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中的渗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中的渗透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从日常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心理学知识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心理学的渗透和应用能够极大地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和人格形成。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生课堂教学
中学时期一般说来是一个人从小孩成长到成年人的中间地带, 是成人过程中在心理、生理方面自我确立的重要阶段之一。

俗话说,中学阶段的孩子有很大的可塑性,心理健康教育在他们身上起着人生转折点的特殊作用。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帮助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心理沟通的有效性
在学习过程中,想要抓住学生的心理来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教师就要了解学生的想法。

这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所以有效的心理沟通是非常必要的。

不仅如此,教师还要通过沟通,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想什么。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跟他们增进了解,加深信任,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是现在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敢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给学生,缺乏这方面的一些尝试,这必然会对自己的教学互动带来不少障碍。

具体说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想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可以将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想法或下一步的安排告诉给学生。

并且随时地了解他们的意见和看法,及时和他们交流,这样不仅使教师的教学计划能够顺利完成,也常常调动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因为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有利于激发对方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另一方面,中学生无论在学习中、生活中、精神上都特别渴望得到关爱,尤其是当他们碰到困难或茫然无助的时候,这种愿望就更加强烈。

通过心理沟通实现情感交融是增进师生感情的最佳途径。

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实行必要的“情感投资”,用爱心去温暖学生,使他们真实得到被爱护心理的满足,同时也了解到关心爱护的意义。

2 教师应通过培养学生恰当的学习取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心理学我们可以了解到, 教师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动机,有必要了解动机产生的本质和功能运动机制。

在此基础上,进行正面引导,结合不同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动机,也能够使得学习活动收到预期的效果。

每个学生情况各不相同,所以学习动机也各有差异。

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方面,不仅包含内部动机,同样也要注意外部动机的激发。

实践证明,引起学生心理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就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也就是说,当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和掌握学习心理学理论的价值,就会有学习的需要,从而求知欲也随
之产生。

比如,可以通过问题创设学习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那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或者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鼓励他们带着实际问题进行主动思考。

若此时讲授新课内容,自然会提高教学效果。

此时,教师若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信息反馈,就能够激励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这样做不仅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也极大的加强了学习兴趣和愿望。

另一方面,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能够有客观的认识,及时了解到学习上的弱点和不足,更加积极地克服缺点、争取更好的成绩。

3 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加工来激活学生相关的已学知识,帮助其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加强新知识的掌握
在日常学科教学活动中,就智力方面而言,教师可以运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已有的相关知识保持适度的“落差”。

没有新旧知识之间的“落差”,就不能调动起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如果这种“落差”太大,学生易产生学习无助感,或者消极被动地应付。

也就是说,教师必然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材料做相应的取舍与加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比如日记、周记、期末期中鉴定、书信等形式给学生相应的评语,围绕学生心理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其确立努力的目标,进而发展完善自己。

另一方面,教师在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要注重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新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所学内容。

教师可以借助原有知识,进行新旧知识比较,将他们联系起来,并且通过知识内在的联系进行结合。

其次,像历史、地理等学科中的知识记忆,引导和训练学生进行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构建科学有序的知识网络。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帮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使他们感到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 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和运用情感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必不可少的外部学习条件是任何有效的学习所依赖的。

这主要包含教材所呈现的方式、方法的运用、组织形式的选择、媒体的使用等。

教学情境也属于其中之一。

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是优化学习的外部环境的途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帮助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提供者。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引导者和帮助者。

教师的作用要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转变为辅导学生,成为他们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教师不可忽视的工作之一就是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节课包含丰富的教学内容,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坚持到底是行不通的。

各种教学方法也不是孤立的,通常一节课会利用各种教学方法
的优点,相互配合。

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应通过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从而在实际学科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宏飞.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年04期.
[2]俞国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赵晓风.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