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形势下公费师范生应具备的教师职业素质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新形势下公费师范生应具备的教师职业素质的思考[摘要] 针对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公费师范生培养的重大举措,师范生的教
师职业素质培养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师范生的教育应扎根实践,以德为本,培养具备通识型、创新型、学习型的综合素质。
本文基于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团委支持下于2009年7月在河南济源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调研结果,通过对一线教师的访谈、问卷调查分析,综合研究文献,力图得到师范生须培养的品德素质、专业素质、实践素质等教师职业素质,以有助于高素质公费师范生的培养。
[关键词] 公费师范生职业素质培养社会实践济源
自2007年起,以全国六所部属师范类高校为试点推出的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是我国新世纪教师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我国当前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以实施创新型师资培养模式,实现教师教育与教师的终身学习相结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建设为主要目标和任务的。
国务院办公厅签发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指出,“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从教”,体现了指导这一项改革的新理念。
公费师范生教育既有别于直接对口农村教育的单项支教活动,又不同于传统师范教育,而是以促进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重要目标,集师德培养、师范生实践教学技能锻炼、教师专业化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养成为一身的综合性工程。
有鉴于此,师范生深入社会、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在向一线优秀教师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教师职业素质也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通过对2009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团委的支持下在河南省济源市举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的调研结果与数据进行分析,针对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问题做出相关分析,以期对新形势下的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1 中原重教,源远流长——调研背景综述
1.1社会实践试点基本情况
河南省是我国教育大省、高考大省。
本次社会实践所选择的济源市历史悠久,1988年撤县建市,1997年实行直管体制,成为河南省18个省辖市之一,长期贯彻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重、师以从教为荣的良好氛围,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辅相成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大教育体系,已经跨入河南省教育先进行列。
本次社会实践的主要实施点济源一中,始建于1926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历经近80年的光辉历程,济源一中已发展成为一所占地515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拥有4000余名师生的现代化新型高中,先后荣获20余项省级
以上荣誉称号,2005年以较大优势首批成为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2009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达70.49%。
该校在济源地区乃至河南省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一定的影响力。
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在河南省首次招收公费师范生,共招收86人,6所部属师范大学在河南招收师范生461人。
四年后,首批河南籍公费师范生将回到家乡,为基础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作为未来的中西部地区优秀师资,师范生将从各层面逐步满足中国教师教育的高学历化和高素质要求。
本次社会实践选取河南济源为主要调研试点,既能体现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现状,又能从中得出有利于师范生素质培养的相关结论。
1.2社会实践对于锻炼师范生素质的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得到的来自学校与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为促进师范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本次社会实践队的10名成员中,有6名是来自不同地区的北师大2008级公费师范生,无疑对培养师范生的职业信念、学习兴趣与创造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1984年召开的首次“大学生社会实践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会”上,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提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方针:“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长期以来一直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起到倡导和推动作用。
对重要政策和指导方针的学习令参加本次社会实践的师范生感到受益匪浅。
2 深入一线,访谈师生——调研资料剖析
2.1调研基本背景
本次社会实践历时10天,共调研济源当地中学2所,以省级示范校济源一中为主要调查点,主要采用现场采访、问卷调研方式,并扩展到吉林省九台市实验高中、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等其他学校进行相关辅助访谈研究。
教师访谈均有录音记录与文字整理,收获了大量宝贵的一手资料。
在对教师的访谈中,围绕师范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的教育改革相关政策、教师地位在社会上的提高、新教师在学校环境中应如何磨合等方面得到了来自一线教师的宝贵建议,
2.2调研结果与数据分析
本次调研设计了两种调查问卷,分别针对教师和学生。
关于师范生教师职业素质培养的问题集中在针对教师发放的调研问卷中,共涉及对师范生政策了解程度和对师范生政策的认识、师范生应具备的素质、师范生政策对改善农村基层教育的帮助等方面。
2.2.1一线教师对师范生政策了解程度和认识程度
在关于“您对公费师范生政策的了解”问题中,3.5%选择“非常了解”,62.6%选择“一般”,30.3%选择“不太清楚”,3.6%选择“完全没听说过”。
这表明,师范生政策虽在中西部地区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还需要在广大基层全面铺开,促使更多的教师和家长了解师范生政策,鼓励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师范类高校。
在“对师范生政策的认识”问题中,63.5%认为该政策“适合我国国情需要,可以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34.3%认为“政策虽然好,可能存在的问题(如违约、不愿从教等)不容忽视”,2.2%的态度是“对政策不关心”。
这表明师范生政策越来越多的受到了教师群体的关注。
在我们对教师的实地访谈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国家政策的拥护。
2.2.2师范生应具备的素质
作为未来的教师,师范生应具备的知识既包括学科层面的基础和高层次知识,又包括学科实际应用知识与学科教育相关知识。
在知识重要性方面,最为重要的是学科实际应用知识,占34%;学科基础知识占28%;学科教育相关知识占23%;高层次知识占15%。
(见下图)这体现了教师素质中实践能力与学科基础的重要地位。
在关于教师应具备的品德素养的问题调查中,分为重要性和薄弱性两方面进行调查。
重要性方面,“敬业精神”排在最重要位置,占45%,“对学生有爱心”占34%,“与人沟通能力”占12%,另有9%选择了“承受挫折能力”。
薄弱性方面,“与人沟通能力”占43%,“承受挫折能力”占36%,“对学生有爱心”占11%,“敬业精神”占10%。
这表现了目前教师群体的心理素质与和社会的交流方面仍需得到关注和锻炼。
(见下表)
2.2.3师范生政策对改善农村基层教育的帮助
在对师范生政策是否可以改善农村基层教育的调查方面,72%认为“有很大的帮助”,21%认为“有一定的帮助,还不好说”,仅有7%认为“帮助很小”。
这体现了基层教师对师范生政策的支持,也表现了改善农村教育任重道远,基层教育呼唤高素质师范生人才。
3 知行合一,增长才干——师范素质培养浅论
3.1师德教育是师范素质培养的根本基础
作为以教书育人为重要使命的未来的人民教师,要“行为世范”首先要“身正为范”,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是师范生必须具备的。
这里所指的师德,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更包括鞠躬尽瘁、大公无私、敬业奉献、甘当人梯等共产主义教师道德素质。
这些是武装师范生思想的有力武器,更是铸造师范生教育理想与终身从教工作积极性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