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导学案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导学案设计
一'【课标要求】
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二'【学习目标】
围绕总议题“如何坚定文化强国的信念和葆有文化自信的底气”,从中国电影火爆荧屏叫座又叫好和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出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事例,阐述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具体措施,增强对文化强国战略的认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

三、【知识体系】
请构建《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知识体系
四、【课堂探究】
议题一:中国电影何以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影片火爆荧屏,以文化创新助推文化强国建设,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有益探索。

国家电影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14日,2023年全国电影票房已突破500亿元,观影人次11.79亿。

500亿元票房离不开今年几个大档期的突出贡献。

今年春节档,《满江红》《流浪地球2》等题材丰富、类型多元的影片为观众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春节档电影票房为67.58亿元,位居影史同期第二,极大地提振了行业信心。

“五一”假期,电影供给数量充足、题材丰富多元,票房达15.19亿元,《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
部:朝歌风云》《孤注一掷》等多部优秀国产影片,激发了观众的观影热情,档期票房达206.19亿元,观影人次5.05亿,均刷新历史同期纪录。

国庆档
《志愿军:雄兵出击》《坚如磐石》等影片共计贡献票房27.34亿元,观影人次6510万。

高票房背后是我国电影市场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中国电影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

《长安三万里》展示盛唐的恢弘气象、唐诗的深邃意境、诗人的交往故事,获得观众广泛赞誉。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中国电影人用光影艺术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中国电影从新时代万千气象中挖掘题材,让英雄回归寻常烟火。

《志愿军:雄兵出击》具有鲜明价值取向,注重提升影片艺术性,激发民族自豪感。

影片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家卫国远赴朝鲜作战的英勇事迹。

影片凭借战争环境的逼真呈现、场景的有序变换以及人物形象与原型的高度契合等手法,艺术地呈现了志愿军将士用钢铁般的意志战胜敌人的飞机坦克的英雄赞歌。

电影市场出现了一大批对于电影工业有着清晰认知的年轻创作者和从业者,他们在推动我国电影工业化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让中国电影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资料来源:2023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记者刘阳,标题《今
年以来全国电影票房已超500亿元》。

2023年8月23日《中国电影广电报》,记者王鹤,许晓青,标题《国产电影崛起彰显文化自信》)探究一:中国电影的创作是建设文化强国时代的有益探索,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建设文化强国靠什么?
议题二:河南卫视怎么打造文化自信?
穿越古今对话,展现传承的“中国”。

河南台作为主流媒体坚持“内容为王”,其节目创作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灵感,在新时代不断推进主流媒体内容供给侧改革,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高质量文化诉求。

河南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出圈”,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植入到具体内容之中,通过古今对话隐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在科技赋能、移动传播、年轻化表达上下功夫。

通过VR、AR技术加持,技术有了思想,视觉有了灵魂,“唐宫小姐姐”从古老画卷中走出,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文化宝藏活了起来、动了起来。

在《清明奇妙游》里“西园雅集”的古代先贤们“先天下之忧”
的忧民意识和“为国捐躯”的历史人物的精神担当呈现了孕育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代中国。

《中秋奇妙游》里航天员开启的中国式浪漫,《重阳奇妙游》里书店店主的数字化生活则形象展示了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新时代中国。

鲜活的历史故事“活化”再现,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在穿越古今的对话中浸润心灵,折射出传统文化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已经推出18期,2023年6月获得了白玉兰奖,之前还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星光奖。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18期全网浏览量超过800亿次,海外平台总观看量超过5000万次,覆盖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70余家驻外使领馆和机构通过社交媒体向全球推介,实现了流
量与口碑的双丰收。

外交部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予以推介,“外交天团”华春莹、汪文斌等在海外社交账号持续宣推;文旅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开展了数十次全球线下推介和展映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资料来源:2023年6月25日《广电时评》,作者王春阳,标题《坚定文化自信打造文化精品——河南广播电视台《2023中国节日系列特别节目〉分享》)
探究二:
①谈谈我们为何这么重视文化自信,河南卫视打造文化自信底气在哪?
②我们应该对我国的什么文化充满自信?
③我们该如何加强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
五、【链接高考】
1.(2023•北京卷)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北京拥有故宫、国家博物馆等综合性博物馆,自然、天文等专门博物馆,钱币、戏曲等内容专精的博物馆以及众多的名人故居。

依托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北京市提出要建设布局合理、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

打造“博物馆之城”()
①旨在恢复传统文化,增加文化的积累
②可推动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互通,实现文化趋同
③能为人们创造有意义的文化体验,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④有利于发挥北京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助力文化中心建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23•浙江6月选考)取材于老一辈亲身经历的扶贫剧《山海情》在一片好评声中收官。

该剧让无数在富足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走入历史场景,见证了苦尽甘来的扶贫奋斗史,使许多年少不知“贫”滋味的90后和00后心灵颤动、热泪盈眶。

由此可见,该剧的成功在于它()
①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②推动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③真实地再现了老一辈的奋斗经历④深深地触动了年轻人的内心情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3・广东高考)非遗技艺的传承,以往主要靠师徒间口传心授。

随着时代发展,今天的非遗技艺传承方式日益多样化。

如故宫博物院推动建立非遗技艺人才培养机制,部分院校开设非遗技艺课程,有的企业把非遗技艺的传承深度嵌入文化产业发展之中,一些非遗手艺人则利用自媒体平台普及相关非遗技艺知识。

非遗技艺传承方式发生变化,是因为()
①传统的非遗技艺传承方式属于落后文化,遭到人们的抵制
②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不断完善
③非遗技艺传播手段日益丰富,科技赋能成为重要推动力量
④随着文化市场的发展,非遗技艺的独特标识发生根本变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23•浙江高考)近些年,不少画家把目光聚焦于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创作了《守岛老兵》《最美女教师》等一批佳作,获得广泛好评。

在这里,画家们()
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②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5.③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④树榜样力量,倡时代新风
6.(2018•北京高考)万古奔腾的长江,孕育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为全面展示新时代长江的自然风貌和文化景观,多位艺术家深入长江流域采风,创作了巨幅长卷《长江万里图》。

该作品雄浑磅礴、风光万千,画出
了一条中国人心中砥砺奋进的文化长河。

《长江万里图》的创作()
①体现了自然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②说明时代精神是艺术创新的源泉
③体现了创作者为祖国河山立传的文化自信
④说明客观真实是评价艺术作品的根本标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2023•全国高考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兴修水利、治理大江大河、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经济长期快速发展也积累下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着眼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直面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经验,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顺天时,量地利”等生态文化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时代难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引领我国生
态环境保护事业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善。

我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为推动全球绿色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力量。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顺应世界文明发展潮流,汲取了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客观规律,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科学指导,为国际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