线,那就是国际日期变更线。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各地的时刻依次推进,日期也随之更替。

为了避免日期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这就是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了照顾18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的方便国际日期变更线避开陆地,从海洋上穿过,因此,国际日期变更线并不完全与180°经线重合。

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一天。

地图
1.地图分类:地图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工具,地图主要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图为自然地图,工业、农业、商业、交通、人口图为社会经济地图。

2.地图的三要素:地图具备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要素。

3.地图上的方向:地平面上有东、西、南、北和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

用指向标指示方向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示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

4.比例尺
概念: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比例尺也叫缩尺,用公式表示为: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值大的比例尺就大。

比例尺表示的方式有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比例尺、图幅、实际范围、地图内容详略及地形坡度之间的关系:
比例尺的选择:大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采用较小的比例尺(如世界政区图),小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如平面图、军事图)。

5.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
海拔和相对高度(如右图)
A是相对高度B是海拔
6.地形图
等高线的概念:在地图上,把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的海拔相等,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程差(即等高距)相等,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相等。

等高线的疏密状况表示坡度的陡与缓:坡度越陡,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平缓,等高线越稀疏。

常见的地形形态的判读:
山地:等高线呈封闭形状,等高线海拔是内高外低,山顶是山地的最高处。

山脊:等高线的形状是从海拔高的地方向海拔低的地方凸出。

山脊易形成分水岭。

山谷:等高线的形状是从海拔低的地方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

山谷易发育成河流。

鞍部:两个山峰之间海拔较低地方。

地势一般相对较低,在山区修公路等一般选择鞍部通过。

陡崖:有几条等高线相交,是几种地形形态中坡度最陡的。

盆地:一般等高线呈封闭形状,等高线海拔是内低外高。

7.海陆地形
8.世界著名的地形区:
世界最大的盆地是非洲的刚果盆地世界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高原是南美洲的巴西高原世界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
世界最高的高原是亚洲的青藏高原世界最长的山系是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
9.世界两大山脉带:一是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东岸是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主要由北美洲的落基山脉和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组成,西部是呈弧形分布的岛屿山体,包括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

二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包括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和阿特拉斯山脉等组成。

陆地和海洋
1.海洋与陆地①.海陆分布比例
②. 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图
2.七大洲
①.基本概念
②.名称及分布:
③.七大洲的经纬度位置
④.大洲分界线:
下图中A图中①是白令海峡;B图中②是巴拿马运河;C图中③是曼德海峡;D图中④是直布罗陀海峡,⑤是苏伊士运河,⑥是土耳其海峡。

⑤.七大洲濒临的大洋:
亚洲濒临的大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北美洲濒临的大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
南极洲濒临的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濒临的大洋:北冰洋、大西洋;非洲濒临的大洋:印度洋、大西洋;大洋洲濒临的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南美洲濒临的大洋:大西洋、太平洋。

⑥.各大洲所穿过的特殊纬线:
赤道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北回归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

南回归线过的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北极圈穿过的大洲:欧洲、亚洲、北美洲。

南极圈穿过的大洲:南极洲
3.四大洋
①.基本概念:
②.四大洋名称及其特征:
③.大洋沿岸的大洲:
太平洋周围: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亚洲。

大西洋周围:欧洲、非洲、南极洲、北美洲、南美洲。

印度洋周围:非洲、南极洲、亚洲、大洋洲。

北冰洋周围:北美洲、亚洲、欧洲。

4.地表形态变化:
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火山和地震活动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改变地表的形态。

5.大陆漂移假说:
①.创始人:大陆漂移假说是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拉提出。

②.证据:大陆轮廓的相识性;古动植物化石的相识性;深海探测及大地精密测量等。

③.内容:“泛大陆”(被泛大洋所包为)—“碎块”—七大洲、四大洋。

6.板块构造学说:
①.内容:岩石圈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版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几乎全部是海洋。

②.板块运动: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③.利用板块学说解释裂谷、山脉等成因
7.世界有两大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二是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气候
1.天气与气候:
2.常用的天气符号有:
3.气温:
概念: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常用摄氏度表示。

等温线:在同一水平面内气温相等的点的连线即是等温线。

等温线越密集,表示该地的气温变化越大(越大或越小),等温线越稀疏,表示该地气温的变化越小(越大或越小)。

气温的变化:
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陆地上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 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天内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值即为气温日较差。

气温的年变化:
一年内气温最高的一个月的平均值与气温最低的一个月的平均值的差值即为气温年较差。

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般把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四次观测得到的气温的平均值作为日平均气温。

月平均气温:把一个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的平均值作为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把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的平均值作为年平均气温。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是:
气温的纬度变化规律: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降低。

地球上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大陆,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大陆。

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同纬度的陆地,海拔高的地方气温低,海拔低的地方气温高,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约0.6 ℃。

气温的海陆分布规律: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季陆地气温比海洋低。

南北半球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北半球的等温线比较弯曲,南半球的等温线比较平直。

北半球陆地夏季等温线向北突出,海洋等温线向南突出。

北半球陆地冬季等温线向南突出,海洋向北突出。

4.降水:
概念:从空中落下的雨、雪、霜、露、冰雹等的总称。

降水形成的两个条件:空气中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5.降水的三种类型:
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而形成的降雨。

,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的阻挡,沿山坡“爬升”
产生的降水。

锋面雨—当冷空气与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而产生的降水。

6.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①.规律:
7.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状与气候(纬度因素)、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和人类活动。

①.纬度因素: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大,获得的热量多,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小,获得的热
量少,因而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降低。

②.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同—天白天获得的能量多,气温比夜晚高。

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造成正午太阳高度、白昼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大的地方气温高,正午太阳高度小的地方气温低;白昼长获得的太阳热量多,反之气温低。

③.海陆分布:
气温: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降水:近海迎风地区降水多,近海背风地区降水少,一般离海远的地区降水少;
④.地形地势:
气温:山上气温低,山下气温高;阴坡气温低,阳坡气温高;降水:迎风坡多多雨,背风坡少雨。

⑤.人类活动:人工造林、修建水库,使当地气温变化趋于缓和;乱砍滥伐,使当地气候恶化;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急剧增加,使全球升温,旱涝灾害频繁;氯氟化合物的排放破坏高空臭氧层,导致地面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危及人类健康。

8.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特点
热带气候:
亚热带气候:
温带气候:
亚寒带气候、寒带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9.世界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①.根据最热月判断气候所在的半球,最高气温是7月份,气候类型分布在北半球,最高气温是1月份,气候分布在南半球。

②.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均温确定气候带:
③.根据降水的季节分配确定降水型
④.把②、③结合起来即可判断出气候类型
世界的居民与发展差异
1.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世界人口的数量: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突破60亿大关。

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1800年以前人口增长相当缓慢,1800年以后人口迅速增长,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

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

衡量指标:
出生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出生人口与年平均人口数之比死亡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死亡人口与年平均人口数之比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世界人口的分布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水源等
社会经济:农业、工业和交通等的发展对人口分布也有影响。

人口分布: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

人口密度:定义: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公式:人∕平方千米
地理含义: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程度。

3.人口问题
⑴.人口问题的表现形式:
①.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①资源枯竭,破坏环境。

如滥伐森林,滥垦草地,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自然环境进一步恶化。

②社会问题进一步突出,经济发展赶不上人口的增长,出现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等社会问题。

②.世界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如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老人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生活孤独等。

分布:欧洲如意大利、瑞士和德国
③.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产生的问题:交通拥挤、环境污染、食品短缺、犯罪率上升、生存竞争加剧,就业就医困难。

⑵.人口问题的对策: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4.世界的人种
⑴.划分人种的主要依据: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种是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来划分的,这些特征包括肤色、眼色、毛发和头型、脸型等。

⑵.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
混血人种主要分布于拉丁美洲
5.世界的语言及主要分布地区
6.三大宗教及分布
9.聚落
①.聚落的概念和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它包括城市和乡村两种形式。

世界各地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

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包括气候、水源、地形、自然资源等,)同时与社会经济生活(社会经济生活主要包括交通、生活水平等)密切相关。

乡村大多依山伴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

②.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区别
③.几种不同民居反映的环境特点
黄土高原窑洞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的特点。

北方地区民居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新疆平顶屋反映的环境特点: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

内蒙古蒙古包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

江南水乡民居反映的环境特点:湿润的环境。

北非民居反映的环境特点:气候干燥、多风沙、光照强、冬季昼夜温差大。

东南亚民居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河流密布。

云南傣族竹楼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

青藏高原碉楼反映的环境特点:高寒、光照强。

吊脚楼反映的环境特点:高温湿润的热带环境。

因纽特人冰屋反映的环境特点:终年寒冷的寒带环境。

10.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⑴.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某个城市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等。

⑵.保护
①.控制工业污染
②.减轻旅游活动的破坏
③.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度的现代化建筑物等
1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划分依据及差异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通常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发达发达国家利用其掌握的高技术和从发展中国家购买来的廉价原料,工业以高技术制造业为主,发展中国家工业以资源型和资源加工型为主。

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农业技术水平低。

1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13.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14.亚洲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15.国际合作与经济全球化
国家与国家之间各成体系、相对封闭的经济格局已被打破。

资源、技术、人才、信息等已逐渐成为全球共享的财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产品生产的分工协作越来越显著。

16.国际组织:
世界上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全球性国际组织是联合国,简称是UN,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联合国安理会的主要只能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全球性经济贸易组织是世界贸易组织,简称是WTO,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简称国际奥委会_,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国际体育组织,其总部设在瑞士洛桑,奥林匹克的理想是和平、友谊、进步。

奥林匹克的精神是“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

2012年夏季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

欧洲联盟(EU)简称欧盟,总部设在布鲁塞尔;上海合作组织,总部设在上海;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简称亚太经合组织,秘书处设在新加坡;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总部设在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

认识大洲
1.亚洲和欧洲
2.非洲
3.美洲
南、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拉丁美洲以墨西哥与美国的国界线为界。

白令海峡有三线通过,分别是亚洲与北北美洲的洲界线、俄罗斯与美国的国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4运用有关资料叙述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存在的人口、经济与发展等问题
①.亚洲:亚洲人口增长快,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阻碍了经济发展,亚洲国家可持续发展任务重。

②.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洲,城市人口比重达70%,欧洲也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主要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缺乏。

欧洲是世界上发达国家最多的大洲。

③.非洲: 非洲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

因为人口增长过快,所以造成粮食短缺;于是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来增加粮食产量,结果导致了土地荒漠化。

因此,在非洲目前所面临着人口、粮食、环境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中,人口问题是核心,在所有问题中居于首位。

④.美洲: 居民:北美洲以欧洲白人后裔为主(英语为主),移民国家—美国、加拿大南美洲人种复杂(世界人种大熔炉),混血人种比重大(拉丁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 (外来移民),土著居民:印第安人(黄色人种)、因纽特人。

经济:经济发展不平衡,美国和加拿大是发达国家,拉丁美洲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多形成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特征。

5.通过实例说明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①.亚洲:亚洲大多数国家,过去因长期的殖民统治,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不平衡,除日本、新加坡、韩国、以色列、塞浦路斯属于发达国家外,其他都是发展中国家,西亚一些国家大量出口石油,比较富裕,但社会发展较慢,亚洲大部分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农矿产品是主要的出口商品。

②.欧洲:
A.发达国家最多的大洲;
B. 多数国家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工农业发达(欧洲平坦的地形、温暖湿润的气候、便利的海陆交通、工业化早)。

法国是工农业都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小麦出口量欧洲第一。

C.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是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大国,制造业发达。

③.非洲:
亟待发展的经济:长期的殖民统治,形成了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单一的经济结构,加上人口增长过快,经济发展水平各大洲中最低;主要农矿产品的出口情况:非洲北部—石油;摩洛哥—磷酸盐;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