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十一五”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潭市“十一五”规划
2006至2010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

“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科学编制湘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对于抓住发展机遇、促进湘潭经济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编制,主要阐述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是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的规划,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现实基础和宏观环境
1、“十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五”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国家和省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十五”发展目标和战略,坚持扩大内需、锐意改革开放、抓紧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三化”进程、积极建设“三个中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预计到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0亿元(按现价计算),“十五”年均增长11.8%(按可比价计算),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5.6%、15.5%和10.6%;人均GDP达到14279元,年均增长12.2%;全市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达到24亿元,年均增长21.4%;“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4亿元,年均增长25.2%;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7%。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

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85%以上的国有企业基本完成改革改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明显;行政体制、财政体制、投资体制等各项改革取得较大成效。

外贸进出口大幅增长,预计2005年完成进出口总值6亿美元,“十五”年均增长达33.8%,外贸依存度预计到2005年达到12.8%。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预计“十五”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1亿美元,年均增长34.4%。

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预计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7:36:47调整至2005年的14.7:44:41.3,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有了较大提高。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预计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所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9.5%上升至2005年的33.5%。

城乡结构进一步调整,预计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35%提高到2005年的42.5%。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步,信息化工作成效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普九”成果得到巩固提高,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78.9%,高中阶段教育迅速普及。

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下。

国土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

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预计到200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9688元和4084元,年均增长9.9%和9.5%。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劳动就业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十五”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9.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城乡面貌逐步改善。

五年累计完成城市建设投资42.8亿元,城市中心区建设加速推进,一批重大城建项目相继竣工,兴修和改造城市道路40余条,市政配套设施不断改善,城市功能与品位大幅提升,城区面积达到76平方公里,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97平方米。

县乡公路提质改造成效明显,通村公路硬化工程全面启动,农村电网改造取得重大成效,农村水利、通信等其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总结“十五”以来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出一些主要的基本经验:一是全面把握宏观形势,抢抓发展机遇;二是始终突出经济建设,推动全面发展;三是不断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四是必须坚持城乡统筹,
促进协调发展;五是积极营造和谐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六是大力推进班子建设,提高领导能力。

尽管“十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不大,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充分,城镇化水平偏低,农业从业人员比重过高,地域产业优势尚不明显,缺乏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二是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经济外向度偏低,外贸依存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贸出口对我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三是财政实力仍然薄弱,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偏低,财政紧张状况尚未得到根本缓解,部分县、乡财政较为困难;四是居民生活水平不平衡,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社会保障存在较大压力,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部分城乡居民生活依然困难;五是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仍不理想,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社会事业发展较为滞后,生活环境不尽人意,转变思想观念的任务仍然繁重。

所有这些问题需要在“十一五”时期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
综合分析“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宏观环境,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既具有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不断优化的体制环境将为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将更加活跃;市场环境逐步改善,可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将有较大提高。

二是积极推进的结构调整将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消费结构的逐步升级,将拓展新的产品市场,扩大有效需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促使更多的市场潜在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可进一步激发新的市场需求。

三是不断完善的开放型经济将为发展拓展广阔空间。

随着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我市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随着利用外资水平的不断提高,我
市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随着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新进展,我市优势企业将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

四是国家和省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为我们中部地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有利于我市更快更好的发展,扩权强县措施出台将为县域经济的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是我市“十五”后期大规模的技术改造特别是重大项目的建设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为“十一五”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条件。

六是全球经济走势趋好,将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为我国内地承接世界制造业转移提供了新的机遇;世界经济良好的发展走势,将有利于我市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受资源的制约更加明显。

“三化”进程的加快推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势必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能源保障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土地供应将更为偏紧,我市未来较长时期内将处于资源、环境压力的上升阶段。

二是就业压力仍将突出。

“十一五”正是就业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全市城镇每年需要就业和再就业的劳动人口在5万人左右,农村将有近60万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这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双重压力。

三是利益关系将更为复杂。

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和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可能更加突出。

四是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

世界经济的发展走势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贸易保护主义可能加剧,霸权主义、恐怖主义仍将存在,新的区域不稳定因素可能凸现,我市未来经济发展随时有可能受到影响
面对“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既要切实抓住机遇,积极进取,奋发图强,乘势而上;又要正确对待挑战,精心谋划,趋利避害,迎难而上。

二、发展战略和目标
3、指导思想
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

深化改革开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

坚持实施强工富市、开放带动、科教兴市战略,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全力建设湖南先进制造业中心、湘中南现代物流中心和长株潭生态休闲中心,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努力构建和谐湘潭。

4、发展战略
“十一五”期间,主要实施强工富市、开放带动、科教兴市三大战略。

强工富市战略。

进一步突出工业化的核心作用和主导地位,把“强工富市”作为核心战略,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强自主创新,积极调整工业结构,着力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加快发展产业集群,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并以工业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开放带动战略。

不断适应新形势,坚持境外开放和市外开放并举,利用外资和融通内资并重,把扩大开放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结合起来,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发展空间。

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促进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各项改革的深化。

通过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切实加强招商引资,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外源动力。

科教兴市战略。

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教育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科教兴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战略选择。

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增强我市的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独特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我市产业结构升级。

大力推进各类教育事业的持续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5、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使湘潭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并通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等“六项全国荣誉”,将湘潭建设成为全国文明城市,为全面建设和率先实现小康、建设生态园林式现代化工业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经济总量显著扩大,地区生产总值到2010年突破700亿元,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实现财政收入比2005年翻一番,综合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城乡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明显成效,城乡面貌显著改观;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人民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稳步上升,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三、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
6、发展方向
坚定不移地以工业化为龙头,坚持以大工业思路抓产业发展,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优化一产,壮大二产,提升三产,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充分释放工业主导型经济增长的潜力和效益,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力促产业经济实现新的跨越。

7、产业空间布局
工业空间布局:重点突出两区、精心打造工业园、着力提升老工业
基地。

突出整合高新区、九华经济区和双马工业园区资源,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理、独立核算”的模式进行运作,力争创建成为国家级开发区。

高新区:重点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并突出把高新区内的新材料工业园、德国工业园建成设施齐全、品位高、实力强的科技产业基地。

其中,新材料工业园主要发展以先进电池材料、高档耐火材料等产品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德国工业园重点发展先进机电制造业。

九华经济区:按照集群化现代大工业基地的定位进行布局,以汽车制造为核心,发展汽车、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等产业。

双马工业园:主要发展机电产业。

其他工业园区按照专业分工、错位发展的原则精心打造,确保每个园区“确定一个发展主题,突出一个主导产业,形成一种独有特色”。

先锋工业园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机电产业,易俗河天易生态工业园主要发展生物医药、机电和食品三大产业,湘乡皮革工业园主要发展皮革加工业,韶山生物医药园突出发展生物医药高新产业,荷塘工业园主要发展食品加工业,红仑工业园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

着力提升老工业基地:通过加强技术改造、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升以湘钢、湘机等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

农业空间布局:以各县(市)区和中心集镇的优势资源和特色产品为依托,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形成规模农业、品牌农业,构建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格局,整体上形成“三带”结合的农业空间布局体系。

各城市区的近郊,特别是市主城区二环线以内,必须逐步退出规模养殖,重点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城市农业环带,着力建设岳塘荷塘食品加工、雨湖先锋农产品深加工、韶山中乳猪加工、湘潭县种猪兽药工业、湘乡皮革加工等五个农产品加工基地。

中郊突出发展以特色农产品生产为主的优势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环带,远郊巩固发展传统生态农业环带,在中郊和远郊重点建设一批优质稻种植、生猪养殖、湘莲种植、蔬菜种植、名特优水产养殖、竹木种植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建设一批休闲观光农业基地。

服务业空间布局:总体形成服务业内圈、中圈和外圈的三圈层空间布局。

内圈即中心城区,包括河西老城区和河东城区,重点建设中央商务区,要着力优化提升河西商贸区,开发建设河东综合商务区,积极发展高层次的商贸金融、中介咨询、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中圈指二环线周边区域,大力发展中高档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工业园区综合服务业、科教、文化和旅游产业,在沿江、沿铁路一带重点布局一批现代物流项目,吸纳并扩大内圈的辐射功能;外圈即二环线以外的区域,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等生产型服务业及生态旅游业,强化城市对外集聚和辐射功能,同时,因地制宜加快农村消费品市场等县乡服务业体系建设。

8、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重点围绕建设湖南先进制造业中心,着力抓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发展壮大10大标志性企业,加快壮大3大支柱产业,扶持发展两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3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4大产业集群,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品牌产品,争创湖南省著名商标、湖南省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实现工业规模的迅速扩张,力争到2010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300亿元以上,占GDP比重达到43%。

同时大力发展建筑业,提高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培育龙头企业。

扶持发展一批大型企业,重点壮大湘钢、湘机、江南、江麓等10大标志性企业。

通过积极拓展大企业的产业链条,提高大企业的就地采购量,不断发展其下游产品,增强其核心服务功能,把大企业做大;通过产品开发、主辅剥离和资本嫁接,推动企业资本重组,促进产业融合渗透,将大企业做强;通过优化企业内部机制、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切实加强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将大企业做优。

力争到2010年,年产值过200亿元的企业1家,过100亿元的企业2家,50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15家。

壮大支柱产业。

突出发展机电、冶金、新材料3大支柱产业,力争
到2010年三大产业产值达700亿元左右。

机电产业应进一步巩固现有产品市场优势,重点在产品技术升级、新产品研发和产业配套上下功夫,以湘潭电机、江南机器、江南汽车、江麓机械、湖南江滨等企业为主体,大力发展大中型交流电机、混合动力车辆、城市轻轨、轿车、工程机械等机电产品。

冶金产业应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重点发展适销对路的高附加值产品,以湘钢、湖铁、湘铝等大型企业为依托,积极发展精品线棒材、优质宽厚板、硅锰合金、氟化盐等产品。

新材料产业应充分利用现有技术优势,依托电化集团、北京瑞泰、华莹精化等企业,在大力发展以电池材料为主的新能源材料、高档耐火材料、精细化工材料等产品的同时,加快开发信息功能材料、新型建材与生态建材、现代农业用新材料等产品。

扶持新兴产业。

重点扶持发展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两大新兴产业,力争到2010年实现产值100亿元。

生物医药应以五洲通药业、海洋生物制药、一笑堂药业、飞鸽药业、一格制药等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品研发,提升产业技术,着力发展代温灸膏、转移因子口服液、血塞通片等产品。

电子信息应紧紧抓住我国信息化全面提速的机遇,积极引进和大力支持外地大公司来潭创建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厂家,着力发展新型电子电器、新型元器件、网络设备和软件,加强应用类软件开发,尽快扩大电子信息产业规模。

改造传统产业。

以制造业信息化和循环经济模式为主要提升发展方向,加快运用信息、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等现代技术改造提升化纤纺织、建材、食品三大传统产业,力争到2010年实现产值200亿元。

化纤纺织立足于存量资产的优化组合,着重改善产品结构,以金迪、东信棉业、荣通化纤为主体,积极发展高档布料及高附加值的下延产品、聚酯切片及其下延产品,拉长产业链条。

建材应以韶峰集团、四维洁具等企业为主体,从节能降耗、节材增产入手,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档次,重点发展高标号水泥、特种水泥、高档卫生洁具和新型建筑材料等产品。

食品应加强产品技术研发,重点围绕发展肉食加工、槟榔加工、湘莲加工和粮食加工,着力发展绿色食品、乳制品、保健食品和新型特色食品。

培育产业集群。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依托大企业、大项目,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扶持发展一批为大企业主动配套协作服务的中小企业,积极构建上下游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链,尽快形成原材料采购半径小、产品覆盖半径大的产业配套环境,推动各类产业集群的加快形成。

“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四大产业集群:以轿车、重型卡车、电动大巴为产品特色,重点培育拓展汽车零部件体系,形成汽车制造产业集群;以湘钢为龙头,着力发展一批为湘钢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积极发展钢材深加工产品,形成钢材压延加工产业集群;以现有工程机械、建筑机械、起动机械、冶金机械等产品为基础,加强产业配套,扩大协作配套件的市内供应能力,形成工程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以电动轮自卸车、工矿机车、凿岩机、矿山通风设备等产品为基础,加强产业配套协作,形成矿山机械制造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园区经济。

集中精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园区经济实现由小规模向大规模扩张,由小产业向大产业发展,力争到2010年全市园区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40%以上。

切实抓好园区专业化建设,各园区应严格按照各自主导产业的特点、标准和目标进行园区的布局设计和设施建设,在基础设施方面应满足产业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在引进项目方面要符合园区的产业定位、投资强度、产出标准和环保要求。

培育发展园区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按产业分类分别向各类专业园区集中并参与园区产业化分工,与大企业搞好配套协作,努力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专业特色和集聚效应。

积极培育园区物流配送、技术开发和人才培训等服务功能,增强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衔接。

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完善“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实体经营、多元投入”运作机制,理顺好财政体制。

强化政府作为,通过编制规划、降低产业交易费用、引导专业化分工、改善产业经济外部条件等非直接干预
措施,培育有利于园区产业集群形成的环境与利益机制。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加快推进制造业的信息化步伐,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企业推广应用集成技术和网络技术,加强产品生产过程和企业管理流程的改造,同时加快企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构造市级企业信息化网络协同工作平台,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进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力争到2010年,全市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管理的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关键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0%。

在提高现有基础网络资源利用率和基础信息数据共享水平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设施网络,基本建成“网上湘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宽领域的信息技术服务。

到2010年,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80%以上,互联网用户达到120万户以上,上网普及率超过40%,有线电视数字化普及率超过95%,政府部门90%联网,政府职能80%上网。

加快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在广大农村实施科技信息“户”联网工程,到2010年,科技“户”联网入户率达到90%以上。

用信息技术全面整合农业科技服务资源,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业和养殖业领域的应用,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切实搞好农业与工业产业链条的有机衔接。

9、积极发展服务业
为满足工业化加速的需要,全面提升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着力发展为工业制造业服务配套的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着力建设湘中南现代物流中心。

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

加快构筑物流设施、物流信息、物流政策三大平台,扶持发展一批具有现代化设施设备和服务能力的规模较大的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着力推广步步高、心连心等公司“基地、物流、仓储、销售”四位一体的现代物流模式,构建合理的能辐射一定区域的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网络等功能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

围绕发展鲜货、肉食、蔬菜、医药、石油、林产、汽车、钢材、槟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