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集目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集目录
一、中学地理自主性学习的内容研究篇
《“有用”——地理教育新的突破口》``````````````````````````戴敖锁《地理教学的着力点——地理教材的“再组织”和“活化”》```````戴敖锁
二、引导中学生自主性学习地理的策略研究篇
《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朱玲《在中小学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刻不容缓》```````````````````````马忠翠《实施“发现学习”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刘素英《通过读图能力的培养,深化学生自主性学习》`````````````````郜益红《通过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郜益红《以人为本,恰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刘素英
三、中学地理自主性学习模式研究篇
《从第一节课谈地理研究性学习》`````````````````````````````贾荣《“人口迁移”的教学设计》`````````````````````````````````马忠翠《地理学科能力培养探究》```````````````````````````````````马忠翠《探究式学习在“城市区位因素”中的运用》```````````````````马忠翠《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朱玲《课外中学地理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操作模式研究》```````````````戴敖锁《中学地理课堂自主性学习操作模式研究》`````````````戴敖锁、马忠翠《地理自主性学习的模式研究》```````````````````````````````朱玲
四、中学地理自主性学习效果测评研究篇
《中学地理自主性学习效果测评研究》`````````````````````````戴敖锁《教育呼唤构建创新的教学评价体制》``````````````````刘素英、马忠翠
五、其他
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贾荣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学生求真``````````````````````````````````贾荣谈加入WTO后的地理教学内容的改革```````````````````````````贾荣《探索案例分析教学指导地理课程改革》```````````````````````贾荣《实施地理新课程标准,你准备好了吗?》`````````````````````马忠翠《建立地理教育新形象,迎接地理教育的全面复兴》```````刘素英、贾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可以并存么?》`````````````````````朱玲
一、中学地理自主性学习的内容研究篇
“有用”——地理教育新的突破口
戴敖锁
江苏省大港中学(镇江),212028
摘要:根据目前中学地理教育中存在的学生缺乏切身体悟到“地理学对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提出把“有用”作为地理教育新的突破口。
并阐述了“有用”的内涵及其对地理教育的意义,建设性地提出了实施“有用”地理教育的载体、平台、手段、保证等。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育;有用
目前一些学生经常会说“地理学了有什么用啊?”。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待学习的某种短浅的功利主义心态,同时也反映了中学地理教育存在着一个深刻的问题——没有使学生切身体悟到“地理学对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地理教育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地理教育中满足学生对“有用”的诉求。
一、“有用”——地理教育的新目标
1、“有用”的内涵
随着新《地理课程标准》的制订和实施,为实施“有用”地理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部分前言的基本理念里提出:“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很显然“有用”应该具备两大内涵:
(1)对生活有用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掘地理对生活的“有用”性。
“有用”地理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周围世界,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解决生活中一些与地理有关的困惑以及运用地理知识、原理、规律等解决生活中与地理有关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的“有用”性,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深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和服务社会。
(2)对终身发展有用
过去的地理教育教学主要是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缺乏重视学生情感的体验、价值的形成、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来说,终身发展最有用的是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因此“有用”地理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多样化、弹性化和个别化,注重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情感,社会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重视全球观念和多元价值观的培养,增进公民竞争力,突出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使学生形成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为以后终
身学习、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2、“有用”地理教育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有用”地理教育,将地理教育指向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事象,这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比如在讲工业区位条件的时候,我们就结合乡土地理来说明。
如为什么在镇江谏壁建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型火电站?镇江谏壁发电厂对镇江发展的影响,如何搞好镇江谏壁发电厂的环境整治?由于是家乡的问题,身边的问题,很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一般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教学当中,积极思考,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的意识
目前学生普遍缺乏对社会的参与意识,甚至缺乏学为社会谋福利的思想。
“有用”地理教育将能够有效地克服过去在地理教育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缺陷。
因为“有用”的地理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取之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本乡本土。
这必将引起学生对生活、现实和家乡的关注,在关注中必将对各种问题产生相应的思考,甚至形成建议和措施。
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参与意识,将知识的学习和为社会谋福利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发现问题是一切创新活动的起点。
取之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乡土的“有用”地理,能够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和身边各种地理事象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
“有用”地理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找到了深厚的生活和乡土实践基础。
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
“有用”地理教育扎根于现实生活和乡土,以事实为根据,从实践的需要进行思维。
这必将培养学生根据事物各自特性选择相应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做到实践和思维的统一。
思维里面最可贵的是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
“有用”地理蕴涵在学生的生活当中,对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进行挖掘便于给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平等、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品质。
二、地理教育中大力彰显“有用”
1、“生活化”和“乡土化”是载体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过"教育即生活",强调学校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连,让学生在生活和运用中体验各科知识的价值与探究乐趣。
很显然“生活化”教育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技能训练、能力培养等教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因此“有用”地理教育要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活动中探究、体验、感悟,把那些涉及个人,公众及日后生活的地理内容更多地渗透到地理教育中,使地理教育既满足学生生活的需求又满足其发展的需求,使之成为有用地理教育的有效载体。
为此要注重开放式地理课堂的构建,拓宽学习空间,形成学校与自然、社会、家庭密切联系的地理课堂,让学习和生活紧密交融。
从培养好的会生活人的立场出发,越来越多的国家强调课程及教育发挥地方特色。
在这方面地理学科具有很大优势。
乡土地理具有把地理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较好融合起来的优势。
乡土地理既可以增进学生对乡土文化、环境、问题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爱护生活环境的情操,又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服务家乡的热诚和能力。
毫无疑问,“乡土化”是“有用”
地理教育的良好载体。
在部门地理、区域地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渗透乡土地理,通过乡土地理来揭示地理原理和规律,从而使乡土地理更好地为“有用”地理教育服务。
2、案例教学是平台
地理教育“生活化”和“乡土化”,是以生活中的或乡土的地理事象为载体实现地理教育的目标。
那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些“生活化”和“乡土化”的地理事象如何呈现出来以及如何有效地和教材对接呢?案例教学为“生活化”和“乡土化”地理的呈现以及和教材的有效对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兴趣、好奇等刺激下,利用已有的地理认知结构,对外界地理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推断,主动地建构对外部地理信息的解释系统。
很显然它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生活化”、“乡土化”的案例为学生全身心参与课堂,积极思考探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生活化”、“乡土化”的案例教学呈现的是地理事象,它需要学生学会观察、发现问题以及揭示地理原理和规律等,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演绎、综合、创新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是手段
如简单地将“生活化”、“乡土化”的地理以案例的方式作简单的描述,谈不上是属于真正的“有用”地理教育。
真正的“有用”地理教育要完成地理教育的目标:知识的获取,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价值的重塑。
因此要促使学生透过案例平台上“生活化”、“乡土化”的地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情感、习得技能、培养能力。
地理事象往往比较复杂,其中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往往是一个学生所不能完成的,需要相互的合作。
因此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协作的情感能力。
4、多元考核是保证
在某种程度上考核对教学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因此实施“有用”地理教育必须对考核进行相应的变革。
否则实施“有用”的地理教育就会变味,出现换汤不换药的情况。
为了保证“有用”地理教育的实施,必须进行多元化考核。
实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目标。
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
创设“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和“寻找不足,发现缺点”的反思性评价机制。
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育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育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梅桃源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2002。
4.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教育研究》,2002,2。
5.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此文获省“五四”杯二等奖)
二、引导中学生自主性学习地理的策略研究篇
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
——培养学生学习地里的兴趣
朱玲
受国家教育体制的影响,地理课在学生学习的科目中一直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角色,加上一些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仅有的一丝兴趣也被去除的一干二净。
如今许多教师寄希望与多媒体电教手段,一提起学生的兴趣,但他们仅仅是基于表面的利用,像换衣服一样翻来覆去,终究只是华而不实。
所以地理教学的改革不能仅负于表面,而要切中要害。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知识感兴趣,才会爱学,才会高兴去学,而不能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教师而今要做的就是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利用第一节课燃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
“信其师,才能从其道”,开头便以你知道么:为什么太阳不是从西边升起?为什么地球形状不像我们眼睛里看见的天圆地方,而是个椭球体?为什么世界上会有黑种、黄种、白种等不同肤色的人?为什么小区中,这里的商店门庭若市而那里的却是门庭冷落?诸如此类的问题,立刻会像吸铁石一样将学生吸引过来。
因为每个儿童、少年都有一种天生的求知欲,对谜一样的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学生在旧的教育体制下已经变得十分木讷了,而如此的手法则可以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学生也可以体会到地理课可以长见识、真切有用。
二、变“满堂灌”为“大家说”
在语数外等“主科”的狂轰乱炸下,学生的身心俱感疲惫,急切的想要休息,如果地理课不能发挥本身的长处,而依照语数外的教学方式,结局可想而知。
学生会百般厌恶地理这门课以及地理教师。
采取新的教学方式是当务——变“满堂灌”为“一言堂”,为“大家说”、“大家做”。
(一)学生=教师
学习,学且习,学习的不光是只是还有能力,包括学生的生活工作能力.教师不是百科全书,许多学生知道的教师未必知道.此时就可以将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去自由的地发挥、表演,当学生有了成功的喜悦感后,一定会提升学习的主动性。
(二)游戏+学习
爱玩是人类的天性,更何况是天真活泼的青少年!拼图游戏(中国政区图):将全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做成34块,学生拼拼凑凑的过程,是玩也是学,拼完了,34个省级行政区也知道名称和位置了。
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做“导游”,带全班学生去“周游”世界,还可以让学生做新闻报社的记者,去采访、去撰稿。
如此一来,学生感到玩也可以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
(此文获市教科研论文大赛三等奖)
在中小学生中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对非典型性肺炎流行的反思
马忠翠
内容摘要:由非典型性肺炎流行联想到在中小学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进而论述了中小学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非典型性肺炎、生态道德、生态道德观念、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意志、生态道德行为
一、中小学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一年之际在于春”。
古今中外,诗人们留下多少赞美春天的诗句,画家们描绘了多少春天的美景。
可是今年的春天不同寻常,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流行,给原本绚丽的春天罩上一层黑色的阴影。
戴口罩手套、吃维生素、熬中草药、喷药消毒……全国乃至世界一片惊慌。
非典型性肺炎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它是一种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炎,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集聚现象。
这不由得使人想起英国的“疯牛病”、巴西的奥罗波凯症以及近几年来鼠疫、霍乱等病的死灰复燃。
这些怪病的出现难道说是偶然的吗?据专家估计,可能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打开了原始的病毒库。
目前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水法”、“矿产资源保护法”等,从而使我国用法律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已形成。
但是以社会舆论来调节人们行为的生态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人定胜天”论曾使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陷入破坏自然的怪圈,而“生态道德”强调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加强自我约束,以求“人”、“地”和谐,进而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道德”同样涉及道德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定的小学道德
教育内容共二十八项,其中就把“爱护自然,以慈爱之心亲近动植物”作为其中一项(转引自〈〈德育纵横谈〉〉第252页,吴先正、张庆远编著)。
而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
”因此,中小学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二、中小学加强生态教育的主要途径
1、课程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德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大特点。
学校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德育是最有效最经常的组织形式。
因此中小学所开设的课程应成为生态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1)显性课程
寓德育与智育活动之中,在相关学科中适时地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教育应纳入中小学教材建设中,各校还应该因地制宜地开发与生态道德有关的校本课程。
在目前是由生态道德观念、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意志和生态道德行为所构成。
早在八十年代日本文部省制中学所开设的各门功课中,笔者认为地理学科以其兼跨自然和人文领域的独特优势,可发挥重要作用。
其它学科如生物、化学、政治、语文、音乐、美术等共同参与,形成教育的合力。
(2)隐性课程
利用校园精神文化和组织制度文化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渗透教育。
如板报、橱窗、标语、警示牌、绿化小品、规章制度等能起到约束和启迪作用。
(3)活动课程
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契机,让学生自己查询有关环境方面资料、开展形式多样的调查研究、走访相关企业和部门,以获取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放射性污染等)和生态破坏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撰写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和调查报告。
2、集体活动
学校中学生的集体组织有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
他们是在学校党组织统一领导下组织起来的学生自己的组织。
利用这些组织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可以巧妙利用马卡连
柯的“平行影响原则”,通过集体教育个别学生,又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
利用这些组织开展生态道德教育还可以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
自我教育在“知”的方面,有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在“情”的方面,有自我体验、自我激励的能力;在“意”的方面,有自我调节、自我命令的能力;在“行”的方面,有自我训练、自我监督的能力。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正的教育只有当学生有自我的要求时才可能实现,而自我教育是人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优点,它是促使人的优点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任何道质的形成,都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结果。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如果不是自觉地努力,积极地参加,任何教育都是难有成效的。
3、课外和校外活动
课外和校外活动是指由学校和校外教育机关统一领导组织的、不受国家教学计划所制约的、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各种教育活动。
学生的生态道德品质是在活动和交往中产生的,在各种活动中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生态道德体验、磨练生态道德意志,从而果断采取各种生态道德行为。
4、社会实践活动德品
德育过程的实质就是个体品德的社会化过程。
只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军营、厂矿企业、农村、科研院所,让他们进入生活角色,借以丰富感性经验和情绪体验,使他们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自我价值的真谛、劳动的真正意义,从而培养起自己对社会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三、中小学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针对中小学生的年龄实际,采用多种教育方法,晓之以理,形成学生正确的生态道德认知;动之以情,陶冶学生鲜明的生态道德情感;持之以恒,锻炼学生坚定的生态道德意志;导之以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
1、说服教育法——利于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形成
生态道德观念是人们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对是非、善恶、荣辱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说服教育法包括运用语言文字说服的方法(如讲述、讲解、报告或讲演、谈话、讨论或辩论、指导阅读等)、运用事实进行说服的方法(如参观、访问、调查)和运用榜样进行示范说
服的方法。
以地理学科为例,运用这一方法主要使学生形成以下生态道德观念:通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发展史的学习,承传“天人合一”思想,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人口增长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人口观;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资源观;用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理论来认识地理事象的生态观;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学生进行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并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等。
2、陶冶教育法——利于鲜明的生态道德情感建立
生态道德情感是用自己所认识和掌握的道德规范,去衡量别人和自己的行为时产生的态度体验,它与生态道德认知有直接的联系,它对生态道德行为起具大的调节作用。
可以通过情境教学,在各科教学中挖掘情感教学因素、美的因素进行陶冶。
如政治课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乡土地理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家乡,从而产生建设家乡、保卫家乡之情。
在课外和校外活动中也可以带领学生置身于大自然怀抱,领略山河之美,使学生对祖国产生深厚的感情,对祖国怀有眷念之情,从而激发生态道德情感。
3、实际锻炼法——是生态道德意志发展和生态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
生态道德意志是实施生态道德行为的杠杆,它是人们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时所作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
在课外、校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养成学生生态道德行为习惯、磨练学生生态道德意志,而且学生的生态道德认知因受各种生态道德观念的冲撞而得到深化,生态道德情感也因受到体验而升华。
在实际生活中,可利用“环境日”、“地球日”、“土地日”、“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日”、“气象日”、“爱鸟周”等契机,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图片,向社会开展宣传活动。
并围绕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如保持校园整洁禁止乱扔乱抛、节约水电活动,在校园和社会设立废旧电池回收站等公益活动,植树护树活动,利用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法”,禁止乱捕滥杀蛙类鸟类活动,建议家长购买代价较高的绿色环保家电及日用品等。
在实际生活中,还可将课堂学到的学科技能和思维方法运用到研究性学习中,去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如地理学科中工业布局与居民区关系的处理、农业生产合理布局与农事的合理安排、城市的合理规划和功能分区、大型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论证、交通运输网中的点线安排;生物化学学科中赤潮与水华现象分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