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合作学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理论
(一)目标结构理论
目标结构理论是多伊奇(M.Deutsch, 1949)在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认为:在团体中,由于对个体达到目的奖励方式不同,导致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也不同。

多伊奇将这些方式分为三种:相互促进方式,相互对抗方式,相互独立方式。

这些不同的作用方式对个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

多伊奇认为目标结构主要有三种类型:合作型、竞争型和个体化型。

合作型目标结构指的是,团体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只有当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个体自身才能达到目标,获得成功。

若团体中有一个人达不到目标,其他人也达不到自己的目标。

在这种条件下,团体成员之间必定会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关系,以一种既有利于自己成功又有利于同伴成功的方式活动。

竞争目标结构指的是,个体之间的目标具有对抗性。

在团体中,只有当其他人达不到目标时,某个个体有可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取得成功。

如果其他人成功了,则削弱了某个个体成功的可能性。

在这种情况下,同伴之间的关系是对抗、消极的。

每个个体都只按一种对自己有益的方式活动,但对于其他个体来说则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以增加自己成功的可能性。

个体化目标结构指的是,个体是否达到目标与其他同伴是否达到目标无关,个体注重的是自己的任务的完成情况和自身的进步幅度。

因此,个体寻求一种对自我有益的结果,而并不在意其他个体是否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

个体之间形成的联系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的。

多伊奇在自己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合作型目标结构使得团体成员之间的交往更为频繁,他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每一名成员都更大程度感受到自尊和被其他成员所接纳,因此使得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更为积极,成就水平也提高得更快。

在这些方面均优于竞争和个体化目标结构。

由此可见,多伊奇的合作目标结构设了这样一种情境,只有当小组成功时,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他们各自的目标。

因此,为了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小组成员必须相互帮助以获得小组的成功。

也就是说,这种在小组成绩的基础上进行奖励的方式创设了积极的人际关系,它使小组成员对同组同伴所做出的努力给予积极的社会强化,如表扬和鼓励。

这是在传统的竞争目标结构的课堂上所没有的。

另外,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社会地位的变化也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之一。

斯莱文(Slavin,1978)发现,在传统教学班级中地位很低的学生由于合作小组的成就而获得了他们的社会地位。

也就是说由于合作小组成员在学业上成功导致了成绩水平低的学生社会地位的变化。

同时,科尔曼(Coleman,1961)还发现对于成绩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由于在帮助其他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使他们成为小组的“领导阶层”,这一社会地位的变化也会使他们更为自豪和更有信心,从而付出更多的努力进行自身的学习和帮助同伴成功。

同时,在合作学习研究的过程中,许多研究者发现传统的竞争教学方式主要存在着两个问题。

首先,竞争奖励结构所提供的成功机会很少,只有少数人取胜,而大多数人以失败告终。

只有那些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才能取得成功,获得奖励的机会。

而对于成绩中等和低等的学生来说,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而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不再有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竞争的奖励系统所形成的同伴关系也干扰了学生的学业努力。

因为少数学生的成功会减少大多数学生的成功机会,所以同伴之间往往相互排斥甚至相互敌对,有时甚至对成绩水平高的“教师的宠儿”进行责难,干扰了他的继续努力。

至于个体化教学,则完全忽视了形
成积极的同伴关系这一环节。

很明显,合作目标结构创设了学生之间积极的同伴关系,而这种积极的同伴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又产生了积极而且意义深远的影响。

(二)发展理论
合作学习的目标结构理论是从动机的角度出发,强调了合作目标对学生从事学业任务的诱因影响,而发展理论则从认知的角度出发,重视合作学习对完成任务效果的影响(在达到小组目标的过程中是否每个小组成员都提高了自己的认知水平)。

发展理论主要是皮亚杰学派的观点。

其最基本的假设是:在适当任务中,孩子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他们对关键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前苏联学者维果斯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共同探讨、进行问题解决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也就是说,他认为除了成人指导之外儿童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讨论问题,也可以提高他们已有的认知水平。

因此,他认为合作活动比个体活动更为优越,可以加速儿童认知水平的发展。

同样,皮亚杰学派的其他研究者也强调了这一观点重要性,他们认为,通过儿童的相互作用可以更迅速地掌握知识。

他们关于守恒性的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当同龄的守恒儿童和未守恒儿童一起完成需要守恒概念的任务时,未守恒的儿童会迅速发展自己的守恒概念。

还有一些研究发现当两名均无守恒概念的儿童在观点上不一致时,也会在相互的讨论中形成一致观点从而获得守恒概念。

另外,一此研究者探讨了儿童在小组中担任辅导者和被铺导者的不同角色对认知的影响。

被辅导者通过同伴的解释和帮助,提高了认知发展水平。

辅导者进行辅导时需要重新组织材料并抽取最重要的材料进行讲解,这也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已学的知识,使他们在学习上获益。

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皮亚杰学派的许多人倡议在学校中开展合作活动。

他们指出学生在学习任务方面的相互作用将导致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

学生们可以通过讨论学习内容、解决认知冲突、阐明不充分的推理而最终达到对知识的理解。

从合作学习的目标结构理论与发展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从动机的角度还是从认知角度来看,合作学习方法都是一种具有优越性的教学方法,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运用这种方法呢?
教育功能
1、培养合作精神。

从客观上看,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在强调合作,人类今后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光靠个人力量已很难实现。

因此,当代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加重缺少形成这种意识的氛围,而合作学习无疑是这种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

由4人或6人组成的学习小组,要想在整个班级中取得优异成绩,就必须精诚合作,将个人融入这个小小的集体中,一切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学习的合作能力肯定会大大提高。

2、培养交往能力。

社会越发展,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就越明显。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增强了交往,形成了初步的社交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

此过程促进了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既能“忘情”投入,又能规范、约束和指导自己的课堂行为。

3、培养创新精神。

释放学生的创造力是当今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对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来说,教学不应当是传道,教学必须是伴随着喜悦与感动的探究发现过程,或是伴随着惊异的问题解决过程。

合作学习由于采用的是异质分组方式,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
趣、知识面宽度都不一致,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师生间的互相启发、相互讨论,都会将另一些同学的思维导向一个新的领域,出现一些新的视角,提出一些值得争论的问题。

可以肯定,这样一个知识不断生成、不断建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要比传授性教学更受学生欢迎,更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

4、培养竞争意识。

当今社会无处不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作为劳动力再生产基础的学校,就应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的上进心、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合作学习将整个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在问题的讨论与解决过程中,组与组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竞争。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竞争意识会逐渐增强。

班级可以看作是社和一个小的缩影,在这个小社会中培养出的竞争意识,对学生们进入未来的大社会,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5、培养平等意识。

在学校里,每个班级中都存在着歧视性、阶层性的结构,如性别的男与女、体力的强与弱、长相的美与丑、家庭的贫与富、能力的高与低、尤其是学习成绩的好与差等等的差异与对立。

这样一来,创建民主平等型集体的任务,尤显突出。

在合作学习中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同学们可以相互启发、补充,不存在谁更行、谁更聪明的问题,大家都是讨论成员之一。

这样,学生之间的关系会更平等,更民主,更有利于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形成。

6、培养承受能力。

无论我们在学习中、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失败的机会总是比成功的要多。

失败是一种常见的挫折,挫折可以使一个人彻底消沉、忧郁下去,从此一蹶不振,也可以使人激发其潜力,去取得更大的成功。

所以,一个人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越高,他成就的事业也就越大。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组内真诚地合作,组织公平竞争,在合作与竞争过程中逐步完善人格,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7、激励主动学习。

合作学习能使学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一些问题放手让小组合作讨论,这时的学生已主动参与了学习。

在合作讨论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得到一些结论,注意这些结论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是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得出来的。

如果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对方法、结论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为这其中有自己的学习成果。

编辑本段运作理念
要科学地开展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产生应有的教学效益,教师必须掌握合作学习的运作理念。

1、掌握协作学习观的理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和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成绩,这是合作学习倡导者们的最初出发点,也是我们现在采用这一模式的主要目标。

国内外多年的合作学习实践已经证实,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效率,使学习成绩的提高效果显著。

合作学习能有以上诸多功效,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小组学习的共同目标和相互的经常交流,拉进了他们的感情距离;二是合作学习中大家互相帮助,相互取长补短,使每个人都提高较快;三是小组学习中学生经常在一起自由、自主地交流、讨论,创造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因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有效发挥各自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

2、掌握学生主体观的理念。

学生主体观是21世纪中国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

合作学习模式恰好适应了学生主体的教学需要。

合作学习的基本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安排指导下,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学习。

小组学习的过程,基本上是学生先个人学习理解,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或通过操作、实验等活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生自主能动学习为主,教师在其中只起指导、辅
导和引路的作用,把学生摆在了教学的主体地位。

这就要求教师在合作学习运作中,不能只是通过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相互帮助,完成作业和其它学习任务,而还应从学生主体观的角度,全盘考虑运作过程。

要设计选择利于学生全程参与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习知识、形成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3、掌握面向全体观的理念。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是实现这以教育思想的有效途径。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小组成员按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优、中、差三类搭配安排的。

这样编排的目的,一是利于优等生帮助后进生,使后进生进步;二是利于后进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自由发表意见,并在交流讨论中形成正确认识,学会和会学知识;三是优等生在帮助后进生中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可见,科学合理地编排小组成员进行合作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具体有效措施。

因此,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运作,一定要从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出发,一方面编组中小组成员应由有差异的学生组成,另一方面要从便于学习后进生充分参与学习上设计学习方式,安排学习内容,保证学生的全体参与,全体提高。

4、掌握创新教学观的理念。

合作学习是创新教学的极好方式。

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学习,全体参与,加上小组讨论和活动的形式,都为学校进行创新教学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肢体学习,体现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因而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明显地显示了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激发和培养。

小组讨论形式的民主,宽松的氛围,会触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诸如观察、操作、试验、或语言交际等,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文化知识,还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创造,形成了创新能力。

5、掌握教师主导观的理念。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主体的参与与发展,需要教师的外在激励和培养。

因此,合作学习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极其重视教师的作用,但教师的作用只能用在“导”上。

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立足于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关键在于激励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动机,为学生的参与创设一个充满民主、和谐、愉悦和思维智慧的教学环境氛围,从而产生师生合作参与、和谐共振的激励场面,为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创造良好的前提。

6、掌握新型师生观的理念。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情感相通、亲密无间、心理相容的朋友性关系。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入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其情感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感染作用。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无论在课外受到多大的刺激。

都不能把消极情绪感染给学生。

教师的情绪是良好的,情感是积极的,课堂气氛就容易和谐,师生关系就容易融洽。

心理学家勒温和李皮特等人通过实验发现,教师与学生合作,和睦相处时,学生情绪高涨,表现出最大的活动兴趣。

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专制,学生的表现不是冷漠无情,就是怀有敌意。

师生之间没有心灵沟通,缺乏情感共鸣,是难以产生“合力效应”的。

因此,合作学习的课堂必须注重师生之间真诚的、积极的情感交流,进而达成和谐的、合作的教学气氛,以建立最佳的教学情境。

7、掌握信息同步观的理念。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输出的信息量和学生输入的信息量必须保持同步、相当,才有利于课堂教学有效信息量的优化。

一节课教学信息量的确定受诸多因素制约,比如教师的传授水平和能力、以及信息传递手段等等,因此,教师要兼顾多种因素的要求确定信息量,并形成序列刺激,以激活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能力,保持活跃情绪和积极进取心理。

8、掌握思维同步观的理念。

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师生的思维是否保持同步和统一,是师生和谐合作的基础。

师生的思维要保持同步和统一,教师不仅要把握好教材的纵横的内在联系,理解透每单元、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所在,而且还必
须在授课前对学生进行定量、定性分析,针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的量和质,以及能力状况,找到已知与新知,已能与未能的结合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输出信息,以利于学生由现有发展水平达到最近发展水平,从而保证与学生思维的同步和统一。

教与学思维的异步化合低层次化都是违背师生合作原则的。

分组模型
分组,是合作学习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目前,在国内外普遍采用了以下几种合作学习的分组模型。

拼板模型
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类似于拼板或拼图游戏。

在此模型中,每个学生分别参加两个小组:学习小组和研究小组。

在确定学习目标后,小组成员先到各自的研究小组研究分析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工作完成后,研究小组成员再回到各自的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共享个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

调查模型
这种模型可用三种方式分组:一种是按兴趣爱好分组,一种是按感情友谊分组,一种是按特长搭配分组。

分组后,教师给学生介绍课堂所要学习的内容后,全班学生讨论学习内容并拟定出一套需进一步讨论的命题来。

每个学习小组选一个命题,并把这一个大命题划分为若干个分支问题分配给小组内的每个成员。

每个成员负责研究自己的问题,将研究结果写成报告。

小组八每个成员的报告汇总起来,形成总报告,再与全班同学共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每个小组陈述自己的研究结果之后,给出时间让全班进行讨论。

班级评价可是该小组获得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以便纠正自己的观点。

编号模型
该模型是用于复习教学,特别适合于一些十分明确的问题。

应用这一模型时,将学生分成4人小组,小组从1——4进行编号。

教师提出问题后,每个小组的全体成员共同讨论问题答案。

之后,教师叫一个编号,所叫编号的全体成员举手回答问题。

回答问题后,教师再征求其它组的意见,如有意见,就让其他组对该组进行帮助。

配对模型
学生先两人一组互相讨论学习,后与全班共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最后让持其它意见的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帮助这个两人小组。

合作方式
目前,在国内外普遍采用了以下几种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1、问题式合作学习。

问题式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和学生互相提问、互为解答、互作教师、既答疑解难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合作学习形式。

这种合作学习模式又可分为生问生答、生问师答、师问生答,抢答式知识竞赛等形式。

在实施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设置问题。

2、表演式合作学习。

表演式合作学习即通过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或作为课堂的小结形式,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讨论式合作学习。

讨论式合作学习即让学生对某一内容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实施自
我教育,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4、论文式合作学习。

论文式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并指导学生以论文的形式汇报社会实践的结果。

此类活动一般每学期举行2至3次,重点放在寒暑假。

5、学科式合作学习。

学科式合作学习是指将几门学科联合起来开展合作学习。

如语文科学了与春天有关的文章,可让各学习小组围绕春天去画春天、唱春天、颂春天、找与春天相关的各种数据、观察与春天相关的各种事物等,最后写成活动总结。

恰当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什么情况下开展合作学习比较适宜呢?
选择解题策略时
学生在独立学习或解题时,往往会碰到似曾相识,但又无从下手,不能立即解答的问题。

并且对自己的想法和思维产生疑问,同时又希望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发,评价中得到验证时,又有对寻求解决问题的渴望,会产生一种比较强烈的交流欲望。

这时,开展合作学习的效果较好。

操作实验时
在教学中,许多学科的知识需要学生用看、听、问、量、画、剪、拼等操作方式来探究、发现和总结出规律和结论。

它有时仅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师生、生生间的互相合作,依靠集体的智慧去实施和完成。

意见分歧较大时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较大的意见分歧。

这时的思维矛盾和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极好时机。

可以形成极为浓厚的研究氛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模糊的地方可以质疑,不同的观点可以辩论。

在这种过程中,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敏捷性,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都将得到相应的提高。

操作要素
要使合作学习能够切实有效地开展,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是必须尽可能多的渗透以下要素。

1、明确学习目标。

在实施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明,通过合作学习,他们必须掌握哪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即学习目标要明确。

2、认可既定目标。

全体学生必须接受和认可既定的学习目标,每个小组的全体成员必须把他们所在小组的学习目标当作必须完成的任务来对待。

3、恰当选择内容。

教学中,有的内容适合于合作交流,有的内容适合于独立思考,有的内容适合于动手操作,有的内容适合于教师演示等等。

因而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要选择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

一般说来,对于那些空间较大的问题,如条件、问题、思路、答案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4、提前进行指导。

教师必须在实施前给学生以明确的指导,包括学生要做什么、以何种次序、用什么资料以及证明学生以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办法等,这些都必须提前告诉学生。

5、控制小组差异。

小组的成员组成必须多元化,即小组内成员之间必须有一定的差异,包括学习能力、文化背景、知识背景和性别等方面的差异。

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尽可能多的不同观点,增大知识面。

6、同等成功机会。

让每一个学生相信自己享有别人一样的学习机会和成功的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