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的常用工具书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古汉语的常用工具书简介
学习古代汉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或成语典故,需要查考一些有关材料或诸家说法,因此,了解古汉语的工具书、特别是常用的字典、辞书等的有关情况,进而学会使用它们,就成为古汉语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初期,即有完整的工具书问世。

两千多年来,历代学者孜孜以求、辛勤耕耘,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工具书。

这些工具书中有许多高质量、高水平的上乘之作,它们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光彩夺目的奇葩。

在本节中,我们打算介绍一些同古汉语学习关系最密切的工具书,特别是字典、辞书类工具书,以及与工具书有关的一些知识。

一、汉语字(词)典排列汉字的主要方法
一部字(词)典收有成千上万个汉字,读者怎样才能较快地从中查到自己想查的字呢?这就需要了解字(词)典排列汉字的方法。

汉语字(词)典排列汉字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按音序排列
所谓音序,指读音顺序。

古代的一些字(词)典,往往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和格律诗的106个韵部来排列汉字。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查检起来难度很大;如果不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许多字是查不到的。

解放以后编写的字典辞书,一般按照汉语拼音字母的顺序排列汉字。

只要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方案,能念准要查的字的读音,就能很快地查到。

2、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部首分为造字部首和检字部首两类。

明清时代的字典,一般有214个检字部首;现代字(词)典的部首,一般不到214个。

使用部首检字法的字(词)典,把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

部首的先后是以笔划的多少为序的,同一部首的字也是以笔划的多少为序的:凡笔划少的靠前,凡笔划多的在后。

使用这类字典,只要能准确地写出要查的字的字形,在字典前页的“部首索引”中找到它所属的部首,再到该部中按笔划查找,就能很快地查到。

3、按号码排列
所谓按号码排列,是指按照每一个汉字的形体结构,给它编上特定的号码,然后按号码的顺序排列汉字。

目前通行最广、最有影响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一般是方块形的,都有四个角。

四角号码检字法把汉字角的形式归纳为十种,每种角形用一个阿拉伯数字(即:0,1,2,3,4,5,6,7,8,9)表示。

为每一个汉字编号码时,按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的次序进行,每一个汉字为四码。

因此,只要熟练掌握编码的方法,一看到具体的汉字就能知道它的编码,那么,使用这类字(词)典也是十分方便的。

使用四角号码字典,关键是掌握编码方法,并能熟练地为汉字编码。

只要记住“四角号码口诀”并了解其具体含义和一些有关规定,反复进行实践,编码方法不难掌握。

四角号码口诀是:
横一垂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
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

这段口诀的含义是:汉字笔划中“横”(含横、挑、右钩)的号码是1,“垂(竖)”(含直、撇、左钩)的号码是2,“点、捺”的号码是3,“叉”(即两个笔划相交)的号码是4,“插”(一笔通过两笔以上)是5,“方框”(如“口”、“囗”)是6,“角”(横和垂的锋头相接处,如“厂”字的左上角,“雪”字的右下角)是7,
“八”(八字形和它的变形,如“金”、“午”的前两笔,“足”的末两笔)是8,“小”(小字形和它的变形,如“系”的末三笔,“党”的前三笔,“杲”的末三笔,“惟”左边的竖心旁)是9,“点下有横”(独立的点和横结合,如“言”的前两笔,“主”、“广”、“疾”的前两笔)是0。

例如:
“端”的左上角是0,右上角是2,左下角是1,右下角是2,它的编码是0212。

“截”的左上角是4,右上角是3,左下角是2,右下角是5,它的编码是4325。

“颜”的左上角是0,右上角是1,左下角是2,右下角是8,它的编码是0128。

“烙”的左上角是9,右上角是7,左下角是8,右下角是6,它的编码是9786。

上述三种汉字排列方法,都各有利弊。

例如,音序排列法的字(词)典,查字方便,但查字的人必须读准被查的字的音,如果查字的人正好是为了查某字的读音,使用起来就十分不便。

又如,部首笔划排列法和四角号码排列法的字(词)典,虽然可以不受读音限制,依形即可查字,但是,如果查字的人只记得字音、不记得字形,又怎样使用它们呢?而且,即便知道了字形,但某字究竟归属于哪一个部首、究竟是何编码,往往很难一下子确定。

因此,上述三种方法,都不完
善,都有弊端。

近几十年来编写出版的字典辞书,往往将上述方法配合使用。

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是按拼音字母顺序排列汉字的,但在前面附上了“部首检字表”(共189个部首)。

又如,《辞源》(修订本)是按部首、笔划排列汉字的,但在后面附上了“四角号码检字法”及其索引,并附上了“单字汉语拼音索引”,等等。

这样,就大大地方便了读者的使用。

二、汉语字(词)典的注音方法
现代编写出版的字(词)典,一般按《汉语拼音方案》的规定,用拼音字母注音。

古代的字典辞书,则常用下列方法给汉字注音:
1、读若(读如)法
“读若”又叫“读如”,是用音同或音近的汉字来注音,使读者由此音推出彼音。

读若法在汉代用得很广泛,《说文解字》一书中就大量使用。

例如:
《说文》玉部:“玽,石之似玉者。

从玉,句声,读若
苟。


《说文》羊部:“羍,小羊也。

从羊,大声,读若达。


《说文》巾部:“帴,裙也。

一曰帗也,一曰妇人胁衣。

从巾,戋声,读若…末杀‟之杀。


2、直音法
直音法是直接用一个同音字来注音的方法。

直音法的优点是明白清楚,注音准确。

这种方法在《康熙字典》中大量使用。

例如:
“筭,音蒜。


“筹,音俦。


3、叶音法
“叶音法”本是古代学者(如宋代的朱熹)为先秦韵文(如《诗经》)注音时所采用的方法。

“叶”念xié,意即“协”、“和洽”、“相合”。

叶音就是临时改变字的读音,使它同其他字押韵,以达到朗读时的和谐、协调。

叶音法的产生,是由于不了解古今语音的变化,以今音况古音。

因此,这种注音方法是不科学的。

但《康熙字典》中有时也采用这种方法注音,例如:
“筹,……又叶音除。

蔡洪《围棋赋》:…摅妙思,奋元
筹,饰服色,玩骍驹。

‟”
“家,……又叶古俄切,音歌。

《古雉朝飞操》:…我独何命兮未有家,时将幕兮可奈何。

‟……又叶古暮切,音固。

《焦氏易林》:…三足孤鸟,灵明为御,司过罚恶,自残其家。

‟” 等等。

4、反切法
反切是古代的字典辞书中用得最多的一种注音方法,也是在拼音字母发明之前一种相当科学的注音方法。

“反切”又叫“反”、“切”,其含义都是“拼音”。

反切是在充分认识汉字音节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现代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指出:“反切者,合二字以为一字之音,所以济直音之穷也。


反切是一种双拼法,它以两个汉字合在一起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

反切是以声、韵原则来拼音的,不同于以音素为原则的现代拼音方案。

清代著名学者陈澧在《切韵考》一书中指出:
“切语之法,以二字为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叠韵;上字定其清浊,下字定其平、上、去、入;上字定清浊而不论平、上、去、入,下字定平、上、去、入而不论清浊。

”(“清浊”指声母是清辅音还是浊辅音)
陈澧的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反切的原理和具体方法,可以概括为:上字取其声,下字取其韵;上字定清浊,下字定四声。

举个例子来说吧:
《康熙字典》引《唐韵》云:“毛,莫袍切。


根据反切的方法,“毛”和“莫”双声(声母相同),“毛”和“袍”叠韵(这儿指韵母相同),“毛”和“袍”同调(声调相同)。

如果我们用现代汉语的拼音字母来表示,那就是:
毛=m(ò)+(p)áo=máo
又如:
《康熙字典》引《唐韵》云:“苏,素姑切。

”即:苏=“素”的声母+“姑”的韵母和声调=s(ù)+(g)ū=sū可见,反切的原理是十分简单的。

但是,要想真正搞懂反切,特别是要想用现代的语音标出反切所表示的读音,却是十分困难的。

因为反切是古代(特别是唐宋时期)的注音方法,它所注的是古音;无论是用来注音的字(即切语上下字),还是被注的字,它们所代表的都是古音,而不是现代音。

从古代到现代,语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于一个具体的反切条目来说,从古代到现代,在被切字和反切上下字这三个字的六个因素中有一个因素发生变化,我们就不能正确地以现代语音来标示。

这六个因素是:
被切字的声母、韵母、声调,反切上字的声母,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

例如:
《康熙字典》引《唐韵》云:“公,古红切。

”按反切原理,“公”的读音应该是:公=古g(ǔ)+红(h)óng=góng。

《现代汉语词典》对“公”的标音是gōng,声调是阴平,不是阳平。

那么,“公”的反切(古红切)是不是错了呢?不,没有错。

问题在于:现代的声调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而中古却是平、上、去、入四个声调。

中古的平声字,在现代分别变成了阴平和阳平,变化的规律是:中古声母是清辅音的平声字,今音读阴平,如“公”;声母是浊辅音的平声字,今音读阳平,如“红”。

“公”和“红”现代声调有阴平、阳平之别,古代则完全相同,都是平声字。

因此,用“古红”作“公”的切语,是正确的。

现代汉语的声母共22个,即21个辅音声母(bpmf,dtnl,gkh,jqx,zh ch sh r,zcs)加上一个“零声母”(如“王”、“用”、“安”、“厄”的声母)。

在21个辅音声母中,“ mnlr”是浊辅音,其余17个都是清辅音(浊辅音是发音时声带振动的辅音,清辅音是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辅音)。

中古时期,则有36个声母,古人用36个汉字来表示,
叫“三十六字母”(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又叫“声纽”、“纽”、“母”),即:帮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晓匣喻,来日。

三十六字母对于理解反切十分重要,必须背熟。

在三十六字母中,有十八个是浊辅音声母,即:並明,奉微,定泥,澄娘,从邪,床禅,群疑,匣喻,来日。

其余都是清辅音声母。

三、常用工具书简介
1.《尔雅》
《尔雅》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词典。

它大约编纂于战国时代,历经秦汉,续有增补,至西汉初期正式成书。

《尔雅》不是出于一人之手,是许多人智慧的结晶。

《尔雅》的“尔”是“近”的意思,“雅”是雅言、通语,即当时的民族共同语。

《尔雅》记录“古今之异言”和“方俗之殊语”,而以今语释古语、以雅言释方言。

《尔雅》是古人研读经书的重要工具书。

《尔雅》共十九篇,即: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其中前三篇是解释一般词语的,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十六篇是解释专有名词的。

从《尔雅》的内容来看,它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

其释词方式是汇聚若干同义词,然后以一个词加以解释。

例如:《释诂》:“林、烝、天、地、皇、王、后、辟、公、侯,君也。

”《释言》:“告、谒,请也。


给《尔雅》作注的人很多,其中最早的是晋郭璞的《尔雅注》。

清儒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和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内容精湛,影响最大。

2.《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字典。

作者许慎(公元58—147?),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省偃城县)人,东汉著名的经学家,也是当时最杰出的文字学家。

《说文》始作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写成于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前后二十余年。

全书正文十四卷,叙目一卷,共十五卷。

共收字9353个(以小篆为主),外加重文(与小篆形体不同的古文、籀文等异体字)1163个。

作者根据小篆的形体构造,创立了540个部首,把9353个字分别归入这540部。

《说文》的部首是造字部首,每一个部首基本上就是该部所属之字的形旁,表明这些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

《说文》的540个部首,根据“据形系联”的原则排列次第,始于“一”部,终于“亥”部。

每部中所收之字,则按照意
义类别排列次第,有严密的逻辑条理。

《说文》的释字方法,是先析部首,说明该部所有的字都同部首之义有关。

对于每个字的阐释,是先讲字义,再讲字形构造,有的还说明读音。

例如:
皿部:“皿,饭食之用器也。

象形,与豆同意。

凡皿之属皆从皿,读若猛。

”(“皿”是部首字)
皿部:“盂,饮器也。

从皿,于声。


皿部:“盛,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

从皿,成声。


皿部:“盎,盆也。

从皿,央声。


皿部:“益,饶也。

从水皿。

水皿,益之意也。


由于《说文》所释字义是从字形结构的分析中得出的,因此,一般来说,都是字的本义。

这对于后人研读古书、探讨词义的源流变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

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研究古代文字和语言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书。

《说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是以“六书”原则为指导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全面系统地阐释了六书理论,分析了古今文字的发展历程,奠定了文字学的基础。

《说文》的主要缺点,是对某些字的分析不科学。

例如“为”字,甲骨文、金文都是“以手牵象”之形,本义是“役象”,引申为“劳作”、“作为”;许慎则根据小篆形体,将“为”释为“母猴也。

其为禽好爪,下腹为母猴形”,造成大谬。

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文》,是北宋徐铉(字鼎臣,扬州人,公元916—991)校订的本子,世称“大徐本”。

徐铉之弟徐锴(字楚金,公元920—974)作《说文解字系传》,也很有影响,世称“小徐本”。

清代是研究《说文》的鼎盛时期,注家蜂起,成就斐然,形成了“许学”研究的高峰。

有清一代,研究说文的专著就有一百多种。

清代研究《说文》成就最高的是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号茂堂,江苏金坛人)、桂馥(1736—1805,字冬卉,号未谷,山东曲阜人)、王筠(1784—1854,字贯山,号菉友,山东安丘人)、朱骏声(1788—1858,字丰芑,号允倩,江苏吴县人),世称“说文四大家”,而段玉裁又是“四大家”中的巨擘。

段氏的代表作《说文解字注》,是研究《说文》的最重要的著作。

它不仅考订二徐本的是非,整理《说文》文字,而且深刻阐明许书体例,从形、音、义三方面全面系统地研究《说文》所收的每一个字,并以声音为枢纽来探寻语义,深刻地揭示了字义演变的规律和途径。

同时,在同义词辨析、同源词探求、六书理论的阐释等方面,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可以说,《说文解字注》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古汉语最好的工具书之一。

桂氏的代表作《说文解字义证》、王氏的代表作《说文
句读》和《说文释例》、朱氏的代表作《说文通训定声》,也都有重要创见,都是《说文》研究中很有价值的专著。

近人丁福保(1874—1952,字仲祜,江苏无锡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编纂的《说文解字诂林》,汇集了从古到今一百多家研究《说文》的著作,是研究《说文》的最全面、最丰富的资料汇编,很有参考价值。

3.《方言》
《方言》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方言学著作,作者是西汉著名学者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

《方言》共13卷,记录了西汉时代各地的方言词语。

其编写体例与《尔雅》相似,是按意义分类编排、分条解释的,收集并解释了大量普通语词和衣服、器皿、家具、农具、动物、车、船、兵器、昆虫方面的方言词语。

例如:卷一:“党、晓、哲,知也。

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卷八:“虎,陈魏宋楚之间或谓之…李父‟,江淮南楚之间谓之…李耳‟,或谓之…於菟‟,自关东西或谓之…伯都‟。


晋代郭璞作《方言注》,影响较大。

4.《释名》
《释名》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语源学词典,作者是东汉刘熙。

《释名》共八卷,收录先秦两汉词语一千五百余条,按天、地、山、水、丘、道、州国、形体、姿容、长幼、饮食等内容,分为二十七篇。

《释名》一书释词的最大特点,是追求事物命名的由来,用声训的方法(即用音同或音近的字训释词义)探求语源。

例如:
《释宫室》:“楣,眉也,近前若面之有眉也。


《释天》:“雨,羽也,如鸟羽之动则散也。


《释名》的声训,有的是有道理的,有的是牵强附会的。

但它所收集的大量语词和它的声训材料,对于研究东汉的语言(特别是语音)状况和社会生活,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5.《广雅》
《广雅》是为了“增广”《尔雅》而作的词典,其内容远远多于《尔雅》,而性质、分类与《尔雅》完全相同。

作者是三国魏人张揖。

《广雅》也像《尔雅》一样,分为十九篇,共2345个条目,18150字。

其释词方式也是以一词释多词。

清代杰出的训诂学家王念孙(1744—1832,字怀祖,号石
臞,江苏高邮人)花了十年时间,为《广雅》作疏证。

王氏所作之《广雅疏证》,详细搜集汉魏以前的古训材料,对《广雅》的语词进行考证。

他以声音通训诂,就古音以求古义,突破字形限制,在训诂学上作出了极其辉煌的贡献,使《广雅疏证》成为训诂学的顶峰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广韵》
《广韵》是中国古代完整地保留至今的最早的韵书(韵书实际上是按韵排列的字典,重在明音),也是中国第一部官修韵书。

《广韵》的前身是唐代孙愐于公元751年(天宝十年)编著的《唐韵》,《唐韵》的前身则是隋陆法言于公元601年(隋文帝仁寿元年)编写的《切韵》。

《切韵》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部韵书,它以平、上、去、入四声分卷,其中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共193韵,收字12158个。

《切韵》以当时的洛阳音为主,同时收有古今方国之音,因此,它并不代表一时一地的语音系统。

《切韵》的最大特点是审音精细。

《唐韵》沿袭了《切韵》体系,分韵195个,收15000余字,在唐代影响较大。

《切韵》和《唐韵》都未能完整地流传下来,现在只剩下残卷。

《广韵》的全名是《大宋重修广韵》,是宋初陈彭年、
丘雍奉诏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修订成书的。

《广韵》的含义是“增广”《切韵》,它基本上保留了《切韵》的声韵系统而有所广益,大体上反映了唐宋时代的语音状况。

《广韵》也以平、上、去、入四声分卷,其中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共206韵,收字26194个。

《广韵》是研究中古语音最重要的材料,《广韵》反切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基本上代表了中古的语音系统。

据清人陈澧考证,《广韵》共有40个声类(声母),89个韵类(不计声调)。

公元1229年,金人王文郁把《广韵》的缩略本《礼部韵略》的206个韵,删并为106韵,写成《平水韵略》一书。

这就是所谓“平水韵”,也即中古格律诗的“诗韵”。

7.《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一部影响极大、使用广泛的大字典。

这部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30余人于清代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奉诏编写,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编成的。

《康熙字典》共收47035个字,按部首排列,分为214部;又按部首字的笔划多少,分归十二集,每集冠以地支之名,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

《康熙字典》对于单字的解说,是先注音、后释义、再证以古书材料。

注音一般列《唐韵》、《广韵》、《集韵》等韵书中的反切,以及其他读音。

对字义的训释,以罗列古书古注材料为主,有时也表明编者看法。

由于这部字典收字极多,材料丰富,因此成为学习、研究古汉语的重要工具书。

《康熙字典》由于出自多人之手,错误很多。

清代著名学者王引之于道光年间奉敕撰写《字典考证》,纠正了引文方面的错误2500多条。

8.《经籍籑诂》
《经籍籑诂》是清代著名学者阮元主编的一部大型工具书,刊行于清嘉庆三年(公元 1798年)。

这部书广泛收集唐代以前经、史、子、集及各种古注材料,是汉唐文字训诂的总汇。

全书按平水韵106韵分卷,每字之下详列古书古注的训释,对阅读古书颇有帮助。

王引之盛赞此书云:“展一韵而众字毕备,检一字而诸训皆存,寻一训而原书可识。


9.《经传释词》
《经传释词》是一部研究上古汉语虚词用法的专书。

作者是王念孙之子、清代著名学者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
号曼卿,江苏高邮人)。

《经传释词》成书于嘉庆三年(1798年)。

全书共收虚词160个,依三十六字母顺序排列,材料主要取自周秦两汉的经传。

作者精于声音训诂之学,在考释虚词时,能从声音出发,说明音义相关的道理,多有精到之处,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此书对于学习古汉语,很有参考作用。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是清代杰出的语言学家,王念孙的《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和王引之的《经义述闻》、《经传释词》,在训诂学上具有极高造诣,世称“高邮王氏四种”。

10.《词诠》
《词诠》是一部专谈古汉语虚词的著作,出版于1928年,作者是近代学者杨树达。

《词诠》介绍了古汉语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以及部分代词、副词、动词,详细地说明了它们的用法、含义,并举出古书例句加以证明。

全书说理清楚,材料翔实,是学习古汉语的很好的工具书。

11.《辞海》
《辞海》初版于1936年,后来经过几次修改。

目前市面上通行的是1979年出版的修订本(三卷),以及1980年出
版的缩印本。

《辞海》共收单字(含繁简字、异体字)、一般词语和专科名词术语106578条,其中单字有14872个,词目91706条。

《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除了单个汉字外,举凡语词、人物、名著、历史事件、古今地名、政党团体、各学科的专门术语等,全都涉及。

《辞海》在语言材料方面,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全收,因此,也是学习古汉语的重要工具书。

《辞海》用的是部首排列法。

其解释体例是:先释单字字义,再释复音词、词组和典故的意义、用法。

12.《辞源》
《辞源》初版于1915年,本是综合性语文工具书。

解放以来,经过多次修订,内容上已改为专收古书语词,成为古汉语学习和研究的专门工具书。

目前市面上通行的是1979年至1983年出版的修订本(共4册),以及1988年出版的缩印本。

《辞源》共收单字12890个,复词84134个。

全书按部首、笔划排列单字,每个单字不仅以拼音字母注明今音,而且注明其反切(反切选自《广韵》)。

其解释体例与《辞海》
相同。

《辞源》也是古汉语学习的有益工具书。

13.《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字典》是一部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汉语大字典》规模宏大,共收字54678个,是目前我国收单字最多的字典之一。

本书的解释体例是:以楷书为标准字形,每个楷字下面收列能反映其形体演变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古文、小篆、隶书字形;然后说明其本义、读音(标注拼音字母并注明《广韵》等韵书的反切,以及中古的声、韵、调和上古的韵部);然后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顺序分项解释其各种含义、用法,并征引古书用例。

全书按部首编排,共分200部。

本书附有《上古音字表》、《中古音字表》、《通假字表》、《异体字表》、《历代部分字书收字情况简表》、《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汉语拼音方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国际音标表》等。

《汉语大字典》是汉语字典的集大成之作,它是四川、湖北两省300余名词典工作者奋斗十年的成果,在汉语字典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4.《诗词曲语辞汇释》
《诗词曲语辞汇释》是近代学者张相(1877—1945)所作。

此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八百余条,详引例证,解释它们的意义、用法和变化,有时还推寻其词源或语源。

这部书对于学习诗词曲很有帮助。

15.《现代汉语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是以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的中型词典,初版于1978年。

词典中所收条目,包括字、词、词组、熟语、成语等,共约56000余条。

这部词典是为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服务的,它除了普通话语汇外,还收了不少方言词、文言词和一些专门术语。

1996年出版的修订本,收字、词6万余条。

《现代汉语词典》的主要长处之一,是释词精当、用语准确,对古文翻译极有帮助。

除了上述工具书外,《中华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新华字典》、《辞通》、《古书虚字集释》等工具书,对于古汉语学习均有参考价值。

限于篇幅,我们就不多谈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