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病历资料完整并接受3 d动态血糖监测的2型糖尿病患者64例,辨证分为实证组和虚证组,实证组包括热盛津亏证、痰湿内阻证、血瘀脉络证,虚证组包括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
观察患者血糖均值(M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并分析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
结果虚证组与实证组MB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G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实证组各证型间MAG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虚证组阴阳两虚证MAGE高于气阴两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平均血糖无关,而与中医证候具有相关性,虚证类证候血糖波动性较大,阴阳两虚证血糖波动性最大。
标签:2型糖尿病;血糖波动性;平均血糖波动幅度;中医证候
糖尿病的预后及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不仅与整体血糖控制水平密切相关,也与血糖波动性密切相关,控制血糖波动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目标之一。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是目前评估血糖波动性的有效手段,通过CGMS可获得进行血糖波动性精确评估的相关参数,其中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被认为是评价血糖波动性的“金标准”[1]。
目前中西医均对影响血糖波动的相关因素进行了一些观察和研究,有学者对血糖波动与中医证候的关系进行了探讨[2],但通过CGMS数据获得MAGE并以此为观察指标进行中医证候相关性的研究较少。
本研究回顾2010年1月-2013年12月于本院国际医疗部住院并接受动态血糖监测的2型糖尿病患者64例,以MAGE评价血糖波动性,探讨血糖波动与中医证候的关系,为更好地控制血糖波动提供一定的中医治疗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来自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国际医疗部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64例。
其中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46~59岁,平均57.3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5.5年。
1.2 诊断与辨证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3]。
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诊断和辨证分型;②接受3 d连续动态血糖监测,血糖监测数据完整;③病历中的中医四诊信息完整。
1.4 排除标准
①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糖尿病高渗状态;②急性感染等应激状态;③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疾病;④进行动态血糖监测期间未按照规定要求录入指尖血糖进行数据校正。
1.5 辨证分组方法
根据病历记载的入院时中医四诊信息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分别归入实证组和虚证组,其中实证组包括热盛津亏证、痰湿内阻证、血瘀脉络证,虚证组包括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
虚实夹杂者按虚实证候偏重程度分别归入上述2组。
1.6 观察指标与方法
1.6.1 临床资料记录实证组和虚证组患者年龄、病程、并发症情况并进行比较。
1.6.2 血糖均值及平均血糖波动幅度使用动态血糖监测仪(美国美敦力公司)进行3 d连续动态血糖监测,每5 min记录1次监测数据,监测期间每24 h 采用稳豪型血糖仪(美国强生公司)检测指端毛细血管血糖4次,并输入监测仪以校正监测结果。
取动态血糖监测第2日24 h监测数据为观察数据,采用CGMS Software3.0进行分析,计算24 h 288个血糖值的平均值(MBG)及标准差(SD)。
以血糖波动幅度大于1个SD为有效波动,根据第1个有效波动的方向计算血糖波动幅度,所有有效波动幅度平均值为MAGE。
比较不同组别及不同证型间MBG、MAGE差异。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2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3组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资料比较
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虚证组年龄较大、病程较长。
实证组发生并发症患者10例,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9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3.3%。
虚证组发生并发症患者26例,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0例、糖尿病肾病13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18例、糖尿病足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6.5%。
虚证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5)。
2组MB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GE虚证
组高于实证组(P<0.05)。
结果见表1、表2。
2.2 实证组各证型血糖均值及平均血糖波动幅度比较
实证组各证型间MBG、MAG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虚证组各证型血糖均值及平均血糖波动幅度比较
虚证组不同证型间MB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两虚证MAGE高于气阴两虚证(P<0.05)。
结果见表4。
3 讨论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血糖波动参与了糖尿病并发症的病理生理机制,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不仅与糖化血红蛋白密切相关,而且与血糖波动存在相关性[1]。
血糖波动性在糖尿病的诊疗评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西医学对血糖波动影响因素的观察包括年龄、病程、体质指数(BMI)、空腹或餐后血糖水平、治疗方案等。
Murata等[5]发现胰岛素治疗时间长短和剂量、糖摄入量和治疗依从性与2型糖尿病血糖波动密切相关。
方氏等[6]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认为与性别、糖尿病病程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相关,而与年龄、BMI等无关。
中医学对糖尿病证候学的现代研究认为,本病发病早期多为痰浊化热或热盛伤阴,以标实为主,此后为气阴两虚,最后则阴阳两虚或虚实夹杂以虚为主[7]。
本研究显示,虚证组血糖波动性较实证组明显增大而平均血糖差异不大,表明血糖波动性与平均血糖无明显相关而与中医证候具有相关性。
分析其原因,虚证组患者病程长,久病耗伤正气,多存在气血阴阳不同程度的虚损,而阴阳两虚证病程相对更长,阴阳虚损更重,多有神疲乏力、腰膝酸冷、五心烦热、咽干口燥、畏寒浮肿等表现,精气不足,正气亏损,难以维持正常的机体功能。
同时,虚证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实证组,从西医角度看虚证患者病情更严重,多数已出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胰岛细胞分泌功能受损,胰岛功能差,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下降,易出现血糖过高及低血糖,血糖波动幅度大。
了解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有利于为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临床指导。
血糖波动大的患者发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性更高,故理想的血糖控制不仅要考虑平均血糖,还要注意血糖的稳定性。
本研究表明,虚证患者平均血糖水平升高不明显但血糖波动性较大,阴阳两虚证患者血糖波动性最大,临床上对此类患者更应注意控制血糖稳定性的相关治疗。
因此,对于非应激状态下血糖波动较大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平均血糖控制尚可但血糖波动性较大的患者,在应用降糖西药的同时可辅以滋阴温阳、益气填精类中药扶正治疗,以达到血糖更加稳定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Monnier L,Colette C. Glycemic variability:Should we and can we prevent it?[J] Diabetes care,2008,31:S150-S154.
[2] 王志强,庞国明,闫镛,等.60例糖尿病患者连续动态血糖监测与中医分型的关系[J].光明中医,2010,25(12):2187-2189.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efinition,diagnosis,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 Report of WHO consultation. Part 1: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M]. 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99:58-59.
[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237.
[5] Murata GH,Duekworth WC,Shah JH,et a1. Sources of glucose variability in insulin-treated type 2 diabetes:the Diabetes Outcomes in Veterans Study (DOVES)[J]. Clin Endocrinol (Oxf),2004,60:451-456.
[6] 方福生,李志冰,成晓玲,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J].中华医学杂志,2013,40:3202-3206.
[7] 苏浩,仝小林,王皖洁.仝小林教授治疗糖尿病学术观点和经验[J].中国医药指南,2008,12(24):19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