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
一、选择题
1.北京人遗址发现大量人类化石,10万多件石制品,具有人工砍砸痕迹的骨片和丰富的人类用火遗迹等……石器的打片方法以砸击法为主,锤击法常见,还有碰砧法。

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主要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石锥、砍砸器等。

据此可以判断北京人
A.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B.石器制作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C.石器是生产生活的唯一工具 D.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2.下图能代表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是:
A.B.
C.D.
3.阅读下面《传说中炎帝、黄帝的发明表》,表中炎帝、黄帝有许多发明创造,这些发明创造反映了当时
炎帝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制作工具
黄帝建造宫室,制造船只,发明弓箭
A.人们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B.炎帝和黄帝是人文始祖
C.人们生活衣食住行等的变化 D.炎黄部落联盟实力强大
4.《中国史纲》中写道:“此后武王、成王,康王之世,不断地把兄弟、子侄、姻戚、功臣分封于外,建立新国。

每一个这类新国的建立,便是周人的一次向外移植,便是周人势力范围的一次扩张。

”材料主要说明分封制
A.对西周所起的作用B.加快了周朝人口的增长
C.依据的主要标准D.兴盛于西周武王时期
5.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最主要的依据是()
A.仓颉创造了文字B.出土发掘了甲骨文
C.有精美的青铜器D.出土发掘青铜铭文
6.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3次;同时,鲁国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B.鲁国国君主动与齐、晋结好
C.周王室地位衰落D.天子依附于诸侯
7.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达到50年来最低水平。

全国耕地受旱面积9892万亩,
有497万人因旱饮水困难。

追溯历史,使得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大运河C.灵渠D.郑国渠
8.法家对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变革影响最大。

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

下列选项中属于韩非思想主张的是
A.仁政治国,爱民保民B.兼爱非攻,尚贤尚俭
C.礼治天下,学以成圣D.重刑崇法,君权至上
9.秦统一后将全国分为36郡,每郡之下设县,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和调动,该举措意在
A.增强诸侯势力B.加强中央集权
C.促进官员流动D.结束混战局面
10.“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西汉贾谊《过秦论》).秦朝由不可一世到土崩瓦解,两千多年来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

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不包括A.推行郡县制 B.繁重的徭役 C.沉重的赋税 D.严酷的刑法
11.“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这段话中的陛下是指哪位皇帝()A.秦始皇B.汉武帝C.汉文帝D.孝文帝
12.西汉初年,在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下,汉朝出现了一个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文景之治”。

这一局面的形成得益于()
A.楚汉之争结束B.控制豪强地主势力
C.实行休养生息政策D.彻底废除严刑苛法
13.“民心”问题,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是一个根本问题。

曾引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强调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切身体会民心所向、民瘼所在、民生疾苦,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优势所在。

下列历史人物的执政结局,依据“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分组正确的是
A.商纣、周武王、汉景帝B.夏桀、商纣、光武帝
C.盘庚、周厉王、汉景帝D.汉高祖、汉文帝、光武帝
1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能直观反映出三国鼎立形势的是
A.B.C.D.
15.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

由此可见司马迁()
A.侧重史书记载B.注重史料考证
C.注重史学文学价值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16.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作为贸易的大通道起起落落:当中原王朝强盛时,设州立郡,驻军屯田,保证了商路的通畅;当王朝衰弱时,重关密税,盗匪横行,阻碍了丝路贸易的发展。

材料主要反映
A.丝绸之路架起东西方交流的桥梁B.中原王朝的管理影响丝路的发展
C.驻军屯田才能保障丝绸之路畅通D.盗匪横行是丝路中断的主要原因
17.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这主要得益于()A.北伐战争的胜利B.“王与马,共天下”
C.淝水之战的胜利D.经济重心的南移
18.下列选项中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的是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②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经验比北方丰富③北方战乱导致了北方人口南迁④江南地区社会长期相对比较稳定
A.①③④B.②④
C.①②③D.①③
19.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

我国古代人口大规模南迁开始于()
A.A B.B C.C D.D
20.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介绍牲畜养殖的顺序为牛、马、驴、骡、羊、猪。

这突出表明北朝()
A.重视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发展B.人民的生活比较富裕
C.牲畜种类比较丰富D.重视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发展
二、解答题
21.中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根据大量考古材料论证中国稻作的起源是长江下游杭州湾地区,然后呈波浪形向周围扩散,其最早时间应在7000年以前。

——严文明《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材料二:(战国时期)列国竞争的态势,给每个大国都带来了特有的“压力挑战”。

农业的发展与否,被看成与国家兴亡生死攸关的头等大事。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大量出现,无疑是我国农具原材料的一次革命,大大提高了垦耕的效率。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势必大量的占用耕地。

而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耕地相对不足的国度里,也必须要解决好吃饭问题。

建设与吃饭就成了一个两难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只有做到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才能实现现代化。

——李志民《城市化进程中土地问题》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回答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

位于浙江余姚的哪一古人类活动遗址印证了这一说法。

(2)材料二中“农具原材料的一次革命” 是指?据材料二概括这次“革命”的影响。

结合所学列举此时秦国为发展农业采取的措施
(3)材料三中“两难问题”是指?面对这一问题材料三建议如何做?
(4)谈一谈各个时期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的原因
22.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材料二:
材料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李白盛赞的“秦王”是谁?“扫六合”指的是什么事件?
(2)依据材料二两幅图片所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是什么?
(3)依据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的名称?
(4)材料三是一幅与秦朝有关的想象图,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次事件爆发的时间地点是什么?
(5)请写出这次事件的领导者以及口号?
(6)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从秦帝国的兴亡史中,你得到哪些启发?
2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

——《剑桥中国秦汉史》(1)秦的最大“成就”是什么?为巩固这一成就,秦还实施了哪些革命性措施?
材料二具有先进农业、手工业技术的汉族劳动人民,和具有汉族封建传统文化修养的汉族士人的流入,壮大了拓跋氏的政权实力。

拓跋球珪建国后,开始重视和发展农业经济,农业在北魏社会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成为北魏统治的重要社会经济基础;他还提倡儒学,任用汉族人为官吏……这为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文化研究促进会《乌兰察布史》(2)根据材料二,归纳“为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的因素。

材料三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引自《资治通鉴》
(3)北魏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北朝政权,它在孝文帝改革时对鲜卑等少数民族实行汉化政策。

材料三体现了汉化政策的哪一方面?汉化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详解】
根据材料“打片方法以砸击法为主,锤击法常见,还有碰砧法”“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可知石器制作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因此选择B项;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是中国最早的原始人类,因此A项排除;石器是生产生活的唯一工具,说法太过绝对,与史实不符,因此排除C项;北京人制作使用尖状器,石锥、砍砸器等,为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因此排除D项,选择B项。

2.B
解析:B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

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

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

故选项B符合题意;河姆渡人,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古人类。

他们建造干栏式房屋,用船、筏载人荷物、浮水采集,使用刀、匕、锤、铲、矛、碗、筒、小棍、器柄、纺轮、蝶形器等木器,栽培人工水稻,家养羊、鹿、河姆渡居住房屋河姆渡居住房屋猴子等牲畜。

在河姆渡并出土了中国境内所发现最早的漆器,其陶器制作有一定的水准,估计最高烧成温度达1000摄氏度。

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河姆渡人会栽培人工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故选项C 不符合题意;铜鼎是在夏朝遗址中发现的,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C
解析:C
【详解】
由材料“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制作工具”“建造宫室,制造船只,发明弓箭”可知,这些发明创造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衣食住行等的变化,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C符合题意;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A排除;表格内容没有体现炎帝和黄帝是人文始祖,B排除;表格内容没有体现炎黄部落联盟实力强大,D排除。

故选择C。

4.A
解析: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
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

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因此题干材料“每一个这类新国的建立,便是周人的一次向外移植,便是周人势力范围的一次扩张” 主要说明分封制所起的作用,A项符合题意;而BC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故选A。

5.B
解析:B
【详解】
依据题干“开始有文字”即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字。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B正确;仓颉创造了文字属于传说,不能作为可考依据,A排除;“精美的青铜器”与文字可考无关,C排除;出土发掘青铜铭文,是在甲骨文之后,不属于有文字可考的开始。

D排除;故选B。

6.C
解析: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3次。

同时鲁国朝齐11次,朝晋20次”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权势日渐衰落,所以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周王室地位衰落,C项符合题意;AB项属于历史表象,不能反映出实质,排除;D项在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

故选C。

7.A
解析:A
【详解】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A项正确;隋朝时期开通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沟通,排除B项;秦朝时期开通灵渠,位于广西,排除C项;郑国渠不是位于成都平原,排除D项。

故选A 项。

8.D
解析:D
【详解】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法家思想主张重刑崇法,君权至上,D项正确;A项是儒家,B项是墨家,C项是儒家,排除ABC。

9.B
解析:B
【详解】
据材料“秦统一后将全国分为36郡,每郡之下设县,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和调动”可知,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和调动,而非世袭,建立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正确;材料未涉及“诸侯”,且秦实行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和调动,而非世袭,A排除;C说法是郡县制实行的影响,而材料强调的是目的,C排除;郡县制推行是在秦统一六国后,D排除。

10.A
解析:A
【详解】
秦朝时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具有积极意义,与秦朝灭亡无关,A错误,符合题意;BCD均属于秦朝灭亡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B
解析:B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项。

12.C
解析: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文景之治”是指西汉的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盛世。

主要得益于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故C符合题意;楚汉之争结束,是西汉建立的原因之一,故A不符合题意;控制豪强地主势力和彻底废除严刑苛法与史实不符,故BD 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D
解析:D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高祖登基后,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光武帝。

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

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租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裁并郡县,精简官员。

因而,汉高祖、汉文帝、光武帝符合“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故D正确;“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指的是实行暴政,引起人们反抗。

依据所学,商纣是夏商周时期的著名暴君,因实行暴政,引起人们反抗,故AB错误;依据所学,周厉王是夏商周时期的著名暴君,因实行暴政,引起人们反抗,故C错误;故选D。

14.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三国时期,曹魏位于北方,蜀汉主要在四川,在西南;孙吴占据东南沿海,位于东南;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5.B
解析:B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一方面阅读朝廷金匮石室之书,获得史料,一方面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以补充史料之不足,使史料和考察结果相互印证,具有史料考证意识,B项正确;AC材料中并为反映出来,排除;司马迁是私人著史,不是秉承朝廷旨意。

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16.B
解析:B
【详解】
根据“当中原王朝强盛时……当王朝衰弱时……”可得出中原王朝的强弱与管理的好坏,会影响到丝绸之路的畅通与否以及发展情况,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东西方的交流,排除A;C项表述太绝对,且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盗匪横行只是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

17.C
解析: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淝水之战的胜利,使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C正确;北伐战争是由中国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排除A;“王与马,共天下”与题干描述的现象不符,排除B;经济重心的南移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

故选C。

18.A
解析:A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包括: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北方战乱,人口南迁,为南方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还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所以只有②不正确,①③④正确,所以答案选A,排除BCD。

19.D
解析:D
【详解】
从东汉末开始,许多人为躲避北方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D符合题意,ABC排除。

故选择D。

20.D
解析:D
【详解】
根据题干“介绍牲畜养殖的顺序为牛、马、驴、骡、羊、猪。

”可知,材料反映了北朝时期,牛的地位超过了马,即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

因此,材料反映了北朝的农耕种植业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耕种植业的开拓,而不是畜牧业,排除A项;题干材料无法表明人民的生活比较富裕,排除B项;C项是对题干材料的表面理解,排除C项。

故选D项。

二、解答题
21.(1)河姆渡居民
(2)铁制农具的大量出现;大大提高了垦耕的效率;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建设与吃饭问题;做到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才
解析:(1)河姆渡居民
(2)铁制农具的大量出现;大大提高了垦耕的效率;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建设与吃饭问题;做到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才能实现现代化。

(4)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

【详解】
(1)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用象牙雕刻、木结构水井,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

(2)根据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大量出现,无疑是我国农具原材料的一次革命,大大提高了垦耕的效率。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农具原材料的一次革命”是指铁制农具的大量出现。

根据“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大量出现,无疑是我国农具原材料的一次革命,大大提高了垦耕的效率。

”可知,这次“革命”的影响是大大提高了垦耕的效率。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为发展农业采取的措施有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根据材料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势必大量的占用耕地。

而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耕地相对不足的国度里,也必须要解决好吃饭问题。

建设与吃饭就成了一个两难问题。

”可知,材料三中“两难问题”是指建设与吃饭问题。

根据“在城市化进程中只有做到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才能实现现代化。

”可知,面对这一问题材料三建议做到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才能实
现现代化。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各个时期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的原因是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

22.(1)秦始皇(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
(2)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3)中央集权制度
(4)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大泽乡
(5)陈胜,吴广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6)
解析:(1)秦始皇(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
(2)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3)中央集权制度
(4)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大泽乡
(5)陈胜,吴广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6)暴政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准备,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战争,先后攻灭韩、赵等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2)措施:由图中所示内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措施之一为统一文字,秦始皇为消除文字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另一个措施为统一货币,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3)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4)由图所示情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事件为陈胜、吴广起义,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州)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他们当中的领队人陈胜和吴广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他们号召下,大家热烈响应,决心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

(6)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以从秦灭亡的原因这个角度来谈启发,如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

23.(1)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废分封,立郡县;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建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

(2)北民南迁、北魏重视和发展农业经济、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

解析:(1)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废分封,立郡县;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