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区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新人教版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重点)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根据对概念的理解判断物理变
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神奇的“化学”
【演示实验】课前准备,取两张同样大小的白纸,在白纸1上用无色的酚酞试液写上两个
大字“化学”,晾干;课上,用喷壶向白纸2上喷氢氧化钠溶液,无变化,接着再向白纸
1上喷氢氧化钠溶液,这时白纸1上出现两个红色的大字“化学”,学生很惊讶。

同学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出问题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生锈,煤、木
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等。

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
本质区别呢?
探究实验
实验及装置变化
前的
物质
变化过程中
发生的现象
变化
后的
物质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水的沸腾
液态
的水液态沸腾时
生成水蒸
气,水蒸气
遇冷的玻璃
片又凝结为
液态的水
液态
的水

2胆矾研碎
块状的胆矾蓝色块状固
体被粉碎成
粉末
粉末
状的
胆矾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
溶液反应蓝色
的硫
酸铜
溶液
等立即生成蓝
色沉淀,溶
液颜色变
浅,最后变
为无色
蓝色
的氢
氧化
铜沉
淀等

4石灰石和盐酸反应
颗粒状石灰石等
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气体等

课堂讨论
归纳总结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实验1、2)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如实验3、4)
现象 只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发生改变,也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发生
在变化过程中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
产生沉淀等现象发生 实例 水结成冰、石蜡熔化、灯泡发光、海水晒盐、碘升华等
铁生锈、物质的燃烧、烧制瓷器、冶炼金属、呼吸作
用、食物腐败、酒、醋的酿造等 本质区别 (判断依据) 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
程中,不一定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知识拓展
(1)物理变化常见的三种形式:状态(固、液、气)的改变,形状的改变(矿石粉碎等),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白炽灯通电发光、放热,电能转化为光能、热能)。

凡是状态、形状、某些能量形式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2)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但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会产生上述现象,况且具有上述现象的变化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无色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淡蓝色液态氧;给水加热,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以小气泡放出这三个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故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即看是否生成了新物质。

板书设计
变化前观察 变化时观察
变化后观察
①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 ②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①反应条件(如加热、点燃等)
②反应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
①有几种物质生成
②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3.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课堂展示水、铁丝、食盐、粉笔、食醋、酒精等,请同学们观察并描述它们的不同性质,比如颜色、气味、状态、硬度、溶解性、能否燃烧等。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物质本身有许多固有的属性,哪些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哪些是不
1.如何正确的闻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气味?
2.上述实验结论中哪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哪是它们的化学性质?
归纳总结①中无色、无味的气体,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②中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而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是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属于化学性质。

探究点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间的区别和联系
提出问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又有何联系呢?
讨论交流学生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区别:物质的变化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其中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从描述的字眼上看,让人感觉到一种“现在进行时”的状态。

如:纸张燃烧(化学变化)、钢铁生锈(化学变化)、小麦被磨成面粉(物理变化),它们都是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是物质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是静态的。

在描述时通常用到“易、会、能、可以”等词语,如:煤能燃烧(化学性质)、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化学性质)、玻璃易被打碎(物理性质)、镁条可以被弯曲(物理性质),这些都是物质的性质。

2.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体现出性质。

探究点三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提出问题物质的性质和之间有怎样关系呢?
讨论交流学生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如酒精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石墨质软且呈深灰色,常用于制铅笔芯等。

板书设计
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2.本质区别: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成功之处本堂课通过生活事例,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讨论、合作、总结归纳,使学生
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在学生没有实验知识的基础上都尽可能让学生实
践,让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转换。

不足之处设计问题有些理论化,应从学生生活中实例中提出问题。

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
三维目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知道二者的区别,并能正确加以辨别。

2.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认识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之间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起“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

教学难点
物质性质与物质变化的区别。

情境导入
课堂展示水、铁丝、食盐、粉笔、食醋、酒精等,请同学们观察并描述它们的不同性质,比如颜色、气味、状态、硬度、溶解性、能否燃烧等。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物质本身有许多固有的属性,哪些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哪些是不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本身就固有的性质呢?
讨论交流学生阅读教材,讨论相关问题,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归纳总结
课堂讨论
1.如何正确地闻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气味?
2.上述实验结论中哪些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归纳总结
1.①中的气体无色、无味,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2.②中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而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是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属于化学性质。

探究点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间的区别和联系
提出问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之间有何区别,又有何联系呢?
讨论交流学生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区别:
(1)物质的变化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其中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从描述的字眼上看,让人感觉到一种“现在进行时”的状态。

如:纸张燃烧(化学变化)、钢铁生锈(化学变化)、小麦被磨成面粉(物理变化),它们都是物质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是物质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是静态的。

在描述时通常用到“易、会、能、可以”等词语,如:煤能燃烧(化学性质)、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化学性质)、玻璃易被打碎(物理性质)、镁条可以被弯曲(物理性质),这些都是物质的性质。

2.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体现出性质。

探究点三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提出问题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讨论交流学生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如酒精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石墨质软且呈深灰色,常用于制铅笔芯等。

板书设计
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2.本质区别: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间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

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体现出性质。

三、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物质性质决定,反映物质用途
成功之处
本堂课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的认识达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讨论、合作、总结归纳,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不足之处设计问题有些理论化,应从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提出问题
第十二单元测评(B)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Na 23 Cl 35.5 Ag 108
一、快乐点击(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常见的生活物品中所含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2.相同质量的下列物质,在人体内完全氧化,释放能量最多的是( )
A.糖类
B.脂肪
C.蛋白质
D.无机盐
3.做皮包、皮鞋的牛皮、羊皮都是天然皮革,光滑、耐用、美观,它们的主要成分是( )
A.脂肪
B.蛋白质
C.涤纶
D.合成纤维
4.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用霉变的花生做食品
B.用甲醛溶液浸泡鱼虾防腐
C.食用加碘盐可补充人体缺乏的碘元素
D.食品中加入过量的亚硝酸钠
5.吸烟有害健康,在公共场所吸烟,会使周围的人被动吸“二手烟”。

“二手烟”中含有一种能与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该气体是( )
A.N2
B.O2
C.CO2
D.CO
6.为了防止贫血,人体应适当补充的微量元素是( )
A.锌
B.铁
C.钙
D.硒
7.下列物质属于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
A.蛋白质
B.乙醇
C.淀粉
D.聚乙烯
8.合成纤维和天然纤维相比,合成纤维不具有的特性是( )
A.强度高
B.耐腐蚀
C.透气性好
D.耐磨
9.制造下列物品应该用热固性塑料的是( )
A.炒菜用的铁锅手柄
B.食品包装袋
C.雨衣
D.塑料盆、塑料桶
10.生活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塑料是有机合成材料,它的使用方便了人类生活,同时也造成“白色污染”
B.煤气中毒,是因为其组成中含有一氧化碳
C.为了防止黄曲霉素对人体的危害,一定不要食用霉变食物
D.营养物质水、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都属于有机物
二、积累运用(本题包括3小题,共25分)
11.(8分)请回答下列化学与人类生活相关的问题。

(1)下列服装主要用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填标号)。

A.羊毛衫
B.涤纶连衣裙
C.腈纶运动衣
D.纯棉T恤
(2)衣服以纯棉质地为佳。

鉴别纯棉与涤纶可用方法。

(3)食物中的营养素包括、、、、
和六大类。

蔬菜能提供的营养素是。

(4)香烟烟气中含有几百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毒性作用最大的有、尼古丁和含有致癌物的焦油等。

(5)常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有利于身体健康,你能闻到窗外的花香是因为。

12.(9分)(1)糖类、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都是人类的基本营养物质。

下表为某品牌燕麦片标签中的一部分。

①燕麦片的营养成分中能与水反应生成氨基酸的营养物质是;每克营养物质氧化时放出能量最多的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

②维生素C易溶于水,向其水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色,加热该溶液至沸腾,红色消失。

因此,烹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时,应该注意;在碱性条件下,维生素C 易被空气氧化,烧煮时最好加一点。

(2)我们穿的衣服通常是由纤维织成的,常见的纤维有棉花、羊毛、涤纶等。

用灼烧法可初步鉴别三种纤维,给三种纤维编号后,分别灼烧产生的气味如下:
则羊毛、棉花的编号分别为、。

13.(8分)无机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很大。

(1)从幼儿、青少年、老年不同阶段,缺钙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
①幼儿、青少年:。

②老年:。

(2)锌可以影响人体发育,硒有防癌、抗癌作用,碘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

锌、硒、碘三种元素在人体中含量都在0.01%以下,属(填“常量”或“微量”)元素。

(3)铝不是有害元素,但它是非必需元素,经常摄入铝会造成老年痴呆症,请举一例说明生活中如何避免摄入较多量的铝元素。

(4)铁锅是最理想的炊具,原因之一是烹饪的食物中留有元素,缺乏该元素会引
起。

三、情景分析(本题包括1小题,12分)
14.(2018江苏扬州中考)日常生活、社会发展与化学密切相关。

Ⅰ.大米、番茄和牛奶是生活中常见的食品,每100 g食品中营养成分的含量如表:
蛋白质/g 脂肪/g 糖类/g 矿物质/mg 维生素C/mg
钙磷铁
大米 6.7 0.9 78 7 136 —0.05
番茄0.6 0.3 2 8 37 0.4 11
牛奶 3.1 3.5 6 120 90 0.1 1
(1)上表中的钙、磷、铁指的是(填字母)。

A.原子
B.单质
C.元素
(2)人体若缺少(填元素符号)元素,则可能易患佝偻病,上表中富含该元素的食品
是。

(3)大米中的主要成分淀粉属于(填字母)。

A.糖类
B.油脂
C.蛋白质
(4)番茄中富含维生素C,其化学式为C6H8O6,相对分子质量为,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向维生素C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维生素C溶液具有(填“酸性”或“碱性”)。

Ⅱ.2019年扬州将开通高铁。

它不仅方便人们的出行,更助力扬州经济的发展。

(5)高铁的机身采用铝合金材料,下列不属于该合金性质的是(填字母)。

A.密度大
B.耐腐蚀
C.硬度大
(6)高铁路基中使用的钢筋混凝土材料属于(填“有机高分子材料”或“复合材料”)。

高铁机身通过受电弓滑板与沿线架设的3万伏高压输电线相连,这是利用了受电弓滑板的(填“导电”或“导热”)性。

四、实验探究(本题包括2小题,共23分)
15.(10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料袋是用聚乙烯或聚氯乙烯制成的,某同学为验证食品包装塑料袋的成分,进行以下探究:
【做出猜想】猜想Ⅰ:该塑料袋是用聚乙烯制成的;
猜想Ⅱ:该塑料袋是用聚氯乙烯制成的。

【查阅资料】聚乙烯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聚氯乙烯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氯化氢;无水硫酸铜是白色粉末,遇水变为蓝色。

【实验探究】该同学将图中的装置按A、B、C、D顺序连接好,进行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B、D产生明显现象,C无明显现象。

说明燃烧该塑料袋没有(填化学式)气体生成。

B装置的作用
是。

D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是。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证明猜想是正确的。

【交流反思】(1)从化学角度分析,大量使用塑料袋会导致。

(2)连接实验仪器时,(填“能”或“不能”)将B、C位置进行交换,理
由:。

16.(13分)味精是烹调菜肴时常用的调味剂,其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

谷氨酸钠有鲜味,易溶于水。

小靖发现某品牌味精包装上标注:“谷氨酸钠含量≥80%,氯化钠含量≤20%”。

他想测定此味精中的NaCl的含量(谷氨酸钠的存在不影响NaCl的性质)。

(1)下面是他所做实验的有关步骤,请补全实验步骤②。

①称取该味精样品5.0 g,并溶于蒸馏水;
②加入过量的溶液;
③过滤;
④用蒸馏水反复洗涤、沉淀多次;
⑤将沉淀烘干、称量,测得固体质量为2.87 g。

(2)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①过滤操作中所需要的仪器除了烧杯、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棒外,还需要。

②检验沉淀是否洗净的方法是。

③此样品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是否符合其包装上标注的标准?。

(3)味精的鲜味与溶液的酸碱度有关,当pH为6~7时鲜味最强;味精的鲜味还与温度有关,其水溶液经120 ℃以上长时间加热,不仅鲜味消失,而且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因此试想一下,使用味精时应注意哪些问题?(2条即可)。

五、计算应用(本题包括1小题,10分)
17.毒品有害人类健康,危害社会稳定。

“摇头丸”是国家严令禁止的毒品之一,其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C9H13N。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摇头丸”由种元素组成;每个分子中含有个原子;
(2)C9H13N中碳、氢、氮元素的质量比是;
(3)“摇头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
1.D 木桶所含主要材料属于天然材料;紫砂壶所含主要材料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不锈钢锅所含主要材料属于金属材料;橡胶轮胎所含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故选D。

2.B 每克葡萄糖在体内完全氧化时放出的能量为16kJ,每克油脂在体内完全氧化时放出的能量为39kJ,每克蛋白质在体内完全氧化时放出的能量为18kJ,无机盐不能提供能量,所以在人体内完全氧化,释放能量最多的是脂肪。

3.B 蛋白质主要存在于动物的皮肤、毛发、蹄角等处,天然皮革中的蛋白质经过了处理,蛋白质已凝固变性。

4.C 霉变的花生含霉菌毒素,A错误;甲醛有毒,B错误;食用加碘盐可补充人体缺乏的碘元素,C正确;亚硝酸钠有毒,D错误。

5.D 烟草在燃烧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有害物质,如尼古丁、一氧化碳等,其中一氧化碳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导致体内组织器官严重缺氧而死亡。

6.B 锌影响人体发育,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故选项A错误;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铁会患贫血;钙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使骨骼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缺钙幼儿和青少年会患佝偻病,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且钙属于常量元素,故选项C错误;硒有防癌、抗癌作用,缺硒可能引起表皮角质化和癌症,故选项D错误。

7.D 蛋白质属于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都比较大,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乙醇属于有机物,但其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小,属于有机小分子,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淀粉属于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聚乙烯属于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属于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8.C 合成纤维比天然纤维具有强度高、耐腐蚀和耐磨的优点,但是透气性差,故选C。

9.A 热固性塑料是指在受热或其他条件下能固化或具有不熔特性的塑料,如酚醛塑料(俗称电木)等。

雨衣、食品包装袋、塑料盆(桶)要用到热塑性塑料,铁锅手柄由于要满足工作时耐热不能变形的要求,所以需要使用热固性塑料。

10.D “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A正确;煤气中含有一氧化碳,B正确;霉变食物会导致疾病,不能食用,C正确;水属于无机物,D错误。

11.答案(1)BC
(2)燃烧闻气味
(3)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水维生素
(4)CO(一氧化碳)
(5)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解析(1)羊毛衫是由天然纤维制成的,错误;涤纶连衣裙是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正确;腈纶运动衣是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正确;纯棉T恤是由天然纤维制成的,错误。

(2)纯棉灼烧没有气味,涤纶灼烧有刺激性气味,鉴别纯棉与涤纶可用燃烧闻气味方法。

(3)食物中的营养素包括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六大类,蔬菜能提供的营养素是维生素。

(4)香烟烟气中含有的毒性作用最大的有CO(一氧化碳)、尼古丁和含有致癌物的焦油等。

(5)能闻到窗外的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12.答案(1)①蛋白质油脂锌②不要高温加热食醋
(2)③②
解析(1)①六大营养成分中能与水反应生成氨基酸的营养物质是蛋白质;每克营养物质分解释放出的能量最多的是油脂;燕麦片营养成分中的锌在人体内的含量在0.01%以下,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②由题目提供的信息“维生素C易溶于水,向其水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维生素C显酸性,由“加热该溶液至沸腾,红色消失”说明酸性减弱,维生素C被破坏。

因此,烹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时,应该注意不要高温加热。

由“在碱性条件下,维生素C易被空气氧化”说明要想防止它被氧化,可以在烧煮时加一点食醋。

(2)棉花、羊毛、涤纶三种纤维在灼烧时分别能产生不同的气味,因此能通过灼烧的方法将它们鉴
别开来。

棉花灼烧时产生烧纸的气味,羊毛灼烧时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涤纶灼烧时产生特殊的气味。

因此分别选③、②。

13.答案(1)①患佝偻病和发育不良②患骨质疏松
(2)微量
(3)尽量少用铝制炊具炒菜、煮饭或少食油条等
(4)铁贫血
解析(1)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元素,缺钙幼儿和青少年会患佝偻病和发育不良,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

(2)锌、硒、碘三种元素在人体中含量都在0.01%以下,属于微量元素。

(3)避免摄入较多量的铝元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尽量少用铝制炊具炒菜、煮饭或少食含铝元素的食品等。

(4)铁锅是最理想的炊具,原因之一是烹饪的食物中留有铁元素,缺乏该元素会引起贫血。

14.答案(1)C (2)Ca 牛奶(3)A (4)176 9∶1∶12 酸性(5)A (6)复合材料导电
15.答案【实验探究】HCl 检验是否有水生成CO2+Ca(OH)2CaCO3↓+H2O
【实验结论】Ⅰ
【交流反思】(1)白色污染
(2)不能如果将B、C位置交换,气体经过C装置时,会将水带出,无法检验塑料袋燃烧是否有水生成
解析【实验探究】如果燃烧产物中含有氯化氢,氯化氢能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装置中的现象应该是变浑浊,而C无明显现象,说明产物中没有氯化氢;无水硫酸铜是用来检验产物中是否含有水的,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能生成碳酸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证明,塑料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聚乙烯塑料,猜想Ⅰ是正确的;
【交流反思】(1)从化学角度分析,大量使用塑料制品会导致白色污染;
(2)不能将B、C位置进行交换,因为如果将B、C位置交换,气体经过C装置时,会将水带出,无法检验塑料袋燃烧是否有水生成。

16.答案(1)②AgNO3
(2)①漏斗(带滤纸) ②向洗涤液中滴加NaCl溶液,如果没有沉淀产生,则说明沉淀已洗净
③23.4% 不符合
(3)使用味精时,尽量控制溶液的酸碱性呈中性或弱酸性;使用味精应在起锅前
解析(1)②测定氯化钠的质量,需要将氯化钠转化为沉淀,通过沉淀的质量以及化学方程式中的比例关系,计算氯化钠的质量。

(2)①过滤操作除了需要使用题中提供的仪器外,还需要漏斗(带滤纸);
②只要检验洗涤液中的成分,就可以判断是否已洗净;
③设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x。

NaCl+AgNO3AgCl↓+NaNO3
58.5 143.5
x 2.87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