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化瘀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
祛湿化痰方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观察
王永飞
(河南省新郑市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3)
【摘要】 目的:观察祛湿化痰方联合 多 烯 磷 脂 酰 胆 碱 胶 囊 治 疗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肝 的 临 床 疗 效。 方 法:选 取 92 例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肝 患 者 ,随 机 分 为 对 照 组 和 观 察 组 ,每 组 46 例 。 对 照 组 给 予 多 烯 磷 脂 酰 胆 碱 胶 囊 治 疗 ,观 察 组 在 对 照 组 治 疗基础上联合祛湿化痰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 草 转 氨酶(AST)]及 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水平。 结 果:治 疗 后,观 察 组 治 疗 总 有 效 率 (93.48%)高 于 对 照 组 (73.91%) (P<0.05);治疗后,两组 TC、TG、ALT、AST 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 TC、TG、ALT、AST 水 平 均 低 于 对 照 组 (P<0.05)。 结 论 :采 用 祛 湿 化 痰 方 联 合 多 烯 磷 脂 酰 胆 碱 胶 囊 治 疗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肝 ,可 降 低 患 者 血 脂 水 平 ,改 善 肝 功 能 ,临 床 疗 效 显 著 。 【关 键 词 】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肝 ;祛 湿 化 痰 方 ;多 烯 磷 脂 酰 胆 碱 胶 囊 ;肝 功 能 ;血 脂
现 代 医 学 研 究 表 明 ,风 湿 病 属 于 自 身 免 疫 性 疾 病 ,发 病原因尚不明确,会有多种细胞因子、滑膜增生和感染因
子等参与发病过程。TNF-α由滑膜细胞以旁分泌和自分 泌的方式表现,可释放多种不同的炎症介质,进入关节滑 膜 后 会 损 害 到 关 节 软 骨[5]。IL-1β是 由 单 核/巨 噬 细 胞 分 泌,通常与 TNF-α同时分泌和合成。麻黄加术汤可降低 TNF-α、IL-1β含量,降低风湿病对机体的破坏[4-5]。
活血降脂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40例
肝 功 能 、血 脂 及 肝 脏 B超 治 疗前 后 的 变 化 。
14 疗效评定标 准 临床 治愈 :临床症 状 体征 ( . 纳差 、乏
力 、腹 胀 、肝 区 隐 痛 、尿 黄 ) 消 失 ,肝 功 能 、血 脂 及 B超 恢
两组 总有效率 比较 ,治疗组优 于对 照组 ( 0 0 ) P< .5 。
-
26・ 4
中西 医结合肝病 杂志 2 1 0 2年第 2 2卷第 4期
di 0 3 6 /.sn 10 -2 4 2 1 .4 0 4 o:1 . 9 9 ji . 0 50 6 . 0 2 0 . 2 s
活血 降脂 方治 疗 非酒 精 性脂 肪 性肝 炎 4 0例
王 继 海
荆门市康复医院 ( 湖北 荆门 ,4 8 0 ) 4 0 0
平 均 (91 3 . 6±1. 3 岁 。 两 组 患 者 在 性 别 、年 龄 、 病 程 、 10 )
与 本 组 治疗 前 比较 ,# P<00 .5;与 对 照组 治 疗 后 比较 , △P> .5 O 0 表 2 两 组 患者 治 疗 前 后 肝 脏 B超 结 果 变 化
病情等方面 比较 P> . 5 0 0 ,具 有可 比性 。 12 治疗方法 . 两组 患者均在健康 教育 、控制饮食 、适度运 动 的基础上 进行 药物治 疗 。治疗 组患 者予 以 口服 活血 降脂方 汤剂 ( 生首乌 、枸杞各 1 g 5 ,泽泻 2 g 4 ,丹参 、决 明子 、生 山 楂各3g 0 ,大黄 1 g 0 后下 ,柴胡 1g 2 ,黄芩 1 g ,用煎药机 煎 0)
脏 腑密切相 关 ,痰 、湿 、瘀 为本 病病 因病机 之关 键 ,故 治疗 多采用化痰利湿 、活血化瘀 之法 。活 血 降脂方 是根 据 现代 医
化痰活血、祛湿清热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疗效研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 Steatohepatitis,NASH)、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及其相关肝硬化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三大类型。
由于NASH导致肝硬化的发生率高,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大,引发更多的严重并发症,临床中医者对此也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探索。
该文选取该院2007年2月—2010年11月以疏肝、化痰、活血、祛湿、清热为治则组方,联合水飞蓟宾葡甲胺片治疗NASH(痰阻血瘀、湿郁化热型)患者120例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20例患者均符合2006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制定的NASH诊断标准[1]。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年龄18~65岁,无心脑肾疾病,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
排除合并心脑肾疾病、慢性肝病、肝癌、血液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肿瘤、精神病患者,不能合作的患者。
男95例,女25例。
将入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在饮食控制、加强运动的基础上服用水飞蓟宾葡甲胺片,3次/d,3片/次,3个月/疗程。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服用自拟方:柴胡20g、茵陈20g、山楂15g、茯苓20g、虎杖15g、决明子15g、半夏20g、橘皮15g、瓜蒌10g、丹参20g、大黄6g、厚朴10g、郁金20g。
(均为颗粒剂)1剂/d,分2次服用,3个月/疗程。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ALT、肝/脾CT值为主要疗效指标;症状(乏力、肝区不适/隐痛/胀痛)BMI等次要疗效指标;血、尿、大便常规及血尿素氨(BUN)、血肌酐(SCr)、心电图等安全性项目治疗前后各查1次。
症状量化分级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制定。
周仲瑛教授从痰湿瘀滞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经验
2012年12月第50卷第36期·中医中药·CHINA MODERN DOCTOR 中国现代医生近年来,中医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的相关研究报道逐渐增多,显示中医药防治本病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但在其理论上尚未形成共识,尤其是扶正与祛邪主次不同学者各抒己见、见仁见智。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以下称“周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倡导病证结合、审机论治的辨证思路,对NAFLD 的病因病机和选方用药均具有独到经验,现总结报道如下。
1病因为“多因复合”为患NAFLD 属中医学“胁痛”、“肝痞”、“痰浊”、“积聚”等病证范畴。
病因包括:①饮食失节:平素偏食肥甘、厚味、辛辣烧烤之品,痰湿浊邪壅遏中焦,脾胃失于运化,邪犯肝胆,肝失疏泄,壅滞于肝,发为脂肪肝。
②情志不畅:人到中老年,焦虑、抑郁、恼怒情况繁多,久则肝郁气滞,三焦气化失常,气血津液运行失调,瘀浊阻滞于肝,或肝气横逆,损伤脾胃,内生痰湿,滞留不去,或木郁化火,灼津为痰,湿热痰浊留着肝胆,皆可成脂肪肝。
张仁炳等[1]曾有研究发现,心理压力大的人群中NAFLD 的检出率更高,而郑航霄[2]则报道精神分裂症患者与NAFLD 有密切相关性。
都说明精神因素是本病的重要病因之一。
③劳逸失度:随着工作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过于安逸、久坐少动者日渐增多,筋骨懈堕,气血不畅,壅遏不行,津液气血瘀阻,困阻脾胃失运,浊气壅积不化,结聚肝胆,留着为患。
《温热经纬》所谓:“过逸则脾滞,脾气滞而少健运,则饮停湿聚矣”。
④先天禀赋不足:禀赋不足,加之烦劳过度,肾精亏损,阴阳失衡,肾失气化,或水不涵木,肝失疏泄,或阳不温脾,运化失常,皆可滋生痰湿瘀浊。
⑤病后失调:如长期肥胖、高血脂症、消渴、营养失调等病,或失治或误治,影响脾胃功能,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湿聚成痰,痰浊阻络,血行不畅,痰瘀互结于肝,阻滞肝脉发为本病。
2病机总属“痰湿瘀滞”为主从临床表现特点而言,许多NAFLD 患者常有形体肥胖、疲劳乏力、头昏、头重、胸脘痞闷或胀或痛、大便溏薄粘滞不爽、易失眠多梦、舌苔厚腻或黄厚腻、舌质偏暗、脉弦滑或弦涩等证候。
健脾化痰祛瘀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疗效研究
2 0 6 2・
光明中医 2 0 1 3年 1 0月 第 2 8卷 第 l 0期
C J G MC M O c t o b e r 2 0 1 3 . V 0 1 2 8 . 1 0
o u t c o me [ J ] A m J S u r g , 2 0 0 2, 1 8 3 ( 7 ) : 6 3 0 4 5 4 1 .
~ 呻 一 _ 一 ~ 薹 一 ~ 一 ~ ~ 一 一 一 ~ _ 季 ~ 一 ~ 一 ~ 一 = 三 ~ 一 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 № ~ 量 一 ~ 一 . 岬
r e c e c t i o n [ J ] .J A m C o l l S u r g , 2 0 0 3, 1 9 7 ( 5 ) : 7 4 7 . 7 5 2 .
林 小 明 .桃 仁 化 学 成 分 和 药 理 作 用 研 究 进 展 [ J ] .蛇 志 , 2 0 0 7, 1 9
( 2 ) : 1 3 0 .
( 本 文校对 : 徐霖 收 稿 日期 : 2 0 1 3—0 3—1 4)
[
[
[
i
健 脾 化 痰 祛 瘀 汤 治 疗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肝 临 床疗 效研 究
Ma t t e i P, Ro mb e a u J L, Re v i e w o f t h e p a t h o p h y s i o l o g y a n d
[5] 周大胜 , 戴建青 , 王 国虞 , 等. 腹 腔 镜 胆 囊 切 除 术 结 合 快 速 康 复 外科 的 临 床 应 用 体 会 [ J ] 中国临 床医学, 2 0 1 0, 1 7( 3) :
Ta g u e h i A , Sh a r ma R M e a a 1 .S e l e c t i v e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i n h i b i t i o n o f
经方和验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近况
满意的疗效 。 王氏【] 8等用小柴胡汤合痛泻药方 ( 白芍 3g生 0, 白术 1 g、 皮 、 5 陈 防风 各 9 、 胡 1g 黄 芩 1g 清 半 夏 g柴 5、 2、
l g薏苡仁 、 O、 茯苓各 1g泽泻 1g 荷叶 9 )I 5, 2、 g  ̄ 减治疗 3 2例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着 1 周 , 2 治疗组 服用痛泻要方合小 柴胡 汤加减水 煎剂, 对照组服用 复方益肝灵 ,两组 疗程均为 1 2 周 , 果 : 组 治 疗 后 肝 功 能 和 血 脂 明显 改 善 ( 结 两 P<0o )治 .1; 疗后两组肝 功能和血脂 比较 , 差异有显著性 ( <00 )临床 P .5; 疗效 方面 , 治疗组 痊愈 1 , 效 1 2例 显 5例, 有效 3 , 例 无效 2 例, 总有效率达 9 .5 说 明痛泻要方合 小柴 胡汤加减治疗 3 %, 7
实验 研 究 , 医治 疗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肝 积 累 了一 定 的经 验 。 中 非 酒精性脂肪肝根据病情一般 可分为痰湿阻遏型 、气滞血瘀 型、 肝郁 湿阻型、 肾阳虚 型等 。笔者认为中医治疗非酒精 肝
鲜 。在 日本 , 小柴胡汤常作为改善体 质的药物来使 用 , 是古 代治疗疾 病处在前迁延期 或呈慢性化 阶段 常用 的调理方 , 对于当今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 的病人来说在治疗疾病 的同 时 , 可增强体质 。 也 何氏【 用加味小 柴胡 汤( 7 ] 柴胡 1g党参 1g 黄芩 1g 2、 2、 0、 半夏 6 茵 陈 2 g、 0 板蓝 根 2 g 泽 泻 1g、 苓 1g 大 枣 0、 5 猪 5、 2 g治疗 6 0) 7例脂 肪肝患者 , 总有效 率达 8 .3 , 91% 收到了较
21 0 0年 1 月上 第 2卷 第 3 期 1 1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摘要: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近年来我国及亚太地区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明显效果,对其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治疗;综述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蓄积为特征,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此演变的脂肪性肝炎及脂肪性肝硬化,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与其发病关系密切。
随着肥胖和糖尿病的高发趋势,非酒精性脂肪肝现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健康[1]。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明显疗效,现将其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非酒精性脂肪肝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没有记载,根据其症状及临床特点,可把其归属于祖国医学的“胁痛”、“痰痞”、“瘀血”、“积聚”、“痞满”等范畴。
最早记载见于《难经》:“肝之积,名曰肥气”,故也称之肥气病,是指体内肥脂之气过多地蓄积于肝脏;《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和吴鞠通“肝气之郁,痰瘀阻络”及《金匮翼·积聚统论》:“积聚之病,非独痰食气血,即风寒外感亦能成之”,揭示该病成因与情志、饮食、痰湿及瘀血有关。
近代医家则立足于临床,紧扣中医理论,充分结合现代医学探究此病病机,胡义扬教授[1]认为,在病因病机认识方面,主要有肝失疏泄,肝血瘀滞;脾失健运,湿邪内生,痰浊内蕴,以及肾精亏损,痰浊不化等,病机基础与痰、湿、瘀、积等有关,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关系密切。
何东仪等[2]认为本病多责之于饮食不节、情志郁结、病后失于调养等,导致脾虚肝郁,痰湿阻滞,瘀血内结,相互搏结于肝而致,痰、湿、瘀是主要病理因素;林鹤和[3]认为脾虚失运为本病发病的内在基础,湿热中阻、痰瘀互结为脂肪肝的主要病机。
2 治则治法本病为本虚标实。
本虚为脾气虚弱、肝肾亏损;标实为痰湿内蕴、气滞血瘀。
随着疾病的发展,虚实夹杂,互为因果。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第35卷第3期长治医学院学报2021年6月JOURNAL OF CHANGZHI MEDICAI COLLEGE Vol.35No.3 Jun.2021230•综述.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李立凤I梁汝圣八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中医药;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21)03-230-0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三种主要类型⑴。
NAFLD不仅可以导致肝病残疾和死亡,还与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以及结直肠肿瘤等的高发密切相关⑷。
NAFLD 的病因较多,高能量饮食、含糖饮料、久坐少动等生活方式、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等单独或共同成为NAFLD的易感因素⑶。
近年来,NAFLD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肝脏疾病"勺。
目前,西医尚无治疗NAFLD疗效确切的药物,中医药治疗NAFLD显示一定的临床疗效,可能成为今后治疗NAFLD的有效方法之一。
因此,本文主要围绕中医对NAFLD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中医治疗进行如下综述。
1中医病名NAFLD在中医学中,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的“积聚”“痰浊”“痞满”“肥气”“胁痛”等疾病的范畴⑷。
《难经•五十六难》在提到“五脏之积”时曰:“肝脏之积,名曰肥气”,这是最早记载与NAFLD相关的论述。
2病因病机NAFLD的发生多与酒食不节、情志抑郁、寒气侵袭、年老久病等因素相关,其病位在肝,但与脾、肾二脏密切相关,与痰、浊、瘀、湿等病理产物作者单位1天津市公安医院(300000)2天津市第一医院*通信作者(E-mail:liangrusheng@)相关。
清热利湿疏肝化瘀法治疗湿热内蕴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54例论文
清热利湿疏肝化瘀法治疗湿热内蕴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54例【关键词】清热利湿疏肝化瘀法;湿热内蕴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67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17-0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0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肝实质性细胞变性和脂肪储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
笔者根据四诊辨证及临床经验,用清热利湿疏肝化瘀法治疗湿热内蕴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54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02例病例均来源于南京市玄武区兰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9年10月到2012年12月中医内科门诊符合诊断标准的湿热内蕴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
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54例,男性33例,女性21例;年龄25-68岁,平均46岁;病程0.5-6.5年,平均2.2年:病情程度:轻度21例,中度27例,重度6例;并发胆囊炎6例,糖尿病8例,肥胖21例。
对照组48例,男性34例,女性14例;年龄28-66岁,平均45岁;病程0.6-6.8年,平均2.1年;病情程度:轻度21例,重度24例,重度3例;并发胆囊炎4例,糖尿病6例,肥胖19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2.1 治疗方法①中药治疗组采用清热利湿疏肝化瘀法:柴胡6g,黄芩10g,当归10g,枳壳10g,郁金10g,茯苓15g,田基黄15g 生山楂15g,丹参15g,泽兰10g,泽泻10,g决明子15g,五味子6g,荷叶10g。
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
②对照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商品名易善复,赛诺菲安万特(北京)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040112)456mg,每日3次。
③疗程:12周为1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2周内复查肝功能、血脂、b超。
两组均给予健康指导改善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减少糖类、脂类摄入,循序渐进增加有氧运动。
化湿消脂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观察
13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3年2月下第21卷第6期·食疗理论研究·*基金项目:深圳市宝安区科技创新局项目(编号:2021JD162)作者简介:陈红旋(1988—),女,医学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肝病。
△通信作者:胡敬宝,男,教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肝病。
E-mail :****************化湿消脂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观察陈红旋 费雨潇 李舒 鲁艳平 陈慧基 刘茜茜 王璐 胡敬宝△(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100)【摘要】目的:观察化湿消脂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疗效。
方法:将60例NAFLD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
对照组口服谷胱甘肽片,每次0.4 g,每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化湿消脂方,每日1剂。
两组疗程均为12周。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脂代谢水平、胰岛素水平、肝脾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比值和肠道菌群丰富度,并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66.7%、90%,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
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胺转氨酶(GG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C)、肝脾CT 比值升高,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
两组治疗后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的数量显著增加,而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的数量则显著减少,且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 <0.05)。
结论:化湿消脂方可以调控NAFLD 患者的肝功能、脂代谢、胰岛素、肝脾CT 比值和肠道菌群,临床上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化湿消脂方;肝功能;脂代谢;胰岛素【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3)06-0013-0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在没有明显饮酒、使用易感药物等情况下导致脂肪积累而发生肝脏脂肪变性,常伴有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代谢相关疾病[1]。
疏肝理脾化瘀祛湿方对非乙醇性脂肪肝大鼠的影响
疏肝理脾化瘀祛湿方对非乙醇性脂肪肝大鼠的影响刘晖杰;许丹;郑超;曾浩;吴洪斌;许华【期刊名称】《新乡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1)007【摘要】目的观察疏肝理脾化瘀祛湿方对非乙醇性脂肪肝(NAFLD)大鼠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高脂饲料制备Sprague-Dawley大鼠NAFLD模型,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小剂量中药治疗组、中剂量中药治疗组和大剂量中药治疗组,分别给药后观察其对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肝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TC、TG水平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中药中、大剂量治疗组ALT、TC和TG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大剂量组AST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各中药组的ALT、AST、TC和TG水平随着剂量增加逐渐降低,大剂量组显著低于中、小剂量组(P<0.05).模型组的SOD及GSH-PX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而MDA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随着中药剂量的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各中药组MDA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SOD及GSH-PX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大剂量中药治疗组MDA、SOD、GSH-Px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理脾化瘀祛湿方对NAFLD大鼠具有降脂及保肝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抑制脂质过氧化及有效清除过氧化自由基相关.【总页数】4页(P521-523,527)【作者】刘晖杰;许丹;郑超;曾浩;吴洪斌;许华【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襄阳市中心医院肿瘤科,湖北襄阳441021;武汉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湖北武汉430014;武汉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湖北武汉430014;武汉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湖北武汉430014;武汉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湖北武汉430014;湖北文理学院襄阳市中心医院肿瘤科,湖北襄阳44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5【相关文献】1.祛湿化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大鼠血清游离脂肪酸谱的影响 [J], 苟小军;冯琴;胡义扬2.疏肝理脾方联合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证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血小板水平的影响 [J], 刘晓虹;王永杰3.中药调肝理脾方对大鼠乙醇性肝病肝纤维化的影响 [J], 徐光福;褚月虎;王晓阳;田德禄;王新月;李澎涛;杨晋翔;姜良铎4.祛湿化瘀方对脂肪肝大鼠脂联素-游离脂肪酸代谢路径的影响 [J], 李红山;冯琴;许丽莉;陈少东;李雪梅;胡义扬5.祛湿化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组织蛋白酶B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 [J], 张慧;冯琴;李红山;陈少东;王晓柠;彭景华;张宁;胡义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化痰活血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40例疗效观察
祛湿化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组织蛋白酶B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
k p aB, — B 和 T - ap PI ) NF  ̄蛋 白表 达 。免疫组 织化学染 色检测肝 组织 中 C s tb表达 。
结 果 : 湿 化瘀 方 可 显 著 降低 模 型 大 鼠肝 组 织 TG( < O 0 ) F A( < 0 0 ) 量 和 血 清 AL 活 性 ( < 祛 P . 5 、F P . 1含 T P 0 0 ) 而 对 照 药 物 甘 乐 只 显 示 有 降低 AL 活 性 ( < 0 0 ) 用 ; 型 组 肝 组 织 C s 、LK 、 N - .5 , T P .5 作 模 tb F I T Fa蛋 白表 达 B 均 高 于 正 常 对 照 组 , 时血 清 T F a 平 显 著 上 升 ; 同 N -水 而祛 湿 化 瘀 方 组 的上 述 蛋 白表 达 则 低 于 模 型 组 。 肝 组 织 T 与 F A 含 量 、 清 A T 活 性 呈正 相 关 ; 清 T Fa与肝 组 织 F A 含 量 、 清 A T 活性 呈 正相 关 。 G F 血 L 血 N - F 血 L 结论 : 湿化瘀 方抑制肝 脏脂肪 沉积和 炎症作 用 可能 与其抑 制 F A 以减 轻其 下游“ F Cs— 祛 F F A— tbTNF 。 肝 脂 一, , 毒性通路 有关 。 关 键 词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肝 ;祛 湿 化 瘀 方 ;游 离 脂 肪 酸 ;肿 瘤 坏 死 因 子 a ;组 织 蛋 白酶 B;大 鼠 中图分类号 : 2 95 R 8 . ;文 献 标 识 码 :A; 章 编 号 : 6 2 1 7 ( 0 8 0 —9 80 文 1 7—9 7 2 0 ) 90 2 —6
F r r ikn n eee e n i vaC o s f o wadl ig a d rfrh el k馏 i r s Re, n i D l 0 3 3 /e 0 8 9 0 O {1 . 7 6 ji 0 0 1 m2 -
祛湿化瘀方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防治作用
3卷第 5期
・
实验研究 ・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5 - 0 2 6 4 . 2 0 1 3 . 0 5 . 0 1 1
祛 湿化瘀 方对 高脂 饮食 诱 导 的小 鼠非酒 精性 脂肪 性 肝炎 的 防治作 用
C l i n i c a l Me d i c i e n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e f f e c t o f Q u s h i H u a y u d e c o c t i o n o n n o n — a l c o h o l i c s t e a t o h e p a t i t i s . Me t h o d s :T h i r — t y t w o C 5 7 B L / 6 J m le a m i c e ,1 2 w e e k s i n a g e , w e r e r a n d o m l y d i v i d e d i n t o c o n t r o l ( n=1 6 )a n d mo d e l g r o u p( n=1 6 ) .T h e
K i d ey n Di s e se a s( S h a n g h a i U n i v e m i t y f o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es n e Me d i c i e) n , Mi n s i t r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3 . E - i n s t i t u t e fS o h a n g h a i Mu n i c i — p a l E d ca u t i o n C o m m i t t e e , . S h a n g h a i U n i v e r s i t y f o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es n e Me d i c i e 4 n . S h a n g h a i ey K L a b o r a t o y r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es n e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血法 治疗本病 , 发现其 可改善 高血脂 , 降低转 氨酶 , 护肝功 保 能。冯琴等【 通过实验证实祛湿化瘀方 ( 3 ] 茵陈 、 虎杖பைடு நூலகம்、 黄) 姜 可 显著改善肝组织病理 变化 , 显著 降低肝 组织甘 油三酯 和游离
[] 4 范春茹 , 车胜男 , 崔兆琴 .补肾法治疗排卵功能障碍 1 3 [] 陕 0 例 J.
文 章 编 号 :O 7 2 4 (O 8 O 一O 5 一 O 1O — 3 9 2 O ) 4 O4 3
脂肪酸含量 , 显著优 于对照 药物 甘乐组 。刘 庆生等 [ 采用 并 4
桃仁 、 金 、 泻 、 贝等组成 金仁 方作 用于高 脂饮食大 鼠模 郁 泽 浙 型 , 明该复方 可改善肝 脏微循环 、 证 脂质 及脂蛋 白代谢紊 乱 , 恢复肝功 能 , 改善 肝组织 脂肪 变程度 。赵 和平等[ 通过 实验
敏感 指数 , 改善胰 岛素抵抗 , 调整脂 质代谢 , 促进肝 功能 的恢
复, 减轻肝细胞脂 肪变性 。周 岳君等 [ 采用脂 易消 ( 夏 、 6 半 荷
叶、 决明子等) 治疗该病 , 现其能显著改善患 者 B超影像学 , 发
可减轻 和缓解 临床症状 , 降低 甘油三酯含量 。 2 清肝解郁 , 行气化浊以解毒 《 溪心 法 ・ 聚痞块 》 丹 积 篇说 : 凡积病 不可用 下药 , “ 终损 真气 , 亦不 去 , 病 当用清 积 药使 之融 化。 清 肝化 浊 法 即 出此 ”
西 中医 ,02 2 ( )3 9 3 0 20 ,3 5 :8  ̄ 9 .
和纤维化改变 。温 伟波 等[] 1 通过实 验证 明 由青 皮 、 0 赤芍 、 丹 参、 泽泻等组成健肝消脂合剂能使脂质 代谢 恢复正 常 , 减少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
(2)肝郁脾虚证
临床表现: 胁肋胀痛或隐痛,心情抑郁不舒,嗳气,四肢乏力,食欲不振,或有便溏,舌淡或胖,苔薄白或腻,脉弦细或沉细。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柴胡、白芍、白术、茯苓、姜半夏、陈皮、党参、郁金、山楂、枳壳、薏苡仁等。 中成药 ①逍遥丸: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②香砂六君丸 。
(5)肝肾亏虚证
临床表现: 胁肋隐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或午后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虚细或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 方药:一贯煎合六味地黄汤加减。北沙参、枸杞子、当归、熟地黄、麦冬、山茱萸、丹参、白芍、陈皮、决明子、泽泻、山药、山楂。 中成药 六味地黄丸
壳脂胶囊:壳聚糖、丹参、制何首乌、茵陈、牛膝)。SFDA批准,2005年12月上市。 胆宁片:为胆道疾病药物。近年上海龙华医院、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等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对脂肪肝治疗有效。
(4)气滞血瘀证
临床表现: 胸胁刺痛或胀闷,走窜疼痛,或胁痛拒按,妇女可见经闭或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等,舌紫暗或见瘀斑,脉涩。 治法:行气活血。 方药:复元活血汤加减。柴胡、当归、泽兰、丹参、赤芍、郁金、香附、枳壳、川芎、姜黄、山楂、虎杖、牛膝、甘草。 中成药: 丹参片:活血化瘀。
各组大鼠肝组织脂肪变性,油红染色,×400
正常
模型
祛湿方
甘乐
油红0染色,×400
祛湿化瘀消脂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观察
祛湿化瘀消脂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观察阳义成;唐爱民;王武军;王净净【摘要】目的观察祛湿化瘀消脂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NASH的患者137例,按3∶1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6例及对照组31例.观察组采用祛湿化瘀消脂丸治疗,对照组采用硫普罗宁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及肝脏B超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为3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对ALT、AST、TG、TC及肝脏B超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祛湿化瘀消脂丸治疗NASH疗效确切,能明显控制血脂及改善脂肪肝,值得推广应用.【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34)001【总页数】3页(P40-42)【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药疗法;祛湿化瘀消脂丸【作者】阳义成;唐爱民;王武军;王净净【作者单位】湖南邵阳县中医医院,湖南邵阳422100;湖南邵阳县中医医院,湖南邵阳422100;湖南邵阳县中医医院,湖南邵阳422100;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5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改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率不断攀升,并逐渐取代乙型病毒性肝炎,成为我国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病理特征为肝细胞内有大泡性脂肪滴贮积,伴肝细胞气球样变,甚至肝细胞不同程度的坏死,以及小叶内和门管区混合性炎症细胞浸润[2]。
其病情转归可由单纯性脂肪性肝病→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脂肪性肝硬化方面演变。
笔者自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期间,运用本院老中医经验方祛湿化瘀消脂丸治疗NASH,效果满意,现将方法与结果报道如下。
祛瘀降浊疏肝颗粒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功能与血脂的影响
·1·2021年第5卷第9期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内分泌代谢疾病专题祛瘀降浊疏肝颗粒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功能与血脂的影响王景琦(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肝病科,吉林 长春 130021)摘要:目的 探讨祛瘀降浊疏肝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患者肝功能与血脂的影响。
方法 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72例NAFLD 患者分成两组,各36例。
对照组患者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其基础上采取祛瘀降浊疏肝方治疗,均持续用药12周。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丙氨酸转氨酶(ALT )、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Ⅲ型前胶原(PC- Ⅲ)、层黏连蛋白(LN )及总胆固醇(TC )、三酰甘油(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水平。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ALT 、AST 、PC- Ⅲ、LN 及TG 、TC 、LDL-C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HDL-C 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均P < 0.05)。
结论 使用祛瘀降浊疏肝方治疗NAFLD ,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同时对改善患者血脂、肝功能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 ; 祛瘀降浊疏肝颗粒 ; 血脂 ; 肝功能中图分类号:R57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718.2021.09.0001.03作者简介:王景琦,硕士研究生,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肝胆方面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归属于慢性肝病中一种常见的类型,我国NAFLD 的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若不及时治疗可进展为肝硬化,严重者可演变为肝细胞癌,对于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故应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
祛瘀化痰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Meta分析
祛瘀化痰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Meta分析石皓;邓广辉;李允家;杨梦晗;叶海欣;高磊【期刊名称】《山东中医杂志》【年(卷),期】2022(41)3【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祛瘀化痰法中药组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检索祛瘀化痰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分析,使用RevMan 5.3软件对临床有效性、肝功能、血脂、肝/脾CT值等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7篇,Meta分析表明,与对照组比较,祛瘀化痰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有效率提高[OR=2.87,95%CI(2.21,3.73),P<0.00001],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降低[MD=-13.62,95%CI(-18.35,-8.89),P<0.00001],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降低[MD=-15.42,95%CI(-20.48,-10.36),P<0.00001],总胆红素降低[MD=-11.07,95%CI(-19.20,-2.94),P=0.008],甘油三酯(TG)降低[MD=-0.53,95%CI(-0.72,-0.34),P<0.00001],总胆固醇(TC)降低[MD=-0.61,95%CI(-0.79,-0.43),P<0.0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MD=0.19,95%CI(0.09,0.29),P<0.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MD=-0.31,95%CI(-0.60,-0.02),P=0.04],肝/脾CT值升高[MD=0.14,95%CI(0.06,0.23),P=0.001]。
结论:祛瘀化痰法中药方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功能、降低血脂,临床有效率高,较单一类型西药治疗有明显优势。
【总页数】9页(P281-289)【作者】石皓;邓广辉;李允家;杨梦晗;叶海欣;高磊【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4【相关文献】1.理气化痰祛瘀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疗效观察2.祛瘀化痰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35例临床观察3.自拟疏肝健脾化痰祛瘀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观察4.化痰祛瘀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5.化痰祛瘀通络法联合利拉鲁肽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资 料 与 方 法
降糖及调脂等基础 治疗 。对照组 患者予 以多 烯磷脂 酰胆 碱胶 囊 [ 商品名 :易善 复 ,赛诺 菲 ( 北京 )制药 有 限公 司 ,国药 准字 H 2 0 0 5 9 0 1 0 ] 治疗 ,2粒/ 次 ,3 O : / d ,温水 送 服 。观察
组患者予 以祛 湿化 瘀 方治 疗 ,主要包 括 茵 陈 1 5 g ,虎杖 1 2 g ,
田基 黄 1 2 g ,姜 黄 9 g ,( 生) 山栀 9 g 。水 煎 服 ,1剂 / d ,分 2
1 . 1 纳 入 与 排 除标 准
纳入 标 准 :( 1 ) 入 院 后 经 诊 断 符 合 中
非酒精性 脂肪性肝病是 指 除酒 精 和其他 明确 原 因 以外 导
年龄 2 7~ 6 4岁 ,平 均 ( 4 3 . 6±5 . 7 ) 岁 ;并 发 糖 尿病 4例 , 高血压 6例 ;文化程 度 :高 中及 以上 3 6例 ,高 中以下 7例 。 对 照组 中男 2 8例 ,女 1 5例 ;年 龄 2 5~6 5岁 ,平 均 ( 4 4 . 2 ± 5 . 6 ) 岁 ;并发糖尿病 5例 ,高血压 4例 ;文 化程度 :高 中
A S T 、T C、T G水 平 低 于 治 疗前 ( P< 0 . 0 5 ) ;两 组 患 者 不 良反 应 发 生 率 比较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P> 0 . 0 5 ) 。 结 论
祛湿化瘀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的临床疗 效显著 ,可改善患者肝功能及血脂 ,且不 良反应少 ,安全性高 。
【 关键词 】Leabharlann 肝病 ;脂肪肝 ;中药疗法 ;治疗结果
【 中图分类号 】 R 5 7 5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 编号】 1 6 7 4— 3 2 9 6( 2 0 1 5 )0 5 C - 0 1 3 5 - 0 2
d o i :1 0 . 1 5 8 8 7 / j . c n k i . 1 3 — 1 3 8 9 / r . 2 0 1 5 . 1 5 . 0 7 1
临床 合 理 用 药 2 0 1 5年 5月 第 8卷 第 5 C期
C h i n J o f C l i n i c a l R a t i o n a l D ag r U s e ,Ma y 2 0 1 5。Vo 1 . 8 N o . 5 C
・1 3 5・
1 . 3 方法
两组 患者 在接受治疗期 间调整 日常饮食 结构 ,控 J ,戒 烟戒
制每 日糖类 、胆 固醇及饱 和脂肪酸等 的摄 人量
酒 ,进行适 当 的体 育锻 炼 ;对 有合 并症 者 依病 情 给予 降 压 、
非酒 精性脂肪性肝病 以综合 治疗 为 主,尚无 特效 药物 。中 医
血症及糖 尿病等 代谢 系统疾病 。随 着 我 国 肥 胖 人 E l 和 内
脏性肥胖 人 口数量增 加 ,非酒 精性脂 肪性 肝病 的发 病率 呈逐 年上 升趋 势 ,严重影响人们 的身 体健 康和 生 活质 量。非酒 精 性脂肪性 肝病包括单 纯性脂 肪肝 、由非酒 精性 脂肪 性肝病 演 变而成 的脂肪性肝 炎及肝硬 化 3大类 。 目前 ,临床 治疗
及以上 3 4 例 ,高 中 以 下 9例 。两 组 患 者 性 别 、年 龄 、并 发 症 、文化 程 度 比较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P> 0 . 0 5 ) ,具 有 可 比性 。
致的 以弥 漫性 肝细胞大泡性 脂肪 病变 为主要 病 理特 征的 临床
综合征 J ,其病理表现为肝实质细胞脂 肪变及 脂肪贮积 J 。 非酒精性脂 肪性肝病 的病 因尚不 明确 ,一 般认 为与 患者 自身 存在胰 岛素抵抗及遗传易 感性 有关 ,患者 常并 发肥 胖 、高 脂
・
中 医
・中 西 医 结 合
・
祛 湿 化 瘀 方 治疗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性 肝 病 的 临床 疗 效
曲 宗胜 【 摘 要】 目的 探讨 祛湿 化瘀 方治疗非酒精性脂 肪性肝病 的临床疗效 。方 法 选取 2 0 1 0年 6 月—2 0 1 4年 6
月交 口县桃红坡 中心卫生院收治 的非酒精性脂肪性 肝病 患者 8 6例 ,随机分 为观察组与对 照组 ,各 4 3例 。对 照组 患者 予 以多烯 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 ,观察组患者予 以祛 湿化瘀方 治疗 。观察两组患 者临床疗效 、治疗前后肝功 能、血脂情 况及 不 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 有效率 高于对 照组 ,差异有 统计 学意义 ( P<0 . 0 5 ) ;治疗前两组 患者
次服用 ,服药 时间 以饭后 1~ 2 h时 为宜 。2个月 为 1 个 疗程 。 依据 患者病情 可适 当加 减药 方 ,腹胀 明显 者加 莱菔 子 ;右 肋
疼 痛 明 显 者 加 龙 胆 草 、元 胡 ;治 疗 时 出 现 反 酸 情 况 则 适 当 加
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 会制定 的 “ 非酒精 性脂 肪性 肝病 诊疗 指 南” 中的相关诊 断标准 ,符合 中医关 于非酒精性 脂肪性 肝 病 的 诊 断 标 准 l a ] ,B超检 查 示 肝 区 近 场 回 声 弥 漫 性 增 强 ( 强 于肾脏和脾 脏 ) ,远 场 回声 逐渐 衰减 ; ( 2 ) 年龄 1 8— 6 5岁 ;
丙 氨酸氨基转移酶 ( A L T )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 A S T ) 、总胆固醇 ( T C ) 、三酰甘 油 ( T G)水平 比较 ,差 异无统计 学 意义 ( P> 0 . 0 5 ) ,治疗后 观察 组患 者 A L T 、A S T、T C、T G水 平 低 于对 照组 ( P<0 . 0 5 ) ,两 组 患者 治疗 后 A L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