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一
精心选择有价值的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动手操作,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操作学习。

从操作的难度上讲,要注意选择适合低年级学生,能被学生所接受的。

从操作的内容上讲,要注意与教材的教学要求相吻合,即能恰当地反映教学内容的本质及特点。

操作既不能由老师包办,也不能一味地全部推给学生,应重视操作的目的和难易程度,来选取操作的对象。

难度大、精确度高的应由老师来做;稍难一点的,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做;比较简单的应放手让学生去做。

比如在教完《米和厘米的认识》后,我安排了一个测量活动,发给每位学生一张“小小体检表”,要求每人量出自己的身高、头围、胸围、臂长等。

活动前,我先向学生示范了每个部位的正确量法,量头围、胸围、臂长并不难,学生间只要互相合作就能完成。

只是学生的身高都已超过一米,量起来很困难。

我帮学生在墙壁上画好刻度,让学生站过来背靠着墙壁,量出身高。

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方法,还主动帮学生测量。

这样的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测量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正确把握动手操作的时机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璇图,它表明认识的螺璇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

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璇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

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

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角的大小”时,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疑问:“角的大小与因素有关?”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测,有的学生说与角两边的长短
有关,有的学生说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等。

这时我就赶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放手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生根据事先准备好的一个活动角,两个大小相等、边的长短不等的角以及两块三角板纷纷进行操作验证。

们学得很主动,在交流信息时,有的学生会得到“两条边叉开越大,角越大;两条边叉开越小,角越小”。

有的学生会得到“两个角边的长短不等,但是它们的大小却相等,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有的学生会通过动手实践得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不同方法等,这样的课堂教学开放而且有效,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二
获取感性认知,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

随着新课标教育的进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备受学校与家长的密切关注。

在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创新下,教师要勇于打破原来的教学方式,不再局限于教材,可以科学地跳出课本,将知识讲活,再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善于观察,将那些生活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一块进行有效的探索。

在实际探索中到解决的办法,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

在运用知识的'同时,学生可以感悟到自己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可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

例如,教学“发现数字的规律”时,可以通过摆放木棍的方式来进行解答。

摆几个独立的正方形,摆一个需要几根?2个呢?3个呢?学生很容易就做出来。

那么加深难度,摆连接的正方形,摆一个需要几根?2个呢?3个呢?n个呢?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摆放。

若摆两个连续的正方形,则需要木棍:4+3=7根;摆三个连续的正方形需要木棍:4+3+3=10根。

所以n个正方形需要:4+3(n-1)=4+3n-3=3n+1根。

这样就能找出规律,并且学生获取了感性的认知,从而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
效果。

因此,教学时,教师就要积极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动手实践活动。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后,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个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模型,在课上将这个长方形转变成为平行四边形,这时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那么问题就来了,在没变之前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在变化之后的平行四边形中,它的周长和面积又各是多少?经过变化,二者有哪些异同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很快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主动测量,然后利用已学过的公式进行计算。

最后做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却各不相同,讨论后发现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三
掌握动手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首先,掌握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但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草率从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经过精心设计,合乎逻辑联系的操作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注意操作顺序。

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思维的条理性可得到提高,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主要是运用“凑十法”来计算的。

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有序实物演示,再让学生模仿老师操作进行“凑十”,然后让学生想操作过程。

再次,组织语言描述。

在实践操作中,动作和动作之间、直观材料和直观材料之间、动作与直观材料之间往往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而这些联系,用动作或直观材料都是无法表示的,这就需要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揭示这些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前后连贯的合乎一定逻辑联系的思路。

用好教具、学具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在学习用比例解决问题一课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上一棵树的高度?如何测量呢?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

这可是个好办法可高处又无枝可攀如何上
去?怎么办?这时让学生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立在操场上,这时马上出现了竹竿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这时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学生想出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在相同时间内)。

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树高并写出比例式:竿长:竿影=树:树影,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又要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体会到数学真正价值。

【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