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
疗指南
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1.年龄18岁以上。
2.大血管闭塞重症患者尽早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
建议动脉溶栓:前循环闭塞发病时间在6h以内,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发病时间在24h内;机械取栓:前循环闭塞发病时间在8h以内,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发病时间在24h内。
3.CT排除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大血管闭塞。
5.患者或法定代理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禁忌证
1.若进行动脉溶栓,参考静脉溶栓禁忌证标准。
2.活动性出血或已知有出血倾向者。
4.血小板计数低于100×XXX。
5.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患者。
6.近2周内进行过大型外科手术。
7.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
8.血糖22.2mmol/L。
9.药物无法控制的严重高血压。
10.预期
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医治
动脉溶栓及静脉-动脉序贯溶栓
推荐意见:(1)动脉溶栓越早,效果越好,应尽早实施医治(I级推荐,B级证据);(2)动脉溶栓有益于经严格选择的患者,适用于发病6h内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级推荐,B级证据);(3)发病24h内、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重症脑卒中患者,经过严格评价可行动脉溶栓(Ⅲ级推荐,C 级证据);(4)静脉-动脉序贯溶栓医治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办法(Ⅱ级推荐,B级证据);(5)动脉溶栓请求在有条件的医院举行(I级推荐,C级证据)。
机械取栓、碎栓
推荐意见:(1)对于发病6h内影像学明确为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采用血管内介入医治结合静脉溶栓(I级推荐,B级证据);(2)对于静脉溶栓医治失利的大动脉闭塞脑卒中患者,可采取血管内介入医治,包孕补救性动脉溶栓(Ⅱ级推荐,B级证据);(3)有静脉溶栓忌讳证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选择血管内介入医治或动脉溶栓(Ⅱ级推
荐,C级证据);(4)在严格筛选的根蒂根基上,可零丁使用取栓器或与药物溶栓联用以实现闭塞血管再通(Ⅱ级推荐,B级证据);(5)支架样取栓器明显优于Merci取栓器(I级推荐,A 级证据)。
急性期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
推荐意见:(1)颅外段颈动脉或椎动脉血管成形术和(或)支架置人术可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流重建,如治疗颈部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或夹层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Ⅲ级推荐,C级证据);(2)急性期颅内动脉球囊成形术/支架置人术的有效性尚不确定,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使用(Ⅲ级推荐,C 级证据)。
三、围手术期管理
快速行动脑卒中团队成员紧密协作,尽量缩短接诊患者到动脉穿刺的时间:包括神经科医生快速评估患者;影像学检查后迅速将患者送往导管室;导管室护士及时做好术前准备;与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神经介入医生快速实施股动脉穿刺。
目前,国际上关于脑卒中绿色通道流程的时间管理目标见表1.
介入医治方式手术中强调会诊讨论的感化,构成介入团队快速的讨论协商机制,选择适合患者的个别化介入医治方式,如动脉溶栓、机械取栓、球囊碎栓或支架置入术。
麻醉方式麻醉方式包括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可根据患者情况及导管室条件决定麻醉方式。
围手术期药物办理
2.抗血小板药物:机械取栓术后应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若是行急诊支架置人术,术前应予服用负荷剂量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300mg及氯吡格雷300mg);术后每天联合服用阿司匹林100mg及氯吡格雷75mg,至少1个月;之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对于静脉溶栓后联合急诊支架治疗,术后的抗栓药物使用尚缺乏循证医学数据,需要开展进一步临床研究。
四、并发症及处理
脑血管栓塞在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可发生责任血管的次级分支和其他部位脑血管栓塞,给患者带来严重并发症。
具体处理策略为:首选机械取栓,若取栓失败,可考虑采取包括导丝和球囊辅助的机械碎栓治疗;同时可采用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rt-PA及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如替罗非班)。
血管再通后闭塞血管再通后闭塞多因术中血管内膜损伤诱发急性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再闭塞。
因此,术前需予充分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急诊手术治疗的患者可同时服用300mg阿司匹林和300mg氯吡格雷。
关于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目前仍然缺乏统一的处理标准。
可选择下列两种方法:(1)动脉或静脉途
径使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IIIa受体抑制剂;(2)有条件可紧急行支架置人术,亦可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IIIa受体抑制剂联合治疗。
过度灌注脑损伤血管再通后过度灌注综合征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可能与血管再通后血流量显著增加有关,应严密监测血压及临床症状和体征。
处理方法如下:(1)对术后血压仍高者将原有血压下调20—30mmHg;(2)并发脑水肿时,给予甘露醇脱水,必要时行去颅骨瓣减压术。
其他并发症与脑血管造影相关的并发症处理可参考2011年发表的《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5、疗效评价及随访
影像学评价
1.血管再通分级:血管再通分级标准是衡量血管内介入医治后血流恢复的客观影像学指标。
目前采用的是mTICI(modified XXX)评分标准,其能够判断血管的再通情况及其远端血管支配脑构造的灌注情况。
mTICI评分共5个级别,个中级代表无灌注,3级代表完全恢复血流灌注,2b级和3级提示再通成功。
mTICl分级标准见表
2.
2.颅内出血转化:术后24h内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有没有颅内出血。
症状性颅内出血是指颅内任何部位出血并且NIHSS评分≥4分。
临床随访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